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五)_第1页
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五)_第2页
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五)_第3页
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五)_第4页
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五〕[关键词]〔二〕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理论,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开展、总体开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环境法的原那么、观念和制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法的原那么、观念和制度都可以称为环境法的根本理论,其中不少环境法原那么、观念和制度实际上是环境法的一些特点。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提醒了环境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功能,这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醒了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内在的开展规律,这就是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才能能科学地提醒和说明环境法的产生和开展、本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根底和功能,才能说明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由,才能解释环境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点,才有资格成为环境法的根本理论。例如,对“为什么说环境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为什么说环境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和公益性〞这类问题,假如用传统的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或法律阶级性理论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只有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特点出发,说明环境法以保护环境资源为主,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之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既保护自然环境又保护社会环境、既维护自然秩序又维护社会秩序,才能解释清楚环境法的上述性质和特征。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根本标志,也是环境法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基矗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形成、评价各种环境资源法律以及环境法学的观念、原那么和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判断法律标准是否属于环境法律标准以及建立健全环境法体系的主要根据,但凡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底或调整对象的法律标准,或但凡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的的法律,都属于环境法的体系或环境法的范畴。理论证明,运用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可以指导科学地制定环境法律、准确地解释环境法律、合理地说明环境法律现象,可以指导环境法的理论,成为环境法制建立的理论指南。其他任何传统的部门法学理论,都难以成为环境法的理论指南,难以在环境法制建立的理论中起理论指导作用。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抓住的是人类社会的永久主题和社会开展的根本矛盾,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因此是对环境法起长期作用、总体作用的理论。假如仅仅是某个阶段或某个开展时期的理论,仅仅是环境法某个领域或某个问题的个别理论,那么不可能成为环境法的根本理论。〔三〕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是表达环境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根本法律标准的理论,是将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制结合起来以实现环境法治的理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与环境事业的深化开展,国家和人民对法学研究教育和环境法制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泽民主席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2日〕指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修改的宪法,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1998年中央方案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加强环境法制建立〞、“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因此,今后我国环境法学研究和教育、环境工作和环境法制建立的任务就是“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笔者理解,简单地说,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就是实行环境法治。详细地说,实现环境法治应该包括如下个要素:第一,要有一套表达环境正义、公平的,符合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开展的,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律,即制定一套良好的、科学的环境法体系。“正义〞历来被法学家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法律原那么和法治原那么,环境法中的正义就是符合自然或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二,要重视和强调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确定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将环境民主与环境法制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民主与环境法制的有机结合、公众参与加环境法制就是环境法治。公民环境权是“根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道德权利、自然权利,从法律上肯定、确认、尊重和保障环境权是环境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第三,要强调环境法律的权威,公正、普遍地施行环境法律,在环境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公正、严格地执行环境法律。第四,要形成环境法治意识和环境道德风气,将环境法的施行与提倡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等精神文明建立结合起来。既成认人的价值又成认环境的价值,既尊重人的尊严又尊重大自然尊严,这是环境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大量直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法律标准,又有大量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律标准,还有同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法律标准,这是环境法的鲜明特点。正如民法包括物权、债权这些根本标准体系一样,环境资源法也包括环境权、自然资源权这些根本标准体系。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那么充分地表达了上述价值取向和根本法律标准的作用。任何理论都表达一种价值观念,任何法律学科理论都为其根本法律标准效劳,但是没有哪种传统部门法学理论可以象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那样,充分表达环境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法律标准。在包括各部门法学理论在内的各种法学理论开展史上,道德和伦理一直对法学理论具有重要影响。民商法、婚姻家庭法、社会保障法、劳动就业法、人权法等法学理论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这些道德、伦理观念的根本特征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人与人关系的道德。环境法学也与其相对应的道德和伦理,这就是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环境道德,又称生态道德、地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的总和,其核心是有关人类尊重、保护、保护自然和环境的道德。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例如,在结合国环境与开展会议上广为散发的?保护地球─持续生存战略?〔1992年〕认为:基于互相尊重与关心和保护地球的道德准那么是持续生存的根底;我们的生存依赖于对其他物种的使用,这不仅是使用问题,而且也是道德问题,我们要保证它们的生存并保护其生境;应把人类的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把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持持续生存作为人类的道德准那么。环境道德含有对待自然的“义务〞性标准,这种“义务〞是促使将环境道德上升为环境法律义务即环境道德标准法律化的基矗环境道德标准法律化,是将人类环境道德理念、原那么、标准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是好的环境法律由此产生和开展的过程;良好的环境法律,就是符合环境道德的法律,就是促进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的法律,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环境法律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构成环境法治的基石。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的结合,即环境道德标准的法律化和环境法律标准的道德化,是环境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过程。目前,环境法与环境道德的内在联络,已经得到环境法的明确成认。例如,日本?自然环境保护根本方针?〔1973年〕提出:“为了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我国每个公民养成珍惜自然资源和自觉地保护与保全自然的习惯,应当积极地在学校和社会上进展环境教育,以使公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化的认识,对自然有更深的爱和养成良好的道德风气。〞随着环境道德的兴起,它在我国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文件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例如?中国21世纪议程?〔1992年〕已将“形成新的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标准〞、“建立与自然互相和谐的新行为标准〞即环境道德,作为21世纪道德建立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领〔1996年-2022年〕?[138]是我国第一个提倡、推广全民环境道德的长期规划,该纲领明确提出:“环境教育是进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手段之之一。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通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逐步标准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标准,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浸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出于对环境道德力量的深化认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1992年〕规定:“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司法、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进步全民的环境意识,树立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道德风气。新闻单位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言论监视。〞这是我国地方环境法规对环境道德的明确肯定。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法学理论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了保护和管理好环境资源,应该将环境道德和和环境法制结合起来,良好有效的环境道德标准应该有法律的保障和维护,根本的环境法律权利应该有生态伦理力量来支持。