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_第1页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_第2页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_第3页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_第4页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

第1篇:《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笔者承担的泉州市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三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展扎实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效。该模式于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向本县十多所中学推广应用,进行深化研究,2006年2月荣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下面作简要介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㈠"课改"的迫切要求。从2003年秋季开始,我县初中起始年段全部启用新课程,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它对每个教师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探索出一套符合课改精神的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理科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被提到了核心的地位。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被作为内容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内容适合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应于所有年级(包括毕业班)各种程度的学生?探究教学与科学探究有何异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操作?怎样编制探究性问题?如何看待探究式课堂教学"速度慢"的问题?„„㈡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应试教育教师以讲代导,学生以听代思,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迫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这与"课改"的精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很不相适应。㈢探究式课堂改革情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开始推行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较深入。我国于80年代也开始进行探究教学的研究,可惜并没有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是时机还未成熟,人们还没有看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习惯,特别是多读多练的大运动量方法和与此相适应的评价考试方法互动效应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是探究教学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和可行的方法,包括适应这种教学的教材、教学模式并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特别是升学考试的方式方法,因而使其难以为大家乐于采用。许多教师认为搞探究性学习是课外的事,就是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而在占总教学时间75%的必修课课堂教学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这样搞探究式教学是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是培养不出探究型人才的。我们认为必修课课堂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主渠道,"课改"的首要任务是对必修课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新课标"理念,心理学研究成果,发现法教学理论.三、研究目标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发现一个,发展一个,经三年培训后能独立承担课题研究,成为所在学校的"课改"带头人。㈡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㈢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设计探究性问题,编写探究性学习提纲。四、研究内容中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数学建模、课题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与研究;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及探究性学习提纲的编写;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关键是:构建一套适应性强、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要突破的难点有:编写一套有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提纲;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渗透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中,贯彻于全体学生中,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科学探究活力";正确对待和处理探究式教学中"费时"和"学困生"的学习等问题。五、研究方法与策略采取边研究、边实践、人人设计、博采众长的方式,综合运用专题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的策略有:统一要求,分题研究;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六、研究步骤准备阶段(2002.12~2003.1)在玉斗中学召开首期课题总结表彰会和新课题筹备会,查找、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调查研究,确定新课题及初步参与人员,进行开题论证报告;第一阶段(2003.1~2003.6)在玉斗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第⒈⒑⒒⒘子课题,总结、交流、推广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第二阶段(2003.6~2003.12)在永春五中、美岭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第⒋⒌⒐子课题,总结、交流、推广第二阶段研究成果;第三阶段(2003.12~2004.6)在永春一中、华侨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第⒉⒎⒔⒗子课题,总结、交流、推广第三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中期成果汇编,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调整实施方案,迎接市中期验收;第四阶段(2004.7~2005.10)在美岭中学、华侨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所有子课题,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进行成果汇编,召开表彰会议,拟定新的研究课题。七、研究成果㈠理论成果⒈形成了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⑴初中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佳定位是"中分高能"。"中分"指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文考分数在80分左右,"高能"即善于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和创新。这是我在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向美籍博士黄全俞提出的新观点,今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我又讲述这个观点,他们觉得很有新意,值得深思和研究。那么为什么不争取"高分高能"呢?一是:对探究学习和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来说,"高分"并没有非常必要,"中分"就基本够用,实践表明,对探究性活动来说,"高分生"并没有比"中分生"优势,"中分生"比许多"高分生"("书虫")的思维更活跃;二是:"高分"难以获得"高能",要取得"高分"难免会存在"追求"甚至"强迫"的思想或心理,使人不能自然而然地思维.研究发现,要使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完全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感觉,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策略。可以说追求"高分"的思想是思维的"绊脚石",也是造成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解决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切弊端"的基本方略是实施"中分高能".为此,我们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强烈呼吁--建立新的中考评价机制:75~100为A级;60~74为B级;40~59为C级;40以下为D级,并取消语数英三科计分制。让师生都能以最好的心态进行高层次的教学--探索研究.应当特别强调的是,"中分高能"的观点并不拒绝"高分","自然而然得到的高分"是很受欢迎和尊重的。我们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高分≠高能,没有必要去"追求""高分",千万不能去"追求""高分"。