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险》章节重点梳理《社会保险》章节重点梳理PAGE49-《社会保险》章节重点梳理《社会保险》章节重点梳理第一篇社会保险基本原理绪论:社会保险的定义、种类、特征、对象、目的、作用定义: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种类:1.养老:老年、残障和遗属(死亡)保险;2.医疗:疾病、医疗和生育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家庭津贴制度;特征:1-强制性2-费用三方负担3-满足基本生活需求4-法制性;我国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建国初期,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劳动保险。1997年以后,先后出台了“五险”制度,社会保险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目前,城镇居民和一部分农村人口也参加了社会保险。今后,将按照“公平、普惠、可持续”的原则发展。社会保险的目的:⒈缩小不同群体居民的收入差别,缓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生产关系⒉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⒊推动其它社会政策的实施。如人口政策、教育培训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政策等。社会保险的作用:1、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制度。2、保护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促进就业。3、社会保险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富再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培养人们的储蓄观念;给国家积累发展资金。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测量贫困和收入差距的三个指标)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用于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国际上通常认为,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2010年我国加强了收入分配改革。第一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保险的产生一、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1.人权思想是社会保险的思想渊源;(人生来就有人身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生存权是人权的核心;国家有保护人权的责任。)2.互助共济思想是社会保险的伦理基础;(《乌托邦》《太阳城》)3.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主张国家干预的历史学派;主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福利经济学;主张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贝弗利奇报告1942)二、社会保险产生的原因与条件(一)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1.劳动者收入的差别性,要求举办社会保险。2.失业产生的收入中断,需要举办社会保险。3.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的变化,要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二)社会保险产生一般条件(可能性)1.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增多;2.社会(阶级)基础: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工资劳动者增加,是社会保险产生的关键条件;3.组织基础:工人自发地组织起互助互济的基金会;4.技术基础:商业保险的发展(15世纪就产生了,当时是海上保险);5.政府的重视:机构、资金、人员,以及协调各个方面利益的权力,需要政府做;第二节社会保险的种类(如上)第三节社会保险的发展(一)社会保险的原始形式(互助会)(二)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1883——1889年为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疾病保险、工伤补偿保险、老年残障保险);1890——1919年为各工业国家效仿德国社会保险时期;1920——1934年为社会保险初步发展时期(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一战结束后的经济萧条;二是1929到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1935——1975年为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以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20世纪中后期至今为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赵老师从战前和战后分析了社会保险发展的不同特点,在PPT课件上有战前:1.社会保险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应急措施推出,还没有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2.社会保险的范围尚不广泛。3.社会保险的体系还不完整。⒋社会保险的功能侧重“治疗”。战后:第—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险获得充分发展的标志,是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形成与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密切相关。战后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在西方国家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第二,第—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西欧各国政府普遍对30年代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吸收社会主义的某些思想,给公民以更加全面和更加普遍的生活照顾。第三,政党竞选的需要。第四,与奉行凯恩斯主义相联系。社会保险改革调整的背景与原因:70年代,受第四次中东战争等的影响,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增长停滞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1.政府开支增大,国家财政负担过重。2.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影响经济的进—步增长。3.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能力下降。4.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⒌高福利政策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⒍政府管理的低效率和官僚化。福利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公共部门的扩大速度一直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三)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⒈社会保险多样化:⑴目标多样化:增加了促进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目标。⑵酬资渠道多样化:增加了捐赠、福利彩票、国有资产变现等形式。⑶项目多样化:各国社会保险项目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⑷管理体制多样化: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和多部门分工管理;官方管理和私营机构参与管理。⑸实施方式多样化:政府直接组织实施、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民间组织实施。⒉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化⑴项目增加⑵覆盖范围扩大3.社会保险私营化(1)建立个人帐户,由给付确定制转为缴费确定制。(2)保险基金由集中性垄断管理转为分散的竞争性管理。(3)鼓励社会机构参与或委托社会机构管理。(4)基金依照商业化原则运营与管理。4.社会保险基金资本化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称为基金的资本化。其好处:(1)使基金保值增殖;(2)稳定资本市场(因为社会保险基金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3)为国家建设提供资金;5.社会保险产业化社会保险产业化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言的是对由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附加需求或特殊需求实施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老年产业:物质与服务)。6.社会保险一体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冲击下,一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主权国家内部事务向政府间合作或区域集团化并进、向全球性联盟或合作发展。原因有三:(1)福利水平的高低影响一国的产品成本,进而影响对外贸;(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跨国公司发展使人员国际间流动增加,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日益重要;(3)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不断增加,基金投资国际化不断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方面的协调。第二章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第一节社会保险的对象与目的一、社会保险的对象就参加保险的资格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⑴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只要是以工薪作为其收入来源之一者,都被强制纳入社会保险范围。⑵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劳动者。如果企业人数过少,不得参加社会保险(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些险种)。⑶达到一定收入水平的劳动者(具有缴费能力)。⑷从事特定职业的劳动者。⑸全体公民。达到一定年龄的全体国民。二、社会保险的目的(如上)第二节社会保险的意义(如上的作用)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特征(如上)第三章社会保险关系第一节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一、政府与劳动者具体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在社会保险中的作用有以下五点:(10简答)1.构建社会保险体系,设计社会保险制度。如:规定社会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给付条件、给付标准、社会保险管理等。⒉建立社会保险预算制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社会保险预算制度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供给)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需求),按照复式预算原理,经过自下而上编制,并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的年度社会保障资金收支计划。