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1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2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3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4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定义2.流行病学3.病理学4.临床表现5.影像诊断6.鉴别诊断7.临床治疗8.小结

内容内容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数一开始就是恶性。在我国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定义定义该瘤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好发年龄为20~40岁,儿童和少年很少见。研究发现:骨骺愈合前的骨巨细胞瘤非常少见,可以说“骨骺愈合”是一个年龄界限。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和骨突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据两者的数量比例和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II级过渡类型:两种细胞数量均衡III级恶性:单核细胞数量多于多核巨细胞病理学病理学

主要症状为患部疼痛和压痛、皮温增高。骨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临床表现痛触视临床表现痛触视发生在骨端的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轮廓一般完整,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皂泡样改变)。部分肿瘤膨胀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的另一骨端包绕起来,这是该瘤的特征之一。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无钙化和骨化影。X线表现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课件肿瘤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及液-液平面。骨壳内面凹凸不平,肿瘤内无真正的骨性间隔,说明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际是骨壳内面骨嵴的投影。CT的优势在于对解剖较为复杂的部位,如脊椎的骨巨细胞瘤,能全面显示肿瘤的侵袭范围。CT表现CT表现CT定位像(A)示桡骨远端皂泡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软组织窗(B)、骨窗(C)示破坏区形态不规则,呈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骨壳较薄。CT定位像(A)示桡骨远端皂泡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X线平片(A)股骨远端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基本完整,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无硬化;CT平扫(B)除见上述征象外,还可见肿瘤内密度不均(*),有多个低密度坏死区,无软组织肿块影。X线平片(A)股骨远端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基本完整,破坏区与正

T1WI一般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如为高信号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

MRI的优势在于能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等。MRI表现MRI表现T1WIIT1WIIT2WIIT2WII骨囊肿(simplebonecyst):多在干骺愈合前发生,位于干骺端而不是骨端,膨胀性生长不如骨巨细胞瘤明显,沿骨干长轴发展,常伴病理性骨折。成软骨细胞瘤(chondroblastoma或Codman肿瘤):肿瘤多发生于干骺愈合前的骨骺,骨壳较厚且破坏区内可见钙化影。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发生长骨者多位于干骺端,常有硬化边,年龄多在10-20岁,为含液囊腔,液-液平面较多见,且CT可显示钙化或骨化影。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破坏,合并病理性骨折(↑);成软骨细胞瘤X线正位片(B)示肱骨近侧骨骺及干骺端分叶状骨破坏区,边界清楚伴骨质硬化,内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正位片(C)示股骨干骺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内见骨性间隔,周围可见骨壳形成。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

GTM(Gradeterritorymetastasis)外科分级系统:良性为G0,低度恶性为G1,高度恶性为G2;肿瘤位于囊内为T0,位于间室内为T1,位于间室外为T2;无局部或远隔转移为M0,有则为M1;属G0T0M0~1者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切除术加灭活处理,再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骨水泥,但易复发。属G1~2T1~2M0者采用广泛或根治切除,化疗一般无效。对于发生于手术困难部位如脊椎者可采用放疗。临床治疗临床治疗好发年龄:20~40岁,男女发病比率几乎接近。好发部位:四肢长骨骨端和骨突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小结小结主要诊断方法:X线基本可以确诊骨巨细胞瘤,无硬化边,无钙化和骨化影,且一般无骨膜反应;CT可以更清楚准确的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骨质的交界,用于诊断解剖部位较为复杂的骨巨细胞瘤;MRI可以准确评估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及骨髓的侵犯等。

小结小结临床治疗:目前以手术为主,放疗为辅,化疗一般无效。小结小结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据两者的数量比例和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II级过渡类型:两种细胞数量均衡III级恶性:单核细胞数量多于多核巨细胞病理学病理学发生在骨端的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轮廓一般完整,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皂泡样改变)。部分肿瘤膨胀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的另一骨端包绕起来,这是该瘤的特征之一。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无钙化和骨化影。X线表现X线表现

T1WI一般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如为高信号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

MRI的优势在于能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等。MRI表现MRI表现T2WIIT2WII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破坏,合并病理性骨折(↑);成软骨细胞瘤X线正位片(B)示肱骨近侧骨骺及干骺端分叶状骨破坏区,边界清楚伴骨质硬化,内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正位片(C)示股骨干骺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内见骨性间隔,周围可见骨壳形成。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主要诊断方法:X线基本可以确诊骨巨细胞瘤,无硬化边,无钙化和骨化影,且一般无骨膜反应;CT可以更清楚准确的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骨质的交界,用于诊断解剖部位较为复杂的骨巨细胞瘤;MRI可以准确评估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及骨髓的侵犯等。

