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11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命题趋势】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一般考核两类试题,一是断不断的问题,一是如何断的问题,答题时注意对比选项,根据句子结构和内容进行断句。【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考点详解】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根据“曰”“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2.根据常用虚词断句。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3.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4.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重点注意以下几种结构:(1)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2)连动结构。连动结构由“主语”发出的两个动态性词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有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可断开。(3)动宾结构。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4)动补结构。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5)介词结构。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
语,称为状语后置。一是由“以”领起的介词结构。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二是以“于”领起的介词结构,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市朝”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5.根据排比对偶与反复等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6.还要注意有时古代的特殊称谓,专用词语不要断开。【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粥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时年五十七。辍朝三日,赠太保,谥曰武穆。(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B.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C.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D.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答案】B【详解】从句式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于相州”是“围安庆绪”的后置状语,故应在“相州”后断开,排除A、C两项;“彼惩嘉山之败”中,“彼”主语,“惩”是谓语,“嘉山之败”是宾语,主谓宾完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参考译文: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于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易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让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在徐州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停止朝令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答案】C【分析】“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昌言喜推奖后进,掌漕湖外时,李沆通判潭州,昌言谓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王旦宰岳州平江,昌言一见,识其远大,以女妻之,后皆为贤相。王禹偁自卑秩擢词职,亦昌言所荐也。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宋史·列传第二十六赵昌言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B.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C.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D.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答案】D【解析】“尚”是动词,“气概”是其宾语,“尚气概”是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C;“对”是介词,“僚吏”是“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参考译文:赵昌言喜欢推荐提携后进,在湖外掌管漕务时,李沆通判潭州,赵昌言称他有台辅的器量,上表介绍给朝廷。王旦任岳州平江县令,赵昌言一见,知道他前程远大,把女儿嫁给他,后来都成为贤明宰相。王禹偁从低级官位被提拔到掌管起草诏令的职务,也是赵昌言所推荐的。赵昌言坚强而崇尚气概,任职无所顾虑,所到之处以威严果断著名,虽然多次受到排斥,从没有屈服。然而刚愎轻率,对属下官吏傲慢,当时舆论因此轻视他。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愿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摘编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B.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C.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D.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答案】C【分析】“太原当西北二面”指出太原的重要地理位置,“西北二面”做“当”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不如姑俟削平诸国”中,“削平诸国”为动宾结构,整体做“俟”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帝笑”为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参考译文:太祖多次便装出行访问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都不敢随便穿戴。一天,傍晚时分下起了大雪,赵普估计皇帝不会出行。过了一段时间,听到门声,赵普急忙出门,皇帝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皇帝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太宗到来,赵普铺设双层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炭火上烤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皇帝称她为嫂子。于是和赵普商议攻伐太原之事,赵普说:“太原阻挡西、北二面,太原如果被攻下,那么我国要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到削平诸国以后,那么太原这样弹丸棋子之地,怎么能够逃得掉呢?”