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文化的探析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方言词汇文化的探析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方言词汇文化的探析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方言词汇文化的探析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方言词汇文化的探析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阳方言词汇文化的探析摘要咸阳市,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历史悠久,曾是秦朝的都城所在地,这里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灿烂的文化魅力时刻激荡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词汇则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本文以咸阳方言词汇的分析研究为立足点,揭示背后所隐的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咸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虽不是关中方言代表点,但也有着自身特色。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咸阳市的地理概况、咸阳方言的概况及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方言中的文化词语。本章从文化词语的四个小类:风物词语、民俗词语、观念词语以及史迹词语,搜集并整理概括咸阳方言的特征词汇,力求于此寻求方言的独特之处,并以此来分析和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三章具体分析方言中的称谓词。全面概括并分析称谓词汇的特点,探寻称谓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是结语。总结本文,评析所起的作用,并补充本文研究的不足,力求对文化词汇的研究有所帮助。关键词:咸阳方言;文化词语;称谓词窗体顶端窗体底端AbstractXianyangCity,locatedinthehinterlandofShaanxiineighthundredqinchuan.Ithasalonghistory,itwasthecapitaloftheQinDynasty,whichisalsothecradleofChinesecivilization,anditsuniqueculturalcharmofthemomentisstirringtheheartsofthousandsofChinesechildren.Cultureinfluenceslanguage,languagereflectsculture,andvocabularyisthemostdirectexpression.BasedontheanalysisandstudyofXianyangdialectvocabulary,thispaperrevealsthehiddenrelationshipbetweenvocabularyandculture.XianyangdialectbelongstotheGuanzhongDialectofCentralPlains,althoughitisnottherepresentativepointofGuanzhongDialect,ithasitsowncharacteristics.Thispaper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chapterisintroduction.Firstly,itintroducesthegeneralsituationofXianyangThesecondchapteristheculturalwordsindialects.Thischapterfromthefourcategories:culturalwords,words,wordsofsceneryfolkconceptwordsandhistoricalwords,collectingandsortingthefeaturesofXianyangdialectvocabularygeneralization,andstrivetoseektheuniquedialect,andtoanalyzeandexploretheculturalconnotation.Thethirdchapteranalyzestheappellationwordsindialect.Thepapercomprehensivelysummarizesand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appellationwords,andexplores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heappellationwordsThefourthchapteristheconclusion.Thispapersummarizestheanalysisoftheroleplayedbytheauthor,andtheshortcomingsofthisstudy,andstrivetohelpthestudyofculturalvocabulary.Keywords:Xianyangdialect;culturalwordsandexpressions目录一、绪论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区,渭河北岸,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地形以平原为主,北部为山地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咸阳方言的内部分区并不复杂,其中除了长武县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其余地区皆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咸阳方言并不属于关中方言的代表点,但也有其自身特色。