⒊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险法律,并确保社会保险管理规范化和高效化。⒋制定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政策(由谁管理、投资渠道、投资比例等)。⒌采取合理与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措施,向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并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和担当最后责任人的角色(基金收不抵支时,提供财政补贴)。二、社会保险机构和参保劳动者社会保险机构是受政府委托,代表国家专门负责社会保险事务的机构,包括对保险(税)费征缴、分配、管理等。我国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是:各级社会保险中心(部、厅、局)。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责是:⒈根据授权,依法推出社会保险产品,供劳动者选择;(如基本保险保障产品、企业补充保险保障产品、个人储蓄性保障产品等)⒉按规定负责向参保人收缴社会保险税(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⒊有效运营社会保险基金,确保基金增殖,提高社会保险偿付能力;⒋按规定条件给付社会保险金;⒌采取措施,规避社会保险心理风险(对风险的态度,如不积极参保)和道德风险(如虚报工资、冒领基金等),并对故意制造道德风险者,根据情节轻重和损失情况,给予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⒍代表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活动进行管理,并有权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按规定比例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确保社会保险事业繁荣和发展。政府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关系是委托和代理的关系,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社会保险关系中的职责和任务有一定的差异:⒈政府是决策和监督机构,社会保险机构是执行机构;⒉政府财政一般只提供基本保险保障,保险机构可以提供第二和第三支柱的保障;⒊政府具有强制性,保险机构提供的第二和第三支柱的保障则不完全是强制的。三、企事业单位与参保劳动者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与义务如下:⒈企业有为职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的义务。职工为企业提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职工的劳动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因此,企业有义务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⒉有条件的企业,应该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补充保险可以进一步提高职工抗御风险的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也是一种激励措施,对企业增加利润,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⒊企业有权依法要求职工遵守国家和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劳动,提高效率,增加利润。四、狭义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第二节社会保险与其他经济保障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它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对象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依无靠;收入低于规定标准,难以生存的人⒈孤老⒉孤儿⒊残疾人⒋“五保户”⒌灾民⒍贫困者●社会救助的内容⒈救济:从生活方面对贫困者要给予必要的援助。2.救灾:国家和社会为减轻灾后的损失和制止灾荒发生而进行的援助活动。3.扶贫:从生产方面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共性⒈基本目的相同:保障生存权利,稳定社会秩序。⒉实施方式相同:有较强的法制性和政策性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同:保障的规模、水平等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生产又具有反作用。●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差异⒈保障的对象不同(有工资收入者;无力谋生的孤、寡、老、弱、病、残等);⒉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单位和个人缴纳;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⒊保障水平确定的依据和标准不同(根据原生活水平确定,以替代率表示;根据最低生活需要确定,以最低生活水平线为限);⒋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同(现金为主;实物和服务为主);⒌保障行为方式不同(依法自动履行保障给付义务;申请、调查、确认后给予救济);⒍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权利义务关联;国家单向义务);二、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含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需要与可能,通过一定形式向人民提供的物质利益。社会福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从广义上说,国家和社会采取的任何维持、改善、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保障措施,都属于社会福利,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西方福利国家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福利的。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是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外的其他所有能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措施与公益性事业。●社会福利的特点⒈共享性,社会福利具有普遍意义;2.均等性,机会均等,待遇均等;3.权利与义务脱节,保障侧重服务性;●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共性⒈共同构成社会保障的主体,二者相互补充,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⒉二者都是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调节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⒊二者与生产关系都是一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⒋二者都具有“刚性”特征;●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差异性⒈保障对象不同:特定范围和全民范围⒉资金来源不同:受益人是否缴费⒊分配原则不同:权利与义务是否对等⒋保障目标不同:社会保险主要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社会福利主要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⒌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同:货币为主;服务及服务设施为主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的差异1.性质不同:(1)保险的目的不一样,保险直接目的的二重性偏向不一样:在营利和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之间,哪个更重那个更轻(2)责任主体不一样:政府与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位或社会团体(3)保障功能所依赖的资源不一样:社会保险依赖的是三方负担的社会资源;人身保险依赖的是单个人资源的整合(4)覆盖范围等不同(5)实施(或运作)方式不同:立法强制实施:自愿实施2.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略有不同:人身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系体现的脚充分;3.保险人的保险责任不同:社会保险中政府是最后责任人,人身保险自负盈亏;4.保险受益人的资格界定不同;5.立法范畴不同:宪法或社会立法;契约与部门立法;●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之间的联系⒈社会保险是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⒉相互补充。在覆盖面上,社会保险补充人身保险;在保障水平上,人身保险补充社会保险。⒊二者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第一、他可以强化两种保险人的竞争意识第二、可以促进两种保险完善旧险种,开辟新险种,扩大经营领域,更好的满足被保险人的安全保障需要第三、可以促进两种保险加强经营管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补充:】第三节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的看《社会保障理论》)正确认识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设计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制度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关于社会保险范围经济发展水平从两方面制约社会保险的范围:一是从行业上制约社会保险的范围(从重要行业向一般行业开展)。二是从地域上制约社会保险的范围(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第四章社会保险精算(略)第五章社会保险基金与社会保险预算第一节社会保险基金(结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看)一、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征集的、用于社会保险事业开支的专项资金。是社会保险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险基金有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行过程中,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是基金“收支平衡”,一种是横向的代际平衡;另一种是纵向的平衡,即个人生命周期内的平衡。从资金运行的角度看,可以把筹资模式划分为三种: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度和部分基金积累制。它们各有特点,具体在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社会保障理论中》看。(一)现收现付制优点:费率调整灵活,易于操作;有助于实施保险金随物价或收入波动而调整的指数调节机制;与社会统筹相结合,通过收人调节与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体现社会保险的共济性与福利性;局限性: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严重失调,在职劳动者的经济负担日益严重,现收现付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难以为继。