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最终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观看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试验室)与(现场)。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试验法有别于其他争辩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争辩的情境赐予肯定程度的把握(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依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依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 先赋)角色和( 自致)角色.个体对自我的生疏,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依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抱负的自我)与( 应当的自我)。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材)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心情、性格等。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受);二是(社会学习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像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境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缘由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依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退失调状态的方法有(转变认知)、(转变行为)和( 增加新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依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想与推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凯尔曼指出,态度的转变要经受(听从)、( 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生疏、(接近)、(相像)和(互补)。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热、( 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涵)的需要、( 把握)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依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 社会抑制)。听从依据听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听从和对(规范)的听从.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二)单项选择题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再社会化).归因理论争辩的创始人是(A.海德)。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简洁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告,这体现了劝告者的( D.相像性)对态度转变的影响。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转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B.听从).“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D.社会惰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赐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 C.晕轮效应)。(C.整体性).认知失调理论是由(A.费斯廷格)提出的。“望梅止渴"是体现示意的绝好例子,这种示意是(A.直接示意)。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试验证明白( D.听从)的存在。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外交官 )。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B.伴侣)。三度归因理论(Cubetheory)是由( A.凯利)提出来的。态度转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转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活动参与法)。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多拉德)和米勒(N.E。Miller)1939年提出的。阿希的三垂线试验证明白(C.从众 )现象的存在。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A.初级社会化)。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争辩证明白老师的期望对同学成果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皮克马利翁效应)。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努力)看作是临时的内因。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B.首因效应)。卡茨(D.Katz)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转变的(A.功能理论)。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B.集邮爱好者协会)。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玩耍”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争辩,把人际关系归纳为( D.8 )种类型。(三)名词解释再社会化,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全都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归因:.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社会认知:个体通过人际交往,依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想与推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盼值前进,最终这个预言得以实现。社会比较: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社会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肯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种对情境的推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责任集中:当发生了某种紧急大事时,假如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由于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当由大家共同担当,也就是说供应挂念的责任集中到其他人身上。攻击行为:就是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损害或试图损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社会影响:在社会力气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心情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群体思维:高分散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全都,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去共性化:个体丢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冲突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群体极化: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简洁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打算,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生疏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心情指向。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全都而实行的转变知觉、推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听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转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21。领导,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22、角色扮演:即角色实践,的行为.23、自我设障:个体经常将失败归于外因,,达到爱护自尊的目的。(四)简答题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答: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简述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答: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听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1)内心愿愿,并且是临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仿照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全都。,从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如何削减群体冲突和偏见?答: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消极的后果.但是,偏见并非是不行消退的。消退刻板印象.,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退。增加公平的、个人间的接触。只有公平的、个人间的接触,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力量、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开陷入为主的推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退偏见的目的.(3)(嘉奖的赐予视全体人员是否共同合作而定的任务,而非互斥性的竞争任务,是消解群体间的敌对心情和偏见的重要途径。4、什么叫宽大效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消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这好像是一个冲突,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缘由可能有:人们期望自己的四周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适些;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慈爱。5.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缘由有哪些?答: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错误。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缘由可有:(1)人们有一种信念,.(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简洁留意行动者,而忽视背景因素、社会因素。6.简述转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答:转变态度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劝告宣扬法。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使之态度发生转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角色扮演法.转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转变人们的态度。(4).7.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挂念时会消灭旁观者效应?答:(1),假如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由于每个人.(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时间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大事做出推断。,避开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傻气,以削减社会贬低的发生。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答:(1)生疏。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是从相互接触何处不交往开头的,通过不断接触,彼此相互了解,简洁引发喜欢。(2)接近。生活的时空性打算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亲密来往(互联网例外),,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简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互补。交往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吸引你的个人特征。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造成心理上的紧急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退失调状态,使认知相互协调全都。通常消退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转变认知(2)转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全都而实行的转变知觉、推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缘由:,人们从众是由于人们信任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挂念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由于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称赞,不至于陷入逆境或遭到排斥。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渐渐形成与进展的。在说服他人转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简述从众的乐观与消极意义.(五)应用分析题★1.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20035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208刀,围观者竟无一人上前制止。请用学过的学问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答: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挂念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2、缘由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 1)责任集中: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大事时假如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大事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大事做出推断。如,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损害。★2.阿尔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