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卷(A)-语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1.gif)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卷(A)-语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2.gif)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卷(A)-语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3.gif)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卷(A)-语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4.gif)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卷(A)-语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818caa775cc4fd315606e5a9b37d112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语文(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作为媒介语言来使用,是一种社会创造物。诸如象征和格律等传统的文学手段,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社会性的。这些手段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的通例和准则。但进一步说,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诗人是社会的一员,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认和奖赏;他向读者讲话,不管假想的是什么样的读者。的确,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原始社会,我们甚至不大可能把诗与宗教仪式、巫术、劳动或游戏等划分开来。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或“效用”,它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因此,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至少终归是或从含义上看是如此。比如传统和通例、准则和类型、象征和神话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根据托马斯的看法,我们可以认为:“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是,在通常情况下,有关“文学和社会”的探讨都显得较为狭隘和表面。一般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文学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关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试图说明和界定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并且规定和判明文学在社会上的地位。……但是,把评价性的批评问题推迟到我们解决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实际关系之后再来讨论似乎是最上策。这些描述性的关系(不同于规范性的关系)可以相当简便地加以分类。首先,有研究作家与文学这一职业和实践的社会学,即研究文学生产的经济基础、作家的社会出身和地位及其社会意识的整个问题。这个问题可在文学以外的舆论和活动中表现出来。接着还有文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含义和社会目的的问题。最后还有读者和文学的实际社会影响等问题。文学实际上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先要判定所谓依赖或因果关系的含义:末了,我们还要谈到文化的一体化问题,尤其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如何一体化的。(摘编自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材料二:本来,人置身的这个世界无所谓边缘与中心、背景与对象的区别,世界对于人的眼睛实际上是“无限大”的,可是,人的视觉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注意点为对象,以对象周边为背景的,因而它的范围又不是“无限大”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角度和意欲的视界来摄取“对象”,并以对象的焦距来确定“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对象的位置,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时代)与思想(学术)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却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止是挂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20世纪经由东洋转口的或直接来自西洋的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就好像那个时代充斥货架的舶来洋货,把原来格局陈旧的土产货栈变成了中外兼营的合资企业,但是,这种仿佛把帐篷变成了苍穹似的背景交待仍然广袤而含糊。这种“背景”仿佛园林的借景,只能远远眺望却决不可把它当作因林的屏风,又仿佛“屠龙之术”,只能敬而远之却决不可把它当作诗歌诠释的钥匙。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就像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里讽刺的那样:“根据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因为这“背景”笼罩得太密,仿佛把白天变成黑夜,而“黑夜里各色猫一概灰色”,但实际上诗人与诗歌总是多彩多姿的,就像同在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承受着同一背景而各自风格迥异;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与诗歌的诠释时,它那似是而非的范围总是给予使用者过多的“自由”,让他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任意组合拼接,结果是因人而异、人言言殊,就像斯达尔夫人和史雷格尔同样以“北方精神”阐释莎翁,一个看出了莎士比亚残存的北方的“愚昧无知的文学原则”,一个却看出了莎士比亚表现的“后期的有教养的我们时代的北方”。因此,尽管这种“背景”常常占据了诗歌批评著作的大部篇幅,也有着看似整齐的理论阵容,但在实际阐释诗歌时,人们使用的多是一种更“精确”的背景批评,这就是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屡次说到的:“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参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再现的“生活”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两种。B.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学研究中所提到的问题也都是社会问题。C.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即交织在一起。D.在任何条件下,文学都摆脱不了对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中国具有悠久的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的历史渊源。B.“环境、民族、时代”等舶来的西方背景概念表面上使得中国传统的背景分析方法焕然一新,实际上却并没有改变它只是给读者提供笼统暗示的局限。C.背景分析具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的大而无当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因此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D.宽泛的背景会给予读者过多的自由,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随意的拼接组合常导致理解的因人而异、人言言殊。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对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B.《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家族的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C.读者在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时,视线应更加聚焦,即舍弃宽泛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D.