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护中医护理学理论教案_第1页
2012高护中医护理学理论教案_第2页
2012高护中医护理学理论教案_第3页
2012高护中医护理学理论教案_第4页
2012高护中医护理学理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5月14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咼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绪论第一章第一节阴阳五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医护理学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阴阳的概念五行的特性运用阴阳和五行解释生理和病理表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其他中医护理学的指导思想教学重点辨证施护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病”“证”“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五行的相乘与相侮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关于中医知识的问答,介绍有关古代中医诊治的趣味知识。【授课内容】绪论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护理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活动,给病人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一)中医护理学的起源(二)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创药物灌肠法华佗、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五禽戏是最早的康复护理方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葱管导尿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导尿术二、中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称为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二)辩证施护“病”指疾病、“症”指症状、“证”指征候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施护:在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第一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第一节阴阳五行一、阴阳(一)阴阳的概念阳:凡是剧烈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神乃绝”、“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物极必反”(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二、五行(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的相乘与相侮,相生:相互滋生和促进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化:五行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乘:既相克太过相侮:反克(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和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布置作业】1、阴阳的概念是什么?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板书设计】绪论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一)中医护理学的起源(二)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辩证施护第一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第一节阴阳五行一、阴阳

(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小结教案首页第2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5月21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咼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章臧象第一节脏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五脏的在液、在体、在窍、在志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脏腑阴阳表里关系其他五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肝、心、脾、肺、肾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常规授课

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关于五脏功能的问答,介绍中医的五脏和西医上的差别【授课内容】第一章第一节脏腑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膀胱形态功能特点五脏心肝脾肺肾多为实腔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似腑类脏藏而不泻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一、五脏(一)心: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的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二)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宣发:通过呼吸作用排除体内的浊气,向上向外布散水谷精微,宣散卫气肃降:吸入清气,向下输布津液与水谷精微肃净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的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五行属金(三)脾: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升清:布散营养物质,托举内脏统摄血液,脾的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五行属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四)肝: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消化,调畅情志,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肝的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五行属木(五)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繁殖、主水、主纳气肾的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为先天之精二、六腑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一,胆贮藏排泄胆汁,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胃: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与脾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在五行属土,但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通行元气、疏通水道三、脏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五脏的共同特点和功能和六腑的生理功能【布置作业】肝、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二节脏腑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膀胱一、五脏(一)心: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二)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三)脾: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四)肝: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五)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二、六腑胆:BB冃: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通行元气、疏通水道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案首页第丄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5月28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3高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章经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组成腧穴的分类腧穴的作用经络的循行走向,分布规律,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十四经常用腧穴其他经络的命名原则教学重点经络的循行走向、分布规律手指冋身寸定位法教学难点经络学说的应用、腧穴的常用定位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复习回顾【授课内容】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一、经络(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2、组成: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二)经络的循行及分布规律十二正经: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V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外侧J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Y厥阴经在中躯干内侧少阴经在后包括: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三)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作用: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作用:感觉反映和传递通导作用调节平衡作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四)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与护理第二节经络与腧穴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一)腧穴的分类与作用经穴:分布在十二正经和督脉、任脉上的腧穴,又称十四经穴。