“徒善缺乏以为政,徒法缺乏以自行。〞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导之以德,齐之以刑〞,才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传统的部门法学理论很难成认、无法包容这种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因为它们只成认法律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功能。只有关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才能将环境道德、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在环境道德、生态伦理的思想意识根底上,制定和完善有关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标准和法律制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治秩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治国家和环境法治社会。参考文献:[1]蔡守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增进互相理解,加强友好合作〞,1997年11月3日中国教育报“。[3]王太庆主编:?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53页。[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第13页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8]?法律篇?,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第78页。[9]〔苏〕涅尔谢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7页。[10]?老子?,1976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以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为底本,第25章;参看周生春1990年版。[11]〔意〕但丁:?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8页。[12][法]摩莱里著,?自然法典?,黄建安、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6~133页。[13][法]摩莱里著,?自然法典?,黄建安、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9页。[14]同上,第35页。[15][法]摩莱里著,?自然法典?,黄建安、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页。[16]同上,第23页。[17]同上,第25页。[18]同上,第35页。[19]同上,第193页。[20]?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第77页、第411页。[21]P..卡博著的论文“自然与人的互相关系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对象〞,登于?人口地理与城市地理?〔论文集〕,前苏联P..卡博等著,杨吾扬等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4页。[2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7页。[24][印度]门伐提迦罗:?生态哲学?,?哲学译丛?,1985年第2期。[25]J·S·密尔:?论自然?,引见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4~535页。[2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7页、172页。[2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28]〔苏〕涅尔谢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7页。[29]〔美〕乔治·霍兰·萨拜因等:?政治学说史?第21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30]洛克:?政府论?下篇,第6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31]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第2页。[32]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第52页。[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3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第79页。[35]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二版,第395页。[36]吴祖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第27页。[37]lsingspeehfr.ButrsGhaliinReprtftheUnitedNatinsnferenenEnvirnentandDevelpent,U.N.D.A/NF.151/26〔Vl.IV〕〔1992〕。[38]江山著,?法的自然精神?,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3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16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2]恩格斯:?致乔治·威廉。兰普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64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4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5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6]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5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9]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5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2]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3]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将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5]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7]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42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58]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59]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在1891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版本中,“不仅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为“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对自然界的关系〞改为“对自然界的影响〞,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注1和注2,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60]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文版,第200~201页。[6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历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9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6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6]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7]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6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1]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3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7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8~3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6]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9]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7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1]同上。[8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5]恩格斯:?恩格斯致马克思?〔1851年2月13〕。[8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7]列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经历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16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8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7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0]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1~2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9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249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96]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506页。[9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68页。[98]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505~506页。[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2]蔡守秋著,?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103]蔡守秋著,?法学研究?1981年第3期。[104]蔡守秋著,?环境法?1987年第2期。[105]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106]收入?儒学与法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107]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108]江山著,?法的自然精神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09]笔者注:在江山的著作中,“同构〞是一个经常使用、含义复杂的解释,仅他自己在?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的解释就达1000多字。根据他的注释〔第47页〕,“同构多用于物理学和数学领域,我如今将它引进为一个哲学范畴,同构即诸互相助且同一的状态,也是可以相对感觉、表述、解释的世界〞。他认为“同构是最为普遍的用。同构可以是不同级次或不同领域或穿插共存的。绝对意义上讲,宇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统一整体或总同构〞,“总凡一切现象〔在、为、生、是、有、流〕均可称之为同构〞,“本体变转即是相,诸互相助同一即为同构〞。有时笔者将江山的“同构〞理解为为目前较为流行的“综合〞、“结合〞或“统一〞等概念。[110]以上参看江山著?法的自然精神?,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章“法域和正义〞的第5节“人际同构法〞,第160~169页。[111]江山著,?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322页。[112]同上注,第322页。[113]同上注,第223页。[114]同上注,第103页。[115]同上注,第104页。[116]同上注,第104页。[117]同上注,第220页,第224页。[118]GreenJustie:TheEnvirnentandtheurts.byThasreHbanandRihardliverBrks,Publishedin1987intheUnitedStatesfAeriabyestviePress,In.ISBN0-8133-03261-7.[119]EnvirnentalJustie,by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