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发现_第1页
西方史学发现_第2页
西方史学发现_第3页
西方史学发现_第4页
西方史学发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家好第十二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

第十二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的需要。历史学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为了更充分地认识现实和改变不合理的现实,而去追索历史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A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的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B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确认了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C克罗齐的论说忽视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如研究者之所以会由现实的激发产生出不同的历史研究动机,是由于研究者持有不同的社会或政治立场。二、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

(一)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考实性认识,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确认历史事实的认识,即“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层次上的认识;第二层次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是在已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即“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第三层次评价性认识,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历史认识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与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相应分为三个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二)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事实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是单一事实,如“北魏统治者于太和9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有的是复合事实,如“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经过”;有的是带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如说“北魏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单一事实运用技术性方法即可确定。对于复合事实和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的确定,必然会有社会历史观和与之相应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在其中发挥导向作用。

(三)成因判断

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性做出判断。人们解释事实不外乎采取三种方式:用“常理”解释,用经验规律解释,以及用因果必然性规律作解释。这三种解释方式也就是常见的三种成因判断方式。

(四)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评价。历史学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鉴往知来的需求才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古今中外史学家的一切历史著作,实际上都含有价值判断。(五)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社会历史观对三个层次的判断都起着导向作用。

第十三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一、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决定了历史认识的检验也需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检验都归结为社会实践的检验。二、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历史认识必须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历史科学之树必须常新常青。六、历史认识的检验历史认识与其他认识一样,正确与否,应当有检验的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项根本的原则,今国内史学界在讨论历史认识的检验之时,首先想到怎样把这条原则运用于史学理论。但在面临“历史不能再现”的实际问题时,立即表现为左右维谷的困惑,使历史认识的检验问题成为史学理论的难题之一。一些西方主观主义史学流派否认史学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的历史,理由之一就是历史不可能复现,无法像物理学、化学那样进行可以重复的实验。这种思路影响极大,其实也是在混淆“历史”与“史学”的前题下,玩弄了一个逻辑圈套而已。现在,让我们将之解套:第一,客观历史固然不可复现,但同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却可以反复认识、反复研究,即历史认识是可以重复多次进行的。我们所要检验的是历史认识而并非历史,那么有什么必要总是强调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为什么竟然丝毫不注意历史认识的可反复性?第二,同一历史问题的历史认识能够重新进行、步步进展,这是历史认识可以予以检验的条件。对一个历史问题的每一次重新研究,都包含着对以往有关认识的检验。第三,历史当然不可能再现,但如果假定历史事件可以重现,也不能作为检验历史认识的最主要方式,因为历史认识不单单表述历史事件的实况,更重要的是予以分析、概括、总结、评价和置于整个历史进程中的综合论断。例如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有许多不同的分析和评价,都属于历史认识,假如重现这一历史事件,至多增加一些直观场景的感性认识而已,这对于检验该历史问题的某种理性认识之是否准确,其实意义不大。

因此,检验历史认识的正确性,是对其所依据史料和判断、评论、分析、概括等等见解的综合检验,检验方式是在可以反复、可以重新作起的历史认识过程中进行。以哲理性的命题表述,那就是:

历史学界共同进行的历史学学术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的唯一标准。

在历史认识之检验问题上,漠视或压低历史学学术实践的作用,非糊涂观念即欺人之谈。这里所讲得历史学的学术实践,有两点须引为注意:1、是史学界共同的实践,是每个学者研究活动的总和。即使每个参与者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偏向,但史学界研讨的总和仍然会逐渐消除主观因素。2、是学术性的实践,而不是出于政治或其他利益对历史的故意曲解。

七、历史学能否达到真实性、科学性

历史学是历史认识的总和,并且予以理性化、系统化而形成的学科。历史学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历史,能否科学地理解、评析历史,是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否认历史认识能够达于真实,更否认历史学可以成为科学,是所有主观主义史学流派的主要特征。其核心论据是:认为往事一去不返,现存历史记载大多经过人为的加工,且不全面记录史事,因此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对历史的分析评论,更是人言言殊,无从检验。国内一些学者也套用“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哲学命题,笼统地称历史认识是“无限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这些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以下简要条列几项论点:

1、关于历史记载的可信度问题。历史学的学科底线是如实记述史事,不允许明知不实却仍作记载。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果在其开始记述往事的早期,未形成强劲的记史求真的史学理念,那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和发展出自己的传统史学。中国从春秋时期就形成“书法不隐”的共识,西方从修昔底德就树立了严格的核实史事的作风,因此世界史学有此两支史学得以持续的发展。其他有不少民族,只是有史料而无史学而已。具备求真理念的历史记录,大的线索和大的事件,主体上大多可信。因此,否定、贬低历史记载的可信度,是不正确的。况且可以作为史料而不带主观取舍性质的文物、遗迹、原始档案等,对考订历史真相起很大辅助作用,所以,毫无理由怀疑史学能够揭示历史宏观真相的能力。

2、关于历史学对真实历史的认识。我们已经强调历史与史学之间的区别,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学的叙述能不能达到历史的真实?国外有所谓“叙述的史学”的观念,把史学视为史家各自观点的叙述,意图是否定史学能够成为真实历史的反映。前已说明历史认识的中介(史料)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可考证性,那么史学反映真实历史亦属可能。首先,历史学不能将以往历史的所有真相都考察清楚,事实上,史学也没有必要承担这样任务,正如一个人没有必要记住自已所有经历那样。因此,史学的这一特征,不可当作否认历史认识可以达于真实的借口。