⑵探究式教学"速度慢"但"效益高"。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富有成效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研究表明,大量的题型复制、繁难的习题求解演示和解题术的记忆与重复等活动并不能导致这三种特征的获得。因此,探究式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深层次参与)而不是追求例习题的数量。应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多(题目多)、难(题目太繁、难)、快(讲课速度快)、死(题目死、方法死)"为"少、优、慢、活"。探究性学习是较费时的,我们经常一节课只研究一个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有时到下课了还没研究结束,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得到的是思想方法,是情感体验,是个性发展,学生会学,乐学,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刻,独立性高,知识迁移能力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谓终身受用。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空,学生的探究能力定会得到提高。⑶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微科研"。探究数学教学与数学科学探究密切相关。数学探究教学中促使学生知识增长的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规律和过程与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定理的思想、方法、规律和过程基本相同,但不一定再现真实的数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因为历史中的数学理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数学基础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将人类历史文化背景赋予新的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学习的文化背景,就可以得到教学中促使学生知识增长的探究过程.⑷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情境。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催化剂"。⑸探究式教学适应于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生。①实施"探究式"教学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实验之前,几乎所有参与老师都认为,探究式教学只适用于优等生,对后进生是绝对行不通的!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所有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后进生的探索欲望并不比优等生差。其实,许多后进生都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和自信而产生的。笔者所任教的试验班,采用探究式教学,由于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但优秀率超过对照班,而且及格率也远远超过对照班,许多"后进生"转变为"优秀生",有效防止分化和控制溜生。②探究式教学适合于所有年级。起初,高初中毕业班的老师都不愿意(不敢)采用探究式教学,生怕影响中、高考,我们及时组织大家深入研讨,摆事实讲道理,形成共识:高初中毕业班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升学率,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获得较高的升学率是探究式教学水到渠成的结果。探究式教学由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⑹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但很多学生一般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探究式教学注重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能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⑺探究式教学具有层次性、差异性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度"是不同的。学生有效的探究是指学生本身真实的内在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是用所探究的问题的难度来衡量,这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探究式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硬性加以干涉,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难、相互启发和鼓舞,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⒉获得"探究式"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常见相关论文)⑴重组教材,编印探究性学习提纲。由于现有教材大多还是结论式、封闭性的编写体系(可以说其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发现的过程),不利于进行探究性教学,因此我不采用让学生自学课本的做法。另进行探究性学习较费时,提纲可为学生学习研究节省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把教学内容编写成以"发现--探究"为主线的创新性学习提纲,包括:课前完成部分、课堂探究部分、课外作业部分,并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编写原则:趣味性、应用性、发现性、启导性、探究性、开放性、灵活性。⑵重视情感教育: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情感是动力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探究,勇于创新。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②运用激励评价。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免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中向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③用数学史熏陶学生心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营造热爱数学的氛围,增强学习信心。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节省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增大教学的容量;可以完成某项手工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操作性问题。但应特别注意不能用之代替学生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活动。⑷培养质疑能力,鼓励标新立异。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要教育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常提出一些不符合老师"心意"、出乎老师预料之外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要正确对待: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若给予训斥或不理不采,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创新精神,致使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若学生的想法荒谬,也不要压制,但需要教师正确引导。⑸动手操作策略。让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体验数学,并画出图形,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教师边组织活动,边启导学生,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大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教学中应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⑹分层教学策略。尽管创造力人皆有之,但不同人的思维素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创造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各种能力中最富有个性的一种能力,因此,不能按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进行同样内容和同一层次的创新活动,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⑺合作激发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互相沟通、互相作用,知识与策略的共享与相容,会影响群体问题解决的过程,群体成员的相互讨论可以使得对信息的加工更深入,会使群体的知识表征发生一些结构性的转移。对一个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各自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他们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交互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讲授或独立完成作业所达不到的效果。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相互激发,往往会出现许多思维"亮点",教师及时地捕捉并积极地启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互激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⑻自由开放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十大开放":开放学生的眼睛,开放学生的嘴巴,开放学生的双手,开放学生的头脑,开放学生的时间,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放对学生的要求,开放学习的环境,开放教学的方法,开放数学的问题(题设开放、结论开放、解法开放)。