现收现付机制存在着某些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如过高的纳费比例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对储蓄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消极影响,也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经济发展。(二)基金制优点:通过预提积累保险基金,有利于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劳动者的经济保障。强调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激励机制强,透明度高。有利于增加储蓄和资金积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局限性:对于长期性社会保险计划,积累的保险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动态经济中,如何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相当的难度。社会保险基金容易受政府行为干预。如将基金用于弥朴财政赤宇。基金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性,若管理不善,可能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对资本市场的要求比较高。(三)部分积累制基金部分积累制的形式:在原有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保险纳费比例几个百分点,除支付当年保险金外,还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的积累,用于若干年后的保险金支付;在引人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机制的基础上,保留部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在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中,第一层次基本保险采用现收现付模式,第二、三层次保险采用基金完全积累制模式,在多层次保险模式框架内实施部分积累模武。三、社会保险基金的负担方式与比例(7种)四、社会保险基金给付模式(DBDC)(一)二者的含义(二)两种方式的选择给付确定制的优点:能够保证一定水平的给付,并对建立计划时有一定工龄的人员的过去工作贡献给予待遇承诺;缺点是缴费需要随基金状态的变动而调整,稳定性差。缴费确定制的优点是:缴费稳定,缴费与待遇联系紧密,同时,不会产生债务;缺点是待遇不确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大。五、社会保险金给付条件与方式(一)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满足领取养老金所需的缴税(费)年限或工作年限(二)给付方式⒈均一制,也称固定金额支付方法。对应该享受待遇的成员,划分若干等级,各级均按固定金额支付。与收入及缴费无关。⒉比例制,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支付。工资可以是全社会平均工资,也可以是本人退休前平均工资(退休多年或退休前几年)。3.按照基本生活的定率。六、社会保险金待遇确定的因素⒈保障劳动者及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⒉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⒊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调整方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与社会平均工资指数挂钩,既包含了物价上涨的因素,又有经济增长的成分,从而有机的融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和效率于一体。第二节社会保险费一、费率确定的基本要求⒈正确合理以保证收支基本平衡为原则确定费率,支出包括保险偿付和正常的业务费支出(特殊规定的例外)。⒉稳定灵活稳定:保险费率确定后,要保持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经常变动,一是会引起人们对保险的不稳定感,降低保险的信誉,影响保险的扩大;二是加大保险机构的工作量,增加保险成本。灵活:随着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调整费率,保持收支平衡。⒊与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和负担能力相适应。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大的,相应的费率就要高些。二、费率的种类社会保险税(费)率一般分为综合保险税率和分类保险税率。综合保险税率是将各种保险项目融为一个整体的保险税率。虽然按各保险项目分别计算,但将其综合为一个综合税率。如美国将老年、遗属、残障等几个项目综合为一个统一的保险税率。分类保险费率则是将各个保险项目分别计算保险费率的制度。不同税率的优缺点:分类税率:能反映各项目的特殊风险情况,使用灵活;但对于该类风险小的企业和个人可能不愿意缴纳;而且工作量大。综合税率:手续简单、工作量小,成本低、且可以避免分类税率的局限;但排除了特殊风险情况。三、社会保险费率的影响因素⒈保险项目风险损失的大小;⒉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⒊企业及劳动者个人负担能力;⒋政府资助的份额;四、征缴基数对社会保险费的影响分析⒈基本公式养老保险费=缴费工资总额×费率Q=P(W+ΔW)×δ其中:Q—养老保险费;P—缴费职工人数;W—平均工资;δ—费率;ΔW—平均工资变化量;如果费率不变,缴费基数变化增加(减少)的社会保险缴费为:ΔQ=PΔW×δ⒉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工资的货币化程度问题(实物工资没有记入工资);津、补贴问题(津、补贴没有记入工资);瞒报问题(少报工资)。有人估计,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供款基数比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保险供款基数在口径上少30%左右,即ΔW=-0.3W,ΔQ=-0.3PWδ,也就是,中国的养老保险实际缴费比应缴费少30%。五、社会保险费改税的争论费的优点:⒈灵活性:费率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试验阶段更适合。⒉返还性:权利与义务对等,更体现公平性。费的缺点:⒈征缴力度小,拖欠、虚报、瞒报等;⒉管理问题:贪污、挪用,不安全。社会保障费改税问题引起舆论界讨论,2007年02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基本观点是:目前国际大趋势不是社保费改税而是税改费征收形式是费还是税与资金安全无必然联系第三节社会保险预算一、社会保险预算及其意义(一)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客观要求,由预算的法制性所决定。(二)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手段(使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三)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加强政府宏观控制的需要。(包括对社会保险本身的监督与调剂、以及利用社会保险基金,通过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四)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选择。二、社会保险预算模式(一)基金预算独立于国家财政预算之外。社会保险预算收入主要是社会保险税、投资收益和财政拨款,社会保险预算支出绝大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给付,一小部分用于管理费,并反映基金节余及其投资情况。优点: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运营均依法进行,透明度高,政府参与的程度小,有利于财政运行。缺点:政府有可能失去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控制,使其成为独立性很大的单纯的社会福利事业。(二)政府公共预算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险资金纳入预算内,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国家全面负担起社会保险事业的财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名副其实的社会保险预算。优点:1、可以确实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较高的福利水平;2、社会保险支出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政府能够控制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直接参与其具体的管理工作。缺点:政府参与过多,在福利支出刚性的影响下,易给财政造成较大的负担。(三)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指在编制政府公共预算时,把社会保险收支单独划出来,编制一个子预算。优点:较公共预算模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相对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情况。缺点:由于没有完全独立,造成社会保险预算管理权限不明,未根本触动政府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弊端,使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四)“一揽子”社会保险预算这种预算把来自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节余、投资及调剂基金的使用情况。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即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筹集资金+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的收入。优点:1.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2.明确体现政府的支持。全面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情况和资金规模,体现了国家整体的社会保险水平;可以对社会保险的资金需求做出全面、统一的安排,有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缺点:1.涉及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实施难度很大;2.具体编制方法比较复杂。总之,“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既能够克服先行预算和保障管理办法所带来的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所作努力难以体现及各项基金管理混乱等问题,又能够克服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弊端,同时吸收政府公共预算管理办法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管理办法的优点,符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要求。三、社会保险预算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主要收入项目⒈社会保险费收入;⒉财政性预算补贴收入;⒊基金投资收益(二)支出项目⒈养老保险支出;⒉失业保险支出;⒊医疗保险支出;⒋工伤保险支出;⒌生育保险支出;此外,还有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支出。编制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社会保险预算必须反映所有与社会保险事务有关的收支,以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将现行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保险收支统一归并到社会保险预算之中。