其次,历史的大脉络、大事件,大多已经理清,历史的真相,大体上已经得到揭示,即历史学已经将很多史实考察明白,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专拣一些尚存疑问的事例,专拣某些未知的细枝末节问题,欲图证明真实历史的难于确认,这在理论上仅仅属于诡辩而已。再次,至今仍有一些重要的史事,或记载纷纭、或史料缺乏,真相尚未考明,这正是历史学仍应将求真作为主要宗旨的原因。从近年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在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考据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查明许多史实的显著成果。对此,史学界应取比较乐观的态度,即使最终有些事件不能查清,亦对认识历史发展的大势影响有限。须知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中,也有许多问题至今不明。

能不能因为有些较大史事无法考证,就整体上判定历史学不能揭示真实历史呢?不可!例如一个公安局具有很高破案率,虽然仍然有不能侦破的案件,但还是可以作为模范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历史学考察历史的“侦破”成就,早就值得定为揭示史实的学科典范,焉能肆意贬低!

3、关于历史学对史实的评析与抽象。史学不限于对史实的清理,还应当进一步评析史实、探寻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对大量史实概括出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抽象出历史发展大势和规律。在这些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上,各派史家的见解更为分歧乃至对立,甚至有人怀疑、否定这种深层认识必要性及可能性。现试予以分析(1)由于各个史家认知结构的不同,评析历史、概括历史而产生分歧的认识乃正常现象,通过讨论、辩驳,在学术层面上能够显现出正确与错误的分水岭。但出于政治利益或其他非学术性意图来诠释历史,造成的错误和歪曲影响大而难于纠正。因此,史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强化其学术性,使历史的研究、探讨、辩论以学术为轴心向前推进。(2)提倡学术性讨论和辩驳,这是将众多私家见解去粗取精、趋于一致的主要机制。特别是要批判片面使用史料、曲解史料、篡改史料的不良学风。只要尊重史实成为规范,学术讨论就可以令史学健康发展。健康发展的史学,一定会使主要历史问题的认识趋向一致。(3)历史事实之间本来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即其中之一。世界历史的发展,早已显现出共同的大趋势,因此抽象性认识历史并非空言。社会化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任何问题不断深化认识的特殊本性,对历史问题也是如此。因而探索历史事物的本质,历史认识的理性化、抽象化,不仅必要和可能,而且简直是不可阻挡。这是历史学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简短的结论如下:

a、历史学能够揭示历史的真相,而且已经揭示出许多历史的真相。

b、历史学能够揭示历史的内在本质,能够成为一门科学。

c、强化史学的学术性,开展讨论与辩驳,是推动历史认识能够达到真确、精深的有效机制。

八、历史认识的社会实现

(一)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社会实现

“社会实现”这个概念,是从经济学中借用的名词,其含义也不与原来的用法一致。“社会实现”一般说来是指事物、见解、价值尺度等等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在社会层面上实际参与了某种运行机制。即起到社会作用,引起了社会效应。我们说的“社会实现”,包括在社会上被应用,但不仅仅是“有用”、“被用”,因此,我们才将“社会实现”解说成“在社会层面上范围上实际参与了某种运行机制”,而不是“实用”。即使是科技发明,也不能单用“转化为生产力”这个狭隘标准来衡量其“社会实现”性质。

社会运行机制指的是什么》社会在发展演化中,具有多种运行机制:政治军事机制、经济生产机制、教育机制、民众生活之民生机制、学术文化机制、文艺机制(文学艺术)、协调管理机制等等,其中民生机制中就包含了社会各阶层吃、穿、住、行、医疗、娱乐等等丰富内容。一种物资产品、精神产品,必须实际进入其中一种或几种社会机制的运行之中,才算得到了“社会实现”,历史认识的社会实现,标准也是这样的。

(二)历史学发展的条件与历史的再认识

历史认识的系统化就形成历史学,历史学的发展在总体上决定于历史认识的社会实现。因此,如果根本没有社会实现,历史学是不能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实现是历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社会实现不是每时每刻、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具有必要性,所以只是一个总体上的制约条件。目录页历史的再认识,是历史认识在社会实现的运行中,引起补充修订、更新、深化的认识过程,这是史学发展的表现形式。史学发展的状况,主要决定于再认识的广度与深化程度,旧水平的反复炒作,“炒冷饭”造成的热闹表象,不是发展,而是没落。再认识可以是旧认识的进一步推进,即修订和深化、补充与拓宽;也可以是旧认识的否定、翻案。

历史再认识的动力来源,其一是史学外部现实社会的某种需要,其二是学术研究本身提出新的问题。在学术文化发展层次较高级的社会在学术民主气氛较浓的社会,历史再认识可以主要由内在动力促成。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转型时代,历史再认识可能得到较大的外动力。而史学评论是促进再认识连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一项活跃的内动力。

历史学发展的健康出路,是将社会实现重点转移到在学术文化机制的运行中去,以强调准确性、科学性和学术创新性为第一原则。

(三)史学的知识性、学术性、可应用性

史学提供人们对以往社会的知识,这容易理解。史学提供的知识对整个社会人类的文化素质、智慧层次有十分大的促进作用,其功能潜在地融入社会整体进步的进程之中。历史知识开阔了人们认知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是人类自身完善化的必要条件。

史学的学术性是指对历史的深层次探讨,以求达到精确、科学的认知程度,学术性是提供高质量历史认识的先导。学术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精髓的部分。学术是人们针对各类专门问题,自觉作出的以追求认识正确性、深刻性为目标的研讨过程及其成果。有着摆脱直接利益制约的取向和独立、创新的品格。学术的根本精神是追求理性认识的真理性,摒弃盲从、迷信与短视的趋利欲念,因而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精粹部分。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