读者不能以历史决定论品评作家作品,因为除此之外,作家创作还受其他因素影响。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你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是否适用于《聊斋志异》、《格列夫游记》等非现实主义小说?请结合材料以及自身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1.D2.C3.C4.首先指出文学是社会性实践,然后再以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多种实际关系作为论据支撑,最后总结强调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5.观点:社会历史批评也适用于以《聊斋志异》、《格列夫游记》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小说。原因:①根据材料可知,文学与社会联系紧密,不可能脱离以下三个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②虽然非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容大都具有明显的魔幻主义色彩,并不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但其必然带有作者思想的印痕,很大程度上也含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③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例,其中包含大量对鬼神精怪的描写和塑造。作者借这些荒诞离奇的志怪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统治阶级贪暴不仁,同时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两种”错误。由原文“但进一步说,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可知,“生活”不只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包括自然世界。B.“文学研究中所提到的问题也都是社会问题”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由原文“因此,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至少终归是或从含义上看是如此”可知,原文中提到的是“大多数问题”,而不是“都”。C.“即交织在一起”错误。由原文“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实践,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在其基础上建立的,二者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不是交织在一起。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C.“也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过于宽泛的背景分析确实具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它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但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背景分析并不如选项中所说的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即舍弃宽泛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错误,过于绝对。例如杜甫作为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如果抛弃中晚唐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可能就难以深刻理解其诗歌中的“沉郁顿挫”。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作为媒介语言来使用,是一种社会创造物”可知,首先指出文学是社会性实践;结合材料一第2段关键句“的确,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第3段关键句“一般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文学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关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和第4段关键句“把评价性的批评问题推迟到我们解决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实际关系之后再来讨论似乎是最上策”可知,然后再以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多种实际关系作为论据支撑;结合材料一第5段关键句“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可知,最后总结强调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社会历史批评也适用于以《聊斋志异》、《格列夫游记》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小说。然后分析原因。原因:根据材料“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可知,文学与社会联系紧密,不可能脱离以下三个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结合“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可知,虽然非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容大都具有明显的魔幻主义色彩,并不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但其必然带有作者思想的印痕,也就是人的主观世界,很大程度上也含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例,其中包含大量对鬼神精怪的描写和塑造,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作者借这些荒诞离奇的志怪故事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阿来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再见,敦煌!(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当初敦煌之旅没有成行的原因,是他对敦煌的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对其认识有诸多遗漏。B.中国的植物经过敦煌传到了世界,张骞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C.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的,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在敦煌交往,有很多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此交融。D.文章多次写到了绿色,可见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之深,绿色不单指颜色,更主要指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同时又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使内容更翔实。B.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C.文章的内容广博,既牵涉敦煌的历史文化,又写到作者对敦煌的认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D.文章语言委婉含蓄,把敦煌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8.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4分)9.文章的标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6分)【答案】6.B7.D8.①最后两段写作者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文章的标题。②最后两段运用想象,以景结情,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的对敦煌的虔敬与眷恋,令人回味无穷。9.①敦煌所在的绿洲,历史悠久,生机勃勃,如一块美玉镶嵌在戈壁滩上。②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和中西文明的交汇地,至今许多文化遗存如美玉一般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③“团”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沙州”“回鹘”“于阗”等向唐宋统治者进献美玉的数量单位,暗含着古代西北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史。