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则授课用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1.gif)
![防治原则授课用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2.gif)
![防治原则授课用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3.gif)
![防治原则授课用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4.gif)
![防治原则授课用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e9c68419e57490dd7974a353009bdd4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概念: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原则:是根据发病学的基本观点制订的。一、未病先防概念:一、未病先防31、顺应自然1、顺应自然4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5::6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7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注意事项:(1)因人而宜,运动适度(2)运动量由小到大,量力而行(3)持之以恒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8(1)合理调配饮食(2)饮食有节(3)饮食宜忌6、药物、针灸、推拿治疗
(1)合理调配饮食9(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2)药物预防。苍术、雄黄烟熏法消毒灭菌,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贯众、板兰根(或大青叶)煎汤饮,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和腮腺炎。茵陈、栀子等煎汤饮,预防肝炎。马齿苋鲜者捣取汁或煎汤饮,预防菌痢。(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10含义: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一)早期诊治目的:防止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外邪致病,就有由表传里,步步深入的规律。就要求医生能早期诊治,否则疾病依次传变至五脏,此时治疗疗效欠佳。含义: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11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旺能乘脾土导致脾病,故治疗肝病常配合分健脾和胃的方法。
叶天士认为温热病不仅可以伤及胃阴,而在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又可以耗及肾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从而概括出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肝属木12“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安,安抚、充实等调养的方法。未受邪之地,尚未受到邪气侵犯的部位。热邪——胃阴耗损(主要用养胃阴药:沙参、麦冬、石斛)——肾阴耗损(稍加滋肾阴药:元参、生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13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14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15指导思想:治病求本含义: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寻找疾病本质的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寻找疾病各自独立的特殊本质,通过全过程认识与把握疾病发展和转归的总体特点。辨证:寻找疾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从局部发展中把握病变的主要矛盾。指导思想:治病求本16标本的概念:本—本质(本)标—现象(末)标本的相对性: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会发生变化,标本亦会发生变化。标本的概念:17从疾病的先后分析: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发病学的角度来分析: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辨证施治角度来说:虚证以正气为本,实证以邪气为本。从疾病的先后分析:18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标本之“本”病证的本质,先病(与后病相对而言)
含义较广治病求本之“本”指:病证的本质。含义较窄
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9(一)急则治标
含义:
标病急重,成为主要矛盾,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先治其标,待危重的症状缓解后,再依据病因病机进行调治
举例: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腹水,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又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再治宿疾以治其本。(一)急则治标20(二)缓则治本含义:标症不急,病势比较缓和或病程较长时,必须针对病因病机,从疾病的根本进行治疗。本法对慢性疾病、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气虚血瘀所致偏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其本。急性热病后期,多用养阴增液法以治其本本法适用于“标”的病机不急,但属于“本”的病机未必缓和。(二)缓则治本21(三)标本兼治l.含义:标病与本病俱急或标病和本病俱缓之时,应标本兼治2.运用:
(三)标本兼治22标本先后的运用原则:1.病势缓慢,当从本治2.病势急剧,首先治标3.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则标本兼治。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23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24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25
