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_第1页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_第2页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_第3页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_第4页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

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被害人心理概述(一)被害人心理的含义及特点1.被害人“被害人”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被害人,是指因多种原因而遭受伤害、损失或痛苦的人,例如,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种族或性别歧视和犯罪等而受到伤害的人。狭义的被害人,是指犯罪被害人,即因他人的犯罪或违法行为,其正当权利或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的人。广义的被害人的概念并不常用,人们所提到的被害人一般是指犯罪被害人。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

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2.被害人心理被害人心理,是指受到犯罪(包括违法)行为侵害的人的心理。被害人心理有两层含义,—是指被害过程中的心理,即被害人在被害前(虽然没有遭受侵害行为的人还不能称做被害人,但其潜在的被害性特征客观地作为犯罪发生的条件易招致被害)的心理,被害中的心理及被害后的心理;二是与被害有关的所有的心理活动和现象,包括被害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个性特点,易被害的心理特征,等等。2.被害人心理3.被害人心理的特点被害人的心理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行为人向被害人的转化,决定了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及被害后的特殊反应:(1)特定性。被害人心理的特定性,是指被害人心理与侵害、被害特定的联系性。(2)独特性。被害人心理的独特性,是指被害人的心理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体验和反应很难被他人所替代。(3)多样性。被害人心理的多样性,是指被害人心理因被害类型以及被害人性别、年龄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心理互动以往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习惯于单方面从犯罪人身上寻找犯罪原因,把被害人看做是被动的、无辜的、无足轻重的。但事实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害人对于被害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被害人与犯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刑事伙伴关系”。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1.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对应的角色扮演犯罪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侵犯与被害的发生,侵犯者因此被认定为犯罪人,被害者因此被认定为被害人,二者是同一事件——犯罪的不同责任承担者,彼此扮演着相互对应的角色。一方面,被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统一于犯罪事件之中,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在这种对应的角色中,双方的利益和情感是彼此对立、冲突的,二者的对立情感在相互联系中建立,并贯穿于犯罪过程的始终。1.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对应的角色扮演2.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相互影响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犯罪人与被害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整个犯罪事件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犯罪事件发生前,被害人自身的被害性特征(如防范意识差、轻信、行为不检点等)使其比其他人更易被犯罪人选定为侵害目标,导致被害的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被害人对被侵害的消极反应及不良的应激状态,使被害易于完成或者招致被害程度的加深;在犯罪事件发生后,有些被害人由于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保护性措施,可能招致重复被害的发生。3.被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的相互转化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的地位可以发生转化。2.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相互影响二、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一)易被害的心理特征易被害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被害人自身具有的易招致被害的消极心理品质。作为犯罪人侵害的对象——被害人,一般应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具有能够满足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物质对象(如钱、财、物)或生理特征(强奸犯以侵害女性为目标);二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弱点,犯罪人将其作为侵害的对象易于成功。这些心理弱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制观念淡薄2.自我保护性差3.轻信4.贪利自私5.社交障碍

二、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一)易被害的心理特征(二)潜在的心理隐患1.被害人与犯罪人情感纠葛未能恰当处理2.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经济、利害关系未能恰当处理3.被害人与犯罪人有不正当的人际关系(二)潜在的心理隐患三、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的心理(一)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是指被害人在被害情境中,在被犯罪人侵害的—段时间内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影响被害人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被害性质2.被害情境3.被害人已有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被害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也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三、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的心理(二)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特点1.应激性应激情绪有三种表现水平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惊觉,被害人意识到自己被害后,突然产生紧张、亢奋、恐慌、焦虑等情绪反应;第二阶段为阻抗,出于防御本能,被害人对加害自己的侵犯行为做出反抗,如拒绝、呼救、逃跑、躲避、反击、搏斗等;第三阶段是衰竭,被害人因过分的激动、紧张,精力消耗失去反抗能力。

(二)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特点2.对抗性被害人被害时心理的对抗性,是指被害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整个心理指向与犯罪人的侵犯意图是对立的、矛盾的。3.个体差异性由于被害人的心理状态受如前所述诸多因素的影响,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表现鲜明的个体差异。

2.对抗性(三)被害时的行为反应1.积极的行为表现根据反抗手段不问又町分为两类:(1)机智斗争型。(2)强烈抗御型。2.消极的行为表现(1)怯懦忍受型。(2)失措盲动型。(三)被害时的行为反应四、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被害结束后,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也发生相应的转化。被害后的心理状态反映被害人对被害这一事实的认识水平及引起的情绪变化,也决定了其以后的态度和行为反应:(一)被害人被害后的情感愈合四、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被害结束后,随着客观环境的变(二)被害后的认知和态度被害后的认知,是指被害人依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或能力对被害行为作出的评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害这—事实的接受能力。二是对被害原因、被害过程的认识和回忆水平。

被害人被害后的态度,是指“被害人在受侵害后对与此有关的人及事物所持的一种具有持久而一致的评价与行为反应”。被害人的态度因其性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是积极的态度:客观正确评价被害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积极的、符合法律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二是消极的态度。由于被害而产生偏见,丧失对法律的信任,而采取忍受、退让或报复的方法及反社会的态度,