可是咸阳方言的词汇部分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咸阳方言词汇的全面分析,以看清方言词汇的全貌,了解咸阳方言词汇的特点,力求找出方言词汇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文化词语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语言深刻地反应了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而其中,词汇是最能直接展示历史流变中的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词汇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风俗,更甚至能发掘出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民众所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而如何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词汇,并探索出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许多学者做出了他们的努力,有部分学者提出了“特征词”的概念,总结地域文化特有的方言词汇,从而探寻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而李如龙先生曾强调要研究方言中的“文化词语”,他把文化词语分为四小类,分别是:风物词语、习俗词语、观念词语、史迹词语,是非常系统的概括,有助于我们以此开展研究。[1]下面,我们就从文化词语的四个小类来展开论述。(一)风物词语风物词语主要是记录各地自然环境、物质资源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物质文化方面的词语。本节我们从生产和生活俩类来阐述和分析咸阳地区的风物词语。1.生产类风物词从大量的考古和文献来看,关中地区进入农业文明的时期较早。在咸阳市境内的下孟村遗址、史家遗址等出土了五千年前的农耕、砍伐工具。《史记·货殖列传》曰:“关中自虞夏之贡一位上田,而公刘适豳,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风,好稼穑,殖五谷......”[2]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官—后稷,教民稼穑,由此农耕文明产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变得光辉而灿烂,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后稷也被后世人称为农业始祖,现今,咸阳市武功县境内,后稷教稼台仍巍巍屹立于此,供后人铭记。在这纷繁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关中地区由于其地域性的地理环境、气候及人文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农耕生产文化和习俗。(1)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由于咸阳地区的地形分为西北部的山地区和东南部的平原区,所以其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分别不同。中部灌区包括咸阳城区、兴平市、武功县、礼泉县、乾县、泾阳县、三原县,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两熟,秋收后种麦子,夏收后种玉米,或棉秆未拔时种麦子所以方言中有关麦子的词汇非常多。“破茬”,是指歇了一料后所种植的农作物,如“破茬麦”:夏收后未种秋季作物,秋收后所种的麦子,“破茬苞谷”同意。“回茬”又叫“靠茬”,特指西瓜等特殊作物,去年在这片地里种植,今年还在这片地里种植。长武、永寿、旬邑、彬县和淳化县,位于咸阳西北的山地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林业发展占比重较大,果树大量种植,旬邑的苹果在全国都十分畅销。农事活动:忙前:夏季收割麦子之前忙里:夏季收割、晾晒麦子的时间忙罢:夏季收割完麦子之后收秋:秋季收获农作物漾种子:用手将种子均匀地撒到地里漾粪:用锨把地里堆成堆的粪撒开攒粪:积农家肥碾场:在场上轧谷物摊场:把收割的小麦等农作物摊开在场上农具:关中地区农业文明发达,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神农氏就发明了耒耜,春秋战国时,铁骑牛耕就已出现,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传统农具不断地发展,推陈出新,时至今日,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传统农具,以下我们列举了一些:铁锨、木锨、水锨(浇水时往水流不到的地方划水):较薄,有卷边,适合掘土和铲东西的农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䦆头:形似镐的刨土工具坢䦆:作用介乎䦆锄和坢锄之间;锄分项锄和无项锄两种薅锄:除草用的短柄小锄耱:用荆条等编成的农具功用和耙相似榾柮:麦子起身前用于把麦地的大土块打烂刮板子:一种聚拢和疏散谷物的农具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麦钩:用来聚拢和疏散麦秸、豆秸等的农具撮撮子:撮箕刃片子:镰刀上的刀片刃镰子:镰刀铡刀、砍刀、镰刀(弯镰、割麦镰、割草镰)木杈:包括四股杈和扬场的六股杈排杈:在收麦场用来拾取零散麦草的农具,比木杈把柄长,把柄与杈头之间有平行的两道横木连接着,杈股就安在两道横木上,6-8条竹股,股长2尺左右桔槔:生产习俗:忙笼会:“忙笼会”也叫“扫帚杈把会”。