⑼营造"自由"的环境和创设"思维"的情境。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完全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策略。因此,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成果越出于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轨道时,不能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也不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先设定的思维轨道,即不以教师已经取得或具有的思维成果去抑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否则将会极大地限制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发展,过多的统一要求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想法是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的,但也不是说教师被动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把教学活动组织在高水平上。如我在教《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印发学习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请设计1至3种方法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只添出辅助线)。学生证法如下图。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除"过一个顶点连对角线"外,有些同学提出:如果n=2k,则n边形可分为k个四边形;如果n=2k+1,则n边形可分为k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这些方法千之百态,其中许多是出乎我的意料,我非常高兴,在给予高度赞扬(虽然有的方法比较复杂)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法。另外学生怎么没有想到"把n边形分为n个三角形呢"?这时我启发学生:过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何特点?学生:有一个公共顶点„;师:这个公共顶点一定要在n边形的顶点上吗?能否取在其它地方?学生:在形内、形外、边上。这样,学生又发现了三种新的证法。⑽注重过程策略。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认识的过程。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⒊归纳出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和基本形式(常见相关论文)⑴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过程性、高度的主体性、实践应用性、开放性、体验性、情感性;⑵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形式: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实验--操作;联想--构造;猜测--验证;自学--尝试;合作--研究;交流--讨论;类比--探索;数学建模;课题学习。⒋构建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常见相关论文)两年多来,我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构建了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以"启导·探究·发现"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启导探究发现法.即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6个步骤:①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②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③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④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⑤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的能力;⑥创设情境,启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这套新模式具有易操作、可模仿、适应性强、便于推广等特点。㈡实践成果⒈师资建设上的收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激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和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成为"学者型"教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高参与教师的思想品质、创新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批"课改"骨干脱颖而出。他们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理论的指导下投身教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了崭新的数学教育观,认识了数学教育的规律,增长了教研能力。参与教师工作富有创造性,对"课改"和课题研究充满信心,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敢于挑战、勇于探索和超越;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成绩突出:在县级、片区、校际开设公开示范课受到好评;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十多篇在省、市、县获奖,12篇在CN级刊物发表,其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人民日报出版社);能编制出较高水平的学习提纲和探究性问题,其中有一道入选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备选试题";参加说课评比7人次获省、市、县奖励,其中谢雅礼获国家级骨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许娜萍获福建省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李兰兰获全县第一名;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展评10人次获奖,其中谢雅礼、王月真、刘丽珍囊括全县三个一等奖,并在全县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观摩课,真实地展现了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听课教师达60多人,课堂教学实录被收入"永春教育资源库",为我县各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范例;60多人次被评为省、市、县、镇优秀教师、优秀拔尖人才、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党员、数学教育优秀园丁,其中两人荣获"永春县中小学十佳教师";所有参与教师都能自制课件(其中十多个获奖),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显著成效.⒉促进课程发展。改变教学与新课程分离的状况,缩短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距离,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一种"微科研";大多数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根据教材设计探究性问题,编写探究性学习提纲。⒊教学上的收获。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在:⑴学生数学素质得到发展。学生的"潜创造力"得到开发,形成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创新素质明显提高。试验班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识,善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对开放性问题能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探索。试验班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十多篇获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其中两篇分获全国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一二等奖,三篇分获县一二三等奖。⑵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各种新问题、新思路不断涌现,经常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紧追老师不放,问个不停,出呼意料之外的创造性想法常给老师予新的启迪,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合作性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成了师生追求幸福的"天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学习培养了"三不"精神:敢于向老师、向课本、向资料说"不",勇于向困难、向权威挑战!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由讨论和发言,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老师从不批评,课堂气氛宽松。