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春山居的建筑及景观设计_第1页
杭州富春山居的建筑及景观设计_第2页
杭州富春山居的建筑及景观设计_第3页
杭州富春山居的建筑及景观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杭州富春山居的建筑及景观设计

杭州富春山居位于杭州山水秀丽的富阳市富春江畔,是一家准五星的旅游度假酒店(也有说是度假区的)。酒店的建筑和外环境据说是一个比利时建筑师所设计。我于2008年国庆假期间跟朋友在那里住过一天,去那里住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看看它的设计。我觉得这里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大体可以理解为是用现代的手法重新演绎江南的传统风格,这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也许是由于设计由境外设计师所做,我觉得不论是在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借用,还是“现代感”的体现,都显得比较纯粹。我们的设计师因为身处自身的文化之中,传统往往成为一种包袱,对传统风格的阐释和发挥或者过于琐碎,或者过于装腔作势,反而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下面是从当时所拍的照片中精选的一组照片,已经能看出其设计的思路和手法,作为学习设计的参考,我觉得是很有益处的。

本来刚拍照片归来就想着要尽快上传的,然而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被安排”的状态,总是忙乱,总是因忙乱而没心情,竟至于拖延至今。

由于拍照当天天气阴霾沉重,照片中的天空无一例外都是一片惨白,建筑及景物也显得过于平淡,光影效果之类就更谈不上,这确实有些遗憾。还是看看图片吧。

图1

酒店建筑间围成的一个水庭院。除了有水乡的意味外,还起到了加大空间尺度感的作用。

图2

种植池在水池中,这种设计视觉效果是不错,不过维护管理比较麻烦,而且这是违背自然生态的规律的,我觉得不宜提倡,即使真要设计成这种味道,种植设计也要另想办法。为了好看而不顾实用和科学规律,始终不是最好的办法。

图3

对称形式的设计,这种做法一般来说比较安全,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只是容易走向死板。

图4

这是一个码头,真有游船靠岸的。水面和岸边的关系控制得很好,所以看起来平远的效果出来了,倒影的效果也不错。水位控制的问题原理上很简单,但实际工程中常出毛病,问题常出在水位控制和岸高设定的权力常常不在同一个人手中。

图5

建筑内部用了很多这类型的“插花”,强化了“清雅”的风格。

图6

几乎在每个走廊转折及交接处的视线焦点上都设置了对景,只是简单的一个摆设,但可以看出设计者的用心之细。

图7

这种插花也与众不同。

图8

我看见这个小水钵和碗莲,觉得很受启发。一般的景观要素改变尺度和观赏距离,可以获得意外的效果。

图9

用柿子的果枝做的“插花”,跟上面的风格是一致的。不求华丽只要清雅。

图10

从外面看酒店大堂的效果,障景的手法产生掩映的效果。

图11

从大堂向外看的效果。

图12

围墙用大盆的云南黄素馨装饰,用材简单,效果理想。

图13

前往酒店大堂的路上一个用景墙围成的空间,具有现代构成的趣味。江南白墙青瓦的意象被涂料墙体和灰色的石板压顶(就是普通的花岗石板)重新诠释。

图14

这个看起来象是大门,但实际上似乎只是闲置在那里。或者起一个空间序列引导的作用吧——让进入酒店大堂的人有一个情绪上的准备。因为是比较高档的酒店,人肯定很少,所以到处都看不见人,感觉很空寂。什么样的人最需要这样的环境呢?

图15

麻灰花岗石制作的栏杆,表面有几种加工方式,产生趣味变化。墙上那个斜槽,里面装了灯,晚上照亮路面,但又不会产生干扰人视线的辉光。

图16

墙上开一些竖条景窗,一方面产生虚实对比,另外一方面也有透景效果。

图17

全用竹子的种植设计,这符合“单纯化”的设计原理。当然这样的景观有人觉得很好,也有人觉得太单调了一些,这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个景观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很欣赏它。按照美学的原理,审美本来就主要取决于审美的主体,而非客体。

图18

这是当时心血来潮躺在地上仰拍的照片,如果天空是蓝天,效果应该还不错。

图19

这是一个用人造地形分割空间的例子,做法并不复杂,但分割空间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可以预计,等那个凸地形上的樟树长大一些,效果会更好。

图20

纯用珊瑚树做的植物景观,显得很自然——所谓自然就是看起来它好像本来如此,无需外力去费劲地维持它的存在。

图21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品质”,在富春山居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例如这里的道路,材料和做法都不算很特别,但因为做得特别精细,就自然产生一种动人之处。

图22

纯用竹子的另外一处。

图23

图24

建筑抬高来做,可以产生一定的“登临”的体验效果。在设计中应强调人的“体验”的不同变化,如果一个场所中,人来来去去只有一两种体验的效果,它不可能给人丰富多彩的印象。

图25

竹林小径实际上是园林中常可独立成景的做法。其实由这种形式展开去,我们可以设想很多类型的“幽径”,例如“松林小径”、“葵林小径”、“花雨小径”、“榕阴小径”、“芙蓉小径”,等等……这种景观模式的核心就是形成狭长弯曲的空间,并屏蔽大部分的视线通道,同时具有足够的长度。

图26

台阶成为形态构成的一部分,不过我觉得台阶的做法不够精巧。

图27

小径尽头的对景,还是延续细长景窗的做法,使各处的风格统一。在形态设计教学中有一种说法是变化的能力容易培养,而统一的品格很难形成。其原因多半是设计者担心“统一”会变成“单调”,所以过分强调变化。实际上设计中变化必须是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变化,只强调变化带来的杂乱远比只强调统一带来的单调要恶劣。

图28

这只是一张趣味性的照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景观,呵呵。

图29

图30

夹道的桂花使通向建筑入口的空间显得更幽径,也更有生机了。

图31

传统石鼓的应用。即是强调也是装饰。

图32

我没想到会使用骆驼代替石狮子摆于门口,照此思路,则我们还可以使用什么样的东西起相同的作用呢?大象、山羊、瓜果……用猪好不好呀?呵呵

图33

图34

用亭子做入口,效果也不错。

图35

一个小小的水庭院。请注意细长条的窗户,这成了被反复强调的一个符号了。

图36

山墙和屋顶结合处的细部。做好这样的细部,建筑就更耐看了。

图37

把柑橘终于普通的陶缸中做成摆设式的景观效果,这是给很多人深刻印象的做法,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巧妙的创造。

图38

这种做法在多个地方被使用。如果在岭南地区用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在陶缸中种什么呢?

图39

带有较强构成意味的景墙组合及空间组织。

图40

内部的空间。

图41

道路这样处理,人行于其中,似有走在“谷中”之感,是不同的体验。草地灯有点莫名其妙。

图42

观景台边上的木栏杆,也可以成为靠背,但坐起来不会太舒服——石头表面是粗糙的。

图43

传统木构建筑内部的木构架本身已经比较耐看,对于境外的设计师,也许感觉会更强烈。

图44

这是酒店大堂内景,成排的黑色木柱加上灯光的效果,却有一股古色古香之意。

图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