二是统一性原则,即任何社会保险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预算,而不应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列入预算。三是专款专用原则,即社会保险资金只能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四是适度结余原则,社会保险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测算的,为了不给经常性预算造成太大的压力,年度社会保险预算收支相抵应适度留有结余。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险资金的投资和调剂。社保基金预算的机制解析:在新的社保基金预算制度中,同样蕴含着相关预算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类预算机制,它们是预算制度良性运行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基金的运行带来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保基金预算制度的建立不仅仅是管理方法上的转变与跨越,更重要的是预算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在各类预算机制中,有三类机制值得关注:一是政府责任机制。社保基金预算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通过基金预算制度来明确统筹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的社会保险责任,增强社保基金筹集、运营和使用的计划性与约束力,更加有效地实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基金安全。以政府名义作出的社保预算既是对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郑重承诺,也是国家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途径。二是社保基金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这是预算制度运行本身的一项机制,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是衡量预算编制与执行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三是基金资源优化机制。基金资源优化是社保基金管理的一个内在要求,是基金预算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统筹层次的重要途径,其实现形式是基金资源在更高层次上的管理和配置。社保基金预算按统筹地区编制执行,这既对统筹地区基金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统筹层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随着基金预算管理层次的提高,必将推动统筹层次的提高。从基金资源优化的角度推动统筹层次的提高,也将会给社会保险自我完善注入原动力。问:由被保险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三方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形式是什么?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征税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征集的、用于社会保险事业开支的专项基金,它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社会保险基金中国家所承担的那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障的投入之一,也是重要的投入。这种投入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国家财政预算直接投入一定量的基金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国家对经营社会保障事业者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用给予充分的自由权和自主权,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在国家宽松的宏观政策下充分地实现增值等等。企事业单位承担那部分社会保险基金,即企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障资金是构成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个人承担的那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显然来源于必要劳动。总体来说,社会保险基金来源于整个社会。由于社会是由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三个层次组成,因此,社会保险基金是劳动者个人、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政府(政府在这里作为社会保险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三方面负担的。这是由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的。问: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形式有哪些?答: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形式有三类:(1)固定金额的形式。这是最普遍的形式,它既适合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又适合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保险项目。比如,城乡困难户救济、生育津贴、保健津贴、医疗补助、价格补贴等,按照固定的金额进行社会保险项目的支付,因此这种方式的给付不将收入与其挂钩。(2)定率形式。这种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采用这种方式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的比率,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计算出具体的保险金支付水平。公式为:Y=R·X(式中Y——保险金;R——支付率;X——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水平。(3)保证基本生活的定率。有的国家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保险对象,先确定一个保证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水平,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部分,按一定的支付比率计算保险津贴。公式如下:Y=P+R(X-P),当X≤P时,R=O(式中Y——社会保险金;X——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水平;R——支付率;P——保证基本生活的收入水平)。第六章社会保险管理第一节社会保险管理的必要性与职能一、社会保险管理的必要性定义:社会保险管理是指为了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配备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员,对社会保险事业进行的决策、计划、指挥、监督、调节等活动,以及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筹集、支付、管理、运营和对被保险人的管理服务等具体业务。必要性:首先、社会保险正常运转是一种社会性的经济活动,同样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活动,从而必须有管理,这是所有一般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其次、社会保险是一种保障性、负债性和广泛性的特殊活动,需要加强管理。保障性指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负债性指政府对劳动者的给付;广泛性指,社会保险的对象多,活动范围大。第三、通过管理可以把社会保险生产力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第四、通过管理可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第五、通过管理可以完善社会保险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保险生产力发展。第六、通过管理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努力降低社会保险成本,提高效益。二、社会保险管理的职能规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五项职能第二节社会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根据有关法律,制定社会保险的行政法规;组织对法律、法规的实施;实施社会保险的行政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纠正和处理等。主要由国务院及其组成单位劳动社会保障部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界定中的制衡关系。“立法、行政、监督”三分离;“政、企、事”三分离;社会保险基金“征、管、用”三分离;社会保险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的“三方性”制衡;(一)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性质与特点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具有二重性:政治职能(阶级性)和社会职能。阶级性是指社会保险行政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管理的目标、手段等要与国家利益一致。社会职能(广义社会)主要表现在: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维持社会的稳定;干预和调节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具有以下特点:⒈政治性:就是社会保险管理是为实现国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⒉服务性:就是服务和方便社会保险对象。⒊科学性:应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进行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是实现政治性和服务性的手段。⒋法制性:依法行政。(二)社会保险行政执法1、社会保险行政执法的主要措施社会保险行政执法的主要措施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等;2、社会保险行政执法的主要形式社会保险行政执法的主要形式是社会保险监察,目前主要有:常规巡视监察、举报专察、年度检查、专项检查和大检查;3、社会保险行政执法活动的行政监督目前行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抄送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行政复议制度;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审核制度;错案追究制度;受理公民投诉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复议制度二、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一)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主体: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三)社会保险数据库管理;(四)社会保险个人帐户管理;(五)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基本任务:⒈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主要法律法规包括:《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1999)、《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政部,1999)、《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1999)、《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劳动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1998)、《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59)等。