⑶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试验班学生参加各种统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他们不但数学成绩优异,而且还把学习能力、品质、方法迁移到其它学科,收到了全面提高的效应,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呈现可持续性。三年多来,试验班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15人次荣获全国一二等奖,获奖人数占全县近三分之一;参加2003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4人居省前50名内,其中1人以泉州市第1名、福建省第3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福建省池伯鼎数学奖学金",获奖等级和人数位居全省前茅。⒋有效推动我县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了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县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㈢科研思想双丰收。参与教师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思想品德,增强了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对事业执着的优秀品质。教师会教、善教,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八、今后的研究设想:重视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使课题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拟编辑出版《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集》和《初中数学"探究性"问题集》两本书。九、预期应用前景: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向全县各初级中学推广;向正在实施新课程的高级中学推广;本模式的基本原理可向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的课堂教学渗透.

第2篇:探究式教学心得体会探究式教学心得体会【篇1:小学数学五步六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小学数学五步六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李亚奇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一)素质得到提高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篇2: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1】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心得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提出来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篇2】研究性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参加了微型课题研究,我收获颇多。“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教学上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微型课题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微型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教师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去研究解决的办法。一年来,我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通过独立研究,共同讨论,尤其是通过上学期的《化学发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校本作业优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以下就是我的几方面感受: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教育教学科研理论水平在课题研究以前曾经一直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的任务就是上好课,教育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教学研究,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或者说是各级教研员的工作,与我的教学生活很遥远,但现在自己做课题后我转变了看法。教育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的研究取材就应当取材于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例如在我们的平常教学课堂上有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教研价值,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深思之后用文字写下来,和同行同事交流也许会取得更好的解决办法,在生活中更要做一名有心人,善于积累还应当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提高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我认识到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研工作者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着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及研究的价值。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我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加强了对课题研究的理解,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地去寻找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从杂志上寻找,到图书馆收集、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研究的理解和认识。在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我由开始的无所适从到现在渐渐地得心应手,并在活动中不断成长。课题研究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从熟悉课题、理解课题,到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尝试活动前的准备到活动后反思的整个过程中,我体验着课题研究带来的成功快乐。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能力微型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批判性思考。通过对微型课题研究所做的尝试,我体会到,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可以归结为“改进”和“参与”。在计划――行动――观察――评价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教师的声音。行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进教育实践,不是构建教育理论。教师“参与”研究是为了科学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改进”不仅仅意味着教师通过内省、反思、探究教育教学行为,还意味着通过研究改变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使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扩展。由此,微型课题研究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评价的问题、考试的问题、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而课外作业繁多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研,分析论证,提出了校本作业设计的原则。该原则是:1、控制学生课外作业的数量。2、按知识点设计校本作业。3、重复的题目不出,类似的题目少出。4、难题少出,偏题、怪题、超纲的题目不出。三、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微型课题的研究的方法1、课题研究需要甘于寂寞、踏实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课题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它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想要取得一点理论上的突破或者是实践上的创新,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冥思苦想。参与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如果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课题研究是很难有所收获的,更难体会到精神方面的充实与情感上的满足。2、精心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良好开端。我认为一个好的课题一定要能帮我们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我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调查访问了有关学生,与同事讨论,最终我选择了《化学发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校本作业优化》这一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实实在在的对它进行了多维化的设计研究。3、自我管理是课研究有序、扎实进行的必要保障。确定实验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化学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效果,使课题研究有的放矢。