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1.gif)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2.gif)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3.gif)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4.gif)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48d488eb242dcf779f54521767ca2de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第三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1在磺胺类药物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磺胺药的先驱百浪多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菌药(1932)。在磺胺类药物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都2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3百浪多息是于1932年被杜马克发现的,为克服它水溶性小的缺点,又合成了可溶性百浪多息
百浪多息
可溶性百浪多息百浪多息是于1932年被杜马克发现的,为克服它水溶性4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
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是百浪多息还是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效,只有在动物体内才有效,这说明(可溶性)百浪多息里面一定是分解出某个药效基团而发挥抗菌作用。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是百浪多息还是5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初步认定:曾以为百浪多息中的偶氮基团是药效基团,所以法国巴斯特研究所合成了一系列的偶氮化合物,但结果表明——是那些含有磺酰胺基的染料有着抗菌作用,因此初步认定磺酰胺基团是药效基团。(其实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团)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初步认定:曾以为百浪多息中的偶氮基团是药效6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加以明确:随后从服用(可溶性)百浪多息的病人尿中分离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由于乙酰化是体内代谢的常见反应,因此推断代谢前的产物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它正是含有磺酰胺基。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加以明确:随后从服用(可溶性)百浪多息的病7发现-磺胺验证:于是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进行药效实验,发现其体内外均有抗菌活性,这证明对氨基苯磺酰胺正是发挥抗菌活性的药效基团。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为磺胺。发现-磺胺验证:于是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进行药效实验,发现其体8
其时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合成,当时仅作为合成一种偶氮染料的中间体,并未得到重视。其时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合成,当时仅作为合成一种9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离氨基(或潜在的游离氨基)、苯环以及游离氨基对位的磺酰胺基不可改变,其中磺酰胺基上氨基的氢原子被单取代活性增强,以杂环取代更佳。双取代活性消失。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10磺胺类药物的飞速发展
自从发现磺胺是抗菌的药效基团后,至1946年已共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的衍生物,其中有20余种在临床上使用:如磺胺醋酰、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等等,并在这段时间里明确了磺胺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飞速发展自从发现磺胺是抗菌的药效基团后,11磺胺的作用机制
对氨基苯甲酸磺胺磺胺的作用机制对氨基苯甲酸磺胺12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需要一种重要的辅酶参与——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由二氢叶酸还原而来。哺乳动物可从食物中直接摄取叶酸从而还原成二氢叶酸细菌的二氢叶酸是必须靠自身合成的磺胺的作用机制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需要一种重要的辅酶参与——四氢叶酸,四氢叶13
对氨基苯甲酸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首先合成二氢蝶啶对氨基苯甲酸,然后二氢蝶啶对氨基苯甲酸再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
细菌中二氢叶酸的合成细菌中二氢叶酸的合成14
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磺胺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伪生物大分子”(二氢蝶啶对胺基苯磺酰胺),从而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消耗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导致细菌二氢叶酸合成受阻(致死合成)。
伍德菲尔德学说(磺胺类作用机制)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磺胺与15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16产生竞争性拮抗的条件
由于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的缘故,磺胺能和对氨基苯甲酸产生竞争性拮抗对氨基苯甲酸磺胺产生竞争性拮抗的条件由于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的17代谢拮抗理论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底物)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与底物竞争性与酶结合,在酶的作用下与第三种物质形成伪生物大分子,使酶耗竭,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代谢拮抗理论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18代谢拮抗理论的阐明,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病毒、及抗癌药等药物设计中。代谢拮抗理论的阐明,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19
人体和细菌同样,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二氢叶酸,但人体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叶酸,并在体内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叶酸;而微生物只能靠自身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对已经合成的二氢叶酸无效。所以磺胺类药物不影响人体的二氢叶酸,属于广谱抗菌药。为何磺胺类药物不影响人体的二氢叶酸人体和细菌同样,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二氢叶酸,但人体可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嘧啶SulfadiazineN-2-嘧啶基-4-氨基苯磺21
理化性质
——酸碱性酸、碱中可溶解磺胺嘧啶钠盐水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析出沉淀,故酸性弱于碳酸理化性质
22临床应用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有突出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使用。临床应用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23磺胺嘧啶盐类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
