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101
①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历史
专家评卷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历史高级教师杨俊民
突出立德树人强化核心素养彰显学科特色
■试卷整体点评
突出立德树人,传承历史使命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秉承了立德树人的优秀传统,凸显了历史学科在德育中的独特地位。第25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皮币”,体现了古代制度的完善;第26题考查唐朝的社会习俗“拔河”,反映了古代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第41题通过中美苏日钢产量变化切入,立足于中外关联,考查了制度自信;第42题材料源自《国史大纲》,考查了文化自信的主题。
强化核心素养,活化主干知识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五大学科素养,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内化和提升,不仅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而且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联系和贯通。如第24、25、30题等。
■试题深度总结
聚焦关键能力,加大创新力度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更加契合时代的需要,同时强调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关注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大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第31题通过借阅俄文书刊切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第33题通过拉丁美洲的悲惨命运切入,考查殖民统治的罪恶,特别是融合了新教材的内容,为考生复习备考提供了方向;第35题通过艺术群体“达达派”切入,考查对一战的反思。
引领素质教育,助推高考改革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既保留了近几年命题的“三新”模式,突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又强调命题的新角度和设计的趣味性,力图打破思维定式。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应该实现的目标,而且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要求。
首先,题型题量保持不变,考点分布稳中有变。如选择题虽然保持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分天下”的格局,但第35题改变了往年考查两极格局或多极化趋势的模式,考查了一战后的艺术发展。
其次,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兼顾新旧教材衔接。选择题除了第33题外,基本上难度不大,考查的都是常规考点或高频考点,但切入点都比较新颖。就第33题而言,引入了新教材的内容,这为实现新旧教材的衔接和新旧高考的过渡,进行了有益尝试,也提供了借鉴。
最后,引领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健康审美情趣。今年历史试题不仅强调学科模块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综合,而且突出不同学科、不同能力和不同素养之间的结合。如第26题通过考查唐朝的拔河运动,描绘了唐朝的体育运动和健康观念,体现了唐朝崇尚力量的时代风气,从多个维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第47题以全国劳模、院士刘源张的生平事迹为素材,引导考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创造的情操。
关注时政热点,感悟家国情怀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更加关注时政热点,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既是中国知识分子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如第29题隐性介入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政热点,凸显了社会主流价值和爱国主义精神;第31题隐性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政热点;第33题隐性考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政热点。
■命题趋势分析
结合2019年以及近几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可以看出高考更加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预计今后历史试题将继续保持结构、难度的基本稳定,既会保留近几年命题的特色和优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名师解题湖北历史特级教师/李天德__河南历史高级教师/韩立祥__山西历史高级教师/李志茹__河北历史高级教师/王凤鸾
选择题答案速查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C
D
B
A
C
D
B
D
A
D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命题意图】本题从商周王位继承情况切入,考查西周宗法制。题干材料选取有关商周王位继承的内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干扰项分析】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
【易混易错】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化的。如周王的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而言,是小宗;但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而言又是大宗。也就是说,区别大宗与小宗,关键是看相对于何系、何人而言。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分析汉武帝时期的“皮币”及诸侯王参加献礼的规定,考查西汉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题干材料源于历史文献资料,内容与教材有密切关联,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因而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C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皮币”不是货币,因而制作“皮币”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制作“皮币”并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皮币”,不能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C【命题意图】本题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拔河切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选取于历史文献资料,材料内容非常新颖,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正确项分析】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
【干扰项分析】拔河比赛是民间习俗,非农耕与战争,故B项错误。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朝商业、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题干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综合性较强。本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项错误。
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化,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源于历史文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的简历,涉及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正确项分析】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等为科举制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他们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这说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受到外来势力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B项正确。
【干扰项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式工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不大,D项错误。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源于统计资料,以比较的形式说明不同时期《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
【正确项分析】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毛泽东强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革命需要联合资产阶级,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反对资产阶级”,其分析意在阐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
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正确项分析】“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
【错误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
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的职权范围切入,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可知,陪审法庭的制度设计和拥有的权力合乎雅典人的民主观念。故选B项。
【干扰项分析】材料只是叙述了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作用,与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知识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项目
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
地位
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最高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参加者
本邦成年男性公民
由10个部落以抽签方式各选50人
3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抽签产生
职能
大会讨论、决定城邦一切大事
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落实大会决议
审理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工作,考核公职人员
其他
“观剧津贴”“自由辩论”
体现早期的比例代表制、任期制
抽签选举,体现公正
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D【命题意图】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而这一时期推翻了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发展停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在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西班牙、葡萄牙移植了它们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