疾病的后期,邪气轻微,而以正气虚弱为主;疾病初愈(邪气已除),而正气尚未恢复。对这两种情况,都可运用扶正法治疗。扶正的常用治法:益气法治疗气虚证养血法治疗血虚证滋阴法治疗阴虚证温阳法治疗阳虚证以上举例说明,结合脏腑则更为具体。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26
扶正法的作用:(1)补虚(因病致虚)(2)大虚危急可用作挽救生命。(3)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法的手段:(1)药物疗法(2)针灸疗法(3)气功疗法(4)体育疗法(5)饮食疗法扶正法的作用:27
2、袪邪适用于实证。
。
2、袪邪28基本原则:一、虚证宜扶邪,实证宜祛邪。袪邪务尽,以免复伤正气。虚实错杂证中之实邪,一般不如纯实证那样严重,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邪气久留而复伤正。临床时对虚的一方可以用药物渐补或饮食调养而慢慢获效,而对于实的一方,决不可以姑息,力求尽早尽快根除之。基本原则:292、扶正而不留邪,袪邪而不伤正扶正与去邪药在一起使用,很容易造成扶正药碍邪,对实的一方不利,袪邪药伤正,对虚的一方不利。3、权衡邪正盛衰主次关系和轻重缓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实兼虚泻中兼补虚兼实补中兼泻虚实并重补泻各半2、扶正而不留邪,袪邪而不伤正30适应证: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1)先袪邪后扶正邪气虽盛,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如瘀血所致之崩漏,瘀血不袪则出血难止,先袪瘀,再补血适应证:31
(2)先扶正后袪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去邪。如某些虫积病人,正气太虚,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再驱虫。(3)扶正与袪邪兼用适用于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病证,或正虚邪恋。(2)先扶正后袪邪32概念: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邪盛之实证袪邪阴阳偏衰正衰之虚证扶正因此说,这是在扶正祛邪基本治则指导下所制定的。
概念: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33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生理上———“阴平阳秘”(阴阳相对平街)病理上———阴阳失调(阴阳偏盛或偏衰)辨证上———阴证阳证(寒热虚实证)(一)损其有余适应证:适用于阴偏盛和阳偏盛的实证。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34运用方法:实热证———损其阳邪(热者寒之)实寒证———损其阴邪(寒者热之)(二)补其不足适应证:适用于阴偏衰和阳偏衰的虚证。运用方法:阳衰——虚寒证——补阳(或配补阴药以阴中取阳)阴衰——虚热证——补阴(或配补阳药以阳中求阴)
运用方法:35阳虚不能制阴——阴盛明显(阳虚阴盛证,补阳兼去阴邪阴胜则阳病——阳气损伤明显——去阴邪(兼以助阳,补其偏衰)阴阳两衰出现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单纯虚证,则使用扶正法:如出现虚实错杂证,而且是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治疗应以扶正兼以袪邪,也属于扶正与袪邪兼用的治则。阳虚不能制阴——阴盛明显(阳虚阴盛证,补阳兼去阴邪36
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制定的治则。但这是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气、血与津液的生理功能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病理变化也备自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就必须针对其病变特点进行治疗。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制定的治则。但这是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37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变情况下,可以相互影响(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讲述过),因而在治疗上就不能孤立地治气、治血、治津液,而必须调整其关系之失常,使其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在此,是强调这后一方面,但并不否定前一方面。
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变情况下,可以381、补精亦称填精,用于精亏证。精亏与肾、脾两脏关系密切,故临床常用补肾填精,健脾益气生精法。2、固精又称摄精,适用于滑精、遗精、早泄等精脱之证。肾藏精,故临床常用补益肾气、固摄精气的方法。1、补精亦称填精,用于精亏证。39
气虚补气气病气滞理气血虚补血血病血瘀化瘀津液停聚,小便不利利尿津液津液不足,产生内燥生津润燥气虚补气40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补气病治血气脱—血脱导致气脱益气固脱、止血补血、气血双补(二)调理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津液病治气:津液不足脾胃气虚津液生成不足———补益脾胃之气津液输布失常脾肺肾等脏腑气虚补益脏腑之气脾肺肾等脏腑气滞排泄障碍调理脏腑气机
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41津液失固肺肾气虚汗尿失固补益肺肾之气气病治津液:津液丧失导致气虚津脱补益津液津液失固肺肾气虚汗尿失固补益肺42(一)调整某一脏腑生理功能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1)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适宜的治疗原则。(一)调整某一脏腑生理功能43(2)根据脏腑气机来制定适宜的治法(3)根据脏腑的苦欲或喜恶来制定适宜的治法(4)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其病多实,治疗多采用泻法(2)根据脏腑气机来制定适宜的治法44当某一脏腑有病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1、肺脏病变心阳不足,血脉瘀阻肺气失降气喘咳嗽温心阳为主肝火亢盛,气火上逆灼伤肺络咳嗽吐血泻肝火为主