【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的原因,是……”强加因果。作者敦煌之旅迟迟没有成行的原因,只是主观上唯恐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担心对其认识有遗漏。C.“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的”错误,“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不是文学作品。D.“更主要指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错误,由文章“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可知,“绿色”主要象征了敦煌在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章语言委婉含蓄”错误,由原文“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观点比较直接;再比如由原文“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等内容可知,文章语言较为准确生动。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两段写“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作者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运用想象的手法,以景结情,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之深,象征了敦煌在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的对敦煌的虔敬与眷恋之情,读来令我们回味无穷,意蕴深远。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表面上来看,“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是指敦煌所在的绿洲,历史悠久,生机勃勃,像一块美玉镶嵌在戈壁滩上一样。文章说“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由此可知,“一团美玉似的敦煌”中,“团”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沙州”“回鹘”“于阗”等向唐宋统治者进献美玉的数量单位,暗含着古代西北民族与汉族的交融的历史。从深层含义上来讲,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作者把敦煌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和中西文明的交汇地,至今许多文化遗存如美玉一般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文本二: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B.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C.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D.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唐朝爵位分九等。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C.翰林,古代官名。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一种是翰林供奉。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奉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体是没有什么损害的。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14.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答案】10.D11.D12.B13.(1)现在,陛下既然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反而过多地加施于人,人们便无所依凭了。(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论的才能像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14.第一问: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第二问:主要观点: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倘若奉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他们必然就会相互谈论说:“我们抛下生命才得到官,这些人因进瓜果也得到官,这乃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像瓜果一样了。”“献瓜果者”是“亦授试官”的主语,主谓衔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以吾之躯命”作为“同于瓜果”的状语,不能独立成句,所以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说法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选项认为“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的原因是“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这是错误的,颠倒了原因和结果。因为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所以德宗才会信任器重他。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敦劝”,敦促劝勉;“滥”,过多;“藉”,依凭。(2)“过”,胜过;“术”,方法;“疏”,粗疏。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一内容可知,这是劝谏皇帝不要随意授予官职,涉及用人的问题,所以属于材料二中“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关于陆贽的观点,从材料一“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可知,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参考译文:文本一:德宗在路途上,百姓中有奉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便向陆贽询问。陆贽上奏,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以后的流弊肯定严重。对于奉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体是没有损害的。”陆贽又上奏疏,大略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赋不足以供应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小吏和供给使役的人们中间,金鱼袋和紫色的朝服普遍加封给地位微贱的人们。一般说来,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道德来说却是次要的。专门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助,就会耗费资财,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作补助,就成了空话而人心不肯归附。如今的员外官和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有些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不用消耗薪俸,不占去名额,然而对于冒着锐利的刀锋,去排除忧患与危难的人们,是用这种官来奖赏他们的;对于竭尽全力,付出劳苦,显示成效的人们,又是用这种官来酬报他们的。倘若奉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他们必然就会相互谈论说:‘我们抛下生命才得到官,这些人因进瓜果也得到官,这乃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像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然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反而过多地加施于人,人们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文本二:臣等听说那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论的才能像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李都尉古剑①白居易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②羞。[注]①本诗有删节。原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当时作者担任左拾遗,位居谏官之列。