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训练)1.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党和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政策是在(

)A.1949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7年2.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C.民族平等与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3.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建国后,又先后成立了4个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定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体现(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B.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深化C.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形成 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逐步健全4.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人员一般由少数民族的公民担任;1996年,在民族地区已建立小学103139所,中学11563所,高等学校105所,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些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促进了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护B.体现了各民族的政治愿望C.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D.利于消除各民族间的差异5.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曾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致使现在根本弄不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而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就有400多个。少数民族不再隐瞒身份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6.如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3年建立)人口、教育等方面的统计。该表说明(

)时间少数民族数量教育水平平均寿命1953年445.15万文盲率90%以上不足30岁2020年1493.22万高中阶段98%74.7岁A.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B.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C.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做出这一规定是基于(

)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强烈愿望C.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现实 D.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制定宪法,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包括(

)①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这一规定有助于(

)A.消除民族间的差异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C.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10.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署。70年间,西藏人民走过了从一穷二白到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程。推动西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11.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被写入宪法。这表明(

)A.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以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民主C.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过渡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12.如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在西藏得以成功实行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西方议会制度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A.A B.B C.C D.D13.右图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币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币。这两枚纪念币共同反映了(

)A.一国两制有效推行 B.地方治理因地制宜C.直接民主充满活力 D.民族交融共同繁荣14.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段发言的背景是(

)A.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B.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C.中共八大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15.有学者指出,1982年宪法不仅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和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而且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提供了宪法依据。这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渐趋完善 B.吸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教训C.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完善 D.民族区域自治开始有了法律保障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团结统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部分实践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先后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1965年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结合当时实际情况,简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里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遭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摘编自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摘编自何一民、刘扬《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简要说明其意义。答案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11页参考答案:C2.D3.A4.A5.D6.C7.D8.A9.D10.A11.B12.A13.B14.A15.A16.(1)特征:以团结统一为前提和基础;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2)阶段和意义:1941年,提出“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等主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确保抗日战争的胜利;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阶段和意义:1949—1954年,将民族区域自治先后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17.(1)变化:清末时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在革命派中具有一定影响;之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新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