当某一脏腑有病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45脾虚湿聚,痰湿堕肺痰湿壅肺咳嗽痰多———燥湿健脾为主肾气虚弱,不能纳气肺气上逆———动既气喘补肾纳气为主2、脾脏病变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疏肝为主命火不足火不生土———补火生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和胃为主脾虚湿聚,痰湿堕肺痰湿壅肺46[重要性]l、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2、运用范围广泛。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多数都要涉及到脏腑,而当涉及到某一脏腑的时候,决不能只针对这一脏腑进行治疗,而必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考虑到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辨证,最后确定治法。这样确定的治法,才能符合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而收到满意的效果。[重要性]471、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1)运用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补母泻子具体治法①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肾阴亏虚而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1、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48②益火补土法以温补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注意:命门学说中的“火”指肾阳五行中的“火”指“心”③培土生金法:补脾气益肺气之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证。②益火补土法49④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2)运用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法。抑强: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病邪亢盛一方以使不及一方易于恢复。扶弱: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扶助正气虚弱一方使太过一方得以平复。④金水相生法:50①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或土虚木乘之证②培土制水法:运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胀满之证。①抑木扶土法:51③佐金平木法:滋补肺阴,肃降肺气,佐以清泻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④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症。肾阴虚亦可引起相火偏旺,亦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生水火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火混为一谈。③佐金平木法:52概念:包括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依据的意思。临床治疗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制定出适宜于病情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要知常达变,灵活处理,这也是一种治疗原则。概念:包括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53(一)因时治宜概念: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特点。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及其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晌,可参阅绪论“整体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l、慎用某些药物春夏慎用辛温发散药,秋冬慎用寒凉药。原理:“春夏季节耗伤气阴。”
“秋冬季节易伤阳气。”
(一)因时治宜54理解:(1)这也是相对而言,不可机械理解,决不可用“因时制宜”来否定辨证施治。(2)慎用并非禁用,这只是提示我们在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等方面,要更加仔细,谨慎使用。用寒远(避开)寒,用寒药避开寒冷的气候。其它三句解释方法相同。饮食相宜的情况与用药之法相同。
理解:552、宜用某些药物夏暑湿解暑化湿秋秋燥辛凉润燥春风温辛凉解表寒风寒辛温解表
因时令中气候不同,病因有异,发病各别,因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法,才能适宜于病情。当然,时令与气候、病邪、发病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总的要求应该是:有是证即用是药。2、宜用某些药物56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标本之“本”病证的本质,气脱—血脱导致气脱益气固脱、止血补顺时调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针灸忌宜——体质滋阴法治疗阴虚证咳嗽痰多———燥湿健脾为主苍术、雄黄烟熏法消毒灭菌,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其病多实,治疗多采用泻法益气法治疗气虚证实热证———损其阳邪(热者寒之)逆传——心包——心阴不足热结旁流、食结腹泻等病症血、气血双补
(二)因地制宣概念:因地用药。地理特点,指高原山区、水网地区、平原地区等等。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l、病异而治法异B.气候条件E.体质强弱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二)因地制宣57F.多发疾病G.治法用药2、病同而治法异西北人体气深而厚疏通地区风寒难于透出重剂外感风寒东南人体气深而簿疏通地区风寒易于疏泄轻剂