买年三夏来临举行,大约三五天甚至更长,主要街道上摆放着大批的三夏生产用具,如扫帚、笤帚、杈把、杈头、锨把、䦆筛子、䦆头头子、䦆头把、锄、钉耙子、簸箕、口袋、担笼等生产生活工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马牛会:关中农闲时,逢城镇的集日、物资交流会时都会有牲畜市,牲畜市多以买卖牛马为主,称为“牛马会”。牛马会期间,除了买卖牲畜,还有的人,往往把自家饲养的骡子或马匹等,洗净身子,戴上新绾的笼头,还特意在头上装饰上红布条子,带到集市上,以求得别人的称赞。选种等习俗:关中人对农作物选种以越大越好为标准。玉米种子留取那些穗大、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特别要把扬场时的“风头麦”(因为颗粒饱满,扬场时容易落在前头)保留下来,将这些大的玉米穗扳回来后,从外皮处剥离一部分下来,内皮仍挨着颗粒,剥离下来的外皮拧在一起,挂在通风处阴干,等待第二年播种前夕把颗粒剥离下来。祈雨和祈晴:关中各地都有龙王庙,尤其是大河附近或常常干旱的地区,农民们认为龙王主宰阴晴、旱涝等对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情,于是,久旱不雨,农民们往往到龙王庙区祈雨;雨涝成灾,也会去龙王庙祈晴。关中人把“祈雨”读成“趋雨”。2.生活类风物词生活类风物词包含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生活习俗的全面和系统分析,能够展示关中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其根植于关中大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农耕的生产方式,具有经济、实用、朴素、大方的特点。(1)饮食民以食为天,每天生活总少不了那一日三餐,我们把早饭叫做“乾早饭”,中午称做“晌午”,所以午饭是“晌午饭”,晚上我们则说“黑咧”,晚饭是“黑咧饭”。但是因为农耕的生产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实行一日两餐制,早上地里忙完回来吃早午饭,然后继续下地干活,午后回来吃下午饭,原因一是人在干活后会觉得饿,所以总是在劳动结束后进餐,而是普通的农民大众生活过得比较清贫。人们在劳动之后,会感觉到十分饥饿,急需补充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所以勤劳且智慧的劳苦大众用所收获的农作物制成了各种美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面食。将小麦或玉米磨成面粉,面粉与水成一定比例调和,措制成各种形状,下锅水煮,熟后拌以作料即可实用,在劳动过后,吃一碗粘(ran)面,对于辛勤一天的庄稼人来说,是最大一乐事。在关中地区,心灵手巧的民众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将面食不断玩出了新花样,有多种多样的面食和不同的吃法。各种形状的,如龙须面(细如发丝)、挂面、旗花面(切成片)、麻食、扯面、棍棍儿面、刀削面等等。不同吃法的,如臊子面(用肉末或菜丁加作料炒制而成的拌料,吃面食加入)、酸汤面(用油泼辣子和醋等调味料调好的汤浇在面上,主要是酸和辣)、油泼面(将盐等作料放在煮好的面上,再撒上干辣椒面,最后用滚烫的热油一泼,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蘸水面(面条煮好,捞进事先准备的凉水盆中,然后蘸着和好的蒜水水儿吃)、老哇桑页(sa)(面疙瘩汤)等。还有用不同食材做的,如搅团、饸饹,饸饹主要由荞麦面、豌豆面做成。还有咸阳市的“汇通面”,汇通面实际是以咸阳的地点命名的陕西面食。在咸阳市秦都区,有一个汇通十字,那里的小摊贩卖的臊子面经过了改良,融合了干拌面的特点,方便美味又实惠,于是远近闻名,汇通面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除了面食,关中地区还有一种离不开的食物那就是“馍”,普通话称为“馒头”。除了直接用笼屉蒸馍,咸阳人还有许多其他的做法,大家所熟知的有“肉夹馍”(馍加卤过的肉)、“泡馍”,另外,还有如石子馍,酥脆可口,直接放在石子上烤制即可,易于保存。“干馍”,与石子馍同中有异。干馍中加入了植物油、香叶等各种香料,烘烤而成,跟石子馍长得很像,但味道完全不同,特别酥香,泾阳县一带有很多做干馍的店家,通常我们把做干馍称为“打干馍”。“锅盔”,据说是古代时的将士行军时发明的食物,用头盔烙饼,后广为盛行,称之为锅盔馍,再配上乾县的酱辣子,非常之美味。最后,其中的“重头戏”,花馍,这可不仅仅是用来吃的,其艺术价值远超过使用价值,花馍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已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逢年过节、过事时,花馍才会隆重登场,一个个花馍被做成栩栩如生的动物或别的形状,再上色,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当地的点心也是很出名的。