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高中物理第一章到第十八章知识点总结2007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浓缩本必修1知识点1.质点(A)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时,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2.参考系(A)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3.路程和位移(A)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我们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vxt(1)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如果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xt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5.匀速直线运动(A)6.加速度(A)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纸带上连续3个点间的距离除以其时间间隔等于打中间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公式xaT2求加速度(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逐差法求)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vt=vo+atx=vot+2212at2vt-vo=2axvt=v2v0vt2vx2v0vt2222xaT9.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一定是一条直线。随着时间的增大,如果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或斜率为正,则物体向正向运动,速度为正,否则物体做负向运动,速度为负。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即a=k,可从图象的倾斜程度可直接比较加速度的大小。11.自由落体运动(A)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按力的性质分,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13.重力(A)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mg(g=9.8N/Kg)不考虑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mg=G14.形变与弹力(A)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F=KX15.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A)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他们之间存在滑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挤压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产生摩擦力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的物体必须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两接触面不光滑一般说来,静摩擦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来求解,滑动摩擦力根据F=FN求解.MmR212gt216.力的合成与分解(A)平行四边行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合力可以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或大于分力.1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如果一个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18.牛顿第一定律(A)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表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不变,惯性不变。19.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A)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保持质量m不变,研究a与F之间的关系,再保持F不变,研究a与m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上作a-F图象和a-1m图象20.牛顿第二定律(B)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合=ma21.牛顿第三定律(A)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一定相同,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一定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力的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2.力学单位制(A)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时间为三个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米、千克、秒为基本单位。必修2知识点1、功(A)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功的定义式:WFLcos注意:0时,WFL;但90时,W0,力不做功;180时,WFL.2、功率(A)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功率:PWt;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3、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A)取的参考平面有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WGEP。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无关。4、动能(A)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Ek12mv2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动能越大。5、动能定理(A)合力在某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合Ek2Ek1或W合Ek。6、机械能守恒定律(B)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可表示为:E(机械能)=Ek(动能)+Ep(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EP1EK1EP2EK2E(恒量),式中EP1、EK1是物体处于状态1时的势能和动能,EP2、EK2是物体处于状态2时的势能和动能。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实验目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下落高度的测量:等于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8、能量守恒定律(A)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9、能源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A)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10、运动的合成与分解(A)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11、平抛运动的规律(B)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平抛运动的特点:(1)加速度a=g恒定,方向竖直向下;(2)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x=v0ty=12、匀速圆周运动(A)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是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13、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A)线速度:物体在某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其方向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表达式:vlt12gt2角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表达式:,其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t周期: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频率:f1T,单位:赫兹(HZ)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v2.r/T,2/T,vr。14、向心加速度(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大小:anv222r.rrT2方向:指向圆心。向心加速度是描述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线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5、向心力(B)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圆心,与线速度的方向垂直。向心力的大小: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大小为Fmrmv/r向心力的作用: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是效果力。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认为物体多受了个向心力。向心力是物体受到的某一个力或某一个力的分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16、万有引力定律(A)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表达式:FGm1m2r217、人造地球卫星(A)卫星环绕速度v、角速度、周期T与半径r的关系:由GMmr2mv2/rmrm24T22r,可得:vGMrGMr3,r越大,v越小;,r越大,越小;3T4rGM2,r越大,T越大。18、宇宙速度(A)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km/s;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km/s;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6.7km/s。会求第一宇宙速度:卫星贴近地球表面飞行GMmR2mv2R地球表面近似有GMmR2mg则有v19、经典力学的局限性(A)gR7.9Km/s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解决宏观问题,不适用于高速运动问题,不适用于微观世界。补充:曲线运动速度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选修1-1知识点一、电磁现象与规律1、电荷电荷守恒(A)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电荷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使物质带电的过程,就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如摩擦起电和接触带电);或者是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静电感应),不管何种方式,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自然界任何物体的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e=1.6×10-19c)的整数倍,电子、质子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但电性不同,前者为负,后者为正。