以上所讲,决不可以机械地理解。F.多发疾病58(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老人:五脏虚弱,气血亏虚攻邪宜慎儿童: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慎用补药妇女用药要考虑经、带、胎、产等情况。妊娠期禁用或慎用竣下、滑利、走窜伤胎之品(三)因人制宜59概念: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内外生理机能:代谢在其中心理特征:人格、气质和性格。同类名称:“素质”、“禀质”、“气质”、“禀赋”概念: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方面相对稳60一、体质与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其方法贯穿于衣食往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的调摄中,都应根据或兼顾体质强弱和阴阳气血的盛衰的体质特征。一、体质与养生61(一)饮食调养偏热(阳)——宜凉(小米、大麦、芹菜、黄瓜、西瓜、梨),忌热偏寒(阴)——宜温(粳米、糯米、韭菜、油菜、葱姜椒蒜),忌寒(一)饮食调养62阴虚——宜甘润生津(白鸭、鳖、百合、银耳),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阳虚——宜温补(牛羊肉、狗肉),忌寒凉偏肥胖多痰湿——宜清淡(如高梁、玉米、豆芽、黄瓜、鲫鱼),忌肥甘阴虚——宜甘润生津(白鸭、鳖、百合、银耳),忌肥腻厚味、辛辣63(二)精神调摄采用不同心理调节方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气郁质——注意情感上的疏导,可用愉情法,如节制法、宣泄法、移情法阳虚质——积极鼓励向上,可用固精守神法阴虚质——宜静养,可用安心养神法调整机体状态体质的可调性(二)精神调摄64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补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疏肝为主从局部发展中把握病变的主要矛盾。标病急重,成为主要矛盾,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先治其标,待危重的症状缓解后,再依据病因病机进行调治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体质的,尤其是内伤杂病。某些特异体质,决定了某些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瘦人、阴虚——肺痨、咳嗽扶弱: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扶助正气虚弱一方使太过一方得以平复。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虚湿聚,痰湿堕肺痰湿壅肺老人、小儿、妇女——宜轻虚兼实补中兼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叶天士认为温热病不仅可以伤及胃阴,而在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又可以耗及肾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3)气功疗法本法适用于“标”的病机不急,但属于“本”的病机未必缓和。小儿、老人——易传而难治其他顺时调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强宣泄,弱闭藏锻炼——阴动,阳静二、体质与发病(一)体质强弱决定发病与否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斗争的结果,正胜则不发病,邪胜则发病。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补其他65体质(相对稳定)是正气(可变性强)的主要(稳定的)决定因素,因而,体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病与否。外感病:体质强—正气盛,邪气难以入侵致病体质弱—正气虚,邪气易侵入而发病内伤病:体质强—正气盛,能承受情志刺激而不发病体质弱—正气虚,不能承受情志刺激而发病体质(相对稳定)是正气(可变性强)的主要(稳定的)决定因素,66(二)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与病症的倾向性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偏阴质——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小儿——易病简单,多感外邪或饮食所伤老人——易病复杂,多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肥胖、痰湿——眩晕、中风(二)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与病症的倾向性67瘦人、阴虚——肺痨、咳嗽阳弱阴盛——肝郁气滞某些特异体质,决定了某些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某些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癫狂痫(精神分裂症、癫痫)、消渴(糖尿病)、多指(趾)症、眩晕和中风(高血压)、多囊肾、色盲、近视、以及过敏性疾病等。瘦人、阴虚——肺痨、咳嗽68三、体质与疾病的演变质化(从化)——疾病的演变随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偏倾盛衰的差异,而发生病证性质的变化阴虚阳亢——热化阳虚阴盛——寒化阴亏血耗——燥化气虚湿盛——湿化三、体质与疾病的演变69四、体质与疾病的转归(一)体质(正气)强弱是决定疾病转归的主要内因体质(正气)强——向愈体质(正气)弱——复杂、恶化、死亡(二)不同体质影响疾病的传变形式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传移和变化,有病性和病位的变化两方面。四、体质与疾病的转归体质(正气)强——向愈(二)不同体质影响70病位的传变规律:多向虚弱的病位转移。肝病传脾——肝病易传脾,脾旺则不传(1)伤寒六经传变顺传——太阳传阳(明、少)经——阳盛逆传——太阳传阴(三阴经)经——阳衰(2)温病顺传——阳明——正气未衰逆传——心包——心阴不足小儿、老人——易传而难治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71五、体质与疾病的治疗疾病的治疗要考虑体质因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体质的,尤其是内伤杂病。