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背景介绍: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二、原因分析: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三、辅导过程: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群众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用心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四、辅导后记:虽然学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二):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向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状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状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上述是一组比较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透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资料。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二、心理压力的调适应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用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忙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应对人生。三、心理压力的对策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潜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齐努力”的思想。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透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选取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三):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构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2、之后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主角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观念中构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证明自己的强者姿态。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学习适应性: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询问基本状况。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证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四):一、基本状况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潜力,成绩下降,应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能够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这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能够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其实,就应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十分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荐。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学习适应性: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靠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务必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能够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第一次目的:1了解基本状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晤谈、心理测验过程: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状况;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确定咨询主题;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如何更好。(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第二次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方法:晤谈、仿同法过程: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用心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一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三次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过程: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第四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过程: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潜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一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第五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方法:晤谈过程: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五、咨询效果评价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五):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十分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齐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必须的实力和优势,应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个性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潜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个人因素透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潜力,一向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因素此刻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到达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构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潜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状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必须问题。如何帮忙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三.辅导策略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状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此刻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用心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这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明白,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明白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齐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必须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十分努力,成绩有了飞跃。3重视家庭,提高潜力。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状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推荐家长选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带给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能够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能够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潜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潜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透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群众中、家长会上群众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用心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参与管理,自信自强。透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用心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透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用心,学习更自信。6辅导效果透过辅导,透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忙她,她此刻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五、结论。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就应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应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群众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透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理解教育者的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六):、基本状况:姓名:金家迪性别:男年龄:11所属班级:五(2)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二、问题行为概述: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三、个案生活背景: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我还了解到孩子个性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带给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四、个案现状分析:从以上现象证明,陈晶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必须的起因,要帮忙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五、辅导策略及过程(一)父母的配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金家迪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晶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金家迪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金家迪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金家迪个性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好处,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应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二)教师的教育我用心地与孩子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能够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金家迪,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到达某种成就的标准。