(二)被害后的认知和态度(三)被害后的行为反应在被害后心理状态的作用下,被害人在被害后可能有以下行为:1.积极的行为反应

遭受犯罪侵害后,出于对犯罪人的复仇和补偿心理,被害人从被害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保护犯罪现场痕迹、证据,积极报案并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尽快破案,抓获犯罪嫌疑人。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2.消极的行为反应被害人被害后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不能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破案。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消极被动型。这类人在受害后,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或对公安机关失去信心,不敢积极报案,在公安机关调查时躲避,不愿提供证据,忍让、退缩。(2)绝望型。这种人被害后意志被摧垮,难以承受犯罪侵害带来的巨大痛苦,不相信公安机关能为自己伸张正义,或即便破案也不能弥补自己的创伤,心灰意冷、自我封闭,严重者可精神变态或自杀。(3)报复型。这类被害人法律观念淡薄,心胸狭隘,受到侵害后,不愿诉诸法律,因对犯罪人的极端仇视而采用违法的手段报复犯罪人或者犯罪人的亲友甚至把报复的目标指向社会。2.消极的行为反应第二节

几种常见类型被害人的心理

一、杀人犯罪被害人的心理(一)杀人犯罪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1.恐惧恐惧是当人想像或身处某种险境而又无力克服时出现的一种情绪状态,其表现程度随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紧张

被害人交感神经的兴奋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表现出异常紧张的情绪反应。过度的紧张往往使被害人认识范围狭窄,智力下降,行为动作失控,活动的准确性、有效性差,表现为手忙脚乱,动作不协调、不灵活,不能有效地抵御侵害,有时甚至出现动作反应障碍,如发呆、木僵、痉挛、昏厥等,失去反抗能力。

第二节几种常见类型被害人的心理一、杀人犯罪被害人的心理3.防御与反抗人们感到危险,安全感不能满足时,本能地会出现一种自我防御反射。根据防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之分为两类:一种是被动的躲避式防御;另一种是主动的攻击式防御。(二)杀人犯罪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

杀人犯罪发生后,大部分被害人被害身亡,但也有—部分被害人则由于各种原因而幸免于难,他们亲身经历了被害过程,所提供的情况是案情分析的主要依据。

3.防御与反抗1.被害后情感的愈合2.复仇心理3.心理障碍二、抢劫犯罪被害人的心理(一)抢劫犯罪中被害人的心

突然发生的抢劫使被害人骤然进入应激状态,抢劫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发生情绪对抗、心理冲突,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抢劫犯罪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紧张慌乱。面对犯罪人的抢劫,被害人普遍表现出情绪恐惧不安、紧慌乱的特点。二是认识能力下降。被害人因意识到危害的情境而恐惧和紧张,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又使被害人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

1.被害后情感的愈合(二)抢劫犯罪中被害人的意志行为障碍抢劫犯罪中被害人的意志行为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怯懦忍受型2.失措盲动型3,强烈抗衡型(三)抢劫犯罪被害人被害后的心理1.义愤2.屈辱和忍受3.自我保护(二)抢劫犯罪中被害人的意志行为障碍三、盗窃犯罪被害人的心理

盗窃犯罪被害人虽然不像杀人、强奸等犯罪被害人那样与犯罪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纠葛与心理冲突,但被害的发生往往与其心理、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财物外露,防范意识、防范能力差等心理、行为缺陷是招致盗窃被害的主要原因。

三、盗窃犯罪被害人的心理

盗窃犯罪被害人虽然不像(一)盗窃犯罪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盗窃犯罪的发生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盗窃犯罪,被害人不在场或对犯罪毫无觉察,也就谈不上被害时的心理反应。但也有一部分被害人,已经觉察到被扒窃或偷窃,或亲眼目睹了犯罪人的作案。这类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则有如下几种较典型的心理表现:1.惊慌失措2.恐惧怯懦3.愤怒抗御4.机智应变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二)被害人在被盗后内不同表现

1.痛恨犯罪人2.弥补损失3.自责内疚4.主观臆测5.保全名誉(二)被害人在被盗后内不同表现四、强奸犯罪被害人心理(一)强奸犯罪中被害人的心理1.恐惧和紧张2.痛苦和绝望3,防御和反抗4.忍受(二)被强奸后心理1.恐惧2.自责自罪3.矛盾4.补偿心理5.认知紊乱

四、强奸犯罪被害人心理五、受骗者的心理(一)被骗时的心理1.痴迷2.情绪亢奋3.配合4.信托(二)被骗后的心理状态1.羞辱2.悔恨、内疚3.气愤、复仇4.补偿损失5.麻木、愚昧

五、受骗者的心理第三节

知情人心理

一、知情人知觉和识记案件的特点知情人证言失实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证人出于某种原因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作伪证,即作证动机不端正;二是证人虽然主观上愿意如实说明事实真相,但他们的实际陈述与客观事实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并非故意“撒谎”。出现第二种情况,大多数是由于证人对案件的知觉和识记受到干扰,产生“错觉”。第三节知情人心理一、知情人知觉和识记案件的特点(一)知情人知觉案情的特点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影响知情人知觉案情的客观因素(1)刺激的强度。(2)时间。(3)光线。(4)距离(5)气候条件。(6)对比度。(7)位置。(一)知情人知觉案情的特点2.知情人知觉案情的主观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由于感官通道的限制,在短时间内,人不可能接受外部的全部刺激,而是有选择地把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做出反应。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2)情绪、情感的唤醒水平。情绪、情感的唤醒水平不同,个体在知觉案情时的注意力及精神紧张程度不同,知觉的效果也就不同。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课件(3)期望错觉和偏见。期望,是人对知觉对象所抱有的态度和心情,是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期望错觉,是指由于期望,使人对事物及人产生不正确的反映。偏见,是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片面看法,不公正态度。顽固的偏见是个体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物的一种定型看法。它像期望错觉一样干扰人的观察,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

(3)期望错觉和偏见。期望,是人对知觉对象所抱有的态度(二)知情人识记案件的特点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过程。1.影响知情人识记效果的因素(1)事件的重要性。(2)职业特点。(3)年龄与性别。(4)文化水平。2.知情人识记案件的特点(1)瞬时性。(2)无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