(一)用药性味偏阳——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五、体质与疾病的治疗72偏阴——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气虚——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滋补痰湿——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湿热——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偏阴——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73(二)用药剂量体质强弱——剂量大小老人、小儿、妇女——宜轻特殊耐受——酌情(三)针灸忌宜——体质强:耐受针灸弱:不耐受肥:反应较迟钝,宜深刺,重刺激瘦:反应较敏感,宜浅刺,轻刺激(二)用药剂量74综上以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治则,充分体现了以下两个问题:(l)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不孤立地看病证(因人制宜),不孤立地看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2)辨证施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辨证论治是原则性(包括各种基本治则),而在此原则指导下,依据人、地、时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处理,则是灵活性。综上以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治则,充分体现了以下两个问题:75正治与反治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一)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性质,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正治与反治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76[分析]表寒辛温解表麻黄汤寒者正治热之里寒辛热温里四逆汤表热辛凉解表桑菊饮热者寒之里热苦寒攻里承气汤[分析]77
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假象与疾病的假象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方法。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78病证病例反治法方例真寒假热阴盛格阳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热因热用通脉四逆汤真热假寒阳盛格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寒因寒用白虎汤真虚假实虚满腹胀发汗后,腹胀满者,久病精血不足之便秘塞因塞用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真实假虚实性下利热结旁流、食结腹泻等病症通因通用大承气汤病证病例反治法方例真寒假热阴盛格阳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79此外还有反佐法:防止阴阳格拒。反佐法是制方、服药的具体方法:温热药中酌加少量寒凉药或用冷服法,寒凉剂中酌加少量温热药或用热服法。目的:使药性稍为缓和,防止服药格拒引起呕吐。此外还有反佐法:防止阴阳格拒。80感谢观看感谢观看81防治原则防治原则82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83概念: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原则:是根据发病学的基本观点制订的。一、未病先防概念:一、未病先防841、顺应自然1、顺应自然85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86::87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88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注意事项:(1)因人而宜,运动适度(2)运动量由小到大,量力而行(3)持之以恒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89(1)合理调配饮食(2)饮食有节(3)饮食宜忌6、药物、针灸、推拿治疗
(1)合理调配饮食90(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2)药物预防。苍术、雄黄烟熏法消毒灭菌,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贯众、板兰根(或大青叶)煎汤饮,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和腮腺炎。茵陈、栀子等煎汤饮,预防肝炎。马齿苋鲜者捣取汁或煎汤饮,预防菌痢。(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91含义: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一)早期诊治目的:防止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外邪致病,就有由表传里,步步深入的规律。就要求医生能早期诊治,否则疾病依次传变至五脏,此时治疗疗效欠佳。含义: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92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旺能乘脾土导致脾病,故治疗肝病常配合分健脾和胃的方法。
叶天士认为温热病不仅可以伤及胃阴,而在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又可以耗及肾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从而概括出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肝属木93“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安,安抚、充实等调养的方法。未受邪之地,尚未受到邪气侵犯的部位。热邪——胃阴耗损(主要用养胃阴药:沙参、麦冬、石斛)——肾阴耗损(稍加滋肾阴药:元参、生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94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95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96指导思想:治病求本含义: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寻找疾病本质的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寻找疾病各自独立的特殊本质,通过全过程认识与把握疾病发展和转归的总体特点。辨证:寻找疾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从局部发展中把握病变的主要矛盾。指导思想:治病求本97标本的概念:本—本质(本)标—现象(末)标本的相对性: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会发生变化,标本亦会发生变化。标本的概念:98从疾病的先后分析: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发病学的角度来分析: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辨证施治角度来说:虚证以正气为本,实证以邪气为本。从疾病的先后分析:99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标本之“本”病证的本质,先病(与后病相对而言)
