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_第1页
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_第2页
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_第3页
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_第4页
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xxx公司心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整个教育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成人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心理健康教学是个体能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能够创设情景,营造出适合个体心理状态的学习氛围,建立教学平台,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促使教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共同成长。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引言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加入。而由信息技术大众化带来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所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文一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中,如孤傲、怪僻、任性、自卑、懦弱、胆怯、嫉妒,甚至厌学和自弃等等[1]。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和承载力,而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新世界下对人才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的出现使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快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信息量巨增,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获得如下技能:①信息处理的技能;②问题解决技能;③批判性思维技能;④学习技能;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技能。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更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而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许多实现的途径,因此我们把视角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观转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2]它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更可以调适学生们的不良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课堂上多种感官的调动来实现。使教学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行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模式为:活动,体验,感悟,分享,这四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3]所以说二者只要找准结合点,整合是完全可行的。三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信息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4]我们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5]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为什么学生会品行不良、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三)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五)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持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通过网络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6]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势:1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门诊。由于是在固定的时空中主要以书籍活动为载体,以口头讲述为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故不仅信息传播的范围极为有限,速度比较缓慢,且学生也不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信息交流双方与互联网络想连通的,就可以实现及时的对话,且不需要考虑地理位置。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仅使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也能及时接受教育,且使他们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解决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2、可以大批量的进行教育。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只能在一堂课中教几十名学生;许多学校由于这类教师的匮乏,尚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常开设。在传统的门诊心理咨询工作中,一咨询员一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学生,由于人力资源和时间方面的原因,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几乎不太可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福音:网络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网络的快捷复制方式可使一位咨询员能“同时”接待多位来访者。网上的团体咨询或辅导,将能使服务对象大大增多。3、使学生真正地释放自己。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学生甚至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与他人距离较远,因而有一种安全感,愿意作更多的自我袒露。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因而可以直接而真实地表述自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顺利进行。4、可以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必须积极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心理教育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难望其项背的: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既能以求助者的身份出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又能以助人者身份出现,通过BBS、电子邮件、线上交谈、网络新闻组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7]这种网上的心对心的交流所构成的互动,可以增进学生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这种“他助——互助——自助”的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信息技术大众化带来的问题。虽然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种种便利,但网络上形形色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针对我国普及计算机教学的特色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工具。因此提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信息技术大众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问题。(一)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1、在信息技术的掩盖下撒谎。遨游在网络中的人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有不少中小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撒谎为乐事。2、特立独行于现实世界之外。就信息的本身来看,互联网是开放的,它能使青少年接受到更全面、更生动、更形象的信息,但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其接受的过程却是相对封闭的。尽管有不少的网站具有互动性,但毕竟需要依靠冷冰冰的网络、电脑等设备做中介物,青少年网民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就很难表达自己,无法与他人沟通。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青少年“网民”情感上的孤独。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对其他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3、习惯于做事冲动。一方面,虚拟空间是一个无底洞,你永远无法穷尽它,甚至你根本无法触摸到它,但你却无法抗拒自己深入它的欲望,你越是沉迷,就越发现它的庞大,而人们对于无法捉摸和过于庞大的事物总是会产生害怕和狂躁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在网络中缺乏正常的情感疏通,人们很难在网络上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网络上浮躁的言词与画面的刺激,因此,青少年网民常常遇事不冷静,具有冲动的心理。4、形成暴戾的扭曲的心理。比冲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网民在不良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暴力的心理倾向。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游戏,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沉迷其间,形成暴力崇拜。他们期望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通过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网吧斗殴或因上网而发生的争吵、杀人事件屡有发生。5、沉湎于虚空的幻想之中。网络是精彩的,但网络也是虚拟的;现实是客观的,但现实常常使人很无奈。正因为如此,一些青少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企图以此摆脱学习生活的重负,减轻精神的压力。但事与愿违,由于长时间的上网,不但损害了身体健康,而且造成自我评价降低,能力下降和思维迟缓,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客观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这些情况就显得迫在眉捷了。(二)重塑健康的心理如果我们有孩子已经有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应该想想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应努力让处于网络沉迷的学生对网络沉迷的危害有所认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消除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切断网络沉迷者与网络聊天室、游戏等接触的途径,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以下的心理教育尝试: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网络在分解青少年的个性和阻碍主体性成长的同时,也在瓦解他们的价值观,削平他们的情商。我们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仅仅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2、实施系统有序的网络心理教育。

我们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8]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因此,具备现代“网络人格”的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结束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后,不但能够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出现的频率也大大增加,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能够通过探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有效教学。由此可见把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纳入到心理健康的整体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充分显示它构造良好环境的优势,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个性劳动的质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信息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为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的授课过程中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动的信息呈现方式,另一方面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