皇帝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意想试试你罢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节选自《宋史·雷德骧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B.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C.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D.帝怒/令左右曳出/诏置极典/俄怒/解黜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以客礼之【答案】B【分析】“俄怒解”的意思是:不久(皇上的)怒气消解。该句中“怒”作主语,“解”作谓语。句意完整,语法合理,故应在“俄怒解”的前后停顿,排除C项、D项。“刺史知德骧旧为省郎”的意思是:刺史知道德骧过去担任省部郎官。主语是“刺史”,谓语是“知”,宾语是“德骧旧为省郎”。故应在“郎”字后停顿,排除A项。故选B。参考译文:北宋初年,雷德骧授任殿中侍御史,改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他的下属官吏与中书省官吏依附宰相赵普,擅自增加刑罚名目,因而上言,想求见太祖报告此事,还没有被引见应对,他就直接到讲武殿上奏,言辞语气都很严厉。太祖发怒,命令左右侍从把他拖出去,诏令处以死刑。不久皇上怒气消解,贬他为商州司户参军。刺史知道德骧过去担任省部郎官,用客人的礼节待他。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B.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C.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D.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答案】B【分析】“故”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分句,所以“故”前断句,排除CD;“士之避乱荆州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避乱荆州”是“士”的后置定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参考译文: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平定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军务,招揽豪杰并重用他们而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摘编自《三国志·毛玠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B.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C.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D.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答案】C【分析】“不臣”是“令”的宾语,“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主语是太祖,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不臣”的后边断开,排除A、D两项;“修耕植”“蓄军资”是具体的措施,应该独立成句,“如此”代指“修耕植”“蓄军资”,所以应该从“蓄军资”后边断开,排除B项。故选C。参考译文:魏太祖曹操占领兖州,征辟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如今国家分崩离析,国君四处迁移,百姓的生产废弃,因饥懂而四处流亡,官府连一年的储蓄都没有。百姓没有安心定居的念头,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持久的。现今袁绍、刘表,虽然手下士人、百姓众多强大,但都没有长远的打算,不是建立基业的人。用兵以遵守礼义者胜,保住地位必须依靠财力,您应该尊奉天子而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整顿农业耕作,储备军用物资,这样,霸王的业绩就可以成功了。”曹操敬佩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转调他为自己官府的功曹。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笺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熏走庆之收之以归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选自《梁书•陈庆之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B.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C.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D.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答案】C【分析】“淮上”是“进军”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使降”是“贻庆之书”所说的内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C。参考译文:大同二年,北魏遗将侯景率众七万侵犯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于是进军淮上,送信给陈庆之让他投降。皇帝派遣湘潭侯萧退、右卫夏侯夔等人赴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当时下着大雪,侯景丢弃军用物资败走,陈庆之收取而归。五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追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给一部鼓吹。谥号为武。陈庆之性格恭敬而戒慎小心,衣不穿丝绸,不喜好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并不敏捷,然而善于抚慰军士.因此他们都能效死尽力。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选自萧统《陶渊明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答案】D【分析】“天下”做“无道”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志”做“不及”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D。参考译文: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向知鄜州。大水冒城郭,沉室庐,死者相枕。郡卒戍延安,诣主将求归视。弗得,皆亡奔。至,则家人无存者,聚谋为盗,民大恐。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注谢一境乃安。节选自《宋史·薛向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B.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C.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D.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答案】D【分析】“而不听若辈归”,“听”是“听让,听凭”的意思,“若辈”是“听”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B;“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不知变之过”的意思是“不知道变通的过错”,“武将”作句子主语,“不知”作谓语,“变之过”作宾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C。故选D。参考译文:薛向为鄜州知州。洪水淹没城邑,淹没房屋,死去的人很多。郡中士卒戍守延安,(他们)到主将那里请求回家探视,没得到批准,(这些士兵)都逃跑了。