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学课件_第1页
疾病营养学课件_第2页
疾病营养学课件_第3页
疾病营养学课件_第4页
疾病营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宁临床营养博士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中心

helenmedic@

第五节营养与疾病内容概览疾病营养治疗的目的营养不良与疾病

*营养素缺乏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癌症

营养不良的过去与现在我国居民与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肿瘤等发病率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由于受传统饮食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居民微量营养素缺乏仍然相当普遍。营养治疗是临床医学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肥胖:控制能量糖尿病: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手术:围手术期的营养给予其他疾病:给予可能缺乏的营养素或调整营养不平衡一营养缺乏病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营养防治一、营养素缺乏病营养素缺乏病是由于机体缺乏一种或数种营养素而引起的疾病季节性的维生素缺乏不合理的烹调方法静脉营养和要素膳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病因1、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原发

综合性缺乏,以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良为主

偏食可引起某种营养素缺乏加工烹调不合理

继发

疾病2、营养素的吸收不良先天性:先天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营养素不平衡:膳食纤维和无机盐;铁和锌2、临床表现

轻度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主要表现为体重有所下降、消瘦、全身乏力、皮下脂肪减少。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可分为水肿型、干瘦型及混合型。

水肿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水肿,轻者见于下肢脚踝部,重者可发展至躯干、面部,严重时出现胸水、腹水;皮肤出现干燥、角化、失去弹性与光泽,伴有红斑、鳞状脱皮,类似于糙皮病;毛发干枯、脆细,颜色变浅,无光泽。

干瘦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皮肤干燥松弛、多皱纹,无弹性光泽;皮下脂肪几乎消失,肌肉组织也明显消耗;头发纤细稀少,干燥易脱落;脉搏缓慢,血压、体温偏低;患者常常并发干眼病、腹泻,严重时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3、体格检查采用体重、皮褶厚度、上臂肌围等指标体质指数(BMI)小于18.5,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也低于正常参考值。水肿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由于水肿因素影响,上述指标变化可能不明显。4、实验室检查一般采用血浆蛋白质水平进行评价:水肿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血浆白蛋白一般均低于30g/L;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下降更为显著。尚可采用血浆氨基酸、氮平衡、尿肌酐身高指数、尿羟脯氨酸、免疫功能指标等进行评价。6、注意事项严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应采取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渐进喂养方式,必要时采用肠内外营养治疗方案。应加强并发症的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水盐代谢紊乱等。(二)维生素B1缺乏病1、病因:长期以精米和精白面为主食食物加工烹调方法不当存在胃肠疾病、服用泻药VB1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补给(1)干性脚气病:以多发性神经炎症状为主,出现指、趾麻木,肌肉酸痛与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膝反射在发病初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由于神经瘫痪和肌肉萎缩,患者出现垂腕、垂足。累及胃肠神经可致胃肠蠕动减弱、便秘、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降低及消化不良。

(2)湿性脚气病:以心衰引起的水肿症状为主,出现右心室扩大、心动过速、心悸、气促、气喘等,其他症状包括厌食与便秘等。若处理不当,常引起心力衰竭。

(3)混合性脚气病:神经炎、心衰和水肿兼而有之。

(三)维生素B2缺乏病l、病因饮食长期缺乏动物性食物,内脏、蛋类、乳类及新鲜蔬菜食物加工、储存、烹调不当导致VB2供应不足、破坏过多或者吸收障碍,VB2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增加。

2、临床表现口腔病变如舌炎、唇炎、口角炎与阴囊皮炎为VB2缺乏时典型症状---“口腔生殖系综合征”尚有脂溢性皮炎、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管增生等表现。3、诊断:VB2缺乏时的口腔与阴部症状群诊断意义很大,结合饮食史与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4、防治:保证VB2含量丰富的食物供给,如肝、蛋、肉、乳类等动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必要时使用维生素制剂或长效VB2制剂。2、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为疲乏无力、体重下降,齿龈出现松动或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牙龈出血、毛囊周围出血及小腿及前臂伸侧等处的皮下瘀血与瘀斑。