三原县的蓼花糖:一种甜点心,已有二百年多年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赏赐,它样子像鼓槌,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风味独特。[3](2)服饰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名族独有的有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具有很大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它凝聚着社会的物质文明、礼仪制度、生活习俗、文化风尚,乃至政治变迁等重要信息。[4]在关中地区,气候冬冷夏热,所以冬季穿宽大厚重的棉袄、棉裤还有棉窝窝儿,夏季穿单衣、单裤、汗架儿。由于农业田间劳作,动作幅度大,衣服较为宽大。关于衣着,还有一段顺口溜:旧衣罩在新衣外,穿厚棉裤敞胸怀。四季一身黑穿戴,皮袄不穿披起来。一根草绳当腰带,裤腿下面扎起来。裹肚四季老少戴,脚上窝窝像棺材。从这可以看出关中人性格上坦率,作风上俭朴,不讲究穿着,从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能看出生活俭朴。以下是服饰方面的一些方言词汇:新洋洋:小孩的新衣服汗衫儿:上身穿的薄内衣汗架儿:背心架架儿:不带袖子的上衣单裤子:只有一层纺织品的裤子半截儿裤:短裤烂裆裤:开裆裤浑裆裤:死档裤圆口儿鞋:鞋口呈圆形的布鞋方口儿鞋:鞋口呈方形的布鞋棉窝窝儿:棉鞋鞋楦头:鞋楦子连连儿:围嘴儿(3)居住咸阳市位于渭河平原地带,地面平坦,农耕生产中一家与一家土地相连,家庭、家族、宗族又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而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许多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村庄。当地的民居一户跟一户相连,庄子大都坐北朝南,以前都是“房子半边盖”,现如今,百姓都富裕了,很多人都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房前通常有个院落,院前还有一摆房是前厅,用作厨房。农村的庄子原先是传统的木质门,门前有个很高的门槛,现今都换成了大铁门,门楣上或俩边都有题写或刻画的“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治家思想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关于居所的一些方言词语整理:庄子:庄基,宅院偏院子:正院旁的院子鞍间房:人字形屋顶的房屋厦子:厢房照壁子:影壁柱石顶:柱础茅子:厕所二门:大门里面的总门条桌子:长条形的桌子门道:门里有顶的过道(4)交通出行在古代,一般都交通出行都是各种畜力车,比如马车、驴车、牛车等,远到秦汉时期,通常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乘坐的。牛车,又被称作“犊车”多为妇女使用。后来,出现了人力抬的轿子,民国时期,出现轿车,后来又出现自行车,我们称之为“洋车子”,当时从国外传入的新鲜事物,都加一个洋字,咸阳人把车轮称作“车轱辘”。(5)生活器具电壶:暖水瓶碳锨子:铲木炭、炉灰等的小铲子缸子:用来喝水的器物著笼子:筷子笼老翁:特别大的翁老碗:特别大的碗碎碗:小碗水担子:挑水的扁担钢精锅:铝锅溜子:漏斗曾瓦箅子:蒸食物用的箅子搌布:抹布泥壁:泥抹子起子:改锥合叶子:铰链拐棍儿:拐杖(二)习俗词语1.岁时民俗词在旬邑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风俗歌:“正月初一起得早,磕头拜年吃水饺。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看舅女拜郎。过了初八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灯会猜灯谜。二月初二龙套头,炒馍豆豆端上桌。三月清明荡秋千,祭扫祖坟踏青山。四月下旬麦花扬,收拾镰刀去赶场。端阳插艾黄酒香,驱鬼辟邪万事顺。夏至过后麦上场,女做烧馍去看娘。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媳妇赛绣鞋。八月十五是中秋,点心月饼送亲友。九月初九重阳节,娘蒸枣馍送女尝。寒冬腊月逢古会,热闹非凡唱大戏。腊月初五煮五豆,粥甜孩童欢笑颜。二十三,扫屋院,干干净净迎新年。除夕之夜设酒宴,千家万户话团圆。”这首风俗歌基本上叙述了一年二十四时节的节日与民俗活动,这些节日大多是华夏子民共襄盛举的盛事,无论祖国大江南北,除夕之夜,阖家团圆;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平原地区的独特地域特征,深深影响着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风貌,岁时节俗是能最直接体现的。咸阳人在春节前置办年货时,必不可少的是,蒸年馍。年前还要“扫舍”。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初六至十二日前后给女儿、外甥等送灯,又叫“追灯”,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即送丁,寓意家庭人丁兴旺。“完灯”是指孩子12周岁送最后一只灯笼,在那之后只“追节”,不送灯。“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青龙节,又叫“龙头节”,这一天要吃“馍豆豆”,即把烙成的大饼切成方形的小丁,放到锅里焙干烧熟。