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_第1页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_第2页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_第3页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_第4页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干性阐发【摘要】侧重探究了中药剂量与中药四性的动态干系。以为中药的属性在必然用量范畴内是结实的,超出这个剂量范畴,中药的属性也会随之有相应的变革。通过一味中药巨细剂量两组对某病治疗疗效的阐发比力,反向推论此药的四性:以为假设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用,而且大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较小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剂量用药范畴的此味药物是热性或寒性,而小剂量用药范畴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假设对中医证候寒热指标大剂量组有用,小剂量组无效,说明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的;假设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用,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小剂量用药范畴此味药物及大剂量用药范畴此味药物都是热性或寒性的;假设对两组中医寒热证候指标都无变革,说明是平性的。【关键词】四性;剂量;动态中药内在根本内容包罗:第一,药物自己性能的中医药学表述,包罗性味、归经、起落浮沉等;第二,药物成果以中医临床对人体状态熟悉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肝平胃、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具以上两方面内容的药物,即为单味中药;第三,药物共同利用时,各药间干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干系组合,共同组成一个成果团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以上3点根本内容的药物,那么大概按中医药学理论利用,故称中药[1]。以是中药系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且可以或许按中医药理论利用的药品。我国如今常用中药约莫有五百多种,在颠末千百年来的临床理论,中医对这些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用量范畴形成了必然的共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药药性就有了寒热之分。?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至?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中药的寒热程度有了寒、热、温、凉的分级[2]。近些年来,中医的生长碰到一些狐疑,中药的研究也重要会合在有用身分的提龋我们如今所用中药的属性都是先贤医家颠末恒久临床理论总结出来的,即便如今后代医家照旧常常会有差异的不雅点。对付我们如今而言,假设仅仅增长一味新中药,它的中医属性、成果简直定必定会有更多的差异不雅点。但是中医不该是抱残守缺的,应该是不竭生长强大的。应该要不竭扩大中药的数量、种类,这就涉及到一个题目,一味新中药的中医属性怎样确定必需有明白的要领。中药的属性包罗四气五味、归经、起落浮沉等,乃至成果也有人以为是属性的一部门[3]。回首中药四性研究,余氏[4]以为重要会合在:①药效学研究:近20年来,我国及日本学者重要从药效学的角度对中药四性举行了一些当代科学的研究。如寒热药对中枢神经递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皮体系、前线腺素和环核苷酸、能量代谢、内排泄体系等的影响。②中药四性物质底子研究:微量元素的相干性研究;无机盐类中药结晶水的相干性研究;其他相干性研究。程氏[5]重要从5方面〔①与五味的干系;②与化学身分的干系;③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④动物实行研究;⑤定性定量方面〕回首了中药四性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药的四性研究确实是一个比力宏大的题目,本文仅就中药四气属性与剂量的干系举行一些探究。?中药学?谓:“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反响归纳综合出来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样平常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样平常属于温性或热性。〞而寒证和热证简直定,?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云:“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急躁与厥逆;溺之是非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设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急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设口不渴或假渴而不克不及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6]。〞笔者以为前人的研究表白药物的寒热属性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反响归纳综合出来的。药物详细作用到某小我私家,其药性是通过与机体的互动反响推理出来的,是在恒久临床理论中归纳综合出来的。详细在必然的剂量范畴内,作用于具有必然证候的机体,其临床证候的改变是大抵结实的。以是我们可以按照临床证候的改变推论在这个剂量范畴内此味中药的属性。但是假设超出必然的剂量范畴,小于这个剂量范畴,与机体产生的互动反响的表示就会弱一些,大于这个剂量范畴,与机体产生的互动反响的表示就会强一些。大多数中药册本在先容中药药性后都给出了中药的通例用量范畴。