⒉依法筹集和使用基金。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⒋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工作。⒌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基本要求:⒈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移,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⒉实行统一管理。机构、人员、财务管理要求、财务政策、财务报告的体制等方面的统一。⒊按险种分账核算,自求平衡,不互相调剂。(六)社会保险基金平衡(偿付能力)管理⒈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管理⑴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公式现收现付模式下:S=CEW-PRW式中: S:基金节余(赤字)W:社会平均工资C:保险费率P:工资替代率E:在职职工人数R:受益人数完全积累模式下:S=SA-SP式中:S:基金节余(赤字)SA:保险基金积累额SP:保险金支出现值注意:①保险基金积累额和保险金支出现值的时间一致;②基金累积额中包括投资收益;⑵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资水平越高;经济繁荣时期,就业多,失业少。由此决定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多,支出少,偿付能力强。②通货膨胀。一般通货膨胀高时,一方面,名义工资提高,从而通过提高缴费基数增加基金收入;但另一方面,会使基金贬值。由于工资提高而增加的基金收入只影响基金的增量,而基金的贬值则影响基金的存量。因此,通货膨胀会削弱社会保险的支付能力(特别是对于基金积累制而言)。③利率。影响社会保险的收益。④人口结构。人口老化;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比例。⑤人口预期寿命。⒉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管理养老保险中,养老金的需求比较稳定,即使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也是比较稳定的。而医疗、失业、工伤等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其需求的波动性相应也大。因此,其基金需要有适当的余地。三、监督管理主要是对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社会保险业务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我国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保险立法相对滞后。2、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社会保险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相掣肘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3、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着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职能界限不清,管理权限混乱问题。4、社会保险管理存在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不分、监督检查不力的问题,难以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第三节社会保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原则(一)按经济规律办事原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价值规律;(二)管理现代化原则所谓管理现代化原则,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管理者要把社会保险当作一种经营来办理,包括: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化。二、社会保险管理的方法(一)定性管理方法⒈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社会保险,就是通过调整税收、利率等经济参数,引导社会保险关系主体正确处理社会保险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实现社会保险的目标。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社会保险资源的供给能力(缴费);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社会保险的效率(激励);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⒉行政手段。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社会保险,就是要利用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组织系统的职权,通过下达命令、指令等手段管理社会保险。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要与其他手段协调使用。⒊法律手段。利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保险,就是要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保险主体的行为,使社会保险各个主体按照法律条款行事,以实现社会保险的目的。⒋教育手段。(二)定量管理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社会保险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预测、求解等,为社会保险管理者提供满意方案的管理方法的总称。按涉及的时间不同,分为描述与预测(推断);按方法的功能不同,分为统计方法、精算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按结果的不同作用,分为分析方法与决策方法;1、预测方法时间预测法:算数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因果关系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2、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三)社会保险统计指标社会保险覆盖面统计:人员、单位、区域。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统计:基金收缴率、实际缴费比例、社会保险界与基金支付能力、养老金替代率。社会保险事业方面的统计内容:社会保险机构及人员构成、社会保险机构所办事业等。第四节社会保险管理的方式一、社会保险管理的性质:管理二重性二、社会保险管理的方式:宏观、微观的内容和特点(P157)三、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一)我国的社会保险机构体系我国社会保险机构功能及其关系:层次决策执行监督第一层次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代表大会(法院检察院)第二层次国务院社保部国务院财政银行等第三层次社会保障部门经办机构社会保障部门在国务院集中统一领导下,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⒈行政管理机构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⒊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⒋社会保险监督机构(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根据管理学中的闭环原理,为了实现社会保险的功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应该设置四种:⒈决策机构。决策机构应该是国家权力机构,执行决策中心的职能。⒉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执行决策机构的决策,处理社会保险具体事务的机构。⒊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社会保险决策执行情况的机构。⒋反馈机构。就社会保险活动效果向决策机构提供信息的机构(三)世界各国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管理模式)(1)政府集中统一型管理馍式在国家或地区只建立一个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政府部门或者政府附属部门),统一管理社会保险事务。英国、新加坡等国是实施集中统一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典型。政府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社会保险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能够较好地避免政出多门产生的诸多利益冲突。●有利于社会保险各项目之间、社会保险运行机制各方面的相互协凋,有利于社会保险基金在一定范围内的相互调剂。●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与其它社会政策的协调。●有利于实施社会保险计划的改革调整,增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和基金管理的透明度。集中管理模式的局限:●以国家行政管理为主,使社会保险经费收支受政局变动和政府更迭影响较大。●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基金营运,影响基金管理效果,并会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流失。(2)半官方的分散管理模式政府统一立法和统一监督,不同社会保险项目,各自建立起一套保险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个保险项目相互独立,呈现出较大的自主性。优点:●管理机构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管理效率较高、透明度较大。●管理法规明细、周全。●管理程序与方式更能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不足之处:●管理成本较高,因机构庞杂和相互独立导致重复乃至资源的浪费。(3)集散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有较为有利的内外部条件)集散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指将社会保险共性较强的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若干项目单列,由相关部门进行分散管理。较为普遍的形式是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遗属保险等集中起来,由某一专门部门管理,而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交由劳动部管理。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都采用这一模式。优点:第一、它既能体现社会保险社会化、一体化的要求,又能兼顾个别项目的特殊性要求。