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一、选择题1.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鲜卑族加速封建化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属于影像史料D.体现中西文化融合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是A.玄奘西行B.唐玄宗出逃C.文成公主入藏D.张骞出使西域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其用典出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客观上A.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B.确立了户口南多北少格局C.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D.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4.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下列关于坞堡的说法正确的是A.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B.坞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赋税和徭役C.坞主成为国家统一的关键D.坞堡内农民可以利用水排灌溉农田6.薛元超凭借门荫入仕,在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其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这表明A.选官方式科举门荫并重B.丞相大多数由门荫入仕C.选官制度具有不确定性D.科举取士制度受到重视7.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等势力,公开反叛朝廷。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唐德宗遣使于吐蕃,请发其兵,后未果。据此可知A.藩镇是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吐蕃纳入中央的正式行政管辖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8.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9.据《魏书》记载,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据此可知,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国家财政收入剧减C.均田制已遭到破坏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10.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D.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1.唐代诗人孟浩然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也曾向玄宗流露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苦衷。这体现了当时A.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节B.诗人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C.主流文学体裁发生了变化D.诗歌世俗化倾向日益突出12.文物作为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文物反映当时政府A.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B.将赋役合并折成银两征收C.将丁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13.据学者考证,先秦两汉时期《诗经》的著述有54种,魏晋南北朝时期有112种。直到唐太宗诏令颜师古校定经书文字,历经20多年修撰成《五经正义》,完成了包含《诗经》在内的五经内容上的统一,“由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唐太宗这种做法A.利于强化儒学的政治功能B.旨在推动唐朝文化发展C.促进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14.武则天爱好文学,喜用文士,曾在进士科中加试杂文,但后来多次停试杂文,以期通过“断浮虚之饰词”来更好地发现“实用之良策”。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A.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B.服务于现实需要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推动了文学繁荣二、非选择题15.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材料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6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两晋以后,佛教渐盛。宣扬“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的佛教,得到皇帝、士大夫的倡导、扶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强大的寺院经济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封建朝廷的经济收入,而且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的利益。公元489年左右,范镇写成了《神灭论》,主张“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否定“形亡神存”,指责“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摘编自杨世秀《浅谈范镇及其《<神灭>》材料二宋代“精英佛教”(以探究诸法实相与自我证悟为特征)因义理过于烦琐深奥,逐步趋于式微。与之相对的“功德型佛教”(以功德思想与他力拯救为基础)由于契合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传统报应观念,再加上简单易行,颇有民众情缘,成为普通民众佛教修行的主要选择。正是名目繁多的佛事活动和功德回向的福报观念,使佛教这信仰系统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佛导呈现出香火鼎盛、信众云集的景象。——摘编自陈雷《宋代佛教世俗化的向度及其启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范缜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宋朝文化的影响。(6分)
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AACCADBCADBDAB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云冈石窟前期佛像的雕塑“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494年之后,其佛像的雕塑显示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其封建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艺术审美和艺术追求上不断汉化,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云冈石窟佛像雕塑特点的变化,并没有涉及“三教合一”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佛像属于实物史料,而不属于“影像史料”,排除C项;云冈石窟佛像特点的变化中并没有涉及“西方”的元素,也就不能得出“中西文化融合”的结论,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地图可看出该活动从长安出发,西行到达曲女城和那烂陀,这两处都是今印度地区,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故选A项;唐玄宗出逃并未前往曲女城,排除B项;图中没有地方涉及到西藏,碎叶是今吉尔吉斯斯坦地区,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是连接中欧而非印度,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纲要》上册第28页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开发,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故选C项;“消除”不合逻辑,应为“缓解”,排除A项;“确立了户口南多北少格局”在北宋时期,排除B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不合史实,西晋存在于265—317年,而北魏存在于386—534年,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可知材料中的画像砖既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审美,也体现了民间百姓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社会价值取向,故选C项;“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说明画像砖中的游戏是儿童之间普遍存在的游戏,而不是普通市民阶层之间的游戏,排除A项;骑竹马只是普通儿童之间的游戏,并非特指少数民族和汉族,排除B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排除D项。5.