含义较广治病求本之“本”指:病证的本质。含义较窄
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00(一)急则治标
含义:
标病急重,成为主要矛盾,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先治其标,待危重的症状缓解后,再依据病因病机进行调治
举例: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腹水,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又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再治宿疾以治其本。(一)急则治标101(二)缓则治本含义:标症不急,病势比较缓和或病程较长时,必须针对病因病机,从疾病的根本进行治疗。本法对慢性疾病、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气虚血瘀所致偏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其本。急性热病后期,多用养阴增液法以治其本本法适用于“标”的病机不急,但属于“本”的病机未必缓和。(二)缓则治本102(三)标本兼治l.含义:标病与本病俱急或标病和本病俱缓之时,应标本兼治2.运用:
(三)标本兼治103标本先后的运用原则:1.病势缓慢,当从本治2.病势急剧,首先治标3.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则标本兼治。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104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105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106
疾病的后期,邪气轻微,而以正气虚弱为主;疾病初愈(邪气已除),而正气尚未恢复。对这两种情况,都可运用扶正法治疗。扶正的常用治法:益气法治疗气虚证养血法治疗血虚证滋阴法治疗阴虚证温阳法治疗阳虚证以上举例说明,结合脏腑则更为具体。防治原则授课用_课件107
扶正法的作用:(1)补虚(因病致虚)(2)大虚危急可用作挽救生命。(3)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法的手段:(1)药物疗法(2)针灸疗法(3)气功疗法(4)体育疗法(5)饮食疗法扶正法的作用:108
2、袪邪适用于实证。
。
2、袪邪109基本原则:一、虚证宜扶邪,实证宜祛邪。袪邪务尽,以免复伤正气。虚实错杂证中之实邪,一般不如纯实证那样严重,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邪气久留而复伤正。临床时对虚的一方可以用药物渐补或饮食调养而慢慢获效,而对于实的一方,决不可以姑息,力求尽早尽快根除之。基本原则:1102、扶正而不留邪,袪邪而不伤正扶正与去邪药在一起使用,很容易造成扶正药碍邪,对实的一方不利,袪邪药伤正,对虚的一方不利。3、权衡邪正盛衰主次关系和轻重缓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实兼虚泻中兼补虚兼实补中兼泻虚实并重补泻各半2、扶正而不留邪,袪邪而不伤正111适应证: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1)先袪邪后扶正邪气虽盛,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如瘀血所致之崩漏,瘀血不袪则出血难止,先袪瘀,再补血适应证:112
(2)先扶正后袪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去邪。如某些虫积病人,正气太虚,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再驱虫。(3)扶正与袪邪兼用适用于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病证,或正虚邪恋。(2)先扶正后袪邪113概念: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邪盛之实证袪邪阴阳偏衰正衰之虚证扶正因此说,这是在扶正祛邪基本治则指导下所制定的。
概念: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114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生理上———“阴平阳秘”(阴阳相对平街)病理上———阴阳失调(阴阳偏盛或偏衰)辨证上———阴证阳证(寒热虚实证)(一)损其有余适应证:适用于阴偏盛和阳偏盛的实证。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115运用方法:实热证———损其阳邪(热者寒之)实寒证———损其阴邪(寒者热之)(二)补其不足适应证:适用于阴偏衰和阳偏衰的虚证。运用方法:阳衰——虚寒证——补阳(或配补阴药以阴中取阳)阴衰——虚热证——补阴(或配补阳药以阳中求阴)
运用方法:116阳虚不能制阴——阴盛明显(阳虚阴盛证,补阳兼去阴邪阴胜则阳病——阳气损伤明显——去阴邪(兼以助阳,补其偏衰)阴阳两衰出现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单纯虚证,则使用扶正法:如出现虚实错杂证,而且是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治疗应以扶正兼以袪邪,也属于扶正与袪邪兼用的治则。阳虚不能制阴——阴盛明显(阳虚阴盛证,补阳兼去阴邪117
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制定的治则。但这是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气、血与津液的生理功能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病理变化也备自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就必须针对其病变特点进行治疗。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制定的治则。但这是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118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变情况下,可以相互影响(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讲述过),因而在治疗上就不能孤立地治气、治血、治津液,而必须调整其关系之失常,使其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在此,是强调这后一方面,但并不否定前一方面。