回到家里,家人却没有存活的,他们聚集起来合谋做盗匪,百姓大为恐慌。薛向派官员开导那些士兵说:“违反法令来奔赴急难,这是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但不让你们回家,这是将领不知道变通的过错。赶快回去收溺死者的尸首,赦免你们擅自返回的罪过。”众人在院子里哭泣感谢,全境才安定下来。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C.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D.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答案】D【解析】本题中,“就院易一员往漕闱”,“往漕闱”的主语是“一员”,不能断开,排除BC;“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诸王宫”是“大小学教授”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参考译文:当时秦桧主掌朝政,他的亲信密告萧燧,秋试时他一定会在漕司主持考试,萧燧追问其中的缘故,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把他托付给你。”萧燧愤怒地说:“刚刚当官就敢欺骗自己的良心吗!”秦桧对他怀恨在心,不久他就被调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的定额已经满了,萧燧到府院就任,换了一个人任职漕闱,秦熺果然中举并名列前茅。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值策对时,阐述“官位应当选择合适的人才,不应当因人而选择官位”。皇上很高兴,撰写了《用人论》赐给大臣。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德元年,历迁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密,议者荣之。高祖从容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选自《旧唐书·温大雅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B.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C.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D.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答案】B【分析】此句中隐太子指唐朝开国太子李建成,巢刺王指李元吉,这是两个人名,中间应该用顿号隔开,排除AC;“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意思是太宗任命温大雅镇守洛阳来应对临时的变化,“以”是目的连词,后面是前面行为的目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参考译文:在高祖掌权之后,大雅与窦威、陈叔达一道议定礼仪。武德元年,升任为黄门侍郎。温大雅的弟弟温彦博当时任中书侍郎,俩兄弟身居要职,邻近亲密(黄门侍郎居门下省,谓之东省;中书侍郎居中书省,谓之西省,故曰‘对居近密’),谈论的人认为这很荣耀。高祖从容地对他们说:“我从晋阳起兵,就是因为您一家的缘故啊。”不久转任工部侍郎,升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唐太宗因为隐太子(李建成)、巢刺王(李元吉)图谋作乱的缘故,派遣温大雅镇守洛阳以待变化,大雅多次进献密策,颇受太宗嘉赏。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旦一樵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注:①朝毵(sān):地名。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B.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C.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D.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答案】D【分析】“其军市租尽以飨十卒”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与前后文不能断开,排除AC;“宾客军吏舍人”均为“飨”的宾语,应在“舍人”后断开,排除B。故选D。参考译文: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授军机大臣,兼值译署。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选自《清史稿·左宗棠传》,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B.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C.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D.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答案】B【分析】“奏论”的宾语是“关内外旧屯之弊”,所以应在“弊”后断开,排除AC。“为”的宾语是“兵”,宾语后断开,排除D。故按B。参考译文:当初议论西部边防事务时,左宗棠主张发展屯田,听到的人都认为左宗棠迂腐。等看到左宗棠上奏论述关内外过去屯兵的弊病,以及说既然挂名兵籍,就不能改为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应该将兵农划开为二,挑选精壮的人为兵丁,让老弱的人去屯田垦地,大家这才佩服左宗棠老谋深算。入朝觐见后,皇上赏赐左宗棠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可由内侍二人搀扶上金銮殿,授予军机大臣职,兼负责译署。国家太平久了,军事废弛不振作了,而海外各国争相声言富强,虽然中国屡次平息大难,他们还是私下议论认为中国非常脆弱。等到左宗棠平息帕夏,外国人才渐渐传说他的战功。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遣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口/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答案】C【分析】本题中,“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玄龄等”主语,“为”谓语,“陛下股肱耳目”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岂有不应知者”,“不应知者”是“有”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D。故选C。参考译文:房玄龄虽然受到皇帝恩宠优待,但有时因为某件事被责备,就接连数日到朝堂上,跪拜请罪,惊恐害怕好像无地自容。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最近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管理南面衙门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门一个小规模建造,干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下拜谢罪。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的,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它。向有关官吏打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受到责备,也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要道歉。”皇上非常惭愧。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选自《明史·郑和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答案】A“达”是动词,宾语是“占城”,动宾之间不能断开,而且“以次”是“遍历诸番国”的状语,中间也不能断开,排除CD。