李都尉:具体指何人不详。②神兵:西晋张协称宝剑为“希世之神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扣题,“寒黯黯”突出古剑寒光逼人,“几千秋”点明铸剑所用的时间。B.接下来的四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进一步渲染这柄宝剑剑光冲天,超凡脱俗。C.随后八句集中表现古剑的“本性”,其刚直的品质和宁折不弯的正气无与伦比。D.全诗依据由外到内、由剑到人的顺序展开,每句诗都写古剑,但具体角度不同。16.前人认为这首诗“节甚峻,识甚远”,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5.A16.答案一:①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剑与人自然融合;②咏剑其实也是自励,借写古剑的超凡脱俗来表达自身的崇高志节和远见卓识;③表达自己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的信念和节操。答案二: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剑来写人,表现自身的崇高的气节与远见卓识。②写宝剑的寒光闪闪、质地坚硬来表达自身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崇高志节,借以自我勉励。③以宝剑愿意为国诛杀奸佞,却不愿报私仇小怨,来表现作者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远见卓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点明铸剑所用的时间”错误。“几千秋”指古剑铸成以来已经历了几千个春秋,即指存在时间。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节甚峻,识甚远”意指崇尚的节操和高远的见识。分析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思考。从标题“李都尉古剑”看,本诗为咏物诗,作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将剑与人自然融合,借剑来写人,表现自身崇高的气节与远见卓识。诗中“寒黯黯”“湛然秋水”,写古剑外表华美,锋利无比;“精刚无与俦”,写古剑品质端正,无与伦比。作者借宝剑的寒光凛凛、质地坚硬来表达自身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崇高气节。诗中“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写“古剑”愿意去斩断奸臣的头颅,愿意充当杀伐谄佞的先锋,为国为民除掉奸邪。这两句诗咏物喻志,表现了诗人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远见卓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在高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开异境,他坚信远大理想终将实现,只要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弃追求。(2)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沧”“焉”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北京冬奥从申办到筹办进展顺利。疫情之下,中国坚定兑现承诺、推进冬奥筹办的背后,是_____的大国实力和大国担当。冬奥筹办几年间,崇礼这座偏远小城发生了_____的变化。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越野滑雪中心及冬季两项中心通过栈道相连,构成了“冰玉环牵手雪如意”的唯美景象;云顶滑雪公园里,条条雪道沿着山坡向下延伸,如同白色蛟龙在山间穿行。在北京冬奥的冲刺之年,中国冰雪的精兵强将正_____,向冬奥会参赛目标发起冲击。中国天才选手谷爱凌已经在世界赛场上_____,成为中国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希望之星。她青春靓丽的形象、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中英文表达的切换自如,换取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字千金翻天覆地厉兵秣马脱颖而出B.一言九鼎翻天覆地摩拳擦掌脱颖而出C.一言九鼎日新月异厉兵秣马崭露头角D.一字千金日新月异摩拳擦掌崭露头角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她形象青春靓丽,性格乐观开朗,中英文表达也切换自如,这换取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B.她形象青春靓丽,性格乐观开朗,中英文表达也切换自如,换取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C.她青春靓丽的形象、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中英文表达的切换自如,这赢得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D.她青春靓丽的形象、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切换自如的中英文表达,赢得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相似性及表达效果。(4分)【答案】18.B19.D20.(1)相似性:本体雪道与喻体白色蛟龙在色彩、形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2)表达效果:①将山坡中蜿蜒曲折的雪道比喻为在山间穿行的白色蛟龙,准确突出了雪道的特点;②以动写静,使静止的雪道具有动感和活力;③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更强。【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一字千金:形容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本处指中国兑现承诺的背后彰显了大国实力和大国担当,所以选用“一言九鼎”。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指发展、进步极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本处是说这座偏远小城发生的变化巨大,所以选用“翻天覆地”。厉兵秣马:指事先做好充足准备;摩拳擦掌:形容精神振奋。本处的主语是中国冰雪的精兵强将精神振奋的向目标发起冲击,所以选用“摩拳擦掌”。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本处是指谷爱凌在世界赛场上才能全部显示,超越众多选手,所以选用“脱颖而出”。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两有处语病:(1)语序不当。“青春靓丽的形象、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中英文表达的切换自如”,可改为“青春靓丽的形象、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切换自如的中英文表达”或“形象青春靓丽、性格乐观开朗以及中英文表达也切换自如”;(2)搭配不当。“换取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可改为“赢得了各国冰雪迷的关注和喜爱”。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山坡间的条条雪道,喻体是在山间穿行的白色蛟龙。雪道和白色蛟龙,从颜色上来看都是白色的,条条雪道沿着山坡向下延伸,山坡的形状决定了雪道的形状,体现了雪道蜿蜒曲折的特点,而白色蛟龙在山间穿行,也具有这种蜿蜒曲折的特点,所以形态上二者也具有相似性。通过比喻的运用,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雪道蜿蜒曲折的特点。同时,条条雪道是静态描写,而穿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与未来教育展望
- 学习进步发言稿
- 社区活动与PBL实践活动的融合探索
- 发言稿400字左右
- 留学后的心理调适与职业发展
- 班级庆元旦活动总结
- 财务岗位职责与整体工作内容
- 公司行政部工作计划范文
- 物业公司办公室工作总结
- 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
- 《会稽山绍兴酒营销策略现状、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000字
- 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
- 电气安全培训
- 15 分章专项练习-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 注塑品质管理要点
- 一课一练┃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
- 校长(含副校长)绩效考核指标要点
- 初中衡水体英语(28篇)
- 九年级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 GB/T 2317.2-2000电力金具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 机动车辆保险理赔实务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