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变情况下,可以1191、补精亦称填精,用于精亏证。精亏与肾、脾两脏关系密切,故临床常用补肾填精,健脾益气生精法。2、固精又称摄精,适用于滑精、遗精、早泄等精脱之证。肾藏精,故临床常用补益肾气、固摄精气的方法。1、补精亦称填精,用于精亏证。120
气虚补气气病气滞理气血虚补血血病血瘀化瘀津液停聚,小便不利利尿津液津液不足,产生内燥生津润燥气虚补气121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补气病治血气脱—血脱导致气脱益气固脱、止血补血、气血双补(二)调理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津液病治气:津液不足脾胃气虚津液生成不足———补益脾胃之气津液输布失常脾肺肾等脏腑气虚补益脏腑之气脾肺肾等脏腑气滞排泄障碍调理脏腑气机
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122津液失固肺肾气虚汗尿失固补益肺肾之气气病治津液:津液丧失导致气虚津脱补益津液津液失固肺肾气虚汗尿失固补益肺123(一)调整某一脏腑生理功能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1)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适宜的治疗原则。(一)调整某一脏腑生理功能124(2)根据脏腑气机来制定适宜的治法(3)根据脏腑的苦欲或喜恶来制定适宜的治法(4)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其病多实,治疗多采用泻法(2)根据脏腑气机来制定适宜的治法125当某一脏腑有病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1、肺脏病变心阳不足,血脉瘀阻肺气失降气喘咳嗽温心阳为主肝火亢盛,气火上逆灼伤肺络咳嗽吐血泻肝火为主
当某一脏腑有病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126脾虚湿聚,痰湿堕肺痰湿壅肺咳嗽痰多———燥湿健脾为主肾气虚弱,不能纳气肺气上逆———动既气喘补肾纳气为主2、脾脏病变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疏肝为主命火不足火不生土———补火生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和胃为主脾虚湿聚,痰湿堕肺痰湿壅肺127[重要性]l、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2、运用范围广泛。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多数都要涉及到脏腑,而当涉及到某一脏腑的时候,决不能只针对这一脏腑进行治疗,而必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考虑到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辨证,最后确定治法。这样确定的治法,才能符合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而收到满意的效果。[重要性]1281、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1)运用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补母泻子具体治法①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肾阴亏虚而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1、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129②益火补土法以温补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注意:命门学说中的“火”指肾阳五行中的“火”指“心”③培土生金法:补脾气益肺气之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证。②益火补土法130④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2)运用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法。抑强: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病邪亢盛一方以使不及一方易于恢复。扶弱: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扶助正气虚弱一方使太过一方得以平复。④金水相生法:131①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或土虚木乘之证②培土制水法:运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胀满之证。①抑木扶土法:132③佐金平木法:滋补肺阴,肃降肺气,佐以清泻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④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症。肾阴虚亦可引起相火偏旺,亦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生水火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火混为一谈。③佐金平木法:133概念:包括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依据的意思。临床治疗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制定出适宜于病情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要知常达变,灵活处理,这也是一种治疗原则。概念:包括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134(一)因时治宜概念: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特点。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及其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晌,可参阅绪论“整体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l、慎用某些药物春夏慎用辛温发散药,秋冬慎用寒凉药。原理:“春夏季节耗伤气阴。”