“给赐”是动词,宾语是“其君长”,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参考译文: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故京师饮酒者得醇旨,辄号为“顾建康”,言醑清且美焉。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纲纪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风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时司徒竟陵王于宣城、临成、定陵三县界立屯,封山泽数百里,禁民樵采,宪之固陈不可,言甚切直。王答之曰:“非君无以闻此德音。”即命无禁。中兴二年,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比至,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环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临终为制,以敕其子曰:“入棺之物,一无所须。载以輴车,覆以粗布,为使人勿恶也。”(节选自《梁书·顾宪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B.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D.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B.秀才,文中指经过本省科举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亦称生员。C.下车,从车上下来,又指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文中指官吏初到任。D.担石,前者为重量单位,一担为一百斤;后者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宪之断案机智,为官公正勤勉。顾宪之任建康县令时,以智擿发坏人,断案讲究方法,对奸恶之徒毫不放纵姑息;他勤于政务,深受民众信赖。B.顾宪之心系百姓,能够移风易俗。顾宪之任衡阳内史时,安排收葬路边尸骨,改变当地人得病挖坟墓冲洗先人尸骨的陋习,因“衡阳无讼”得到刺史王奂称赏。C.顾宪之刚直不阿,敢于为民进谏。司徒和竟陵王封堵山泽,禁止百姓进入打柴采果,顾宪之直言进谏,态度恳切而坚决,最终使他们解除禁令。D.顾宪之为官清廉,回乡不免饥寒。顾宪之为官清廉俭朴;他回乡后,居然到家徒四壁的程度;临终前,他写好遗嘱告诫儿子要对自己实行薄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宪之至,覆其状,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2)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风俗遂改。5.京城饮酒的人为什么称美酒为“顾建康”?请简要作答。【答案】1.C2.B3.C4.(1)顾宪之到任之后,审查案件情况,命人把系牛的绳索解开,任凭牛去哪里,牛径直回到原来主人的宅院,偷牛的人才供认自己的罪行。(2)顾宪之用道理劝导百姓,为他们陈述活人死人的区别,指出疾病并非由死人引起,当地的风俗于是得以改变。5.①顾宪之时任建康县令;②他治政清廉、机智、公正、勤勉如同美酒,清淳甘美。【分析】1.句意:山阴人吕文度受到齐武帝宠幸,在余姚建立府邸,任意横行,肆无忌惮。顾宪之到会稽郡上任,立即就上表启奏,拆除吕文度的府邸。吕文度后来回家乡埋葬母亲,郡县的官员争着赶去吊唁,顾宪之却不与他交往。吕文度心中对顾宪之深深怀恨,但最终不能中伤他。从语法角度看,“有宠于齐武帝”为被动句,中间不能拆开,排除A、B项;从语意角度看,“卒”是副词,是“最终”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动词“去世”,“卒不能伤也”中间不能断,排除B、D项。故选C。2.B.“文中指经过本省科举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错误,南北朝时科举考试尚未出现,这里指出自荐举的才能秀异之士。故选B。3.C.“司徒和竟陵王使他们解除禁令”错误,从下文“王答之曰”可知,“司徒竟陵王”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故选C。4.(1)“覆”,审查;“状”,情况;“径”,径直;“伏其辜”,供认罪行。(2)“晓喻”,用道理劝导;“相由”,由……引起;“遂”,于是。5.根据题干“京城饮酒的人为什么称美酒为‘顾建康’”可以快速将答题区间定位原文“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后令莫能决。……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摘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故京师饮酒者得醇旨,辄号为“顾建康”,言醑清且美焉”。由“元徽中,为建康令”可知,称他为“顾建康”是因为他是建康县令;由“建康县令”“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可知,他为官清廉公正,断案机智,为政勤勉,如同清冽甘醇的美酒。参考译文:顾宪之,字士思,是吴郡吴县人。顾宪之还未满二十岁时,就被本州征召为议曹从事,被举荐为秀才。元徽年间,顾宪之任建康县令。当时有人偷牛,偷的牛被牛主人认出,偷牛的人也说牛是自己的,两方面的言辞证据差不多,前后几任县令没有谁能断决这个案子。顾宪之到任之后,审查案件情况,命人把系牛的绳索解开,任凭牛去哪里,牛径直回到原来主人的宅院,偷牛的人才供认自己的罪行。顾宪之揭露隐藏在暗处的奸人坏事,有很多就像这类事,当时人称他为“神明”(指明智如神)。至于对待权贵显要的私下请托、手下官员的贪赃残暴,他根据法律公正判决,毫不放纵姑息。顾宪之生性又清廉俭朴,努力处理政事,深受民众信赖。所以京城饮酒的人得到淳厚甘美的好酒,往往称酒为“顾建康”,这是说酒清醇味美。顾宪之被任命为衡阳内史。他到任以前,郡里连年发生瘟疫,染病死去的人有一大半,棺木价格特别昂贵,于是百姓全都用苇席卷裹死人,丢弃在路旁。顾宪之刚一到任,就分别通告所属各县,寻找死人的亲属,命令他们把死人埋葬。对于那些已经全无亲属的死人,顾宪之就拿出自己的俸禄,命郡里的主簿营办埋葬事宜。另外,按照衡阳当地民俗,山中百姓患了病,往往说是先人带来的祸害,就都挖开坟墓,打开棺材,用水冲洗死人的骨头,把这种举动称为“除祟”。顾宪之用道理劝导百姓,为他们陈述活人死人的区别,指出疾病并非由死人引起,当地的陋俗于是得以改变。当时刺史王奂刚刚到任,只有衡阳一郡没有到刺史府来告状的人,于是感叹说:“顾衡阳的教化算是达到最高境界了。假如本州所属的九个郡全都这样,我还有什么麻烦事!”顾宪之兼管会稽郡事务。山阴人吕文度受到齐武帝宠幸,在余姚建立府邸,任意横行,肆无忌惮。顾宪之到会稽郡上任,立即就上表启奏,拆除吕文度的府邸。吕文度后来回家乡埋葬母亲,郡县的官员争着赶去吊唁,顾宪之却不与他交往。吕文度心中对顾宪之深深怀恨,但最终不能中伤他。顾宪之迁任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当时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在宣城、临成、定陵三县交界处建立兵屯,封堵几百里山、湖,禁止百姓进入打柴采果,顾宪之坚决地陈说不能这样干,言辞恳切而直率。竟陵王回答他说:“如果不是你,我就无法听到这么恳切的好话。”竟陵王当即下令解除禁令。中兴二年,朝廷征召顾宪之任别驾从事史。等到顾宪之赶到京城,因为中风,他的病情渐渐严重,因此他坚决请求返回家乡吴县。顾宪之虽多次担任州郡长官,但连一点积蓄都没有。到他回到家乡,家徒四壁,免不了遭受饥寒。天监八年,顾宪之在家中去世,死时七十四岁。临终的时候,顾宪之预先写好对丧葬礼制的嘱咐,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放进棺木的其他东西,一样也不需要。下葬时用輴车装运棺木,用粗布覆盖棺木,为的是不要使人厌恶。”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十岁不得调。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言秦汉之间事,文帝称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乃止。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B.