4、防治增加VC含量丰富的新鲜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食物不应存太久,免加碱烹调或烹调时间过长,以尽可能减少VC破坏;必要时口服VC制剂以满足VC需要;特殊情况下可食用野生植物如苜蓿、灰菜、扫帚苗等。口服VC片剂,每天200~300mg,重症者可加倍,必要时静注。(五)维生素A缺乏病1、病因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鱼类、蛋类、奶类和新鲜有色蔬菜、水果不足吸收障碍VA需要量增加,若未及时增加VA的摄入,同样可以引起VA缺乏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锌营养不良时,由于体内视黄醇结合蛋白合成减少,影响VA转运和利用,也可导致VA缺乏。2、临床表现VA轻度缺乏---暗适应能力降低,重度缺乏---夜盲,进一步发展---干眼病:表现为角膜干燥、发炎、软化、溃疡、角质化等,球结膜可出现泡沫状色斑,称比奥斑。VA缺乏还可影响其他上皮组织和免疫功能,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毛囊角化,经常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等处的感染。3、防治良好来源是动物性食品,如肝、蛋类、乳类及其制品,新鲜有色蔬菜、水果含有丰富胡萝卜素紧急状态下1次性口服10万UVA,可保证3~5个月不发生VA缺乏(六)钙缺乏病1、病因长期摄入低钙食物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植酸、草酸或纤维素体内维生素D水平下降钙需要量增加饮食蛋白摄入过多、运动太少、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2、临床表现婴幼儿缺钙可出现佝偻病。成年人缺钙则发生骨质软化,多见于妊娠和多产妇女,主要表现为骨疼、肌无力和骨压疼,重度患者脊柱出现压迫性弯曲,身材变矮,骨盆变形。老年人缺钙可引起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容易骨折,多发生于脊椎、臀部和前臂。

3、实验室检查:血钙水平一般比较稳定,可用骨密度仪或CT等进行骨密度检查,以帮助早期诊断。

4、诊断:根据饮食史、临床表现,结合仪器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5、防治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如奶与奶制品、豆类与豆制品及鱼虾类鼓励多晒太阳和增加VD丰富的食物的摄入尽量减少含草酸、植酸或磷酸盐过多食物的摄入推荐合格钙或VD强化食物经常性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七)锌缺乏病1、病因饮食锌含量不足饮食植酸、纤维含量偏高摄入过量铁影响锌的吸收嗜酒、肝硬变、慢性肾病、慢性感染、严重外伤等情况下也可发生锌缺乏完全肠外营养时未采取补锌措施,机体可出现急性锌缺乏。

2、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自发性味觉减退、食欲不振、厌食、异食癖、性功能减退、伤口愈合延迟少年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认知能力低下、性成熟迟缓等严重缺锌时可发生皮肤病变: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湿疹样或脓疮性皮炎

3、防治增加含锌丰富食物的摄入海产品及动物性食物含锌较多,吸收利用也较好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锌制剂增加锌摄入,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锌缺乏病治疗时采用硫酸锌(znS04·7H20),每次220mg,每天3次口服。

二、肥胖是长期能量摄入>消耗所致脂肪堆积过多、体重过度↑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群。常以SBM>20%为判断标准,目前最普遍采用是2000年WHO亚太地区公布亚洲成年人超重/肥胖判断标准,即体质指数(BMI)≥23为超重,23.0~24.9为肥胖前期,25.0~29.9为I度肥胖,≥30为II度肥胖。表2-1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分类体重指数(kg/m2)腰围(cm).男:<85男:85-95男:≥95女:<80女:80-90女:≥90体重过低<18.5体重正常18.5~23.9增加高超重24.0~27.9增加高极高肥胖≥28高极高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1、肥胖的病因与分类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如生理、生化代谢)和生活方式(如社会、行为、文化、饮食、活动量和心理因素)影响,即内因和外因影响,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1)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人群的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对肥胖的易感性也有影响。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占20%~40%。2)生活方式

(1)进食过多: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我国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消费增加,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同时,谷类食物及富含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与水果的摄入偏低,进一步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性。

(2)体力活动过少: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劝,坐着看电视已经成为许多人在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是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人因肢体伤残或患有某些疾病影响,使活动减少;某些运动员在停止经常性训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能量摄入,都可能导致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

(3)社会因素:

可供选择食物品种日益丰富,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机会增加,其中不少食品脂肪含量过多。

许多人经常在外参加“宴会”、“聚餐”,导致进食过多,使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

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印刷材料)在现代消费群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视广告对儿童饮食模式的影响是第一位!高脂肪、高能量和高盐的方便食品或快餐食品,容易对儿童饮食行为产生误导作用。

2、临床表现按发生原因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症。男性多为苹果型,主要分布腰部以上,女性多为梨型,主要以下腹部、臀部和大腿部.气急、关节痛、浮肿、动作迟缓、体力及耐力差,重者有呼吸困难、缺氧、发绀。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症、癌关系密切,死亡危险性↑。3、肥胖的危害

肥胖往往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是影响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中心型肥胖要比全身型肥胖疾病危险更高,当BMI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者,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升高。肥胖者多在餐后较长时间血脂较高,富含甘油三酯LDL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表2-3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相对危险度*

..