2、库仑定律(A)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公式:F=kQ1Q2/r2k=9.0×109N·m2/c23、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A)电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特殊形式的物质----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客观存在。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场强度:反映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大小:定义式E=F/q(与F、q无关)q为检验电荷,E与q、F无关;方向:与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同。电场线:各点的切线方向反映场强的方向,疏密程度反映场强的大小。特点:假想的(不存在)、不相交、不闭合,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知道P10的正电荷、负电荷、等量同种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线分布。4、磁场磁感线(A)磁体、电流周围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客观存在的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方向:小磁针静止N极的受力方向。磁感线:各点的切线方向反映磁场的方向,疏密程度反映磁场的强弱。特点:假想的(不存在)、不相交、但闭合,磁体外部从N极出发,从S极进去。知道P32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5、地磁场(A)相当于条形磁铁,地球的地理两级与地磁两极相反,并不重合,存在磁偏角。地球表面磁感线从南向北。6、电流的磁场安培定则(A)奥斯特实验证明电流的磁效应。判断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安培定则一):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拇指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一致,那么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知道P35-36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的磁感线。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二):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7、磁感应强度磁通量(A)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大小:定义式B=F/IL(与F、I、L无关,由磁场本身性质决定),方向:即磁场方向(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单位:特(T)磁通量:表示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的多少8、安培力的大小左手定则(A)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即安培力:F=BIL(B⊥L)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过手心,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注: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安培力。9、洛仑兹力的方向(A)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即洛仑兹力。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过手心,使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方向(负电荷运动反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运动电荷所受洛仑兹力方向。注:运动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洛仑兹力。10、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A)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现象复习课本P59练习题。11、电磁感应定律(A)内容: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公式:E=n△ф/△t12、电磁波(A)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理论,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并由近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够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偏振和衍射等现象。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二、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三、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13、静电的利用与防止(A)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漆。静电的防止:避雷针、运输汽油的车辆有一条铁链。14、电热器、白炽灯等常见家用电器的技术参数的含义(A)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交流电器中所标定的电压、电流均指有效值。对于正弦式交流电:U有=Um/2I有=Im/215、安全用电与节约用电(A)节约用电:家电不要待机,换用节能灯。16、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A)电阻器:一般情况下,电阻不随交流电的频率变化而变化。电容器:电容器是存储电荷的装置。两个彼此绝缘而又互相靠近的导体,都可以组成一个电容器。一般来说,电容器极板的正对面积越大、极板间距离越近,电容器的电容就越大。直流电不能通过电容器,交流电能“通过”电容器,实质是不断充放电,频率越大,越容易通过电容器。电感器:电感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频率越高,阻碍越大。17、发电机、电动机对能源利用方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A)发电机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18、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A)传感器是把非电学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压力、温度、温度、流量、声强、光照度等)转换为电学量(如电压、电流等)的一种元件,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转换后的数据测量比较方便,而且能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了解双金属温度传感器、光敏电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补充:电流I=Q/t焦耳定律:Q=I2Rt热功率:P=I2R正弦式电流:i=Imsintu=Umsint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知识点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4)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单位:N(5)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知识点二——重力(1)重力不是万有引力,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2)重力的大小G=mg,在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与水平面垂直。但不能说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4)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以及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知识点三——弹力(1)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2)确定弹力的方向在硬接触中(除绳子和弹簧外),一定先找接触面,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是垂直的。(3)绳子、弹簧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或弹簧。轻杆所受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4)胡克定律F=kx,指的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5)同一根张紧的轻绳上拉力处处相等。知识点四——摩擦力(1)产生条件:a: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粗糙(2)求摩擦力一定要首先清楚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可以用FFN求解,FN指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μ是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粗糙程度有关。(3)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5)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知识点五——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不是代数加减。(2)两个力合力的范围F1F2FF1F2,在这之间的所有的力都有可能,这是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大小来确定的。(3)合力可以和分力一样大,可以比分力小,也可以比分力大。(4)求三个力合力的范围,最大为三个力相加。最小值可以先将两个力合成,如果第三个力在这个范围,合力最小就是零。若不在这个范围,相减的最小值就为这三个力的最小值。知识点六——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同样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2)将一个力进行分解时,力的作用点不能变。一般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七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力□力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ewton),简称牛,符号是N。□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且发生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三要素和里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2节弹力□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就会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和收到压力成正比。□弹性限度: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一定限度,超过就不能自动恢复原状。※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第3节重力※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Gg=即G=mgm公式中中立的单位是牛,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因此比值g的单位是牛每千克,符号是N/kg。比值g的大小:g=9.8N/kg例题:质量为0.25kg的木块,受到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N,那么,它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取10N/kg。