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1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知识点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减少国家干预(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2)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加强国际协调(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2)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1)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化的倾向。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失业保险、养老、住房、教育等。(3)实质: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4)评价:“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社会运动(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存在等。(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表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知识点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影响: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局限: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2.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4.苏联解体:1990年,立陶宛独立后,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6日,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1)成就:二战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战后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①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其他国家: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3.剧变(1)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结果: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2.改革开放后: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概念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学习情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材料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提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经济的干预。3.图解历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4.学术情境——社会结构的变化下表为《美国、西德、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图》,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及原因。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西德日本农业195012.2%23.2%50.7%19902.8%5.1%7.2%工业195034.7%42.2%22.2%199025.8%40.5%33.6%服务业195048.9%32.4%26.6%199071.4%54.4%59.2%提示:农业和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的生产力进步。5.思维发散——“福利”的流浪汉根据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利制度的弊端。提示:降低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容易造成财政赤字,加剧国家财政负担。6.学习情境——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合下面《苏联与世界GDP增长对比图》,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阶段特点。提示:前期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期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逐渐停滞。7.图解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8.学习情境——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东欧的发展状况。提示:二战后,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东欧各国经过经济的恢复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共研主题1发展与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历史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表现和特点(1)原因①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了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③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④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2)表现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第二次大的调整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时期;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①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在这次经济政策调整中,各国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等。②第二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的“滞胀”现象,英美等国大刀阔斧地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等。③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这次调整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方面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方面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3)特点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史料实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史料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的思想中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史料二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孕妇和残疾儿童补助六个方面,对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曾经一度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等趋势下,曾经的盛景渐渐消退,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摘编自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解读]两则史料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料一说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措施的基本特点;史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以及二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实质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高考中多从社会史观角度并结合时代特征考查古今中外民生与福利保障制度的发展。探究:(1)根据史料一,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2)比较史料一、二,指出20世纪30—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提示:(1)特点:颁布并实施《济贫法修正案》等社会保障法案;实行个人自愿原则,缺乏政府全面考虑的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制度)。社会原因:自由市场意识浓厚,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主张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认为经济危机往往通过市场能自行解决。(2)新变化:人民福利待遇提高;高福利使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严重;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增加。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产生了依赖心理;引发通货膨胀,使企业纳税负担增加,成本提高,抑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出现有较大关系;出现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新自由主义。多角度认识“福利国家”(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形成过程①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3)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4)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5)评价①积极: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②消极:导致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的沉重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研主题2修补与变革——战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史料实证——战后苏联改革的特点史料一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①。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②。……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还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其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而后期大为减弱③。——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史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④。1987年通过、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⑤[解读]史料一主要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就与不足。其中①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③说明苏联农业发展中受自然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存在大量问题。史料二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④体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以主张私有化改革为指导思想,⑤体现了他主张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探究:(1)根据史料一评价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2)根据史料二分析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及影响。提示:(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问题仍然严重,农业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政策不科学、不稳定,效果逐渐减弱。(2)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②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③失败原因:都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2)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唯物史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经济欠发达,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历史原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误区内部原因经济长期困难和政局动荡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2)影响①东欧剧变: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终结;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②苏联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如南斯拉夫的分裂;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例](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该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情境创设:以美国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的比较为学术情境,考查二战后世界贸易现状,体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通过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为直接论据得出的探究论题,理解国际贸易问题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必备知识:二战后,美苏冷战既体现在政治军事上,也反映在国际贸易上,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的变化并非完全同步,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西欧想要通过联合来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该表格可以论述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这一论题。关键能力:解读题干表格信息,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西欧国家与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态度存在分歧,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D项正确。解题指津:马歇尔计划确立于1947年,而材料时间最早是“1948年”,A项错误;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C项错误。[正确答案]D1.(2021·山东滨州期末)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B.是基于经济危机的深刻反思C.建立起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D.源自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指导B[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提高关税,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才有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故选B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合作的产物,不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排除C项;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关贸总协定作为国际贸易协定与其无关,排除D项。]2.(2021·山东青岛平度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和平学”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以下体现“积极的和平”的是()A.古巴导弹危机 B.美苏冷战C.“9·11”D[福利国家的建立使得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从结构上减少战争因素,故选D项;古巴导弹危机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边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排除A项;美苏冷战使世界分割为两个阵营,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9·11”事件属于恐怖袭击,不利于世界和平,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下列选项能体现出这一思想的是()A.1921年,俄共(布)十大宣布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1930年,美国政府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C.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电力集团负责全国电力业务D.1989年,英国政府向私人出售十家国有自来水公司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电力集团负责全国电力业务,这是法国实施企业国有化,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苏俄实行粮食税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凯恩斯主义不符;B项是美国政府构筑高关税壁垒,转嫁经济危机的体现,不是增加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排除;D项体现的是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弱化了国家干预的作用,与凯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由员工经营公司合同协议
- 热水器安装安全协议合同
- 深水井打井合同协议范本
- 牙科技术入股合作协议书
- 潍坊修剪车采购合同范本
- 香港化验所转让合同范本
- 杂志社与代理的合同协议
- 洪山区口译服务合同范本
- 苏州技师学院就业协议书
- 舞蹈培训机构合同协议书
- CNAS-CL62-201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基因扩增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 《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课件2025
- 国际商务谈判失败的具体案例分析
- 《草莓酱的制作》课件
- 2025上海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开发限公司招聘3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评估及管理
- 东南大学版三基内科
- 开封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育婴员项目技术文件(康养照护品牌)
- 市场营销策划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特种作业低压电工培训
- 静配中心医院感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