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販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陈耀兵一,教材简析:这ー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ー、教学目标:.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ロ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ー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四,教学工作的措施:1、创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扩展练习,课堂上准备ー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カ。6、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7、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五,课时和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1.9•1——-9*6亿以内数的认识(认识、读法)52.9•9——-9*13亿以内数的写法、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53.9-16—-9-20亿以上的数的认识54.9-23—-9*27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角的度量55.9•30—-10*4国庆6.10*7—-10*11ロ算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57.10,14一—10*18行程问题、变的变化规律、58.10-21-—10*25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垂直与平行59.10*28-—11*1平行四边形与梯形、ロ算除法51011*4—-11*8商一位数(用整十数除、除数接近整十数)51111*11-—11*15除数不接近整十数、商是两位数51211*18-—11*22商的变化规律、51311*25-—12*29整理和复习、单元检测、评析51412*2—-12*6统计51512*9—-12*13单元检测、评析、数学广角51612*16-—12*20数学广角、总复习51712*23-—12*27总复习51812*30--1*3总复习5191*6---1-10总复习5201•13——1*17期末考试5张皈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目录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亿有多大?)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ー亿有多大》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十进制计数法游戏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数的产生游戏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及计算》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十进制记数法》PPT课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游戏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内数的写法》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的写法教学演示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内的读法游戏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游戏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游戏课件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分类Flash动画课件下载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PPT课件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分类和画角优秀课件共享PPT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角的度量PPT课件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第七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ロ算乘法优质课件下载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PPT课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口算乘法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乘法游戏课件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PT课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垂直与平行PPT课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垂直与平行游戏课件新课标人教版第七册数学垂直与平行优质课件下载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教学演示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游戏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垂直、平行教学演示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垂直与平行》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PT课件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PPT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用题》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课件游戏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课件第六单元、统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PPT课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表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演示课件你寄过贺卡吗?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你寄过贺卡吗?》PPT课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PPT课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策略问题PPT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一ー烙饼问题教学演示课件张阪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内容:P2-4例1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2.使学生进ー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图片和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2、数数:1)从689ー个ー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一"k的数到540 3)从910--1H的数到!000 4)从200一"| k的数到1000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4、出示图片: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ー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间: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间: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ー万?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ー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ー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亿级万级个级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1381 9000表示8个十万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ー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ー级。说ー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三、巩固新知“做ー做”的1题数数“做ー做”的2题说ー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教学内容:练习ー的:3-5题。教学目标:1、进ー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教学过程: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326801458005205000(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相对应的数位。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3、学生读数: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了解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6'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72650 5624500 2845000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 703500040080000 30200000 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562450〇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万;284500〇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百万。2、学生讨论回答。巩固练习16' 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4050000 90083000380004002、投影出示:(1)568505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 )请读出万级上的数。(2)在54后添()个〇,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个〇,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在96中间添()个〇,这个数オ是九百万零六。3,游戏:用〇、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40500009008300038000400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后全班交流。第3课时教学内容:第6页:例3、例4和练习二的:レ5题。教学目标: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学过程:-:复习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岀下列各数: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教学例3:1、板书:七万三千零八十八万。问:这些数怎样写?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七万写作70000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30800000七百零八万写作?080000.3、想ー想:整万的数怎样写?ー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六百七十二万三千ー百一十三写作;4、板书例4。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5、检验。6、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5、练习:做ー做中的练习。1、学生试写。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〇。4、学生练习。3、学生相互评议。4、学生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〇。5、学生练习。作业 练习二:6、7教学内容:练习二的:8〜11题。教学目标:1、进ー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写出下列各数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 四千零六万五千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ー级的?再写哪ー级?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 2、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写法。3、学生自由说ー说。二.课堂练习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3)八千万和四十反馈:这些数的最髙位是什么数?怎样写出这些数?2、写出下列各数:四千二百万、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十二万五千、ー百七十万、四十九万一千三百 1、学生写数(3人上黑板写)学生说ー说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是怎样确定的。2、学生写数后大家评议。游戏提出要求:同桌两人在零、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插入ー些数字,请同桌写出这个数。看谁会写?三.作业 练习二:10、11教学内容:书第13〜15页的例4、例5、例6,练习三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3、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ー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重点、难点: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比较数的大小1、投影出示:在0里填上“>”、“〈”或嘖”.99901010 601056468706782、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3、教学例4。板书例4第一组数:454800和485004、归纳方法:(要求从不同数位和相同数位两种情况说明)5、练习:完成相应的做ー做。1、说ー说各是怎样比较的并说出四位数与三位数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2.、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先试做后看书检验。3、学生小结: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4、问:怎样改写的?5、板书例5让学生把例5补充完整三、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ー做。1、学生写出近似数。2、用四舍五入法省略ー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3、学生试求近似数。4、学生练习后说ー说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内容:练习三的:6~8题教学目标:1、进ー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2、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近似数。3、能使用数据说明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近似数。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基础训练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6678905,9043000、7890000写出下列各数二十万、三十八万零九百、三百零五万零五十2、你们能说ー说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和联系吗?请背出数位表。3、投影出示:ー个数的百万位和十万位上都是5,千位上是3,其他各位都是〇。(1)这是几位数?请写出这个数。(2)最高位是什么位?读出这个数?(3)省略万位后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评议(要求学生说ー说做题时是怎样想的。1、学生读、写数。2、多名学生回答。3、学生在自备本上做。(四人在黑板上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训练 17' 1、投影出示:下面ロ里可以填哪些数?19ロ785*20万、60口907弋60万9口8765ル1000000、9口4765ル900000其中最大或最小是几?2、用〇、1、7、4、8能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五位数各是多少?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做题。2、学生练习。作业 8,练习三:6、7、8教学内容:P14-15的例5、例6教学目标: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学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教学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过程:ー、旧知铺垫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1、写出下面各数ー百二十万二千三百二百零四万五千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五千八百万零七百三百六十四万八千2,读ー读下面各数。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5。(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2)让学生读ー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像:2000035000010000001020000 都是整万的数。像:2003535600010000051025600 都是非整万的数。