通过设计、讨论、试验、修改等多种方式,精选习题,反复推敲。设置作业时分为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和高考链接三个部分。4、善于积累、不断反思是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因此,我非常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都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让自己的研究留下轨迹。记录自己研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保留电子文挡和纸质资料,同时不忘反思,撰写经验总结。5、教学相长是课题研究的魅力所在。作业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作业环境,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本课题前期的实施和研究,教师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学观念转变了,业务能力加强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课题研究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关于课题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体会到“拨开云雾,喜见阳光”的幸福与快乐!此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意义上的推进,我将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在教学和教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2在苏州市教研室的倡导下,各校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课题研究,我校也加入这一探讨的行列。并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在此,将最近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与探讨。一、要搞好课题研究,一定不能少了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识谱教学是我们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为学生的音乐实践行为保驾护航。二、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分段研究不同的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分成三个年级段实施,分别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岁研究的内容一样,都是识谱教学,但难易程度不同,教学形式也有异同,低年级以游戏形式为主,学习简单的单音唱名;中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演唱一定量的歌谱;高年级学生在熟练演唱歌谱的同时,能根据中低年级知识量的累积,创作小型的歌曲旋律。三、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但目前这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总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今天,小学音乐教育对识谱的要求是:“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从感性入手来教,融入音乐实践活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利用识谱这个学习音乐的好工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每个孩子真正的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我们的课题研究才开始一个多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3研究性学习法课题研究中,我辅导了《语文自主学习法》课题的研究成功取得了课题计划的预期结果,现将我个人辅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法课题的体会总结出来,以便与其他研究课题的辅导教师共同探讨。一、明确“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如果辅导教师连“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是什么都不清楚的话,研究性学习法的课题研究就可能变成一种“形式运动”。我是这么认为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法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独立思考、信息分析处理等多项能力。研究性学习法的研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二、如何定课题。定课题与写论文可以说是同出一辙,课题定得好就可以说你的课题研究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任教科目结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本学科与其它边缘学科的结合等多种方法来议出一个课题,在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后再定出课题名称。例如我们计算机学科就可以定出一些诸如:利用玩游戏进行学习,破坏学习法等一系列的充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法。三、分阶段有条不絮的完成课题研究。一个课题一般可以自己划分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阶段定课题、做计划,设计出有关统计资料的表格,课题进展情况登记表等。2、开题阶段让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目的,研究方法,布置以时间细化的计划课题任务,必须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等。3、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按阶段,按时间完成阶段性课题任务,形成有关(信息)数据处理报告,填写有关表格。进行阶段性课题总结。4、结题阶段收集整理开题以来的各项成果和资料,进行有关的数据统计处理,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形成结题报告。邀请有关权威部门,有关专家组成员召开结题会,并由权威部门或专家组对本课题作出科学的评价。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法的课题研究,以上的体会纯属个人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总结出的不成经验的所谓经验。不足之处有请多多指导。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4本次通过参加包头市美术课题的研究,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给我最大的感触有,明确了小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与小课题研究的整合思路,以及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相关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将本次研究体会、感悟总结如下: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者,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展开研究,阅读相关教育教学故事与案例,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理论,使研究有效和有质。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图书馆借阅、网上查阅、期刊订阅、专业书籍的购买,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开拓视野。二、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阅读学习,教学实践,力求做到:1、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各种美术学习方式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3、通过各种美术学习方式的实践,使学生在看看、听听、想想、画画、做做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三、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由于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不断吸收和消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长。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52月26日、27日,我们听了XX市教研室主任阚兆成同志所作的《论“十四个关系”》的报告,东平徐庆功局长所作的《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发展》和XX县新湖乡中学王庆良主任所作的《打造高效课堂狠抓教学管理和质量》的报告,受益匪浅;对照我校的所作所为,感触颇多。收获最多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二是指出了管理上的微观问题,三是方法上提供了模板。首先,谈一下认识方面的收获:1、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按考证两个概念都不正确。应试教育应该说是传统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应是素养教育,都应归于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内。“素质教育”由于长期应用就约定俗成了。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正所谓“见多识广,经多见广”。3、关于什么是课程?