小结小结1.定义2.流行病学3.病理学4.临床表现5.影像诊断6.鉴别诊断7.临床治疗8.小结

内容内容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数一开始就是恶性。在我国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定义定义该瘤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好发年龄为20~40岁,儿童和少年很少见。研究发现:骨骺愈合前的骨巨细胞瘤非常少见,可以说“骨骺愈合”是一个年龄界限。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和骨突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据两者的数量比例和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II级过渡类型:两种细胞数量均衡III级恶性:单核细胞数量多于多核巨细胞病理学病理学

主要症状为患部疼痛和压痛、皮温增高。骨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临床表现痛触视临床表现痛触视发生在骨端的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轮廓一般完整,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皂泡样改变)。部分肿瘤膨胀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的另一骨端包绕起来,这是该瘤的特征之一。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无钙化和骨化影。X线表现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课件肿瘤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及液-液平面。骨壳内面凹凸不平,肿瘤内无真正的骨性间隔,说明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际是骨壳内面骨嵴的投影。CT的优势在于对解剖较为复杂的部位,如脊椎的骨巨细胞瘤,能全面显示肿瘤的侵袭范围。CT表现CT表现CT定位像(A)示桡骨远端皂泡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软组织窗(B)、骨窗(C)示破坏区形态不规则,呈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骨壳较薄。CT定位像(A)示桡骨远端皂泡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X线平片(A)股骨远端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基本完整,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无硬化;CT平扫(B)除见上述征象外,还可见肿瘤内密度不均(*),有多个低密度坏死区,无软组织肿块影。X线平片(A)股骨远端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基本完整,破坏区与正

T1WI一般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如为高信号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

MRI的优势在于能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等。MRI表现MRI表现T1WIIT1WIIT2WIIT2WII骨囊肿(simplebonecyst):多在干骺愈合前发生,位于干骺端而不是骨端,膨胀性生长不如骨巨细胞瘤明显,沿骨干长轴发展,常伴病理性骨折。成软骨细胞瘤(chondroblastoma或Codman肿瘤):肿瘤多发生于干骺愈合前的骨骺,骨壳较厚且破坏区内可见钙化影。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发生长骨者多位于干骺端,常有硬化边,年龄多在10-20岁,为含液囊腔,液-液平面较多见,且CT可显示钙化或骨化影。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破坏,合并病理性骨折(↑);成软骨细胞瘤X线正位片(B)示肱骨近侧骨骺及干骺端分叶状骨破坏区,边界清楚伴骨质硬化,内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正位片(C)示股骨干骺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内见骨性间隔,周围可见骨壳形成。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

GTM(Gradeterritorymetastasis)外科分级系统:良性为G0,低度恶性为G1,高度恶性为G2;肿瘤位于囊内为T0,位于间室内为T1,位于间室外为T2;无局部或远隔转移为M0,有则为M1;属G0T0M0~1者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切除术加灭活处理,再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骨水泥,但易复发。属G1~2T1~2M0者采用广泛或根治切除,化疗一般无效。对于发生于手术困难部位如脊椎者可采用放疗。临床治疗临床治疗好发年龄:20~40岁,男女发病比率几乎接近。好发部位:四肢长骨骨端和骨突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小结小结主要诊断方法:X线基本可以确诊骨巨细胞瘤,无硬化边,无钙化和骨化影,且一般无骨膜反应;CT可以更清楚准确的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骨质的交界,用于诊断解剖部位较为复杂的骨巨细胞瘤;MRI可以准确评估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及骨髓的侵犯等。

小结小结临床治疗:目前以手术为主,放疗为辅,化疗一般无效。小结小结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据两者的数量比例和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II级过渡类型:两种细胞数量均衡III级恶性:单核细胞数量多于多核巨细胞病理学病理学发生在骨端的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轮廓一般完整,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皂泡样改变)。部分肿瘤膨胀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的另一骨端包绕起来,这是该瘤的特征之一。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无钙化和骨化影。X线表现X线表现

T1WI一般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如为高信号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

MRI的优势在于能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等。MRI表现MRI表现T2WIIT2WII骨囊肿X线正位片(A)示肱骨干骺端多房囊状破坏区,骨皮质膨胀、破坏,合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