跸,本意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的行为,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C.乘舆,旧时指皇帝或诸侯所乘的车驾,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品及一般的车马或战车。D.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初仕不利,后来终被赏识。张释之长达十年没有升迁,因不想再耗费兄长财产,甚至准备辞官,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B.张释之善于察人,不以能言为才。汉文帝视察上林苑,对对答如流的虎圈饲养员很满意,想要提拔他升官,张释之却直接说出其中危害。C.张释之不畏皇威,坚持依法量刑。张释之在做廷尉时,不因皇帝的喜怒而有所偏私,文帝当时虽心中不快,但终究认可了判罚。D.张释之两朝为官,遭遇不尽相同。在文帝朝时比较被赏识,屡屡重用,而到了景帝朝却一度战战兢兢,甚至靠托病请假避祸。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2)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10.汉文帝途径霸陵的担忧是什么?张释之又给出怎样的解决之法?【答案】6.C7.D8.A9.(1)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2)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10.①担心陵墓不坚固被人盗窃。②不放贵重的陪葬品。【分析】6.“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做“法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天下用法”做“为轻重”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故选C。句子翻译: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陛下您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7.D.“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理解错误。“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故选D。8.A.“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错误。由原文“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可知,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由此可知,袁盎爱惜其贤,奏请朝廷,是朝廷让张释之做了谒者。故选A。9.赋分点:(1)因:趁机。便宜:便国宜民。卑:贴近。(2)以:因为。超:越级。迁:提拔。随风靡靡: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10.由原文“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可知,唉,用北山之石做外槨,把丝紵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槨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由此可知,担心陵墓不坚固被人盗窃。由原文“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可知,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由此可知,不放贵重的陪葬品。参考例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有一个哥哥张仲和他一起生活。因家财殷实得选为骑郎,却十年都没能升迁。张释之说:“这样长久做官会减少哥哥的家产,内心会不安的!”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于是张释之就讲了秦汉之间的历史,文帝称赞。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他自己的才能,随口回答像回声似的快,没有穷尽。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于是取消打算。张释之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坐在霸陵的北面眺望。文帝让慎夫人弹琴,自己依着琴声歌唱,情意凄凉悲伤,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之石做外槨,把丝紵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槨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认为正确。之后被升为廷尉,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然后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这个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陛下您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张释之害怕之前做的得罪景帝的事,就称病请假。后来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就去做了淮南王的国相,也还是因为从前的过错。之后,张释之去世。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少好读书,应举,一出中甲科。调湖州掌书记,签书越州判官。守蔡卞察其贤,每事加礼,而瓘测知其心术,常欲远之。章惇入相,瓘从众道谒。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请以所乘舟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明此,则可行矣,天子待公为政,敢问将何先?”惇曰:“司马光奸邪,所当先辨,势无急于此,”瓘曰:“公误矣。此犹欲平舟势而移在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惇厉色曰:“光不务缵述先烈,而大改成绪,误国如此,非奸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则不为。无罪,若指为奸邪,又复改作,则误国益甚矣。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颇有兼收之意,至都,用为太学博士,会卞与惇合志,正论遂绌,卞党薛昂、林自官学省,议毁《资治通鉴》,璀因策士题引神宗所制序文以问,昂、自意沮。后为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瓘语子正汇曰:“吾与丞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饵也。若受其荐进,复有异同?则公议私恩,两有愧矣。吾有一书论其过,将投之以决去就。”布使数人邀相见,甫就席,遽出书,布大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房地产买卖合同2024年
- 2024年酒店厨房承包合同
- 2024年商业合作保密协议书
- 2024年民间贸易合同模板
- 港航实务 皮丹丹 教材精讲班课件 75-第3章-相关法规
- 2024年标准辣椒采购合同书
- 2024年合作开发设备协议范本
- 2024年工程装修合同模板
- 2024年工程装修合同模板范本
- 2024年针对个体拟定的房屋买卖合同
- 预制梁场成本分析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华东地区SMT公司信息
- 物业管理公司法律顾问服务方案
- 拌合站粉罐基础验算(共11页)
- 自动售货机投放协议(模板)
- 签证用完整户口本英文翻译模板
- 初三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共4页)
- 甘肃省公路路产损坏赔偿收费标准
- 骨折病人伤肢肿胀的护理
- 复习酒水投标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