共有361穴奇穴: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穴阿是穴:根据压痛点和敏感部位而取穴近治作用: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特殊作用:相对的特异性和双向性调节作用(二)腧穴的定位法1、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固定标志:根据固定标志定位,如两眉之间定印堂,鼻尖定素缪,脐中定神阙,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腹中等活动标志:根据活动标志定位,如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张口取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等2、骨度分寸定位法: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外踝尖至足底为3寸。3、手指同身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三)十四经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腧穴的常用定位方法【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经络的循行走向、分布规律【布置作业】腧穴的定位法有哪些【板书设计】第三节经络与腧穴一、经络(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夕卜,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2、组成: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二)经络的循行及分布规律十二正经: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四)经络学说的应用小结教案首页第4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6月_「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咼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章第四节病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常见病因有哪些精神致病因素有哪些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病因其他饮食失宜的具体表现教学重点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及常见病证教学难点六淫的致病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关于疾病发病的原因问答。【授课内容】第四节病因病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一、六淫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湿: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二、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名戾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等。(一)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症状相似(二)疠气发生与流行因素三、七情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一)七情与内脏气血之间的关系(二)七情致病的特点四、饮食、劳逸(一)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二)劳逸过度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五、痰饮、瘀血(一)痰饮的形成、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二)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六、外伤、虫兽伤(一)外伤(二)虫兽伤【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及常见病证【板书设计】第四节病因病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一、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二、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内伤(一)七情与内脏气血之间的关系(二)七情致病的特点四、饮食、劳逸(一)饮食失宜(二)劳逸过度五、痰饮、瘀血(一)痰饮的形成、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二)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六、外伤、虫兽伤(一)外伤(二)虫兽伤小结教案首页第_匚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6月__9_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咼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实验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推拿疗法与护理教知识目标掌握推拿法适应症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操作要领

学目标熟练运用推拿手法其他了解推拿手法的护理及注意事项教学重点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操作要领教学难点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熟练应用教学方法演示讲解教学手段实验操作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实验一推拿疗法与护理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练使用常用的推拿手法。2、说出推拿疗法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根据某种疾病能熟练运用适合的推拿手法。2、学生之间互为患者进行操作。实验手段、器材:治疗巾、大毛巾、必要时备屏风;介质(如葱姜水、麻油、冬青膏、红花油等)实验步骤:1、向患者解释穴位按摩的作用、方法、以取得合作。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小便。3、安排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帮助解开衣者。冬季注意保暖。4、根据医嘱准确取穴,并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的强度,进行按摩。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对取穴、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以免发生意外。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的体位。7、洗手,记录并签字。常用按摩基本手法按摩又称推拿,临床中推拿手法很多。(一)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摩擦。用指称为指推法;用掌称为掌推法;用肘称为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二)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三)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四)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五)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迸气,频率每分钟为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六)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七)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八)振法用手指端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用力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地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九)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十)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十一)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十二)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十三)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实验注意事项(一)操作前应剪指甲,洗手以防损伤患者皮肤。(二)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教案首页第6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6月11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高护专业层次专科