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在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中,对不同层次保障计划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第五节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P160)一、概念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从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家缴费,到个人账户的管理、查询、结算以及社会保险待遇的发放和对人员的管理等一些列管理和服务工作。二、主要内容1.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2.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第二篇社会保险险种第七章养老保险第一节年老保险与养老保险一、年老风险与家庭养老年老风险:⒈丧失劳动(获取生活资料)能力,且发病率提高,生活负担加重;⒉长寿风险。或者留下大量非意愿遗产,降低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或者储蓄不足,晚年生活陷入困境。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是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家庭生产功能丧失;人口迁徙与工作变动;核心家庭的产生(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结构小型化;以上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是建立在保险原理基础上的,具有优越性:⒈变不确定为确定。(个人的不确定,对社会而言是确定的)⒉变大损失为小损失。(少的缴费换取生活保障)第二节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基金一、养老保险制度(一)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概念养老金制度是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力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二)养老金制度模式和基本框架养老金制度模式是指构成养老金制度的要素以不同方式组合形成的制度结构。(三)构成养老金制度的因素:基金筹集—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基金产权—公共与私人;待遇给付—缴费确定制(供款基准制、DC)与给付确定制(收益基准制、DB);P174表格现收现付制度和基金积累制度的划分二、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特征强制性、适度性、公平性、积累性;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P177公共部门集中管理;委托投资管理模式;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四、养老基金监管模式(略)(一)“谨慎人”法则与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定义条件;(二)两种监管模式的比较;(三)趋势:从定量限制走向“谨慎人”法则;五、养老保险给付原理(一)给付项目一是满足老年人在世时的生活需要,称为老年年金;二是满足以老年人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称为遗属年金。(二)给付的资格条件⒈法定退休年龄⒉工龄或连续工龄期限、缴费年限⒊对于遗属,还要考虑婚期、子女年龄等资格条件(三)给付标准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过替代率来实现。目标替代率和实际替代率的区别确定替代率的依据:劳动者收入中有多大部分是用于当期消费的。工资水平低的人,这部分比例大,工资高的人,这部分比例小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应分别不同工资水平的人确定不同的替代率。(四)几种养老金的具体计算公式⒈收入关联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收入关联,即待遇与退休前收入关联。公式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⑴应该体现社会保险保障被保险人基本生活的目标。⑵尽可能地体现被保险人纳费与保险金给付的一定程度的精算联系。收入关联的养老金计算公式的设计,应体现四个基本因素:被保险人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收入替代率;物价指数;缴费年限;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在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模式下,养老金给付数额一般取决于劳动者缴费积累数额及基金的投资收益状况。个人账户模式下,保险金计算公式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个人账户基金累计额与退休后平均余命的比值。(五)养老金指数调节机制指数调节机制中,有三种调节指标:●按工资指数调节●物价指数调节●两个指标结合运用。两种调节方法对退休人员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物价指数调节,可以保证退休人员实际生活水平不低于退休前的生活水平;按工资指数调节,可以保证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与在职人员的生活水平同比例变化。第三节企业年金制度一、企业年金的理论界定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保险金制度。(一)企业年金的主要特点企业年金的本质是一项社会福利制度,同时它具有补充性、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特征;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支柱”战略的制度安排;企业年金的主体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二)企业年金的计划类型按给付方式划分:DB、DC、DB+DC按计划的举办方式: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个人养老金是由金融机构在零售市场上直接提供的,企业的责任主要是供款和监督金融机构向计划参与者披露相关的信息。按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和自愿性企业年金计划;二、发展企业年金的意义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金融深化;促进社会长期投资;三、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2004年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模式:信托式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分为两类:法人受托机构和企业年金理事会,企业年金理事会是由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企业年金财务机制:完全基金积累制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方式:个人账户制企业年金计划类型:DBDC企业年金计划举办方式:自愿型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方式:完全市场化市场化运作中,政府的职能只限于进行法律监督、业务指导和最后担保,并不直接参与经营。市场化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竞争性领域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效率。第四节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改革动因二、改革方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主要指基金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优点,它提高了效率有不排斥社会公平。制度上利于阻挡人口老龄化冲击;产权易于界定,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促进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单支柱走向多支柱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明显,动摇了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的制度基础。另外,公共养老金模式忽略了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容易助长个人依赖政府的倾向;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基金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养老金制度的目标也由单一的消除贫困、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向促进储蓄和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转化。由政府单方面负担转向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利于协调各方的矛盾,分散风险,提高效率,恰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政府经营走向市场经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只有具备独立经营权或交给有利益约束的私营机构进行商业化经营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如智利的私营公司,年收益达到13%,美国大力支持第二第三支柱。第五节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重点补充部分)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一)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的主要内容是:保险项目上,包括退休、医疗、工伤、生育以及丧葬等方面;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保险费全部由企业负担,职工个人不缴费;保险基金的70%留企业工会基层委员会,用于支付企业职工的退休、医疗、工伤保险金以及丧葬补助等,30%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用于社会保险调剂金。(二)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⒈就业与保障高度重合。只有就业,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⒉实施范围有限。覆盖面基本局限于国有企业职工,大集体企业参照《劳保条例执行》。⒊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和企业包揽,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没有积累。⒋养老保险体系层次单一,只有基本养老保险一个层次,没有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⒌1969年以后,养老保险企业化。⒍管理体制分散化。养老保险管理政出多门,分别由劳动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财政部等分头管理,长期缺少一个能够对整个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行综合平衡,对各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的专门管理机构。(三)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l.覆盖面狭窄,与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用工制度、多种经营方式不相适应,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企业保险”降低了保障能力,妨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3.