具有收敛作用,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磺胺嘧啶盐类磺胺嘧啶银24磺胺类药物的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4位氨基被乙酰化后失去抗菌活性)。也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形药、乙酰化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类药物的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4位氨25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1泌尿道损害
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易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乙酰化物),引起结晶尿,严重者发生血尿、尿少及尿闭等症状。预防措施:①多饮水;②加服NaHCO3
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1泌尿道损害262过敏反应:外用易发生药疹和皮疹、皮炎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应用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4神经系统反应:少数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2过敏反应:外用易发生药疹和皮疹、皮炎27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细菌细胞壁膜对磺胺类药物的通透性降低。二氢叶酸合成酶(PBPs)结构改变细菌产生变异可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其中以金葡菌最易耐药。各种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与抗菌增效剂合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细菌细胞壁膜对磺胺类药物的通透性降低。28随着早期抗生素和早期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毒副作用的显现,在发现喹诺酮类药物的同时,人们重新致力于磺胺类等合成抗菌药物的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磺胺类药物(复方),于1962年研制出磺胺甲恶唑(新诺明)(SMZ),并与抗菌增效剂合用,称为复方新诺明,有效减少了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随着早期抗生素和早期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毒副作用的显现,在发29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30近年,由于新型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迅速发展,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成为突出问题,使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目前磺胺类只有疗效突出的药物仍用于细菌感染,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并与抗菌增效剂制成复方使用。目前,具有磺酰胺结构的降糖药和利尿药已作为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用途。但由于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创造了代谢拮抗理论,这类药物在药物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近年,由于新型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迅速发展,磺胺类药物的毒31抗菌增效剂
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并且与其它抗菌药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别给药的作用之和,并有效降低了单独使用的耐药性。抗菌增效剂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并且与其它抗菌药在32
发现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它们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抑制作用广谱抗菌药美替普林溴莫普林甲氧苄啶发现美替普林溴莫普林甲氧苄啶33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核酸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34酶酶35为何抗菌增效剂对人体毒性很小?在于甲氧苄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的差异,它对哺乳动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合力是对微生物的1/10000至1/60000,所以它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小。为何抗菌增效剂对人体毒性很小?在于甲氧苄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36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不仅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而且联用使复方对细菌的耐药性降低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37抗菌增效剂除了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外,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抗菌增效剂除了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外,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38甲氧苄啶TMP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甲氧苄啶TMP5-[(3,4,5-三甲氧基苯39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5:1):治疗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疗效与氨苄西林相当
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5:1):治疗泌尿道感染、呼40其它抗菌增效剂
美替普林
溴莫普林四氧普林其它抗菌增效剂美替普林溴莫普林四41要点最早发现的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磺胺嘧啶的临床用途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的结构式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代谢拮抗理论(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药物化学发展的贡献)要点最早发现的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42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甲氧苄啶的化学名及结构式、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的作用原理(增效机制)复方新诺明由哪两种药物组成(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43磺胺嘧啶的临床应用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有突出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使用。磺胺嘧啶的临床应用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44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嘧啶SulfadiazineN-2-嘧啶基-4-氨基苯磺45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46
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伪生物大分子”(二氢蝶啶对胺基苯磺胺),从而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消耗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导致细菌二氢叶酸合成受阻。