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第节拔罐法教学目标知识1、目标2、熟悉拔罐分类、适应掌握拔罐的概念、禁忌症、局部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拔罐的原理、罐的种类、适应症其他教学重点拔火罐的概念、操作刖准备、原理、禁忌症。拔火罐的实施程序。拔罐后局部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教学难点拔罐的原理。拔火罐的实施程序。拔罐后局部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试行单机模拟网络教学。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介绍临床刮痧和拔罐的知识以及应用的小窍门。【授课内容】第四章第一节拔罐法一、评估核对医嘱,熟悉所拔部位或穴位。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注意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高矮、凝血机制障碍、有无妊娠等。评估患者拔罐局部情况。注意局部皮肤有无出血点、过敏、溃疡、疤痕、水肿。评估患者年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对拔罐治疗的了解程度和信任度。评估病室的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保暖及遮挡。二、适应症拔罐疗法适应范围较广,能治疗内、外、妇、儿的多种病症。一般适用于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头痛、牙痛、痛经等,还可用于感冒、咳喘、痰饮、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症。另外对外科的疮疡、疖肿、红丝疔、丹毒、毒蛇咬伤效果亦佳。三、禁忌症高热、昏迷抽搐,全身水肿,恶性肿瘤者,各种皮肤病及溃疡,出血性疾病,凝血机能障碍,肌肉瘦削皮肤失去弹性,体质十分虚弱,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处,结核和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用物准备治疗盘、罐具(种类及大小适宜)、酒精灯、95%酒精棉球、火柴或打火机、血管钳或长镊子、弯盘、小口瓶等。必要时备凡士林、卫生纸、毛毯、屏风。五、操作步骤操作者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携物至床边,再次核对治疗卡。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根据病情、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常用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根据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无缺损。吸拔拔火罐法:火罐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其适用的罐子以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宜。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以将罐吸附于体表。常用的吸拔方法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闪火法:一手持镊子或血管钳夹住95%酒精棉球,也可取一粗细适中的铁丝,在其一端缠上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入罐的底部或中部绕圈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罐内负压的大小可通过改变闪火的时间、罐体大小、扣罐速度来调整。需要吸拔力大时,可选用大号罐延长闪火时间,加快扣罐速度即可。拔罐时注意酒精棉球不能太湿,蘸完后应挤出多余的酒精,以免流溢烧伤皮肤。另外,闪火时不要把火焰烧到罐口,以防烫伤。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特别适用于闪罐法和走罐法。贴棉法:将蘸有适当酒精的小片棉花,贴于罐子内壁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于所选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操作时注意棉片不宜太厚,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造成贴棉脱落或酒精流溢灼伤皮肤。本法适用于侧面横位。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要拔部位。此法适用于拔身体的侧面,使罐体横置,以免燃烧物落下烫伤皮肤。本法简便安全,适合家庭保健治疗。水(药)煮罐法:水(药)煮罐法:指用水(或药液)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拔罐方法。将竹罐或陶罐放入煮沸的水或药液中再煮3-5分钟,然后用镊子或筷子将罐挟出,使罐口朝下,甩去水珠,用折叠的毛巾紧扣罐口,既降低罐温度,又能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趁热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手持罐稍加压半分钟。此方法温热作用较好,特别是药煮罐法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①留罐此法又称坐罐。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然后再将罐子起下。如欲拔瘀血罐,时间可稍延长,但不能超过半小时。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肌肤瘦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夏季天气炎热,留罐时间宜短。留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②闪罐此法是将罐子拔后当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这种方法多用于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兴奋作用明显,对痿弱症、中风后遗症等效果更佳。单罐就是单独取一处拔罐,仅使用一个罐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或穴位,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子。多罐指在相应体表位置纵横并列拔2个或2个以上罐子。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依据罐子排列的距离,又分为分疏排、密排和散排。疏排罐距大于7cm,密排罐距小于3.5cm,散排指罐子分散排列,相距较远。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症状、体质和耐受力等灵活应用。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等。再将罐子拔住,用左手按住罐子前部皮肤,右手握住罐底平推或稍倾斜推,以扩大施术面积。若向前推动时,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抬起;若向后推动时则前半边着力,后半边略抬起。遵医嘱在皮肤表面循经络走向或相应部位左右来回地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本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注意罐口必须十分光滑,以免拉伤皮肤,故以玻璃罐最好。刺血(刺络)拔罐此法是指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皮肤针刺或注射器针头破细小血管然后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刺络)治疗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胃肠神经官能症等。一般刺血(刺络)拔罐留置10〜15分钟,然后取下罐子,冲净血迹后消毒液浸泡。针罐针罐是在选定的部位上,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拔罐,留置10〜15分钟,再起罐、起针。多用于加大刺激量,以提高针刺疗效。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观察留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罐口吸附的情况、皮肤的颜色和患者的全身情况。起罐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用拇指或中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元,安排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消毒罐具,记录签名。六、注意事项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拔罐时应取合理、舒适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满,富有弹性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十分熟练。拔罐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在拔罐区出现冒凉气、温热感、紫斑、郁血或丹痧、微痛等现象,属于拔罐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若出现局部发紧、发酸、疼痛较明显或灼痛,应取下重拔。注意有无晕罐先兆,如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起罐,让患者平卧(或头底足高位),轻者喝温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点按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处理。采用闪罐法、投火法时不要让火源溅落掉下,应用水(药)煮罐时,应主意甩干罐内温水或药液,并检查罐口温度,以防烫伤。七、效果评价患者能理解拔罐的目的,愉快接受此项治疗并主动配合。患者体位安排合理、舒适、能保持持久。操作熟练,局部皮肤吸附适当,无罐子脱落。局部皮肤紫红,无烫伤、烧伤。预期目标达到程度。【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拔罐法的操作【布置作业】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板书设计】第十六章拔罐疗法引言1、拔罐的原理、罐具的种类、拔罐方法的分类及应用2、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4、拔罐的实施程序

小结教案首页第7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6月18日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咼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第节刮痧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和作用原理掌握刮痧疗法的概念、常用手法、体位、部位及禁忌症掌握刮痧疗法的实施程序其他教学重点刮痧疗法的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刮痧疗法的实施程序教学难点刮痧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示范、角色扮演等措施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介绍临床刮痧的知识以及应用的小窍门。【授课内容】第四章第二节刮痧法(一)中医理论认为刮痧是外治法的一种,它借助某些器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穴位、阳性反应点),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激发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1、祛除邪气,疏通经络通过刮拭病人皮肤,使皮肤出现充血现象,腠理得以开泄,可以将充斥于体表病灶、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的风、寒、痰、湿、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通达于外,从而使气血得以疏通。