【答案】A【解析】坞堡“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说明,当时坞堡具有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A项;坞堡由于具有庄园经济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并未给国家提供大量赋税和徭役,排除B项;坞堡由于具有庄园经济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水排是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用来灌溉农田的,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可知上层统治者往往以科举出身作为自身的遗憾,体现了上层统治阶级对科举制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并未对唐朝时期科举、门荫两种选官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二者并重的特点,排除A项;薛元超只是门荫入仕的个例,不能代表大多数宰相,排除B项;科举制的推行是唐朝时期选官制度化的体现,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知,唐朝藩镇有一定实权,为朝廷提供军粮,一定程度上从经济上支持了中央政府,唐政府对藩镇有一定的依赖性,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到面对地方部分藩镇割据起兵的情况下,存在拥护中央政府的藩镇势力,藩镇对于中央而言既是拱卫的力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故“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唐德宗时期与地方藩镇割据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唐朝与吐蕃之间关系,且吐蕃正式纳入中央行政管辖是元朝,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唐德宗时期与地方藩镇割据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此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且经济重心基本南移是在南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可知,《杨大眼造像记》深受佛教造像这一外来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北魏统一说汉语与“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不符,排除B项;隋唐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排除D项。9.【答案】A【解析】题干中“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可知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国家财政收入前后比对的信息,排除B项;“已遭到破坏”不合史实,“均田制已遭到破坏”是在唐朝中期,排除C项;由于农业人口与农业用地面积不成正比,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称为人地矛盾,与题干“地有遗利”相悖,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说明有利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的效率,故选D项;削弱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提高门下省的地位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A项;据所学,三省只是辅助决策,三省共同议事不能带来决策的民主,排除B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仍然拥有宰相的部分权力,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知孟浩然的诗作鲜明地向统治者表达了希望得到重用、积极入仕的渴望,故选B项;孟浩然走向隐居生活是在仕途无望的前提下出现的,但是它自身渴望入仕的愿望始终存在,说明他的想法与他的行动并未脱节,排除A项;唐代主流的文学体裁始终是诗赋,排除C项;诗歌属于士人文化,主要面向的是知识分子,不存在世俗化的倾向,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题干文物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上面的文字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紧扣“庸调银”并结合《纲要》上册第40页所学: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成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D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是两税法的内容之一,结合《纲要》上册第40页所学: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排除A项;“将赋役合并折成银两征收”是明代一条鞭法的内容之一,排除B项;“将丁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清代雍正帝摊丁入亩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先秦两汉时期《诗经》的著述有54种,魏晋南北朝时期有112种。直到唐太宗诏令颜师古校定经书文字,历经20多年修撰成《五经正义》,完成了包含《诗经》在内的五经内容上的统一”可知,唐朝以前经书版本众多,直到唐朝才最终修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天下读书人的范本,这不仅能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满足了当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需要,而且强化了儒学的政治功能,故选A项;《五经正义》属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与政治相关,唐朝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及内容,材料仅涉及到教科书的编写,而没有明确其他类型的文化形式及内容,故“推动唐朝文化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已经确立,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确保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仅涉及到唐朝书目的编写情况,《五经正义》属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书目的编写不会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逻辑错误,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期通过‘断浮虚之饰词’来更好地发现‘实用之良策’”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主要是为现实服务,故选B项;据材料“更好地发现‘实用之良策’”可知,选取的人才主要是实用人才,而非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武则天时期人才选拔的目的,而非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武则天时期人才选拔的内容和目的,没有涉及文学繁荣,排除D项。15.【答案】(17分)(1)主张:性善论;仁政。(2分)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任答3点3分)(2)原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2分)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每点2分,共4分)(3)成就: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分)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4分,若回答“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也可给1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等,得出性善论;根据材料一“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等并根据所学知识孟子的主张,得出仁政。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根据《纲要》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从时代、经济、阶级、统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时代——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士阶层崛起;统治者——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得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根据材料二“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得出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第二小问影响,根据《纲要》所学,从国家、赋税制度、农民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国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农民——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第一小问成就,紧扣设问中“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并根据《纲要》宋代科技的所学,得出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第二小问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并结合《纲要》宋代社会的变化的所学,从经济、观念、社会、国家等角度来分析得出,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观念——门第观念淡化;社会——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若回答“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也可)16.【答案】(1)观点: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标准推行计划
- 娱乐休闲行业前台服务心得
- 互联服务销售工作总结
- 电商仓库管理员服务职责
- 纺织原料采购工作总结
- 语言学校前台工作总结
- 水产加工厂保安工作总结
- 第二单元 一年级下教案
-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5年1月广西2025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 劳动合同范本(2025年)
- 辽宁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工厂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方案
- 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
- 2024年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
- 《电能计量知识介绍》课件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弹性模量自动生成记录
- 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
- 2024年教师师德师风工作计划(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