【错误项分析】A、C两项属于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统治的共同点,不能揭示出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故排除;材料所述史实跟建立殖民统治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知识拓展】北美独立战争不但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起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且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很快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拉美革命后,拉美各地分别获得了独立,建立了众多的共和国,各国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国,但实际上都没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大庄园制封建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政治上仍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加上英美各国的经济侵略,拉美各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A【命题意图】本题以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特点,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渗透了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排除B项;C项错在“取决于”,故排除;D项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一线工人,故排除。
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D【命题意图】本题以“达达派”切入,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可知,“达达派”的作品反传统反理性,是战后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一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故选D项。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命题意图】本题以1950—1980年中国、美国等国钢产量变化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比较中外工业的建设情况,突出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高考改革要求考生关注时代主题的趋势。
【解题思路】第(1)问,“趋势”在分析中国、美国等四国钢产量变化情况基础上得出。回答“原因”时,联系四国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从中国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二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回答。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2002年”并结合所学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科技发展等方面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略。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本题具有新颖性与创新性,突出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历史使人明智、高考改革引领考生关注时代主题的趋势。
【解题思路】本题材料包括多种观点,如“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等。可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分析,但不得重复材料观点,也可综合材料信息提炼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参考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秦和曹魏时期“二十等爵”制和“五等爵”制的有关内容,题干史料源于《汉唐封爵制度》等历史典籍,体现了不同时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旨在考查考生透过封爵制度变迁的现象深层剖析其所蕴含的历史因素,并结合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进行论证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阿拉曼战役的有关内容,体现了北非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旨在考查考生从全局出发全面考量历史活动的动机及其隐含的因素。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将阿拉曼战役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综合考量。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英国与德意军队的战况等方面分析其历史背景。第(2)问,可从阿拉曼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战略意图等角度分析。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参考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对质量管理做出巨大贡献的刘源张等人的历史贡献及其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解题思路】第(1)问,可从史料中对留美归来的刘源张的生平介绍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历史活动所产生的历史贡献,包含理论、实践等几个方面。第(2)问,可结合史料出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刘源张、李四光等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及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概括。
②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历史
专家评卷吉林一中历史高级教师宋长友
保持传统注重素养守正笃实
■试卷整体点评
2019年全国Ⅱ卷与往年相比较变化不大,试卷结构总体保持一致,题型和难度稳定,基本保持了其多年来的传统风貌,体现了历史命题相对稳定的思想。整套试卷严格遵循考纲,依托中学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风格上守正笃实。选题覆盖比较合理,有利于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朝着素质化、能力化的方向发展。
文字量适中,没有过于深奥的基本概念,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材料,阅读量基本稳定在近几年的水平上,考生基本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试卷。选择题的考点设计,都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同往年试卷相比,既显得平和,又注重基础。
■试题深度总结
贯穿时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主题
试卷的材料选择和能力立意贯穿着时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主题,体现出明晰的价值取向。第25题通过汉代统治思想的变迁,考查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服务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题材,将审美能力融入试题中,引导考生体会宋诗以理为诗的特点。第29题考查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第30、31题考查了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第41题考查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关税收和海关政策的变化历程及其意义,引导考生关注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和民族经济发展的意义,暗合当前中美贸易战的时政热点,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特征十分鲜明。
体现对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2019年全国Ⅱ卷历史试题既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间的横纵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的结合。很多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第24题要求考生能够认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组织动员能力的关系;第25题考查西汉时期思想的演变,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思想演变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
引领唯物史观的教学方向,考查核心素养
第42题是今年历史试卷中的一大亮点,风格上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将第42题的命制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第一,试题以时间轴形式呈现,横跨19、20世纪;选材面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气候等领域;中外关联,反映出命题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思考。第二,要求考生先对材料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判断和选择,再进行评析和论述。第三,要求有所变化,即“见解明确,持论有据”,答题要求和评卷标准更加具体和严格。第四,本题体现出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求考生独立提出历史见解,对已有历史认识进行审辨式思考。考生在注重历史和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同时,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思索人类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材料中的观点和结论作出判断、论述。与之前的开放性试题相比,今年的42题除了保持一贯的发挥空间广阔和作答开放自由的特征以外,要求的学科素养更高、思维的视野更宽、思想内涵更深。
■命题趋势分析
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高考试题既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和基本事件的熟练运用能力,也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各要素间的联系和分析能力。如2019年全国Ⅱ卷第42题启示考生要准确掌握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着重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
强化历史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理解
高考历史学科的理解能力十分关键。基本理论的欠缺和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是选择题失分的重要原因。如第24题,如果对中央集权体制的特征理解不够,这个题就容易失分;第31题,要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原理去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和政府的正确政策(上层建筑)会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强史学观念培养,关注社会现实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综合性强。浩瀚深远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念,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都会成为命题素材和命题角度,考生须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
领悟历史真谛,才能结出硕果
近些年文综历史试题都是从知识内容和认知水平出发,考查学科能力、人文和审美素养。这就要求考生把复习和备考指导思想转移到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上来,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既要高度重视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又要按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组织教学。
名师解题重庆历史特级教师/庞友海__陕西历史高级教师/肖先成__历史高级教师/尚仲勤
选择题答案速查
题型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C