该用量范畴的最小值是到达标明的药效(含寒热程度)的最低必要量,最大值那么是由其束缚条件所决定的[2]〔①由于药材质量差异、生存地区差异、病情差异等种种条件,最大用药量差异;②医家不雅点差异:汉代和清代在中药剂量上要远比当代?药典?的要大,而当代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大夫辨证后利用大剂量论治,在临床上获得令人满足的结果[7]〕。从寒热程度来讲,其最小用量是到达该中药标明的寒热程度最低要求量。如某中药,药性为温,其常用量为B1~B2,临床用量必需用到最小用量B1,才气表示出温性的程度。在B1~B2的用量范畴都可表示为温性,但B2并不是该药表示为温性程度的最大用量,而是受必然条件限定的,假设临床用量小于B1,那么该中药大概酿成微温,乃至平性了。而假设用量凌驾B2,那么该中药大概酿成微热,或热性的了。如某味凉性药,每次用量为10g,大概表示为凉性;假设每次用量为20g或30g,与机体彼此作用后消灭热证比力显着,我们为什么不克不及说此味药物为寒性的呢。以是我们以为中药的属性在必然用药范畴内是结实的,随着用药剂量的变革,此中药属性亦有必然程度的变革。这亦切合中医理论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的无穷可分性。详细怎样确定一味新药的中医属性?这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包罗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等。孙氏[8]以为:临床研究中,应尽大概设立同病异证的比拟组,不雅察同一药物对同一疾病差异证候的防治作用,才有大概展现出药物大概具有的中药属性。我们以为可以就某个病举行随机、双盲、分组比拟研究,通过必然疗程的治疗,举行末了疗效的判断。通过阐发各组差异证型前后评价指标的改变,判断此药物对哪一证型结果最好,进而反推此药物的相干中医属性。此处仅就四气属性的研究举行一些探究:对阴证结果好反证此味药物是温热性的,对阳证结果好反证此味药物是寒凉性的。但是详细是温性的照旧热性的大概是寒性的照旧凉性的那么还必要深化研究。起首必要确定此味药物剂量的大抵用药范畴,最小起效剂量和较大用药剂量。然后确定疗程。别离对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有用证型,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计分差值,举行比拟阐发。①假设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用,而且大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较小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味药物只能是热性或寒性。由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都有用,而且有明显性差异,只能说明大剂量用药范畴的此味药物是热性或寒性,而小剂量用药范畴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②假设对中医证候寒热指标大剂量组有用,小剂量组无效。说明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的;③假设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用,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小剂量用药范畴此味药物及大剂量用药范畴此味药物都是热性或寒性的。由于很小的量就有用,说明药性较烈,而且随着剂量增长变革不显着;④两组中医寒热证候指标都无变革,说明是平性的。?中医诊断学?是从寒热、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象、脉象这几个指标阐发寒证和热证的。寒证是:恶寒喜热、口不渴、面色白、四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迟或紧。热证是:恶热喜冷、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详细病证的证候分型、寒热指标的定性定量阐发及积分尺度可以参照?中药新药研究引导原那么?。如今举行以上研究涉及的题目重要有:①怎样确定药物的较大用药范畴:如今中药药典中划定的药物用药范畴是总结前贤医家的履历后确定的。但是自古中医就有各家学说,尤其在中药剂量的题目上,更是众说纷纾对付中药量效干系,由于汗青及技能等缘故原由,中药的量效干系不成能像西药血药浓度那样用当代科学本领得到,但它确实是数千年来理论履历的总结[9],有研究中药从小剂量开始效用渐渐加强,但到达必然剂量后,效应不再随给药剂量的增长而增长,这就与一样平常化学药物所遵照的量效干系纪律差异[10]。思量缘故原由是大多数西药必需同机体细胞某些受体结合,才气产生生物效应。中药也不破例,药物与受体结合,霸占的受体愈多,产生的药理效应愈大。但因受体数量有限,故有饱和性,这大概是中药治疗量药效并不明显的缘故原由之一[11]。由于多数中药的正常用药剂量范畴与中毒剂量范畴相差很大,多数中药在开始产见效应的最小剂量,到随着药量的增长而效应不再加强的较大剂量,这个范畴区间也应该是比力大的。只是这个剂量范畴怎样确定,较大剂量时产生的效应与较小剂量时产生的效应是否雷同,缺乏相应的研究;②中医证候怎样范例辨证及分型。如今由于熟悉差异及研究角度差异,导致证型诊断尺度不同一。而且现行证候诊断尺度的看法可信度、内在的界定程度和对疾病本质的趋近程度均有待确认。而且由于分型较多,这就必要比力宏大的样本量,不然一些证型中病例数太少,会影响末了的统计阐发。假设分型淘汰的话,又涉及到证型的归并,尺度不同一,就会引起各家争议。综上所述,本文就中药剂量与中药四性动态干系变革举行了开端的探究,盼望能对中药四性定量阐发研究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究。致谢:本文承蒙王左传授引导,特此谢谢!【参考文献】[1]岳凤先,周硕,曹丰.西药利用的中医药学思索[J].中国处方药,2002,2:50.[2]蒋孝保,蒋南楠.中药寒热量化和寒热量化最小量原那么[J].中医杂志,2022,46〔7〕:548.[3]张东伟,付敏,侯士良,等.谈中药药性—成果[J].中国中医底子医学杂志,2001,7〔l0〕:60.[4]余惠旻,周红祖,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研究盼望与预测[J].中国中医底子医学杂志,2001,7〔8〕:61.[5]程彬彬.中药四性广义狭义定性定量阐发假想[J].国医论坛,2001,16〔2〕:17.[6]程彬彬.中药四性的当代研究外表[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858.[7]肖家军.汉代、清代、今世中药剂量变革浅谈[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