(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〇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〇,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4)改写。板书出示:500I0000个=500万个强调:把个级的4个〇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想ー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80000 300000 18000000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2、教学例6。(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ー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那怎么办呢?(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O。板书:12756^10000。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④再把!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想ー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389000Q1390000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390000=139万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⑺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264008 13285431209000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ル”。如:12640084126万 1328543P133万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14页的“做ー做”。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四、巩固练习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第8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顺序。教学要求: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ー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ー、教学数的产生1.复习。(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ー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ー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4000450045304532206020062.教学数的产生。(1)自然数的产生。(2)说明数的产生。3.教学自然数。⑴说明自然数。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⑵教学自然数的特征。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想ー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追问:哪些数是整数?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计数单位。⑴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ー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⑵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老师举出ー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②从以前学习的ー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现在我们ー起十万十万地数。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ー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1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提问:刚オ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1?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ー亿地数到十亿、提问:10个ー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ー百亿。提问:10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ー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ーー说有哪些计数单位。.说明十进制计数法。刚オ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I?想ー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三、教学数位顺序表.讲解数位。(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ー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 2625313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教学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顺序。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2)认识数级。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ー级。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ー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4)做“练ー练”。.认识多位数的组成。⑴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3248143248126324841263248⑵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ー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髙位是什么数位。4253643625382345673214561732150(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26300420632451230432512072462130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教学目标: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二、投影出示:1、10个亿();10个十亿是()十个百亿是()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47690000、7002000三.学习新知‘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2,,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在拨数器上ー亿ー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板书:十亿、百亿、千亿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是ー亿,千万位满十向亿位进ー。学生按要求拨珠九亿。是十亿,亿位满十向十亿位进一。学生认识计数单位。3.教学例1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ー,再在后面加个“亿”字。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ー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オ的方法读出这个数。3、要求学生读出“做ー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学生拨出六十一亿.学生读出六十一亿。2、学生读出ー百亿四千万二千。3、学生读数并相互纠正。4、归纳:同:亿级数要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异:亿级数要在后面加一个“亿”字。第10课时教学内容:亿以上的数的写法教学目标: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教学过程:一・复习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二.新课ー、教学例2: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三亿写作300000000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00300200000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5、练习:做ー做中的练习。1、学生试写。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〇。4、学生练习。作业 7第11课时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教学目标:.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ー、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投影下列题目。57+26= 82-49= 12X27= 3514-13=36+47= 41-18= 26X28= 5444-16=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ー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计算器的认识.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リ帀: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汇报结果(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练习124-4(说出过程)(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例如:9-3,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二)计算器的应用.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练习:750+1473= 2983-627= 32X68=15484-43= 49X39= 17805-3976=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出示例2:计算68+5X25(板书)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练习:783+56X2157+2724-17 94+184X3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三、巩固反馈1.用计算器计算.48+97 146-89301+274 1952-764102X63 4608+36 27X39 15964-382.用计算器计算591-243+20732X59-103452X34+625 3815+35-278004+92+76 8027-7570-84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五、课后作业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用计算器计算.69000+135000=300760-259065=.用计算器计算.352400-168000=920084+1540217=203-25844-76=35X(7294-27)=24124-(2884-8)=24054-(85-48)=7641-56X82=470+21X19=第12课时教学内容: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33—3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2.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ー1亿有多大。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活动过程:ー、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ー个问题一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ー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ー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二、探究活动.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思考如何进行测量。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提问引导:1000张呢?ーー10厘米10000张呢?——100厘米——1米100000张呢? 10米1000000张呢?——100米10000000张呢?——1000米100000000张呢?——10000米⑶推算结果。!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3课时教学内容: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ー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学过程:ー、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ー个表里)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认识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ー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谁再来说ー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认识直线。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ー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谁来说ー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ー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做“练ー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二、认识角.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ー步学习角。.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谁能来写ー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N”的写法,并举例写成N1,领学生读“角一”。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做“练ー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ー边指顶点和边,ー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三、课堂小结教学内容:角的度量.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O2.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ー个量角器。教学过程:ー、复习旧知.ロ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ー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ーー角的度量。(板书课题)二、认识量角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ー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zT、》.认识量角器的结构。⑴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7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〇〜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⑶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〇,刻度线了吗?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ー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ー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〇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〇、10、135、180刻度线。(老师巡视)三、教学角的量法.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ー看数”。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ー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请大家和老师ー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四、课堂小结3、量角的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8一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ー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教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教学过程:ー、复习旧知.角的量法。提问:谁来说ー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ー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刻度线起,10、20ー起数到180。再沿外圈,从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揭示课题。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ー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ー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ー步掌握“两重合,ー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二、量角练习.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练习四第4题。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4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ー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练习二四第7题。