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课件讲义整理_第1页
部编版课件讲义整理_第2页
部编版课件讲义整理_第3页
部编版课件讲义整理_第4页
部编版课件讲义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1《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2《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3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曾修《诗》《书》,定《礼》《乐》,续《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4思想核心是“仁”和政治主张“礼”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思想思想核心是“仁”和政治主张“礼”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5检查预习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肱lún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gōng陬邑Zōuyì笃dǔ逾矩吾yújǔwú检查预习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肱lúnyuèyùnxǐngwǎ6检查预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yòuhàof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检查预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yò7第一章第一章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时通“悦”,愉快。了解生气,发怒《学而》章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表示委婉地反问)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但复习先生,指孔子有才德的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9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10课文探究第1句讲第2句讲第3句讲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11第二章第二章12分析文义曾子曰:“吾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

每天名词作状语多次反省替谋划事情转折转折诚信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竭尽自己的心力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13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14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15第三章第三章16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同“又”顺承顺承顺承迷惑立身,指有所成就。顺承上天的意旨越过法度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17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规矩。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8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19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20第四章第四章21分析文义子曰:“温

而知新,可

为师矣。”复习

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顺承

新的领悟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成为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22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本章谈学习方法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章谈学习方法23第五章第五章24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迷惑转折疑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迷惑转折疑25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26第六章第六章27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能忍受乐于学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28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29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30第七章第七章31分析文义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的人喜欢、爱好以……为快乐名词意动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2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学习作为快乐的人。”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34第八章第八章35分析文义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名词作动词粗粮冷水弯着胳膊顺承乐趣行为的尺度对于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36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37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38第九章第九章39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在其中顺承学习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40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41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42第十章第十章43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往,离去这舍弃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往,离去这44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也是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的感慨。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45第十一章第十一章46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w47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能改变。”

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8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49第十二章第十二章50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

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并列坚定恳切仁德并列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51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本52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1、“单”变“双”:学——朋——温——乐——师——知——思——见——改——择——逝——舍——学习朋友温习快乐老师知道思考看见改正选择流逝舍弃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1、“单”变“双”:学习朋友温习快乐老师53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通假字不亦说乎54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55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56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57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58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词类活用传不习乎59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为:当、做替了解懂得60一词多义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一词多义而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61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表承接)(表承接)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6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曲肱而枕之(8)不义而富且贵(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表承接)(表并列)(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63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随心所欲温故知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一反三不耻下问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64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特殊句式省略句:65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66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外拓展阅读

它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宏大量。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外拓展阅读672012年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013年

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2016年子曰:“,可以为师矣。”2012年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013年_683.(2分)(一个要点1分)①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②态度:视交友为乐事。3.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2分)2011年宁夏中考3.(2分)(一个要点1分)3.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9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2012年宁夏中考“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意思对即可)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702012年《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2013年不知而不愠2014年《论语》作为一部至今滋养中华民族历史弥新的文化经典,其传世价值在于()。(2分)2015年不亦说乎2012年《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71曾子杀彘(zhì)

课外拓展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zhì)课外拓展阅读曾子之妻72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73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74《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75《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76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曾修《诗》《书》,定《礼》《乐》,续《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77思想核心是“仁”和政治主张“礼”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思想思想核心是“仁”和政治主张“礼”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78检查预习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肱lún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gōng陬邑Zōuyì笃dǔ逾矩吾yújǔwú检查预习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肱lúnyuèyùnxǐngwǎ79检查预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yòuhàof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检查预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yò80第一章第一章8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时通“悦”,愉快。了解生气,发怒《学而》章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表示委婉地反问)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但复习先生,指孔子有才德的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82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83课文探究第1句讲第2句讲第3句讲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84第二章第二章85分析文义曾子曰:“吾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

每天名词作状语多次反省替谋划事情转折转折诚信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竭尽自己的心力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86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87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88第三章第三章89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同“又”顺承顺承顺承迷惑立身,指有所成就。顺承上天的意旨越过法度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90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规矩。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91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92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93第四章第四章94分析文义子曰:“温

而知新,可

为师矣。”复习

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顺承

新的领悟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成为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95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本章谈学习方法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章谈学习方法96第五章第五章97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迷惑转折疑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迷惑转折疑98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99第六章第六章100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能忍受乐于学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101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102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103第七章第七章104分析文义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的人喜欢、爱好以……为快乐名词意动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05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学习作为快乐的人。”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6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107第八章第八章108分析文义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名词作动词粗粮冷水弯着胳膊顺承乐趣行为的尺度对于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109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10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111第九章第九章112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在其中顺承学习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113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114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115第十章第十章116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往,离去这舍弃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往,离去这117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也是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的感慨。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118第十一章第十一章119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w120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能改变。”

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1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122第十二章第十二章123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

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并列坚定恳切仁德并列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124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本125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1、“单”变“双”:学——朋——温——乐——师——知——思——见——改——择——逝——舍——学习朋友温习快乐老师知道思考看见改正选择流逝舍弃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1、“单”变“双”:学习朋友温习快乐老师126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通假字不亦说乎127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128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129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130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131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词类活用传不习乎132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为:当、做替了解懂得133一词多义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一词多义而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134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表承接)(表承接)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13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曲肱而枕之(8)不义而富且贵(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表承接)(表并列)(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136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随心所欲温故知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一反三不耻下问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137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特殊句式省略句:138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