解:由G=mg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G木=m木g=0.25kg×10N/kg=2.5N由G=mg可得m=G,因此人的质量gm人=G450N==45kgg10N/kg木块所受重力为2.5N,人的质量为45kg。□重力的方向重力随地理位置发生改变,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万有引力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疑难点总结物理第一二章,疑难知识点总结1.在学习声音的有关知识时,小明做了如下实验:(1)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在跳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纸屑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把鼓面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1)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以一定的力度拨动伸出桌面的另一端会听到声音,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原理是:当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用相同的力度拨动时,其振动的快慢不同,伸出桌面长的尺振动慢,伸出桌面短的尺振动快,也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不同,导致了声音的音调不同(2)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刻度尺,发现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原理是:拨动刻度尺的力度越大,刻度尺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它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也就是声源的振动幅度不同,导致了声音的响度不同。3.向保温瓶里灌水时产生的声音原理:水瓶中空气的振动产生的,随着水瓶中水位的上升空气柱的长度变短,则空气振动的频率不断变大,导致了音调的升高。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应该在液柱稳定后再读数,(3)观察温度计玻璃管内液体表面的形状,遇到凸面,凹面现象,视线分别与凹面最高点或者凸面最低点齐平。5.涂酒精在手臂上,手臂的感觉:涂酒精的地方感到凉爽。原理: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收热量,致使液体和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6.大量的热。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8.在热油锅里不能掺水,但在热水锅里却可以加油。原理:日常生活中水的沸点一般在100摄氏度左右,而大部分油的沸点在200摄氏度以上,在热水锅里加水时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密度小,水的密度大),水沸腾时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所以一般不会出问题;而向热油锅中加水时,水会沉到锅底并且温度会急剧上升到沸点,剧烈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的水蒸气必须跃出油面,可能引起剧烈爆炸,所以热油锅中不能掺少量水。9.牙医用小镜子观察病人口时,往往先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的口腔。原理:这并不是消毒,因为小镜子在使用前已经过严格消毒,烤一烤主要是让小镜子的温度升高,在镜子伸入人的口腔时,口腔中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就不会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保证了镜面的干爽,方便医生观察。10.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为了缩短将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行的方法有:(1)将盛水的容器密封加盖(2)适当减少水的量(3)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4)适当提高水的初始温度。经典练习1.有甲乙两支水银温度计,最小分度值均为1℃,它们的玻璃泡体积相同,但是甲管的内径比乙管粗,则甲温度计最小刻度间的间距比乙温度计________.如果把它们插入同一液体中,它们的示数_______(“相同”或者“不同”)。2.某体温计的读数为39℃,粗心的护士没有甩就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请问在病人的体温________℃时,这个体温计的读数才是准确的。3.纯净的海波的熔点是48℃,请写出48℃时,海波可能存在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管甲和烧杯乙中都装有0℃的碎冰块,将试管甲插入烧杯乙中,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熔化一半时,试管甲中的冰_______(有、没有)熔化。

第五篇: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到四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主题解读: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业时代。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朝时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考点解析:一、原始农耕:(A)1.时间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2.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3.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特征:南稻北粟,5.典型: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二、炎黄传说(A)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知识链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表现出中心为公共墓地,周围分布着对称的几十个小房屋。大房屋可能用于聚会,小房屋居住,遗址布局体现出集体生产、共同分配的特点。考点解析: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文献记载说: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二、二里头文化(A)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考点解析: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研究历史的途径所谓“二重证据法”和“多重证据法”(商朝—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为信史)。1.考古。包括出土的文物、遗址、当代的物品等等2.文献资料。可以是第一手的也可以使第二手的。例如:史记、甲骨文、当时人的日记、博物馆的书籍、专家学者的评论等等3.神话传说。这个用的比较多的是史前和夏商左右时间的研究。4.调查访问等等。考点解析:1、什么是第一手资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2、什么是第二手资料?又叫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考点解析:甲骨文具备汉字“六书”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假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一、信史(B)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现,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方国联盟(A)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管地;外服是方国首领管地,商王间接管辖。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1.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2.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考点解析:在商的青铜器上,动物纹中最常见的一种,叫“饕餮(tāotiè)纹”。雄伟的建筑感是司母戊鼎与同类方鼎的主要审美特点。而饕餮、虎头的纹饰,也在庄严的氛围中给人以威慑感。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试题分析:1、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材料二: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甲骨卜辞《粹》材料三: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爵兽面纹铙兽面纹鬲(gé)问题:(9分)(1)依据材料一,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分)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2分)(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则历史价值更高,为什么?(3分)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二手文献。(3分)(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2分)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2分)(4)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2分)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2分)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主题解读: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历经春秋战国,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西周世袭贵族制。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考点解析:一、西周的建立(A)BC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1.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诸侯;还有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作用:“封建亲戚.以藩屛周”,实现了对殷人合围、提高王权。三、礼乐制度(A)1.创立:周公2,内容: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史诗、歌咏;3.作用:贵贱有等,上下“和同”。4.实质:敬天保民。考点解析:一、社会大变革(B)1.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人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经济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最深刻的变革。3.政治变革: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4.思想变革: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B)1.背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提供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士”最为活跃,为治理社会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2.内容: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合一;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3.