B
C
D
B
B
A
C
A
D
A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命题意图]本题以战国后期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切入,考查先秦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等内容。材料源于教材,巧妙地测试考生对秦国的客观认识,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
[正确项分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
[错误项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C项排除。
[热点透视]农业是立国之本,水利工程是农业的命脉,本题隐含考查了“三农”这个长效热点。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命题意图]本题以西汉初期道、儒、法等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这一特征切入,考查西汉初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及相关内容。题干材料散见于教材,设问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即问题—材料—分析—结论。本题以西汉初期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这一现象作为材料,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正确项分析]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接受。但长期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
[错误项分析]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出材料中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就基本结束了,故B项排除。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主要出现在唐朝,排除D项。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B[命题意图]本题以程颢的诗切入,考查考生对理学内涵的理解。题干材料选取程颢的诗歌,程颢是宋朝著名理学家,他的诗歌自然反映了他的思想,意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C[命题意图]本题以关于商人资本的研究成果切入,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正确项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
[错误项分析]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D[命题意图]本题引用19世纪90年代英文报纸的报道考查戊戌变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从时间看,1898年,中国社会学习西方进入到政治与思想领域,但参与者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而非全体民众,A错在“广泛支持”;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排外活动力度,B错;由“英文报纸”的报道不能得出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C错;由题干材料“1898年”“英文报纸”“滑稽剧”等可知,当时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D对。
[核心素养]本题要求考生紧扣材料信息“1898年”“英文报纸报道”,在特定时空下分析历史现象,并提出新的历史解释,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命题意图]本题以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切入,旨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正确项分析]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描述的核心是“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合群自救”,这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B对。
[错误项分析]A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错;1919年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传播,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错。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教育的转型,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1948年10月,国共内战处于决战时期,中共着手为全国解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B对。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正确项分析]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对。
[错误项分析]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业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错;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错。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C[命题意图]本题从希腊哲人的探讨切题,考查古希腊时期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正确项分析]“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即从关注神到关注自然,而智者学派探讨的则是由关注自然到关注人类自身,故C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神是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A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说明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自然,B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涉及政治问题,结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政治也是“人”的活动,D项错误。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图3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A[命题意图]本题从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切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正确项分析]根据图中“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遍布欧洲,联系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拓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材料描述的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欧洲近代政治变革加速出现于18、19世纪,B项错误。市民阶级出现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但材料依据不足,C项错误。材料中图文信息并未涉及宗教问题,D项错误。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D[命题意图]本题从法国史学家索布尔的观点切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正确项分析]材料表明,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极力宣扬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国大革命势不可挡,促使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等不可比拟的,故D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法国大革命前美国革命已经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后虽然也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但与“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在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前的美国革命是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法国大革命虽然也是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但与“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后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C项不符合史实。
35.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命题意图]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正确项分析]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C项错误。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依据。
[辨析比较]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经济改革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苏联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但没有及时调整和改革,后期成为阻碍苏联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3)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工业,后者侧重于农业;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效果不佳不能说明他们的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5)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整体经济改革的思路有合理的地方,但经济改革措施仓促,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以清康熙时到20世纪50年代关税的变化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和原因、现代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及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本题以中国海关税率的变化及调整切入,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从苦难走向新生的曲折历程,有利于激发考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该题材料来源广泛,且都来自权威的史书,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的今天,此内容在高考题中出现,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感,是社会热点的隐性介入,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民族、关注世界的变化。第(1)问,“海关税率的变化”根据关键信息“不分进出口”“提高两倍”“大幅降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原因”可根据材料信息“海禁”“协定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大量外国商品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特征”可从国家完全自主、根据国家需要进行调整等方面分析;“意义”可从国家主权(政治地位)、经济发展等角度去思考。
[教你解题]第41题的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后面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材料;第二步,阅读材料时找出关键词;第三步,处理信息,按要求作答,做到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切忌乱发挥;第四步,规范答题,做到“四化”,即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和逻辑化。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6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略。