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六、个案辅导成果二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忙,金家迪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金家迪的转变可真大啊!”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七):学习、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案例介绍:小明,男,初一学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但其伯母、堂姐是反对的。父母与他极少联系,问他:“春节有没有见到父母。”他说:“没有”。问他:“是不是很久没见父母了。”他说:“不是。”问他:“哪多久前见过呢?”他说:“一年多以前。”问他:“哪你想不想念他们?”他说:“不想”。可见他是极度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从小学到此刻学习成绩一向很差,小学老师基本上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不存在提高成绩的期望。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异,称其为“白痴”、“垃圾虫”。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厌恶他,仅有个别其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说:“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样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的'”。在班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班主任发现其行为异常,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于是转介他来进行心理咨询。由于很多人认为他智力低下,于是我给他做了瑞文推理测验,成绩为112分,智力处于中上水平。案例分析:由此分析,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此,他是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作业经常不完成,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他的个人卫生是很差的,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厌恶他原因。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的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成为一个不受群众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障碍。措施方法:由于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测验结果出来后,首先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并且让班主任在全班宣布测验的结果。从此,同学们虽然不叫他”白痴”,但又取笑他聪明过头。于是我又和他一齐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是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其努力目标:1、注意个人卫生,每一天洗澡换衣服,如果他伯母不帮他洗,就自己动手洗。2、多方面共同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共同探讨,寻求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3、共同探讨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采用行为强化法,跟他制定小步子,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强化,多给予正向强化。对于其不足、尚未到达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办法。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另一方面,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小明成绩差,教师进行家访时总是投诉,其伯父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不喜欢小明。于是进行家访,对其伯父收养侄儿的行为表示赞扬。向其说明小明的智力并不差,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明是有前途的。让其伯父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小明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用心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效果与思考:对该生采取以上措施后,逐步构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情绪安定,与伯父家的各个成员关系得到改善.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个人卫生状况有好转,他看起来也精神很多。从上述案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1、借助心理量表来对咨询者进行测量,对于帮忙我们正确决定是很重要的。从上述案例能够看到,该生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同学在内)都认为他是弱智的,如果单凭经验,咨询者也很容易听信这些人的决定。也正因为心理测量与人们的经验决定有较大的差距,心理测量遭到部分人的怀疑,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是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工具。2、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除了能够对来访者进行辅导外,还有与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3、父母离异家庭是儿童心理障碍的高发区,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了问题去处罚,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殷切的关怀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当班主任问小明谁对他最好时,他说:“心理老师最好”。要明白当时我只是跟他进行过二、三次谈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八):摸准心态,启迪诱导——与学生谈心我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班主任工作中推行每一天午间心理素质教育课即与学生谈心课。班主任教师主要是透过与学生应对面的的倾诉,应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得到启迪诱导,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从而使班群众建设到达一新的层次,推动我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运用心理分析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学生谈心,去了解学生心理、摸准学生心理。因为有成效的谈心活动,必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用。⑴与学生谈心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能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话,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谈心”,就是推心置腹的谈话。要使“谈话”上升到“谈心”,使学生能对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务必争取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想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就务必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我们有的教师平时老是板着脸说教,学生稍有差错,就大声呵斥、批评,甚至运用简单的体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心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心理,不但不愿听教师的,甚至会破坏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跟老师作对。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就不可能好。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就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尽量倾注自己的爱心(当然,这种爱心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而是温柔的理性、亲切的宽容,是滋润心田的细雨和无声的鞭策)。这样,教师可能很快发现你与学生会经常有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互动。这样,即使你提出尽量多的要求,学生也会乐于理解,并能够较自觉地遵守各项纪律,耐心地、认真地理解教,这样就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每门课上课时基本上不带课本,绝不做作业,而且经常破坏班级纪律。问其原因是:他厌恶教师的“说教”。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他认为上课毫无作用,老师没有什么能令他信服——就是老师只有简单的、专门的甚至是粗暴的“说教”。笔者找他谈了几次话,渐渐地,这位学生感觉到教师和他的谈话就象朋友间的谈心,而且在谈话中他也感觉到了教师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但能带书本来上课,而且能较自觉地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⑵与学生谈心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有利于班主任老师的日常班级管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潜力,增进班群众的团结,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与学生的谈心过程中,必须要因材施教,必须要有耐心,并能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目前,我们班主任(包括青年教师,个性是第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都就应应对这样一个现实: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就很难与学生沟通,有时甚至连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都不明白,那就很难做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引导与教育了。透过与学生谈心,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学生就会向老师倾诉许多自己难解的心理问题。比如:“怎样让理想激励我上进?”“是习惯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习惯?”“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如何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勉励、自我宽容?”