养老保险筹资渠道单一,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这既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活力,也养成了职工对国家、企业的依赖思想,削弱了职工自我保障的意识。4.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方式,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退休人数猛增所需养老保险费用的大幅度上升。5养老保险待遇层次单一、缺乏活力。无论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均按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与市场经济极不相适应,既不利于控制待遇水平,也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与此同时,也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收人人员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商业性的人身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发展较为缓慢,不能发挥多方保障的作用。⒍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工作扯皮,不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1969年以后,基金不能调剂。(四)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1991年6月下发《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的模式;1995年3月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1997年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方案》;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个人帐户规模、做实个人帐户以及养老金记发办法等做了调整。使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与运行(一)养老保险的对象(覆盖范围)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从保险对象上看,分为三大块:城镇企业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农民。目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按照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养老保险对象包括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并逐步扩大到城镇个体劳动者。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养老保险的层次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年金;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与基金来源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不足部分,由国家负担。企业缴费部分用于社会统筹基金,在省内调剂使用。(四)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方式与待遇享受资格⒈给付方式。基本养老金分为两部分: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用社会统筹部分发放的养老金,称为基础性养老金,这样,基本养老金就是基础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和。⒉待遇享受资格。包括年龄、工龄和缴费年限。(五)给付标准(养老金计发办法)(六)养老保险管理(1)制度方面⒈建立了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⒉建立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制度⒊降低了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2)基金方面⒈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中央一级的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分开管理,不得挤占挪用。(3)计算机管理三、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与问题(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特点⒈较强的激励机制。⒉约束和监督机制。⒊兼顾公平与效率。⒌“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有机结合。⒋有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潜在问题1.碎片化问题;⒉制度转轨成本问题;⒊空账问题;⒋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几个问题(一)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二)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1、对象:按规定应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但仍未参保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参保企业中未缴费的在职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2、重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三)面临的问题⒈企业全员参保问题。有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表面上参保了,但实际仅为部分员工缴纳保险费。⒉缴费率设定的漏洞问题。企业费率20%,个人费率8%,合计28%;国务院2005决定规定,对于个体工商户,合计20%,其中记入个人帐户8%。个人帐户规模相同。部分私营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享受20%的费率。部分私营企业鼓励员工以自由职业者身份按20%缴费,单位报销部分12%,并慌称本单位参加养老保险。⒊特殊群体的参保问题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就业时间短,难以达到退休条件,长期养老问题无法解决。此外,从基金角度看,扩面只是有利于缓解短期基金困难,但同时增加了基金的长期负担。(四)政策建议⒈整合制度,完善法制建设。⒉加强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社会保险意识。⒊合理确定企业缴费比例,负担不要太重。⒋逐步增加政府转移支付。⒌加大基金征缴力度。五、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及城乡养老保险对接问题(一)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问题⒈统筹费率低,而待遇不低,导致养老金缺口的增加。(国务院2005决定规定,统筹基金缴12%,有单位的单位缴,没单位个人缴;个人账户缴8%。)⒉基础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额无关,只要缴费年限相同,不论缴费基数选择的高低,基础养老金一样。⒊费率高超过了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的承受能力。(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及城乡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设计⒈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工养老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统一制度,各地试行。⒉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实践中,全国形成四种模式:城保模式;农保模式;双低模式(降低缴费和待遇水平);综合保险模式(建立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⒊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对接包括农民进城务工时,要将养老金权利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民离城返乡时,要将养老金权利从城镇转移到农村。六、法定退休年龄调整问题(一)推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从现收现付制的基金平衡公式,看推迟退休年龄对降低缴费率的影响。在人口老化条件下,有必要推迟退休年龄。(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三)政策建议⒈逐步提高退休年龄。⒉建立激励相容的养老金给付机制。根据不同的退休时间调节养老金给付,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⒊推行弹性退休制度。部分退休、部分工作,过渡到全部退休。第六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分析(专业性补充)第一部分养老保险中的隐性债务与转(制)轨成本一、现收现付制与隐性债务现收现付制是社会保险中的一种筹资模式,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当期平衡,通常以一年为期。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表现为在职一代缴费,退休一代享受待遇,即在职一代为退休一代养老(无论是企业缴费,还是个人缴费,性质上是一样的)。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涉及三方当事人:缴费者,在职一代;享受者,退休一代;制度安排者,国家。从债权债务关系上看,在职一代把养老费上缴国家后,他和国家就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在职一代在缴纳养老费的同时,获得了他们自己退休以后得到养老金的权利,而由于国家把在职一代缴纳的养老费用于已经退休的职工,于是,这笔钱就成了国家的一笔债务。如果现收现付制继续下去,这笔债务将由下一代偿还,对政府来讲,这笔债务就是隐性债务。在传统的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体制下,“隐性养老金债务”是公共养老金计划之初对职工养老金所作的津贴的承诺。隐性债务不同于转制成本,在体制转轨时,例如要向某种基金积累制过渡,部分或者全部的隐性债务就会显性化。转制成本指的就是这种根据特定的转轨目标,必须解决的那一部分显性化的隐性债务。二、基金积累制与转轨(制)成本(完全)基金积累制,是指在社会保险缴费形成的社会保险累积基金连同其投资收益,作为未来社会保险金给付的一种筹资模式。从基金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基金制是根据一个充分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原则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从财务关系上看,基金积累制是同代人为自己养老,它涉及的是个人生命周期的再分配,而不是代际之间的再分配。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筹资制度,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现收现付制,现在又需要采取基金积累制度,客观上就存在一个制度转轨的问题。制度转轨,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渡期问题。从旧制度过渡到新制度需要的时间,称为“过渡期”。由于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金权利的获得和养老金权利的实现在时间上是分离的,因此会产生“过渡期”。