既然课程是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和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除了教师的备课,讲义,教学案外,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就是学生做的,也就是了!4、有关“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改十年来,我第二次听阚主任如此透彻的解读,就是一个“实”字,实际、实用!不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隐性的目标就是隐性的,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5、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仍处于“形态”阶段,我们应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临帖、磨帖、入帖”,然后根据我们的探索“破帖”,成为我们“个人”的、“个性”的成功模式。6、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我们也进行过一系列探索,如“促弱推边”包保制、分层评价等,但我们还没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没有做好的原因是这项工作实在是太麻烦,没有形成确保制度落实的机制。7、讲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时,阚主任讲“升学率的高低就代表推进素质教育的高低”,这对我们讲,就是思想认识再解放。推进素质教育,从来没有人讲就是不要质量!分数是衡量差异的标志,该精确的要精确,该模糊的必须模糊!第二,管理上的启示:启示1、思路清晰、明确。纵观XX县教育局徐庆功局长所做的报告,一是指出了课改的原因,二是说出了课改改什么,三是怎么改,四是课改的策略性。既指出了什么是课改,为什么课改,又指出了课改改什么和怎么做的秩序性做法。同时又把实践中的保障机制总结出策略性的认识观点,来自学习与实践的`,令人信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抓住课改的核心――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以省规划课题“三步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平台改变教的方式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为平台,改变学的方式,实践三年来,对比新湖乡中学的实践探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简单化,在没有解决好“改观念”,就进入了改模式、方法、评价了。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改变观念的时候就进入了正题,有的老师还没有思想准备,有点“隔靴挠痒”的嫌疑,没有思想的行动是不成功的。二是系统性差,我们的校本培训做得不够好,体现在培训的计划和程序性操作层面,培训的内容不系统是我们的“致命伤”。启示2、策略中肯,实践性强。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缺智慧,最重要的是胆识和坚持,敢不敢“干”,能不能坚持干,这应该是各行各业都提倡的!比对我校几年的实践,我觉得我们缺的正是这两点。我们重视了师德建设,重视了积极践行,重视了家校沟通,重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但总觉得“火候”未到。第三,方法上的借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去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校近几年也进行了“学案导学”实验,还进行了一年的“双案”教学实验,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差在哪里了?一差在环节处理的方法上。我们的“预习探究”环节在课上,新湖乡中学的在课下(当课下作业处理),效益不一样。二差在模式不成型,人人必须过成型的课,我们没有做到。三差在机制运作上。新湖乡中学比我校的机制好,他们有校级值日视导教学走课组,校本视导教学验评组,他们的校本教研培训落实到位,他们实行了“三包”责任制,我们没有。我们还停留在外部,领导与被领导的传统机制上。通过以上分析,是不是我们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学习就是找差距,没有谦虚的态度,是学不来的,照猫画虎也做不到。立足实际,要找我们的优势,“扬长补短”,借鉴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们正处于:营造了好的德育环境,在教科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的教学质量是稳步提高的。因此,我校我校提出了“高效能管理”和“高质量教学”的“双高”品牌学校20xx年建设规划。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教学教研信息平台资源使用与管理工作。建章立制,组建学校信息教研组,充分发挥省、市、区教学信息资源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利用,服务教学,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之一。二、研究制定关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评价管理办法,为推进学校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三、改革单元测试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抓好过程管理。为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做有益的尝试探索。四、加强校本教研培训。充分利用学校期刊,外出学习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生学习小组长进行分阶段的培训,落实面向全体、(分层)因材施教的课改理念。五、继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继续开展“爱我一中、建设一中”的专题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育人,丰富师生生活。狠抓常规教育,常规即文化,是学校的行为文化。打造市校园文化4a级。六、做好家校联谊工作。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着力做好毕业生家长工作,协助学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发展群策群力。七、管理上下功夫。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要敢想敢干,贵在坚持,要逐步培养“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管理新模式,学生管理仍然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下功夫,保持已形成的好学风。教师要在管理技能上下功夫,要做学生的“指路人”,要研究“个体性资源与群体性资源的作用”,开发教师本人,学生个体与班级、年级等课程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八、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检查和活动,认真总结宣传我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的发展新要求,要宣传学校,先宣传个人,个人就要提能力提素养。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未来十年内,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担子更重了。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6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通过研究能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有效地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听了李主任的讲座之后,我对小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小课题研究有以下步骤:一、课题的提出二、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努力使学生养成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良好的的习惯。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自信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2)通过研究能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有效地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三、研究重点1、一二年级教师负责低年级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2、三四年级教师负责中年级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3、五六年级教师负责高年级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四、研究过程、方法:研究方法运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行动跟踪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各研究人员结合本班实际特定相应的研究计划。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相关教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相关指导方法的论述和观点,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它教学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中解决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写日记习惯、收集好词佳句的习惯等问题的研究,提高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习惯。课题组将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收集整理个案研究材料。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五、预期形成的成果:1、形成教师随笔集,教学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