⑴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提问:你能说ー说刚オ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三、课堂小结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ー圈。)教学内容:角的分类和画法.教材第41―4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ー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过程:ー、复习旧知.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2,引入新课。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二、教学角的分类.认识直角的度数。(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ー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ー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ー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指出:我们己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认识平角。⑴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ー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 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80)(4)你能想出ー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ー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オ折出的边重合。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ー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认识锐角和钝角。(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⑵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N1、/5是什么角?N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N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N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N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ー看各叫什么角。⑶提问:谁来说ー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ー读。.认识周角。(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ー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ー个角。(用手势指示:〇);提问:想ー想,从刚オ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ー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ー说各是什么角。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ー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3)根据刚オ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每个同学自己说ー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ー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出示周角定义。(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ー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⑸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组织练习。“做ー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ー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三、教学角的画法.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画角。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组织练习。⑴“做ー做”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査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四、课堂小结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7课时教学内容:ロ算乘法.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过程:ー、自主探索口算方法•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ロ算。16X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4、汇报交流。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60X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2、引导学生对比16X3=和160X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16X30=4、让学生在与“16X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1题。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ー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2、练习六第2题。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四、课堂小结。(略)第18课时教学内容:ロ算乘法的练习。练习十二的第4〜7题。教学目标:1、进ー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投影出示第4题:2、问:你能说ー说ロ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口算3、比ー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ー比谁算的快并说ー说ロ算的过程(二)综合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先填空后说ー说自己的看法。小结:ー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ー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提高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ー说解题的思路。)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164-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2、小结。第19课时教学内容:笔算乘法,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ー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ー、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I: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2、独立列式:145X12=3、请学生估ー估145X12的大致范围。4、尝试算出145X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5、让学生说ー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二、巩固练习1、课本49页“做ー做”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2、练习七第3题。164X32= 54X145= 254X36=217X83= 43X139= 328X25=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エ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3、练习七第2、4题。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ー说自己的感受。三、课堂小结。(略)第20课时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第50-52页练习ハ的2、4、5、8-11题。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134X16 246X34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2、ロ算:14X7 25X3 160X5 23X10060X70 21X300 18X50(二)练习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ー周要用H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X59=6726(分钟)114X5960X24X5=72007200>6726问:59X114和U4X59比,哪ー种计算更简便?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59X114学生比较后得出:114X59笔算时比较简便。1、练习:完成4、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第21课时教学内容: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P53例2及练习ハ1-4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2,ロ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ー、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ー说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数字的对位问题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二、质疑与小结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〇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O,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乘数中间有〇的乘法,用0乘这ー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三、知识反馈:1、学生试练P53做ー做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练习ハ:1、2、3、4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全课小结第22课时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P54例3及练习ハ5-9教学目标: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ー的符号写出ー些交通工具的速度。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X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ー、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出示例3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3、出示:80X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X80=160(千米)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X时间=路程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出示练习ハ第8题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汇报展示成果:速度X时间=路程 路程4•时间=速度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四、巩固练习练习85、6、7、9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教学过程:ー、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ー想发现了什么?6X2=() 8X125=()6X20=() 24X125=()6X200=() 72X125=()(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ー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ー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ー想发现了什么。80X4=() 25X160=()40X4=() 25X40=()20X4=() 25X10=()(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4、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X24= 105X45=(184-2)X(24X2)= (105X3)X(454-3)=(18X2)X(244-2)= (1054-5)X(45X5)=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0中填上运算符号,在口中填上数24X75=1800 36X104=3744(2406)X(75X6)=1800 (36X4)X(10404)=3744(2403)X(750ロ)=1800 (36OD)X(104OD)=3744②ー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教学内容:乘法估算,P60-63的内容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ー、新授1、教学例5(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X104ル(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生:49七50 104~10050X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ル50 104~11050X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オ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2、P60的“做ー做”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二、巩固练习P61、1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P61、2-4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P62、5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P62、7,P63、9、10独立完成,集体订正。P63、12答案:203X16,203X26,203X36,203X46三、布置作业P62、6,P63,8、11第25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进ー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教学过程: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练习过程做到:(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4)对ロ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ロ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ー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学生独立笔算。(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エ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3)反馈练习结果: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〇或末尾的〇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ー个因数扩大十倍、ー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X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ー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ー说,是哪ー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4、课文第63页的第!I题。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26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ー、做ー做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教学过程:ー、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ー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ー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不相交: 相交:3、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ー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ー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2、P64主题图,找ー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3、做ー做1找ー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ー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把ー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把ー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教学内容: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