危险性显著增加危险性中等增加危险性稍增加(相对危险度大于3)(相对危险度为2~3)(相对危险度为1~2)Ⅱ型糖尿病冠心病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胆囊疾病高血压男性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血脂异常骨关节病生殖激素异常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多囊卵巢综合症气喘脂肪肝生育功能受损背下部疼痛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麻醉并发症.4、肥胖的营养治疗1)限制总热能成年肥胖,每天负能125~250kcal,每月↓0.5~lkg:中年以上,每天负能500~1000kcal,

1周<0.5~lkg。总能量不得<1000kcal/d,防过度饥饿等不适感。2)控制碳水化合物能量40%~55%,坚持食用高食物纤维多糖饮食,不用吸收快,不含其他营养素简单糖食物。

3)保证蛋白质

中度以上肥胖占能量20%~30%。优质蛋白。

4)严格限制脂肪

脂肪摄入占总能量20%~30%,尽量用富含EFA植物油,禁SFA高的动物油。胆固醇<300mg/d。5)充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因低能饮食易致缺乏,应按具体情况补充。

1.营养治疗与运动相结合

营养治疗主要限制能量摄入,↑运动量↑能量消耗,两者结合,能更有效地促使能量负平衡。

2.食物选择为缓解饥饿感,选体积大、食物纤维多、能量低食物,如芹菜、韭菜、莴笋、茭白、白菜、豆芽、黄瓜、番茄、萝卜、海带等。

3.饮食制度合理每天3餐,定时定量等。

4.谨防体重回升

达到IBW后,要很小心、多阶段地、逐步放宽,至恢复正常饮食。如骤然终止减肥食谱,恢复正常饮食,可能体重回升,前功尽弃。单独控制饮食:虽可降低总体重,但除脂肪组织减少外,肌肉等去脂体质(fatfreemass,FMM)也会丢失,静息代谢率(restingmetabolicrate,RMR)也可能降低,使机体的基础能量需要减少,即可在低水平上建立新的能量平衡.辅以体育锻炼:则可能维持RMR不降低或降低较少,能消耗更多能量,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以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运动方式应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打球、游泳、划船、爬山、滑冰、滑雪、体操、跳舞、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应延长些;运动强度以中等或低强度行为矫正疗法提供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素的膳食;纠正久坐少动的生活习惯;建立节食意识,每餐不过饱;细嚼慢咽、养成每口咀嚼20次的习惯烹调宜采用蒸、著、氽、煨等方法,忌用油煎、炸的方法,以减少食物中的热量;确定规则、正确的进食时间;严格控制零食、糖果等三、高血压

心脏的泵血功能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泵血入体循环。1、流行病学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患者数1.6亿多。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除遗传和精神紧张等因素外,肥胖、高盐、饮酒等一些因素也与高血压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2、病因(1)食盐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生有显著关系;食盐引起高血压不仅与钠有关,而且还与氯有关,因为采用其他阴离子替代氯并不引起高血压;钾或钙摄入不足可增加血压对高食盐摄入的反应。

(2)钾

钾具有促进尿钠排泄、抑制肾素释放、舒张血管、减少血栓素产生等作用,因此,饮食钾可以拮抗高食盐摄入引起的高血压反应。

(3)镁

镁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管紧张性和收缩性,减少胞内钙含量及促进血管舒张有关。

(4)能量:统计资料表明,大约20%~30%的高血压与肥胖相关,体重每减轻9.2kg可引起收缩压降低6.3mmHg、舒张压降低3.1mmHg。

(5)脂类: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6)蛋白质

蛋白质与血压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某些氨基酸与血压有一定关系,如色氨酸、酪氨酸具有降血压作用,牛磺酸也有一定降血压作用。

(7)碳水化合物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蔗糖、果糖可升高血压。但是,目前尚缺乏人体验的报道。

(8)酒类

少量饮酒者血压相对偏低。但是,如每天饮酒量超过42g后,血压显著升高。由此提示,少量酒精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大量酒精则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3、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1)限制食盐及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钾、钙的摄入。正常人每天摄盐量在6g以内,高血压患者每天摄盐量应在1.5~3.0g;增加富钾、富钙食品的摄入,如新鲜绿叶蔬菜及香蕉、杏、梅、牛奶、豆类等。

(2)限制饮酒,高血压患者每天饮酒不应超过25g,必要时应戒酒。

(3)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组织切片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缓慢的、多阶段、炎症性的退行性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受损、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除遗传、年龄、肥胖、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外,营养因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极为重要。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因素1、血浆脂类和脂蛋白