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有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即谈心)中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告诉学生、帮忙学生找到答案,这样一般会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这时,如果教师以引导学生并能向学生推荐具有用心好处的书,或与学生平等地、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讨论、辩论,那么就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忙下自己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学生在书中找到答案,并透过自主学习理解得更透彻,而且可能很快付诸行动。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障碍的潜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到与老师的真心交流确实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对班主任增加了一份信任、添上一份理解。⑶与学生谈心,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改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求班主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育水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认清现代社会的新特点、新状况,既要认清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的繁重,更要勇敢地应对现实、用心参与教育改革。因为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新状况需要我们教师去解决。与学生谈心,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书中找不到答案或解答不完整的心理问题。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对同学之间“发展真挚友情”往往充满了幻想,并出现了一些“早恋”的苗头,如果班主任针对这种状况只在班级中简单阐释一下“如何以以恰当方式表达男女同学的友情”,那么效果必然是欠佳的。笔者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某班一位女同学的学习状况不对劲,学习成绩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一下子掉到年段的一百多名……为了不让她有心理负担便利用午间心理辅导课也就是常规的时间来找她谈心。在充分信任的气氛下,这位女同学告诉笔者:几个月前,同班的一位男同学写信向我示爱,开始我回绝了他,后经不住他的一再纠缠,就答应和他来往,虽然我一再声明只能持续在同学友情的界限来往,但是,来往后我就不由自主了,我不但基本上都去赴约,甚至有时还会渴望和他相会……就这样,我的学习成绩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一下子掉到年段的一百多名……家长发现了这件事,教育了我;许多同学也劝我不要和他这样下去,我也下决心,不再和他持续这种来往。虽然坚持了近一个月,但我心里总会想起和他相聚的日子……最近他又写了一封信给我,看了这封信,我真的忍不住想去赴约,虽然我很想理解老师教育、按照老师所指导的“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但是总是控制不了自己,老师,我该怎样办?说着她掏出了那封信给我。打开信,展此刻我眼前的是一封虽带点稚气,但却是“情深意切”的情书:某:无论某某是怎样跟你说,我都不会和你分手,因为ILoVEyoU!你也答应我,无论某某怎样说,你也不能够不要我,好吗?因为我好怕……打架从不哭的我,竟会这样哭了……看完信,我感到茫然了。一是因为我虽然料到有这么回事,但没有想到是这么严重、这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的“恰当方式”是一个很原则也较笼统的讲法,具体交往时怎样做是恰当的,怎样做是不恰当的,并没有一一罗列分析,只是对男女生交往进行原则性、宏观性的指导,提出三点行为要求:自然大方地交往,交往时要互相尊重,交往时要学会自爱。二是因为笔者一时无法给予恰当的解决方法。于是,我只得把信交还了这位同学,安慰她:老师必须会尽力帮她。为了这个许诺,也为了教育其他学生。我认真地查阅了许多有关书籍,最后找到了解决这位女同学问题的方法。我告诉这位女同学:假如对方对你穷追不舍,一而再、再而三写信给你,你不妨径直找到他。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婉言回绝的同时,务必明确表示,珍惜双方的友谊,持续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将“求爱信”交还给对方,免得使对方觉得有把柄落在自己手中,并正告对方,如再写信就要交给老师和家长了。总之,回绝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恰当,要使对方觉得你是为他着想,既没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又没伤害和气,因而乐意理解。这位学生根据老师教的这种方法,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解决了这一难堪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就稳步上升了。这个事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适应时代的更高要求,改变过去的“以我为中心”的班级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班群众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但在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更应加强与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充分利用与学生谈心机会,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又提高了教师教育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用。据浙江教育在线统计,在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存在,浙江省十分之一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一旦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所有科目的成绩都直线下降,班群众的整体危害性便大大增加。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使学生有了更强的自尊心及逆反心理,一旦处理不当,效果必然适得其反。综上所述,在学校内推行午间谈心课,教师能透过常规固定的心理辅导课与学生谈心交流,摸准学生心态,了解班级实际状况,并根据实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定然能取得良好教育效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九):逆反心理”的疏导例说“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构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构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汪锋同学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马马虎虎。我便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我找其他同学了解,原先是因为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题是我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上。我的批评使他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明白了症结所在,我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他未听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很快地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我的“朋友”。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潜力,善于及时从蛛丝蚂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有一女生性格倔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班干部时工作主动泼辣。上初一和初二时,见到有的男教师处理男女生纠纷、排座位、对男生违纪行为偏袒等。她便认为男教师对男生有偏爱,对女生存偏见。有几次她站出来为女生辩护,反遭讥讽和嘲笑。于是,她公开宣称:“我就是不喜欢男教师教!”上初三时,他在我班上就读。刚接触“化学”这门新课,有几个理解潜力较差的女生学习感到很吃力,我便利用休息时间给她们开“小灶”。课堂上回答或讨论问题,我都尽量以公平、民主的态度来对待男女生。针对农村女生胆小的特点,课外辅导时,我经常主动询问她们有什么疑难,并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慢慢地师生感情融洽了。这时我才正面接触这位女生,给她逐一分析我校教师,从白发苍苍的老校长到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奉献精神,他们其实都是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只是他们处理问题时有时不那么细致。并引导她寻找这些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她的成见消除了。学校一位青年男教师结婚,她组织班上同学,在该教师的新婚典礼时,表演了许多精彩的文艺书目,学校移风易俗为教师办婚事,受到群众的好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十):心理惩罚个案分析案例上个学期初,我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张伟。他是我多年前邻居张先生的小孩。张伟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学生。记得他上学的第一天放学时,她母亲问:“这天老师教什么?”他想了半天说:“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一齐回来的同班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旁人听到后,都朝他大笑。在一年级放寒假时,他母亲看到其他同学个个喜洋洋的拿着奖状回家。便问张伟:“你得奖状了吗?”他回答道:“老师说买的不多,不给我了。”从小学到中学,老师都说其“不行”、拖班级后腿,甚至有的老师找张先生发牢骚,说小孩“智力有问题”。再加上贪玩,张伟的学习成绩总不理想,每况愈下。教师的评语我在张伟进班的第一次课外作业上打了批语,没想到短短的一句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将张伟周记中一段话摘录如下:当我怀着对自己的些许肯定和对以前不务正业的否定的情绪,交上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做好的数学作业时,我就在等待着。我明白老师如果还有一丝情绪想管我的话,就会对那前半本不著一字的”风流”好好批判一翻,而对我后面的努力,也会有一丝满意。期盼中的我翻开了练习册,在那个别人都打“优”的地方,老师给我写了个“好”字,还加了一句评语:“坚持下去,必须会有好收获。”这是对我的肯定,这是我多年来首次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啊!那时的我几乎百感交集,我想起天真幼稚的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脚手架搭设专项施工方案
- 个人小额无抵押借款合同协议书
- 结束协议房地产代理合同
- 蔬菜营销策略购买合同
- 瓷砖订购合同模板
- 电子元件采购合同范本
- 购销纺织品的合同样本
- 校园多媒体设备招标文件
- 网络购销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 农资采购合同的效力问题
- 社区矫正知识课件
- (高清版)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 全球及中国光纤偏振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手机硬件测试介绍
- T-AII 008-2023 深度学习算法框架通用接口规范
- 商品总监述职报告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述职报告及工作思路(四篇合集)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
- 家庭局域网组建课件
- 《结构化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