伍德菲尔德学说(磺胺类作用机制)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与二氢47代谢拮抗理论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底物)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与底物竞争性与酶结合,在酶的作用下与第三种物质形成伪生物大分子,使酶耗竭,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代谢拮抗理论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48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离氨基(或潜在的游离氨基)、苯环以及游离氨基对位的磺酰胺基不可改变,其中磺酰胺基上氨基的氢原子被单取代活性增强,以杂环取代更佳。双取代活性消失。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49甲氧苄啶TMP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甲氧苄啶TMP5-[(3,4,5-三甲氧基苯50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核酸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51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不仅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而且联用使复方对细菌的耐药性降低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52第三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第三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53在磺胺类药物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磺胺药的先驱百浪多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菌药(1932)。在磺胺类药物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都54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55百浪多息是于1932年被杜马克发现的,为克服它水溶性小的缺点,又合成了可溶性百浪多息
百浪多息
可溶性百浪多息百浪多息是于1932年被杜马克发现的,为克服它水溶性56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
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是百浪多息还是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效,只有在动物体内才有效,这说明(可溶性)百浪多息里面一定是分解出某个药效基团而发挥抗菌作用。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是百浪多息还是57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初步认定:曾以为百浪多息中的偶氮基团是药效基团,所以法国巴斯特研究所合成了一系列的偶氮化合物,但结果表明——是那些含有磺酰胺基的染料有着抗菌作用,因此初步认定磺酰胺基团是药效基团。(其实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团)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初步认定:曾以为百浪多息中的偶氮基团是药效58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加以明确:随后从服用(可溶性)百浪多息的病人尿中分离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由于乙酰化是体内代谢的常见反应,因此推断代谢前的产物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它正是含有磺酰胺基。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加以明确:随后从服用(可溶性)百浪多息的病59发现-磺胺验证:于是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进行药效实验,发现其体内外均有抗菌活性,这证明对氨基苯磺酰胺正是发挥抗菌活性的药效基团。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为磺胺。发现-磺胺验证:于是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进行药效实验,发现其体60
其时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合成,当时仅作为合成一种偶氮染料的中间体,并未得到重视。其时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合成,当时仅作为合成一种61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离氨基(或潜在的游离氨基)、苯环以及游离氨基对位的磺酰胺基不可改变,其中磺酰胺基上氨基的氢原子被单取代活性增强,以杂环取代更佳。双取代活性消失。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62磺胺类药物的飞速发展
自从发现磺胺是抗菌的药效基团后,至1946年已共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的衍生物,其中有20余种在临床上使用:如磺胺醋酰、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等等,并在这段时间里明确了磺胺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飞速发展自从发现磺胺是抗菌的药效基团后,63磺胺的作用机制
对氨基苯甲酸磺胺磺胺的作用机制对氨基苯甲酸磺胺64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需要一种重要的辅酶参与——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由二氢叶酸还原而来。哺乳动物可从食物中直接摄取叶酸从而还原成二氢叶酸细菌的二氢叶酸是必须靠自身合成的磺胺的作用机制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需要一种重要的辅酶参与——四氢叶酸,四氢叶65
对氨基苯甲酸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首先合成二氢蝶啶对氨基苯甲酸,然后二氢蝶啶对氨基苯甲酸再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
细菌中二氢叶酸的合成细菌中二氢叶酸的合成66
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磺胺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伪生物大分子”(二氢蝶啶对胺基苯磺酰胺),从而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消耗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导致细菌二氢叶酸合成受阻(致死合成)。
伍德菲尔德学说(磺胺类作用机制)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磺胺与67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课件68产生竞争性拮抗的条件
由于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的缘故,磺胺能和对氨基苯甲酸产生竞争性拮抗对氨基苯甲酸磺胺产生竞争性拮抗的条件由于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的69代谢拮抗理论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底物)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与底物竞争性与酶结合,在酶的作用下与第三种物质形成伪生物大分子,使酶耗竭,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代谢拮抗理论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70代谢拮抗理论的阐明,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病毒、及抗癌药等药物设计中。代谢拮抗理论的阐明,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71
人体和细菌同样,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二氢叶酸,但人体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叶酸,并在体内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叶酸;而微生物只能靠自身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对已经合成的二氢叶酸无效。所以磺胺类药物不影响人体的二氢叶酸,属于广谱抗菌药。为何磺胺类药物不影响人体的二氢叶酸人体和细菌同样,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二氢叶酸,但人体可72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嘧啶SulfadiazineN-2-嘧啶基-4-氨基苯磺73
理化性质
