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基础梳理一、请大家先齐读一遍文章。二、同学们读的很好,看样子预习工作做的不错,不过有些字音和停顿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没有标注的同学马上写在书上。(ppt)(1)需要注意的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ɡēnɡ)蹴尔(cù)不屑(xiè)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师:好,标注好以后,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大家注意重点字音和句子停顿三、现在请大家参考大屏幕,小组合作,梳理文意。(1)欲:想要(2)得兼:都得到(3)舍:舍弃、放弃(4)取:选取(5)者也: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6)义:道义,正义(7)甚:超过、胜过(8)于:表示比较,相当于“比”甚于:超过,比……更严重、更厉害(9)故(所以)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憎恨(11)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12)如使人之所欲……使人之所恶……(假如、假使;主谓之间取独)(13)则(连词,那么)凡可以(可以用来)得生者(14)由是(按照这种方法)则(就)生(获得生命)而(连词,表转折,却)有(有的人)不用也(采用、使用)(15)是心:这种心(16)贤者能勿丧耳(罢了)(16)一豆羹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17)得之则生:就(18)呼(吆喝)尔(用作后缀)而(表修饰)与之(他)(1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踩踏连词,表修饰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如果;同“辨”,辨别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为了表转折(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代指“万钟”,即优厚的俸禄)(22)妻妾之奉侍奉(2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停止(24)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取独叫做、称作本性。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师:好,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讨论成果(小组分享,然后朗读)四、文言现象归纳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2.一词多义(1)而①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②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顺承也可)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这种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4)得①二者不可得兼获得、得到②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5)为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则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②得之则生就③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如果(7)与①呼尔而与之给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8)生①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9)之①呼尔而与之代词,他②行道之人弗受结构助词,的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代指“万钟”,即优厚的俸禄)④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取独3.特殊句式
(1)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2)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万钟”,全句省略主语“有的人”)五、再次齐读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要“舍生而取义”。第二课时一、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1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预设:1.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一生活中的选择,对生和义的选择问题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可“舍生而取义”。这样写由具体到抽象,易于理解,且比较缜密。2.先用“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证,说明义比生命更珍贵,为了追求“义”,不苟活,不避死。再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从反面论证,阐述如果放弃追求“义”,则人们会无所不为、卑鄙无耻。最后得出结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论证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贤者能舍生取义。3.“是心”,即这样的心,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的普适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将这一信条贯穿于人生实践始终。这句话既在内容上总结前面所说,又在结构上引出第2段,表明要保持这种本心使之勿丧,须注重平时内省、修养。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2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预设:1.用了“不食嗟来之食”和孟子辞齐回邹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从正面论证即使像“行道之人”“乞人”也会为追求“义”而舍弃生命。第二个事例现身说法,从反面论证,有的人在穷困危急关头可以舍身取义,但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出示补充资料:(1)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受,并且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孟子在此基础上向世人提出警告∶是亦不可以已乎?应该终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不要丧失自己的本心————即第1段中的“是心”(羞恶之心)。2.①文天祥即将受刑,为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之时,他神态自若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②《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③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3.第三课时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第一组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改句: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预设: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第二组∶原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改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预设:原句中“弗得则死”强调了食物对于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人”,也仍能保持羞恶之心,不食嗟来之食,进一步论证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在造成羞辱的程度上有递进的趋势,从而突出了施舍者的颐指气使与盛气凌人,强化了不可规避的两难处境中对“舍生而取义”的坚守。“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第三组:原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改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预设:孟子善用排比,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铺陈排比不是简单重复,原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现不管因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义正严辞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研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做人准则,如文天祥、秋瑾、李大钊等;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又常听老师、家长说,不要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首先,生与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其次,根据当今社会的生活情境和伦理取向,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抹杀人的一切欲望及求生本能。第三,“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家国大义,也有莫甚于生的“义”,如一时之输赢,前者我们应该倡导“舍生取义”,而后者就不能一味强求了。如2020年初的这场波及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的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细毛材料生物降解-洞察分析
- 心理干预技术评估-洞察分析
- 《人力与组织发展》课件
- 亚硝酸钠毒性研究进展-洞察分析
- 微创技术在牙科手术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约数应用案例分析-洞察分析
- 网络钓鱼攻击手段-洞察分析
- 条口识别产业应用-洞察分析
- 药物现代工艺优化探讨-洞察分析
- 营养健康食品评价-洞察分析
- 日间化疗病房的运行方案
- 砸墙安全的协议书(通用)
- 康复科建设可行性方案
- 白雪公主 台词
- 课题五-车刀简介(车刀种类及用途)
- 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研究
- 检验与临床沟通与案例分析
- 《发电厂风烟系统》课件
-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知识串讲(选择性必修1第1-10课) 【知识精讲精研】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 地铁运营公司工务线路质量评定标准
-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