虽然大致上当地人的节日风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并无大的区别,但是具体的活动与习俗却有所差别,比如蒸馍、做馍豆,便具有地方特色,体现了咸阳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承,青龙节等节日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幸福吉祥,消避灾凶的文化心理,“送灯”习俗等体现了传统的家庭观,传宗接代,家庭兴旺是头等大事。2.礼仪民俗词(1)生育生育礼仪为何被看重,究其根源是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生儿育女是大事,意味着家族的传承,当然值得庆贺与纪念,从新生儿出生的那刻起,各地就兴起不同的生育习俗之礼。孩子“满月”前,产妇不能出门,在家“坐月子”,婴儿也不能被抱出门,满月那天,会办“满月酒”,设宴庆祝。“抓娃”意思生育和抚养孩子。(2)婚俗古时,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今,习俗有所变化,更多得是有所简化,并接纳了部分西方的结婚礼仪。定亲习俗民间把给某青年开始提亲叫“婚动了”。通过媒人男方女方家长了解人品长相等,若合适,男方家还有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并把红纸压在灶爷香炉下,若三天内,男家一切平安,可商议婚事。成亲习俗成亲前A.发媒男方会央求媒人拿着“四重礼”到女方家“发媒”。若女方收了礼表示同意结婚B.定日子女方同意结婚后,男方定结婚的日子。定日子有很多讲究,通常要查黄历书,选择黄道吉日,“三六九,往上走”,成亲时节也多在冬季或春节期间。现今很多人选择假日或周末,讲究没有以前多。女方这时则在准备“陪房”,即嫁妆C.拉柜子或送箱子成亲前两日,南方给女方家送去装嫁妆的箱子,并下请帖两封。然后男家向所有亲友下请帖。D.添箱、送路和哭嫁当地女子结婚前要“挦脸”,也可以说“开脸”、“择脸”,即修理眉毛、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此后至结婚当天,女子不能出门。婚期前一天,女家设宴,称为“赍发”,把陪嫁衣物摆放在院内,让大家欣赏,为“摆陪房”。女子出嫁前,亲友要为其“添箱”,送些物品金银成亲过程迎娶和送亲男方迎娶,放炮仗。讲究“七娶八送”:七娶,即男方家前往娶亲的六男一女共七人;这个女需是“全命人”,即配偶健在,儿孙满堂,无再婚史。其中还包括一个挂门帘的不足10岁的男孩。男方迎亲时还要拿“莲菜”(藕)下彩车和拜天地彩车到男家门口,“执事”要“打醋炭”,即用钳子夹着烧红了的铧绕车边跑边倒醋。新娘下车后,男方要“撒帐”,即核桃、枣、纸花等。C.婚宴过程结婚当日,男方要盛情款待“新亲”,即新娘娘家人,以及来“行情”的亲朋好友。婚宴开始,酒过三巡,吃“下酒菜”,一般为八道。然后新婚夫妇对赴宴者行拜礼,即“拜席”。部分地区还兴给新郎父母的脸上“抹红”。以上的这一婚俗过程是传统媒人介绍式的婚俗习惯,丧葬礼仪棺材在当地称为“枋”或“寿枋”,把制作棺材称作“攒(cuan)枋”。把寿衣俗称“老衣”,老衣必须由“全命人”制作。“停时”指老人在弥留之际,“倒头”,即断气前子女要为老人穿好老衣,当确定老人离世后,要摔一只碗,然后烧“倒头纸”。再为死者整理衣物,脚尖绑红绳,称“绊脚绳”,脸盖白纸,叫“蒙面纸”。家族中的人设好灵堂,用蚊帐罩住老人尸体,即“停尸”,这期间家人要日夜守护。然后,看风水、报丧、挖墓。亲朋好友要在死后两三天内进行吊唁,之后“盛殓”,将尸体放入棺材。埋葬死者的前一天下午,要把灵堂移到灵棚中,请乐人来吹奏哀乐,吊唁者来来烧纸吊唁。孝子然后“献饭”,在这之后,请人来唱戏,热闹。埋葬之日,亲友拿着“盒子”,放着香蜡和食品,还要拿着“纸扎”、花圈、等前往埋葬。在去墓地的一路上,孝子要穿着孝衣,并大声哭着吊唁,这时乐人也要同去,一路上吹奏哀乐。埋葬老人后,“头七”、“三七”、“五七”还有“三年”(三周年)要隆重纪念,还要宴请村里人和亲朋好友。这些丧葬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制,正是由于对礼的文化观念,家庭宗族观念的看重,没有“礼”,家难安,国难平。也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统,用最高的礼节祭奠已去的老人,体现了尊重与敬爱,更是对孝道德践行。父母祖辈故逝,如不以礼下葬,怎么能体现敬重,体现孝义。三、观念词语(一)儒家文化观念词儒家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核心,其对万万千千华夏民族儿女影响深远,已深入骨髓,更不用说关中地区古时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古代王朝的都城。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关中地区的人们重礼,比如过大事时候各种繁文礼节。由于宗族关系的原因,关中人有着大家庭观念,家庭成员有许多的称谓。关中人的性格直爽、豪放,这说明他们的传统观念强,心地善良。他们忠厚老实,常把拍马屁的人比喻“溜沟子”,表示一种轻视,把不务正业的人称作“白日鬼”。(二)乡土文化观念词关中平原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相对而言属于内陆地区,交通相对沿海闭塞,人们安土重迁思乡比较严重,不愿意离开家乡去打拼,而且农耕文明的长期影响使得陕西人有种安分守己的性格,他们容易安于现状,俗语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在淳化一带,婚丧礼仪上十分尊重大小外家,事前礼簿登记居先,席间专门招呼,来客不拘老幼须上席款待。[5]这看出了关中地区传统的民风,邻里亲朋的关系处得十分和睦融洽。关中是礼仪之乡。陕西乔村的《吕氏乡约》,内容主要是德业相劝、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罚式、聚会等等,这个村规民约从北宋一直相传至今,由此可以看出乡贤文化的影响。旧时还有些民间组织,往往是商人“成头”起来的。