——酸碱性酸、碱中可溶解磺胺嘧啶钠盐水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析出沉淀,故酸性弱于碳酸理化性质
74临床应用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有突出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使用。临床应用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75磺胺嘧啶盐类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
具有收敛作用,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磺胺嘧啶盐类磺胺嘧啶银76磺胺类药物的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4位氨基被乙酰化后失去抗菌活性)。也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形药、乙酰化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类药物的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4位氨77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1泌尿道损害
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易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乙酰化物),引起结晶尿,严重者发生血尿、尿少及尿闭等症状。预防措施:①多饮水;②加服NaHCO3
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1泌尿道损害782过敏反应:外用易发生药疹和皮疹、皮炎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应用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4神经系统反应:少数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2过敏反应:外用易发生药疹和皮疹、皮炎79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细菌细胞壁膜对磺胺类药物的通透性降低。二氢叶酸合成酶(PBPs)结构改变细菌产生变异可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其中以金葡菌最易耐药。各种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与抗菌增效剂合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细菌细胞壁膜对磺胺类药物的通透性降低。80随着早期抗生素和早期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毒副作用的显现,在发现喹诺酮类药物的同时,人们重新致力于磺胺类等合成抗菌药物的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磺胺类药物(复方),于1962年研制出磺胺甲恶唑(新诺明)(SMZ),并与抗菌增效剂合用,称为复方新诺明,有效减少了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随着早期抗生素和早期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毒副作用的显现,在发81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82近年,由于新型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迅速发展,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成为突出问题,使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目前磺胺类只有疗效突出的药物仍用于细菌感染,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并与抗菌增效剂制成复方使用。目前,具有磺酰胺结构的降糖药和利尿药已作为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用途。但由于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创造了代谢拮抗理论,这类药物在药物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近年,由于新型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迅速发展,磺胺类药物的毒83抗菌增效剂
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并且与其它抗菌药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别给药的作用之和,并有效降低了单独使用的耐药性。抗菌增效剂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并且与其它抗菌药在84
发现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它们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抑制作用广谱抗菌药美替普林溴莫普林甲氧苄啶发现美替普林溴莫普林甲氧苄啶85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核酸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86酶酶87为何抗菌增效剂对人体毒性很小?在于甲氧苄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的差异,它对哺乳动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合力是对微生物的1/10000至1/60000,所以它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小。为何抗菌增效剂对人体毒性很小?在于甲氧苄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88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不仅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而且联用使复方对细菌的耐药性降低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89抗菌增效剂除了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外,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抗菌增效剂除了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外,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90甲氧苄啶TMP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甲氧苄啶TMP5-[(3,4,5-三甲氧基苯91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5:1):治疗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疗效与氨苄西林相当
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5:1):治疗泌尿道感染、呼92其它抗菌增效剂
美替普林
溴莫普林四氧普林其它抗菌增效剂美替普林溴莫普林四93要点最早发现的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磺胺嘧啶的临床用途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的结构式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泔水清运专项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宝石匠人珠宝店珠宝行业法律咨询合同
- 厨卫改造工程合同样本
- 旅游规划与设计行业智能化旅游目的地打造方案
- 电子通讯网络工程指南
-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作业指导书
-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国际化与走出去战略作业指导书
- 三农田灌溉管理方案
- 多应用临时借款合同常用
- 房产归男方无债务离婚协议书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业务员回款考核办法
- 小学《体育与健康》 人教版 三年级 乒乓球运动 -乒乓球介绍与球性教学 第一节课PPT 课件
- 急性心梗的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 2021年投标部工作计划
-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二)课件
- 好书推荐《西游记》共33张幻灯片
- 聚焦: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化工仪表自动化【第四章】自动控制仪表
- 2019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