[命题意图]作为开放性试题,本题从知识点来说,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广泛,涉及19—20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从能力要求来说,它要求考生提炼材料呈现的原作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形成新论,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了美国一学者对19-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知,该学者分别从“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个不同角度,对世界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本题要求考生提出对该学者认识的见解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注意题目要求“见解明确”,也就是提出明确的观点,赞成或反对或修正。阐述理由时,考生要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题关键]本题解题要领:先表态,得态度明确分;释论点,得提取论点分;找史实,得史实分;巧论证,得规范逻辑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精语言,得学科用语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命题意图]本题从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的变化切入,考查明治维新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第(1)问,抓住“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等分别概括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即可;抓住中下级武士的处境和思想认识分析前期的原因;抓住“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说明后期的原因。第(2)问,抓住“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从有助于政局稳定、改革深入、近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命题意图]本题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入题,考查中国战区设立的背景和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问,根据“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盟国合作、增强抗战信心、打击日本法西斯等方面分析作答。
[规律总结]近几年,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在考点选择上,既衔接教材又超脱教材,重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入题,回顾中国战区设立始末,凸显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命题意图]本题以史学著作《史记》的相关内容切入,考查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和文学成就,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结合“少好读书”“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等分析作答。
③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历史
[专家评卷]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永恒的主题
试卷整体点评
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必备知识”是培养考生能力、素养、价值观的基础。纵观2019年全国Ⅲ卷历史试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依然是主题,如第25题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变化,考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考生增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核心素养与能力立意并重
第27题以对清代江南地区市镇化进程的描述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第29题以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的批判封建伦理的言论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意在引导考生重视史料,并在学习中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5题要求考生分析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经济衰退的原因,考生须结合所学知识与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严密推理,对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第24题引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中的孝悌礼乐观念,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第40题通过对汉朝和罗马帝国国家治理方式的比较,强调汉朝在确立中国基本疆域、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素材鲜活,创新性强
第41题要求考生围绕《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改动情况,独立提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论证,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强调考生见解的独到性。
命题趋势分析
结合近几年全国Ⅲ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可看出,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以及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试题关注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社会现实。试题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载体,创设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情境,既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又引发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1)传统文化成为命题主题之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古代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及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礼乐文明。
就政治文明而言,本卷第40题集中考查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罗马法系与中华法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对后世的政治文明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对国家治理的考查有助于培养考生的历史意识。
就农耕文明而言,本卷第27题重点考查明清江南地区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什么古代中国只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呢?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它的时空有限性决定了它的资源整合的狭隘性。对小农经济模式的考查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唯物史观。
就儒家文化而言,第24题对宗法制的考查最为典型,宗法制强调宗法等级观念。对宗法制的考查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
(2)现代化是另一命题主题,如:第28题考查近代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第29题考查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第41题从历史意识演变的角度考查“救亡图存”这一主题。
从历史角度看西方现代化的演变,对19世纪的现代化进行反思与批判在第33题中有所体现;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竞争在第34题中有所体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在第35题中有所体现。
2020备考建议
针对全国Ⅲ卷以上命题特点,建议考生备考时充分研究近十年高考真题,并且把握高考真题的命题特征和趋势,同时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如此,应考方能游刃有余,并取得理想的分数。
[名师解题]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D
A
C
B
B
D
D
C
C
B
A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佛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
[解题思路]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正确。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北宋募兵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等。
[解题思路]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正确。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农业经济,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命题意图]本题选取中国人租借外国人名字的相关史实,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较好地体现了新高考试题的特点,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正确项分析]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享有一定特权,而清政府对国人及企业实行高压政策,因此一些中国人及企业常常使用外国人名字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即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故B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设厂没有出现高潮局面,故A项错误。中国人及企业使用外国人名字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进口,但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B[命题意图]本题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本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提取材料观点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大型运动会安防系统合同
- 2024年度大数据分析服务合同标的明细
- 2024年专用:租赁合同保证金条款汇编
- 2024年度居民住宅铝合金门窗安装工程合同
- 2024年废旧物资回收协议
- 2024工程合规审查中的黑白合同问题探讨
- 04版智能硬件研发与制造分包合同
- 2024年国际货运代理及仓储物流合作合同
- 2024年度5G基站建设与运营合作协议
- 2024年一年级数学老师家长会
- 模拟法庭案例脚本:校园欺凌侵权案 社会法治
- 05 03 第五章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卷
- 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供水运营管理实施方案(4篇)
-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表
- 水电站基本构造原理与类型ppt版(共67)
- 秦朝统一PPT课件教学
- 《民族团结》- 完整版课件
- 医院 交班站位图
-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