2、调整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当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通过刮拭刺激,可以使营血之气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恢复。当脏腑、经络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时,可通过刮痧,引导气机恢复正常(二)现代医学理论认为1、排除毒素因为刮痧可以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能力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强了全身抵抗力,促进康复。2、信息调整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3、自家溶血刮痧出痧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但不久痧点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一、评估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目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诱发本病的相关因素。了解患者以往是否接受过此项操作及相关操作,疗效如何。了解患者体质、刮痧局部皮肤情况及当前身体、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熟悉度、信任度。二、适应证外感时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暑湿之邪所致的中暑、腹痛腹泻等症状。三、禁忌症年老体弱、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及皮肤病变处禁用。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五官孔窍处、小儿囟门未合,头部禁刮。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器具;牛角刮板、瓷匙(或用硬币、贝壳等物替代);刮痧介质:为了减少刮痧时的阻力,避免皮肤擦伤和增强疗效,在刮拭时用刮痧器具蘸润滑油或活血剂。可根据病情选用:水:治疗碗盛凉开水或清水,发热病人要用温开水。油:治疗碗内盛麻油(香油)、菜籽油或豆油。刮痧活血剂:是用天然中草药提炼浓缩调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利于所出痧痕的吸收。治疗巾或手纸;必要时备盆装温水、毛巾,浴巾、屏风等。五、操作步骤根据医嘱,备齐用物,洗手,携至床旁,再次核对;解释目的、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合理的体位;如: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多选用仰卧位或仰靠坐位;头部、颈部、背部、上肢和下肢外侧部多选用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及坐位;根据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常用的刮痧部位有头部、颈项部、胸部、肩背部及四肢部等;暴露刮痧部位,铺治疗巾或垫手纸,温湿毛巾清洁选定部位的皮肤,冬季要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检查刮具边缘,确定光滑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手持刮具(用手掌握着刮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若达到治疗目的,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保健时,则薄的一边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蘸水、油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使刮痧用具始终与皮肤保持45~90°角,从上至下,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擦局部皮肤,不要来回刮动。如刮背部,则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刮6~15cm。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刮痧板的湿润,刮擦数次后,感觉刮具涩滞时,须及时蘸湿再刮,直至局部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痧痕为止,一般一个部位刮擦20次左右。刮痧过程中,应随时了解患者有何感觉,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手法力度。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或用手掌按摩,使其吸收效果更佳,协助患者衣着并安置舒适卧位。整理用物,分类消毒,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刮治部位、力度、局部皮肤变化情况及病人主诉,并签全名。六、注意事项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流通,但忌对流风,以免复感风寒,加重病情。所用力度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免损伤皮肤或导致患者晕厥。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情况,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及时调整力度,以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损伤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刮拭,让患者平卧或头低脚高位,饮一杯糖水。重刮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用棱角轻刮人中,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嘱咐患者刮治期间,应注意休息,并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之品;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一般选3--5个部位,对不出痧或出痧少的部位不可强求出痧。骨骼、关节、肌肉丰满及需要点穴的部位应采用刮痧板棱角处点按刮拭。刮痧时间: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应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为一个疗程。刮痧板的修藏:用后用清水和肥皂清洗;或用酒精、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涂食用油或刮痧油,置塑料袋中阴凉保存。如出现裂纹或缺口,可用细砂纸打磨。【课堂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在于刮痧法的操作【布置作业】P64【板书设计】第五节刮痧法一、适应症一、刮痧前准备三、操作方法四、护理及注意事项小结教案首页第8次课授课时间2013年6月25日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年级12咼护专业层次专科任课教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第一节针灸法的护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毫针刺法、皮肤针的定义、方法、体位选择的原则和目的;毫针刺法的禁忌症;针刺意外发生的种类、原因和处理方法。熟悉毫针的作用原理、适应症、毫针的运针手法;熟悉针具、针具的消毒、练针方法、毫针刺法的适应症。其他针刺疗法的新进展教学重点毫针刺法的定义、禁忌症、体位选择的原则和目的、操作步骤。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及注意事项教学难点毫针刺法的原理、操作步骤。针刺意外的表现、处理及注意事项教学方法插入文献、插入病例、插入录像、插入图片加以说明教学手段常规授课教后记注:“教后记”一栏由教师在授课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填写。【导入新课】介绍临床针灸的知识以及应用的小窍门。【授课内容】针刺法一、毫针刺法自人类的双手能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即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针刺法就随之萌芽了。古代最早的针具为“砭石”,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刺用具不断改进,针刺方法日趋增多。(一)针具毫针的构成(1)制针材料目前应用的毫针多采用不锈钢制成,但也有用金、银或其他合金制成的。(2)毫针的结构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构成。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称为针尖,又称针芒,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称为针身,又称针体,是刺入穴内的主要部分;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是刺入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针根至尾的部分,用金属丝缠绕而成称为针柄,是持针、运针、温针的部位;针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又名针顶,可作捻转角度的标志。(二)针刺前的准备针刺前练习毫针的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就很难随意进针和进行各种手法的操作,这不仅引起患者疼痛,而且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指力和手法的练习,是初学针刺的基础,是顺利进针、减少疼痛、提高疗效的基本保证,故在临证前必须练好指力和手法。(1)纸垫练针法(2)棉团练针法选择针具在针刺之前,必须选择针身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富有弹性的针具,凡针身有剥蚀、锈痕、针尖不正、有钩、过钝者不宜使用,针柄缠绕牢固、长短粗细适中、针根衔接牢无伤痕。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在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体形、病情、腧穴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年轻、体壮、肥胖、实证、皮厚肉多的穴位选粗针、长针;而老幼、体弱、瘦小、虚证、皮薄肉少的穴位选细针、短针。选择体位一般而言,选择体位应以操作者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便于留针为原则。临床针刺常用的体位4.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否则会造成感染,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操作者手指消毒、腧穴部位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包括高压蒸气灭菌;煮沸消毒;药物浸泡消毒。经过消毒的毫针,应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