地位: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一、战国七雄(A)齐楚秦燕赵魏韩二、商鞅变法(A)1.内容: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2.影响: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并最终统一六国。3.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要符合国情,态度坚决,敢于同恶势力斗争。政策要连续稳定,国君的支持等。三、秦帝国的建立(A)BC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四、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1.内容: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官制: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郡县制度: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长官由朝廷任命。县下有乡里,郡县属吏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2.措施:统一货币、度最衡、文字等,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3.特点: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考点解析:一、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1.秦的暴政:役重(如修长城等)税重和法酷;2.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3.统治集团争权夺利。4.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5.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二、陈胜、吴广第一次农民起义(A)BC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三、西汉的建立(A)刘邦于BC202年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试题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中国文化通论》(1)列举轴心时代的精神历程之中,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时至今日与我们之共同生活的人各一例。(4分)提示:用时间限定范围,轴心时代,即人类突破神灵思想的束缚,开始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印度佛陀,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4分)儒家学说;汉武帝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汉以来,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16世纪以后在西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请例举史实说明。(4分)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只有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展开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廷尉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李斯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他看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他提倡的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且被后世广泛采用。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主题解读:汉承秦制,休养生息。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变“无为”为“有为”,加强集权,外御强敌。光武帝削平群雄,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考点解析:一.汉承泰制【A】(1)背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统治者的需要;汉初布衣将相,文化水平不高,建立新的制度有难度。(2)创新:相对于秦朝的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相对于秦朝的严刑律法,汉初轻徭薄赋,政令宽简。(3)评价:有利于人民修养生息和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政权;但同时地方势力加强,与中央矛盾突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二.文景之治【A】(1)西汉文帝、景帝时,以黄老思想治国,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的严刑酷法等。(2)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豪族势力也随之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考点解析:一.从“无为”到“有为”【A】实质是汉武帝加强皇帝中央集权。(1)内外朝制度:为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称为“外朝”。(2)刺史制度: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宫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3)推恩令:颁布“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拨官吏。(2)影响: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3)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他所信任的大臣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三.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并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考点解析:一.东汉的建立【A】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是为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二.豪强地主【A】(1)原因:两汉时期己经存在豪强势力,到东汉进一步发展;东汉的“柔道”政策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有妥协的一面;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分散性。(2)表现:建立大庄园,控制大量依附农民;拥有私人武装;精通儒学文化,控制地方舆论;有的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3)影响:豪强地主势力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出现军阀大混战,东汉名存实亡。考点解析: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发大战于赤壁。孙、刘军队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辖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A】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考点解析:一.南北朝政权的更替【A】北: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后,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周,南下灭陈,统一全国。二.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1)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处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提倡汉化。冯太后改革:基层实行“三长制”,完善地方行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办贪赃的规定;推行“均田制”。(2)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3)影响: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其统治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试题分析: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4分)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进步作用。(8分)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主题解读: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贞观之治”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知识链接:隋唐政治新格局一.隋朝与唐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考点解析:隋唐政治新格局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1、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为皇帝草拟、审核和执行政令。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归尚书省管辖。2、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3、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考点解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二、科举制A1、概况: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科举制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常设明经,进士(受重视)两科。2、影响: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门阀势力收到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打破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考点解析:一、“贞观之治”A(626—649年)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相互交流(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实行和亲。)。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考点解析:二、唐蕃关系A唐太宗接受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的友谊。三、开元盛世A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末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晚年出现“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考点解析: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A唐朝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顺畅,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西汉。(2)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二、遣唐使A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平均速度位移关系)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