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1页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2页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3页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4页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情群教学设《赤赋登泰山》一、教指南(一)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2.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两位作者不同的情感表达的异同悟整个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3.通过拓展阅读、写文艺评论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之美,了解游记散文的不同体例形式,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二)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古代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体味作者乐观的心态和精神治愈法。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不同体例散文的不同特点领会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三)时安排4课时。(四)习建议精读优秀的山水游记散文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寻找自把整个单元整合起来考“自然与人生的关系通过诵读比较、品味等方法,结合写作的时代、地点等,感受作家的个性、情感。我的自然山水从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审美传统以审美的眼光关照自然到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得心灵的慰藉与人生启迪,写下自我个性化的感悟。(五)前研学5.1预习作业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5.2阅读指导吟诵并注意诗词的用韵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的起伏变化关注景情理的交融、主客问答、游记散文的写法。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5.3写作准备学习推荐词和文艺评论的写法。5.4知识清单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自然情怀”单元主题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二、过设计【知识支架】1.1训练内容:品鉴古代散文1.2活动情境:1

背景——“自然情怀”单元主题。任务——阅读与推荐。分工——分类阅读、资源共享1.3知识支架1.3.1赋的文体知识、苏轼生平及其相关作品。1.3.2古代山水散文的阅读知识。如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比较异同等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1.3.3赤壁相关诗词与时代背景。第1课感受山水意趣【文本读】活动一理行文脉络1.《赤壁赋》从文章中找出体现苏轼夜游赤壁中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句。“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乐——悲——(悟)——喜2.《登泰山记》文章各段分别如何围绕“登”字展开记叙和描写的?所登之山的介绍——登山的时间伴——登山路线和山顶所见——山顶观日出——山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文本读】活动二读山水意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山,均为名篇,各具意趣。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说说景物的各自特点。《赤壁赋》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重点语句各自特点《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重点语句各自特点注:上两个表格参他人研成果,谨表意。示例《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诗人夜游赤壁看到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澄澈清明、宁静自由的境界。《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城郭、江水、山峰沐浴在夕照中;云雾环绕,宛如腰带。登上泰山后看到的景象,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寄予作者无限喜悦之情。2

【问题究】活动三摩文本“情“思”查阅《赤壁赋《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人生感悟。【创作背景1】1.乌台诗案是北宋宋神宗年间的一场著名的文字狱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小人摘取苏《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和皇帝的罪名逮捕了苏轼结果苏轼被抓进御史(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又称乌台),被关4个月。在狱中受审时,受尽凌辱,最后屈打成招。由于多方营救加上神宗本来很赏识苏轼的才华才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司马光等人也受到贬斥和罚款。2.赤壁之游:宋神宗元丰五年(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下了千古名赤壁赋》【创作背景2】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师从刘大櫆,为城派主要作家。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第2课在山水中精神突【问题究】活动四东坡的“突”1.《赤壁赋》中苏轼在黄州遇到的“精神困境”是什么?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远离政治中心。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美人在屈原的笔下是君王的象征结合现实表现苏轼对政治理想无法施展的慨叹,体现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通过客的口吻慨叹像曹操那样的英而今安在哉?流露出英雄不再、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悲愁。又从古人转到现实,提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发出了人生渺小生命短暂得到悲叹!2.苏轼是如何走出这种“精神上”的困境?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然也就不“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然也就不“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3

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苏轼“困境”的根源,其实质是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寄情自然转变思考角度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寻找的共同方式。那么苏轼最终“突围”成功了吗?是暂时的解脱还是彻底地解脱?3.查找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其他诗文作品选择其中一篇《前赤壁赋,说说苏轼是如何做到“精神突围”的?示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问题究】活动五鼐的“突围1.姚鼐的“突围”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2.陈立今:苏轼《赤壁赋》与姚鼐《登泰山记》放在一起该怎么教?“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他不怕路途艰辛“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但他“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他不怕走“异路”;正因为如此,他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夕阳壮丽,看到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朝日磅礴。登泰山的历程其实就是姚鼐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历程的写照他不走常人之路不怕另起炉灶,敢于舍弃已有的“坛坛罐罐”。【拓展移】活动六如何看待“穷后工”象苏东坡围(节选)余秋雨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4

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怕的是麻烦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5

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思考结“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参考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第3课时

探寻山文化【文本读】活动七感受体例形式1.《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找找体现“儒”与“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赤壁赋》语句

情思儒家思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以美人比君子,可见忠君之殷切;一方

情思悠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6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渴望凭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而登仙

然,获得精神的超脱注:该格借鉴自他研究成,谨表谢意文章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文中的“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人。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结构并不是苏轼的独创,而是源起《庄子》,承由骚、赋的传统文体形式,同时也是人的二重组合心理结构的真实映现。【知识接】“赋”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骚赋:以楚辞为源头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小赋:抒情咏物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著名赋文:《闲情赋》陶渊明、《思旧赋》向秀、《洛神赋》曹植、《登楼赋》王粲恨赋《别赋》江淹登楼赋》王粲《长门赋》司马相如《采莲赋》萧绎。【巩固高】活动八高考直通车(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7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望江南·超然台①

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3.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词。【参考答案】3.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簦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他无法会家,因此只能在酒醉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相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4.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上“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纯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想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第4课山水外的固与迁【拓展移】活动九苏东坡其人其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怎能不“愀然”?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结合文章背景,三次被贬,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8

【听说写】活动十实战演练场卜算子黄州定院寓居作(1083贬居黄州)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定风波(1082贬居黄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通过这两首诗,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2.通过《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定风波》让我们更加了苏轼的个性。请用你认为最有文采和最有意蕴的话,写一段对苏轼进行评价的文字。【文化移】活动十赤壁情怀1.刘磊:中国古代人的赤情结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有研究者认为,从宋代到近代,吟咏赤壁的诗共计一千余首,苏轼以后吟咏赤壁的作品一般都是吟咏黄州赤壁的吟咏黄州赤壁的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