旧制度结束的标志是:国家把所有养老金承诺兑现完毕;或者说,已经积累了养老金权利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养老金权利;一般情况下,大致相当于旧制度下已经积累了养老金权利的人全部死亡。实际上还应该包括享受相应遗属年金的人的全部死亡。二是转轨成本问题。简单而言有两种理解,一是把转向新制度后需要偿还的历史债务称为转轨成本,另一种是把转向新制度后新增的投入称为转轨成本。三、过渡模式及转轨成本的时间分布过渡模式,即如何过渡的问题,不同的过渡模式和过渡速度选择下,对转轨成本在时间上的分布有不同的影响。⒈从新制度建立开始,所有人都采用基金积累制,老人和中人的债务一次性支付。转轨成本巨大,无法承受;转轨时间为零⒉从新制度建立开始,“中人”和“新人”采取基金制,“老人”保留在现收现付制下,(即“老人”的养老金仍然由下一代的缴费融资),但中人的债务一次性兑付。转轨成本上只是把“老人”的养老金支出负担转嫁给了在职一代,而不是政府支出。转轨时间大约需要30~40年。⒊只有“新人”加入基金制,“中人”和“老人”保留在现收现付制下(即中人不积累)。这种新制度相当于只覆盖新人,而老人和中人没有被覆盖到新制度中转轨成本数量。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将来退休的“中人”的养老金,且都转嫁给了在职一代,而不用政府负担。转轨需要的时间。在所有“中人”死亡后将完成向基金制的转移,大约需要70~80年。⒋所有人都加入基金制,但不兑现过去制度对“老人”和“中人”承诺的养老金,也就是采取剥夺或没收他们已积累的养老金权利的方式。此时不需要任何转轨成本,但这种方式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四、隐性债务与转轨成本的联系与区别区别:⒈存在的基础不同。隐性债务是与现收现付制相联系的。没有现收现付制,就没有隐性债务,只要是现收现付制,就必然存在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是与制度的转变相联系的,制度不变,就不存在转轨成本。⒉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由于隐性债务是现收现付制的必然产物,因此,只要现收现付制存在,就必然产生隐性债务。转轨成本与制度过渡期的长短相联系。联系:在现收现付向基金积累制过渡中,隐性债务是转轨成本的前提条件。五、我国转轨成本的测算我国养老金制度从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老人”仍然保留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其待遇水平保持不变。“新人”的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来源于社会统筹基金。“中人”养老金除了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外,还有一部分过渡性养老金,它是兑现过去在现收现付制下积累的养老金权利的补偿金,或者说是对过去无账户工作年限的补偿金,来源于社会统筹基金,社会统筹基金采取了现收现付融资方式。六、转制成本的消化(一)中国养老金转制成本的消化方式中国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险模式。按设想,社会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原已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革时已有一定工龄的职工退休后的部分养老金、寿命长的和收入低的职工的部分养老金,以及根据在职职工工资增长调整养老全水平所需的资金。可以说,新制度下社会统筹基金的用途有三个:一是补偿旧制度下政府社会保障的债务,二是用作新制度下再分配的基金,以体现新制度的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用作新旧制度下退休金水平的调整基金。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中国政府是打算用新建制度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来偿还旧制度下社会保障的债务,即“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逐步消化”旧制度的债务。(二)用统筹基金偿债引起的问题⒈一代人养两代人的老的问题。⒉空账问题,即账面上的基金制度,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度。⒊企业负担未减反增。⒋逃避责任。(三)转制成本应由政府来承担⒈养老保险是政府行为,制度转轨也是政府行为;⒉以退休老人的劳动积累形成了国有资产。(四)政府偿债能力的分析首先,我们知道这笔债是分布在大约45年到50年中,同时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动态因素,这样年平均债务不到1993年GDP的1%,当然,偿债的初始阶段负担会比较重。第二,与智利比,中国政府虽然有劣势但也有优势,智利能很顺利地清偿它的社会保障债务,完成社会保障制度的转换的话,中国也不应有很大的问题。与智利比,中国的劣势在于中国的经济水平比智利低,智利是中等收入因家,而中国是低收入团家。就国力而言,智利的经济能力比中国强,但就转制成本而言,中国相对成本低于智利,因为中国经济结构相对较低,旧制度下只有23%左右的城市人口受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所以相对经济的总量而言,中国旧制度留下的债务较轻一些。第三,经济学家李京文根据不同模型测算,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1991年到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将为8.25%左右,届时,中国可指望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中国的行列,政府对旧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偿债能力会增强。智利1985年到1994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6.5%,但智利顺利度过了偿债高峰期。第四,中国政府拥有相对多的国民财富。在市场经济中,GDP、土地、住房和厂房机器设备大约各占社会财富的四分之—,中国政府拥有的财富的比重肯定更大,与其他转型经济相比,中国政府不仅拥有国有企业的资产,还拥有大量土地,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的住房。相对中国政府的资产而言,社会保障债务不应该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总之,中国政府在四五十年内偿还旧有社会保障债务或者说用四五十年的时间来消化建立新社会保障体制的成本应该是做得到的。(五)可供选择的偿债方式偿付社会保障债务的手段有很多,可以用国民财富的增量来偿债,也可以用存量来偿债,也可以是增量偿债法和存量偿债法并用,最后一种方法可能是上策。如果中国能够尽快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退休金基金制度,不仅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储蓄率,而且现行的企业供款率是可望有大幅度下降的,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会有所提高;配合基金管理制度的改革,迅速扩大的退休基金不仅将为国内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因此而对外资的流入作出巨大的贡献。第一,最重要的手段是提高效益,效益可以帮助偿付部分社会保障债务。第二,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将一部分住房商品化,将其收入作为“老人”的退休金。住房的全面商品化只是迟早的问题,其趋势是肯定的。政府可以考虑将政府拥有的住房和企业住房的一部分商品化,并将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用于社会保障制度债务的偿还。这样做可能产生若干效果:⑴政府可以集聚一笔偿债基金;⑵可以配合和推进住房商品化的进程;⑶一部分老年人口可能因获得房产而获得另一层养老收入的保护,因为万不得已时,老人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从房产中获得养老收入。对于其他年龄的人口,房产也是一层经济保障,从整个经济看,居民有其房将是保护老年人口安全网上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迎接人口老龄化酌角度看也应鼓励居民拥有房产。第三,中国政府还可以考虑出售房产以外的其他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有许多人曾建议将一部分国有企业划出来,交社会保障机构经营,其收入用于支付退休金,这不失为一策。第四,像智利一样,对“中人”发放一部分“认可债券”。尚未退休但已对旧有社会保障制度拥有债权的“中人”,虽然就其债务规模与已退休人口相当,但由于对这部分人的偿债期长,债务负担可分散在三十多年中,所以这一方法不会对政府造成太集中的负担,也不致对宏观经济产生太多不利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的乐观增长因素,加上合理的宏观调控,这一方法应该是可行的。(六)政府偿债的可能效应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政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付出巨额的成本值不值的问题了。如果政府承担转制的成本,收益会是多重的。第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前面分析过的新制度补偿旧制度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使新设计的制度得以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第二,新制度很快就能按它预期的目标运行。新设计的制度从大框架来说是服从于中国有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如果个人账户上的保费真正能积累起来并保值和增值,那么,已设定的企业负担完全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如智利的例子),如果企业的负担能大幅降低,同时职工个人账户的基金得以积累,那么就可指望达到新制度设置的目标了。第三,新制度将会对宏观经济起良好的作用。首先,退休金基金的积累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智利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其次,退休金基金的迅速积累不仅可以稳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还可以促使金融制度的早日成熟。这一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制度的完善,资本市场的稳定,必然吸引外国大量的直接投资。第二部分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制度的风险及其控制一、社会保障个人退休账户制度的简单历史个人退休账户制度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它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只是在智利改革成功之后,这一制度在近几年才放出光彩。二、个人账户制度可能有的优点第一,个人账户制度是个人在不同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金罚则法律风险
- 诚实保证字万能保证书
- 招标文件条款的全面解读与实践
- 招标文件商务评分的操作流程
- 正规订餐服务合同样本
- 非受雇关系非固定员工声明书
- 技术支持服务合同样本
- 招标房屋租赁信息
- 招标信息格式技巧
- 招标文件疑问全解析
- 直系亲属股权无偿转让合同(2篇)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数学试题(原卷版)-A4
-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题及答案大全
-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试卷与参考答案
- 童年 高尔基 课件
- 场地铺装彩砖劳务合同范例
- 北师大中学文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班方案
- 企业愿景及三年规划目标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范文百度网盘
- 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