血浆中的脂类主要分为5种,即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cholesterolester)、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除游离脂肪酸是直接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输外,其余的脂类则均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水溶性的脂蛋白转运。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

血脂高于正常的上限称为高脂血症。血浆中的脂类几乎都是与蛋白质结合运输的,因此,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均能反映脂代谢紊乱的状况。饮食脂肪的摄入总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和脂肪酸碳链长度的不同对血脂的影响也不一样。

<10个C和>18个C的饱和脂肪酸几乎没有升高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而棕榈酸(C16:0)、豆寇酸(C14:0)和月桂酸(C12:0)均有升高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与抑制LDL受体的活性有关,从而干扰LDL从血液循环中清除。

高胆固醇或高LDL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低HDL血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甘油三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也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橄榄油和茶油能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水平,而不降低HDL水平;或使LDL胆固醇下降较多,而HDL胆固醇下降较少。N-6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同时也降低HDL胆固醇。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同时也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含量,并且能升高血浆HDL水平。在将植物油氢化制成人造黄油的生产过程中可产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可使血中LDL胆固醇含量增加,同时引起HDL水平的降低。脂类的防护因素磷脂是一种强乳化剂,可使血液中胆固醇颗粒变小,易于透过血管壁为组织利用,使血浆胆固醇浓度下降,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故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植物中含有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称为植物固醇,它能够在消化道与胆固醇竞争性形成”胶粒”,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亚油酸、EPA及DHA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n-3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改善血管内膜的功能。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提高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危险,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或发展。单不饱和脂肪酸由于不饱和双键较少,对氧化作用敏感性较低,因而可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

2、能量和碳水化合物

过多的能量摄入在体内将转化成脂肪组织,储存于体内,形成肥胖。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葡萄糖的利用受限,继而引起代谢紊乱,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对血脂水平有较大的影响。蔗糖、果糖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食物纤维能够降低胆固醇和胆酸的吸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3、蛋白质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动物源性蛋白(如酪蛋白)饲料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用大豆蛋白和其他植物性蛋白代替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中的动物性蛋白,则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一些氨基酸可影响心血管功能:牛磺酸能清除体内自由基,使还原性谷胱甘酞增加,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同时牛磺酸还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和肝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蛋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的前体)摄入能引起动脉内膜的损伤。

4、维生素

(1)维生素E:VE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还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形成和分泌,抑制血小板凝集而发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维生素C:VC在体内促进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而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VC还参与体内胶原的合成,降低血管的脆性和血管的通透性;大剂量VC可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壁的结构合功能,从而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3)其他维生素:Hcy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在转变成蛋氨酸和胱氨酸过程中需要VB6、VB12和叶酸作为辅酶,当上述维生素缺乏时,Hcy浓度增加;饮食补充VB6、VB12和叶酸则可减轻轻高血浆Hcy对血管的损伤。

5、矿物质

镁:对心肌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改善脂质代谢和抗凝血功能。缺镁易发生血管硬化和心肌损害,软水地区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硬水地区,可能与软水中含镁较少有关。钙:高钙饲料可降低动物血胆固醇水平。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缺铬可引起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紊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补充铬则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LDL水平,增加HDL的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铜:缺乏也可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并影响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的交联而引起心血管损伤。铁:过量可引起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心衰等,应用铁螯合剂可促进心肌细胞代谢和功能的恢复。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着。锌:过多则减少血中LDL含量。6、其他因素少量饮酒可升高血HDL水平,而大量饮酒可引起肝损伤和脂代谢的紊乱,主要是升高血甘油三酯和LDL水平。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等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的作用。大蒜和洋葱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升高HDL水平的作用,其作用与大蒜和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有关。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防治总原则: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和总脂肪的摄入,限制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保证充足的食物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

1、能量摄入过多是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故应该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并适当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左右,要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

2、脂肪S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适当增加M和P摄入。鱼类主要含n-3系列P,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可适当多吃。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每天摄入量少于300mg,高胆固醇血症应进一步降低S摄入量,使其低于总能量7%,胆固醇<200mg/d。

3、蛋白质摄入应占总能量的15%,植物蛋白中的大豆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应提高大豆及大豆制品的摄入。

4、食物纤维多摄入含食物纤维丰富的食物,如燕麦、玉米、蔬菜等。

5、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6、盐(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每天盐的摄入应限制在6g以下。可少量饮酒,但严禁酗酒。