比如“义仓回”、“舍汤会”、“寒衣会”。(三)史迹词语1、地名(1).历史文化咸阳当地许多村镇的名称历史上由来已久,分析可探寻到背后的历史文化。钓鱼台村:顾名思义,因有钓鱼台而得名,而这个钓鱼台据载曾是姜子牙钓鱼的地点,所以在渭河边钓鱼台附近的这个聚居村落被称做钓鱼台村。留印村:被称之为“留印”,有这样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公元783年,初冬,叛军来攻,唐德宗受惊,仓皇出城逃往奉天。夜行半路,都疲惫不堪。马车行至原上,突然,车轱辘被垫了一下,车身晃动,幸好没事,又继续前行,过后才发现马车中丝绸包裹的八颗玉玺,掉了两颗。掌管玉玺的符宝郎回头去找,却只在留印村找到一颗。300年后,丢失在这里的玉玺被一个叫段义的农民挖出,宋哲宗赵煦得之后,重赏此人,自此,丢失玉玺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作了留印村。姓氏: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以封建宗法思想为核心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现今还有很多的姓氏村,这是由于这里的人聚集而居,累世同堂。[6]比如咸阳市区周边的李家村、任家村、孙家村,至今这些村里姓李、任、孙姓的人还占大多数。宗庙文化:除了姓氏村,还有以宗庙命名的村庄,如白庙、石羊庙。宗庙,是人们祈福求拜,举行祭祀的地方。每每遇到灾祸,人们总是去宗庙祈福,祈求神灵,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正是这种宗庙崇拜,才会出现以庙命名的村。四、称谓词称谓词,既是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套相对独立且完整的词汇体系,这是关乎语言的;它又是展现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错综复杂关系的词汇体系,这是从社会学角度而谈。所以谈文化,避不开称谓词的研究。从共时角度分析,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其称谓词汇便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产生巨大的差异。所以,分析称谓词语,以此探寻折射出的文化内容。从历时角度分析,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词汇也相应地产生新词、淘汰旧词,称谓词也当然做了改变,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变化发展。称谓词,可以根据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分为庞杂的类别。本文着重于分析了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词,是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并且是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受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影响,亲属称谓系统变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此庞杂多样,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7]咸阳方言中的亲属系统也十分严密独立,并且严加规范,一一区分。但是与其他方言和现代汉语还是有部分差别的。称谓词表:老太爷:曾祖父的父亲老太:曾祖父的母亲爷:爷爷婆:奶奶外爷:外祖父外婆:外祖母达:爸爸妈:妈妈丈儿爸:岳父阿公、公公:丈夫的父亲婆婆:婆婆伯:伯父娘:伯母叔:叔父娘:叔母哥:哥哥表哥:表哥姐:姐姐兄弟:弟弟妹(子):妹妹娃(儿):儿子女子:女儿舅:舅舅妗子:舅妈姑、姑妈:姑姑姨、姨妈:姨姑父:父亲的姐姐的丈夫姑父爷:父亲的姑父姨夫爷:父亲的姨夫姨奶:父亲的姨母1.传统宗法观念的体现从亲属称谓词看男尊女卑观念:“男尊女卑”即男性的地位比女性高,女性地位非常卑微,这是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古代男性传宗,女性嫁人后随夫家姓。“外公”、“外婆”,我们通常加外来分别,这就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但这种是旧时的社会习俗,现如今虽这样叫,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被大家所接受。从亲属称谓词看亲疏观念:“亲疏有别,内外有分”。“哥哥”和“堂哥”是不同的,这种亲疏具体是由血缘决定的。内亲,即宗亲,与外亲始终有别,宗亲区分更细致,称谓更为丰富,外亲前加外、远等词。这都体现了男权主义的传统宗法观念。从亲属称谓词看辈分、长幼观:人一生下来,辈分自然确定,如称呼一声爸、妈,“礼”则成,无礼则无序,无序则无孝、无忠、无家、无国,在所处宗族中必须严律自身,尊重长辈,爱护晚辈,任何事情都不可乱了礼法,宗教礼法、传统道德有绝对的束约性。重行辈之序、长幼之别,这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现今我们在称呼曾祖父的父亲时,会在太爷前加“老”字,以示敬意。2.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咸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当然也对亲属称谓词的产生发展有所影响。叔叔,在当地也可以称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