“秋冬季节易伤阳气。”
(一)因时治宜135理解:(1)这也是相对而言,不可机械理解,决不可用“因时制宜”来否定辨证施治。(2)慎用并非禁用,这只是提示我们在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等方面,要更加仔细,谨慎使用。用寒远(避开)寒,用寒药避开寒冷的气候。其它三句解释方法相同。饮食相宜的情况与用药之法相同。
理解:1362、宜用某些药物夏暑湿解暑化湿秋秋燥辛凉润燥春风温辛凉解表寒风寒辛温解表
因时令中气候不同,病因有异,发病各别,因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法,才能适宜于病情。当然,时令与气候、病邪、发病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总的要求应该是:有是证即用是药。2、宜用某些药物137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标本之“本”病证的本质,气脱—血脱导致气脱益气固脱、止血补顺时调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针灸忌宜——体质滋阴法治疗阴虚证咳嗽痰多———燥湿健脾为主苍术、雄黄烟熏法消毒灭菌,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其病多实,治疗多采用泻法益气法治疗气虚证实热证———损其阳邪(热者寒之)逆传——心包——心阴不足热结旁流、食结腹泻等病症血、气血双补
(二)因地制宣概念:因地用药。地理特点,指高原山区、水网地区、平原地区等等。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l、病异而治法异B.气候条件E.体质强弱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二)因地制宣138F.多发疾病G.治法用药2、病同而治法异西北人体气深而厚疏通地区风寒难于透出重剂外感风寒东南人体气深而簿疏通地区风寒易于疏泄轻剂
以上所讲,决不可以机械地理解。F.多发疾病139(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老人:五脏虚弱,气血亏虚攻邪宜慎儿童: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慎用补药妇女用药要考虑经、带、胎、产等情况。妊娠期禁用或慎用竣下、滑利、走窜伤胎之品(三)因人制宜140概念: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内外生理机能:代谢在其中心理特征:人格、气质和性格。同类名称:“素质”、“禀质”、“气质”、“禀赋”概念: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方面相对稳141一、体质与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其方法贯穿于衣食往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的调摄中,都应根据或兼顾体质强弱和阴阳气血的盛衰的体质特征。一、体质与养生142(一)饮食调养偏热(阳)——宜凉(小米、大麦、芹菜、黄瓜、西瓜、梨),忌热偏寒(阴)——宜温(粳米、糯米、韭菜、油菜、葱姜椒蒜),忌寒(一)饮食调养143阴虚——宜甘润生津(白鸭、鳖、百合、银耳),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阳虚——宜温补(牛羊肉、狗肉),忌寒凉偏肥胖多痰湿——宜清淡(如高梁、玉米、豆芽、黄瓜、鲫鱼),忌肥甘阴虚——宜甘润生津(白鸭、鳖、百合、银耳),忌肥腻厚味、辛辣144(二)精神调摄采用不同心理调节方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气郁质——注意情感上的疏导,可用愉情法,如节制法、宣泄法、移情法阳虚质——积极鼓励向上,可用固精守神法阴虚质——宜静养,可用安心养神法调整机体状态体质的可调性(二)精神调摄145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补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疏肝为主从局部发展中把握病变的主要矛盾。标病急重,成为主要矛盾,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先治其标,待危重的症状缓解后,再依据病因病机进行调治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体质的,尤其是内伤杂病。某些特异体质,决定了某些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瘦人、阴虚——肺痨、咳嗽扶弱: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扶助正气虚弱一方使太过一方得以平复。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虚湿聚,痰湿堕肺痰湿壅肺老人、小儿、妇女——宜轻虚兼实补中兼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叶天士认为温热病不仅可以伤及胃阴,而在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又可以耗及肾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3)气功疗法本法适用于“标”的病机不急,但属于“本”的病机未必缓和。小儿、老人——易传而难治其他顺时调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强宣泄,弱闭藏锻炼——阴动,阳静二、体质与发病(一)体质强弱决定发病与否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斗争的结果,正胜则不发病,邪胜则发病。气虚———血虚导致气虚——气血双补其他146体质(相对稳定)是正气(可变性强)的主要(稳定的)决定因素,因而,体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病与否。外感病:体质强—正气盛,邪气难以入侵致病体质弱—正气虚,邪气易侵入而发病内伤病:体质强—正气盛,能承受情志刺激而不发病体质弱—正气虚,不能承受情志刺激而发病体质(相对稳定)是正气(可变性强)的主要(稳定的)决定因素,147(二)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与病症的倾向性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偏阴质——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