7、植物化学物

鼓励多吃富含植物化学物的植物性食物,如黑色、绿色食品和洋葱、香菇等。

五、糖尿病(一)、糖尿病概况糖尿病(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糖代谢紊乱,还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多种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症状,病程进一步发展将出现眼、肾、脑、心脏、神经、皮肤等重要器官组织的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生成增加肝脏高血糖症葡萄糖摄取减少肌肉胰腺发病机制(一)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该诊断标准,即任意1次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2h后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二)营养与糖尿病1、能量能量摄入过剩肥胖者多有内分泌代谢紊乱一般随着体重的下降,葡萄糖耐量将得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

2、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种类不同,食用后引起血糖升高幅度也不同血糖指数(glycemicindex,GI)来评价,血糖指数越低的食物食用后对血糖水平影响越小计算公式血糖指数=被测食物餐后血糖反应曲线下增值面积参考食物餐后血糖反应曲线下增值面积100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血糖指数根据GI值可将CHO分类低GI食物:GI55%中GI食物:GI在55%~70%高GI食物:GI70%小分子糖的血糖指数葡萄糖100%麦芽糖105%蔗糖65%乳糖46%果糖23%木糖醇19%3、脂肪饮食中多余的脂肪将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细胞中。4、蛋白质

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说明蛋白质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有直接的关系。

5、矿物质与维生素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有氧化应激情况,因此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E对糖尿病病情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三阶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耐量。(三)糖尿病的营养防治治疗目标帮助患者制订饮食计划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达到并保持较好的代谢控制,减少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改善一般性健康状况。糖尿病患者饮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餐次,对于使用降糖药后易出现低血糖者,可在3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l、能量合理控制能量---首要原则能量摄入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应通过减少能量摄入体重是评价能量摄入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应每周定期测定1次。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或不足均有害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为宜,不应超过70%,一般成年患者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为200~350g。应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粗粮或复合碳水化合物若需要改善口味,宜选用甜叶菊、木糖醇等甜味剂。

3、脂肪限制饮食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以1:1:1为宜。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进食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籽、蛋黄等。

4、蛋白质建议摄入蛋白质所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0%或高于此比例。若伴有肾功能异常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每天每kg体重供给0.5~0.8g,其中,1/3以上应为优质蛋白质。

5、矿物质与维生素比较容易出现矿物质与维生素缺乏,因此,应适当补充多种矿物质与维生素。应限制钠盐的摄入,以防止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6、食物纤维建议每天适宜摄入量为20~35g。7、酒类饮酒有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伴有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肾病者应减酒或禁酒。六、癌症(一)、癌症概况癌症(cancer)又称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生长失控,并由原发部位向其他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并引起功能衰竭,最后导致个体死亡。癌症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的三大死亡原因。1、饮食中的促癌因素食物中的致癌物(如N-亚硝基化合物、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类化合物等)食物结构某些饮食习惯。高脂肪饮食---结肠、直肠癌、乳腺癌机制可能为脂肪摄入增加可促进胆酸分泌至肠内,从而影响肠内微生物菌群组成并刺激次级胆酸产生,从而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另外脂肪的摄入量可能还与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等发生有关。

部分国家和地区乳腺癌死亡率(1/10万)

与脂肪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脂肪摄入量(g)死亡率(1/10万)高碳水化合物---胃癌;高蛋白饮食---乳腺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危险性。高蛋白饮食可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但是目前证据尚不充足。

某些特殊饮食习惯喜食腌制、发酵、熏烤加工的熟食品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喜食高盐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已证实氯化钠有促癌作用。饮酒与结肠直肠癌、原发性肝癌及乳腺癌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系。

2、饮食中的抑癌因素(1)食物纤维蔬菜、水果及全成分谷物等的摄入,可通过影响肠蠕动和机体雌激素的生物利用率而降低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发生的危险性。食物纤维的作用减少粪便停留的时间,稀释毒素饱腹感减少食欲食物纤维可与肠内的胆汁酸螯合,减少次级胆汁酸的生成,减少其可能的致癌危险在肠内螯合一定量的脂肪酸将其排出体外或抑制脂肪酸的吸收(2)维生素

维生素A

控制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形态。机体缺乏维生素A时上皮细胞角质化,演变为鳞状细胞乃至发展为癌。维生素A还具有将已经向癌细胞分化的移形细胞恢复正常的特殊作用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机体游离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细胞的正常分化,阻止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角化,减少细胞癌变。

维生素E与某些抗癌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同时维生素E还可以减轻化疗的毒性反应。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防癌、抗癌作用,可以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促进淋巴细胞的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可通过影响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

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缺乏时可使肿瘤形成及生长速度加快;

维生素B2可抑制黄曲霉毒素的活性,减少肝癌的发生;

维生素B6可抑制膀胱癌的进展和转移;

维生素B12缺乏可增加胃癌和白血病的发病率,但过量则会使病情恶化。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