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中的重点课件_第1页
心理学学习中的重点课件_第2页
心理学学习中的重点课件_第3页
心理学学习中的重点课件_第4页
心理学学习中的重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一、心理学的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实验室。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铁钦纳。3)主要观点:内省方法,研究意识的结构《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2、机能主义心理学1)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2)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3、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诞生标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2)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3)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4、格式塔心理学1)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德文gestalt的译音,含义是整体或“完形”3)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5、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于19世界后期的欧洲,创始人弗洛伊德2)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6、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7、认知心理学1)标志:1967年,奈瑟——《认知心理学》2)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3)主要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忽略对动机和情感的研究《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三、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客观真实;缺点:观察者被动《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注意: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要有统一标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的不同在于实验情境不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复习题:1、简答题: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简答题: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简答题: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的区别4、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实验法;谈话法5、论述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意识的性质1、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楚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二、注意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4)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二、注意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联系: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四种意识状态下与注意分配的关系)《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1)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①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分为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其中日周期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大②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③飞行时时差造成的身心困扰绝非产生于旅途疲劳,而是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2)睡眠与失眠①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冥想状态为α波,轻度睡眠为θ波,深度睡眠为δ波。②睡眠的5个阶段:过渡期;轻睡期;沉睡期;快速眼动睡眠③失眠的表现④失眠的类型: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失律性失眠。《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3)梦①梦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②意识——无意识——前意识③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④梦的特征:自我中心;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梦的内容受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四、意识的特殊现象1、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1)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催眠”一词2)催眠原理:受暗示性;催眠诱导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4)角色扮演理论;意识分离理论2、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复习题: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无意识、催眠2、简答;1)注意有哪些主要功能?2)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3)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4)简述失眠的表现及其类型。5)梦有哪些基本特征?6)简述催眠的基本原理。7)催眠状态下有哪些心理特征?《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一般概念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远距离、近距离、内部感觉)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概述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4)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5)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二、视觉1、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2)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二、视觉2、视觉的机制1)明适应:又称光适应,P522)暗适应:P52。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3)电影的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正后像,使快速呈现的一组断续的图像被看成了连续的动景。4)拮抗原理又称四色说,既能解释颜色对比现象,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三、听觉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1、基本的听觉现象1)声音的三个属性:音强、音高、音色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音强的单位是分贝。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指组成形成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2)声音的掩蔽:P57《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三、听觉2、听觉的机制听觉理论——位置学说;频率匹配学说P58-59四、知觉——感觉的整合1、知觉的一般概念P60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3、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1)深度知觉:距离知觉2)时间知觉:影响因素P71《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五、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P722、社会认知的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整合信息2)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复习题: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阈限(绝对/差别)、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知觉、社会知觉2、简答:1)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哪些?P622)利用深度知觉的知识说明立体电影的成像原理。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社会知觉的独特性。3、论述题:1)说明听觉理论2)说明社会认知的过程《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记忆概述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P803、记忆的类型: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二、记忆系统1、感觉记忆、视象和声象2、短时记忆(20-30秒):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复述3、长时记忆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三、遗忘1、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1)根据再学习方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2)遗忘的过程是先信息迅速减少,后遗忘速度逐渐变慢2、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1)消退理论和干扰理论(前摄与倒摄)2)情景依存性记忆;状态依存性记忆3、有意遗忘的作用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四、学习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2、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P993、学习的分类: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四、学习4、学习的策略与方法1)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复习时间:及时和系统复习复习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方法:选择有效的2)组织策略P103: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复习题:1、名词解释:记忆、图示、学习2、简答:1)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2)为什么说长时记忆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P903)简要说明遗忘产生的原因。4)怎样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5)简述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6)复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P1023、论述题:试述学习的两种有效策略与方法?《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1、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3、思维的过程和种类1)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2)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二、概念的形成过程1、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2、内涵;外延;日常概念;科学概念3、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1)从个人角度来看,概念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2)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创始人赫尔3)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三、推理和问题解决1、推理1)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2)三段论推理3)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4)条件推理:假言推理2、问题解决的定义1)问题是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2)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3)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致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三、推理和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1)算法式: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1、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1)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2)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复习题:1、名词解释: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概念、推理、心向、想像、创造性思维2、简答:1)思维有哪些基本特征。2)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问题一般可分为哪三个部分?3)简要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一、智力概述1、智力的性质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2)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3)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教材举例)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5)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一、智力概述2、智商与智力差异1)利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个人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2)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3)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4)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团体差异《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一、智力概述3、智力发展的特征1)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2)稳定性和可变性二、智力的理论1、智力的因素论1)智力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P138(g因素;s因素)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3)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二、智力的理论2、多元智力理论1)加德纳: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2)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3、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4、智力的认知理论1)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2)情境智力: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三、智力的测量1、智力测验概述1)高尔顿对智力进行了第一个系统性研究。2)智力测验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和非文字测验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3)心理测验的性质P1472、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信度、效度、测验的标准化3、经典智力测验1)目前广泛应用的团体智力测验是英国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2)性向测验:潜在才能四、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复习题:1、名词解释:智力、能力、离差智商、智力二因素说、内省智力、元成分、心理特质、常模2、简答:1)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2)简述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3、论述题论述影响智力的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心理学》重点第六章智力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一、动机与行为1、动机的定义1)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2)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2、动机的产生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需要与诱因的关系《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一、动机与行为3、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1)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2)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二、社会性动机1、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原因)2、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1)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2)成就动机的特征P1713、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三、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5个)3、认知与期待理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四、情绪情感及其种类1、情绪情感的定义P1751)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察觉,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2)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3)情绪产生时出现的情绪表达过程是外部行为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P1763、情绪情感的种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四、情绪情感及其种类4、情绪情感的表达:面部、身段和语调表情五、情绪情感的功能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激励、指标)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促进、瓦解)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复习题:1、名词解释:动机、诱因、工作动机、匮乏动机、道德感2、简答:1)动机有哪些基本功能?2)简述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3)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3、论述题1)论述需要与诱因之间的关系。2)阐述认知与期待理论中动机的产生过程。3)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重要功能。《心理学》重点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一、人格性质1、人格的界定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复杂性、功能性2、人格的结构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二、人格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1)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2)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2、气质差异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3、性格差异: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三、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说1)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和卡特尔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性和个性(首要、中心、次要)3)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4)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2、人格类型说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四、人格成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3、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五、人格测量1、测验法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2、投射法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罗夏克墨渍测验;主体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法《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复习题:1、名词解释:人格、认知方式、场独立性、气质、个性特质2、简答:1)简述人格的本质特征。2)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怎样构成的?3、论述题分析人格成因的各种因素,谈谈该如何塑造优良的人格。《心理学》重点第八章人格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人际交往概述1、人际关系P211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3、人际交往的理论1)社会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2)每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3)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1、人际沟通1)定义:P2202)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3)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沟通背景4)类型①言语沟通:口语和书面言语②非言语沟通: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2、人际吸引的条件1)相似性与互补性:相似性起决定作用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接近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含两个步骤: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采访,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2)人际关系图P233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群体1)群体的定义: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2)群体的主要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性支持《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群体的一般特性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3)群体中的角色4)群体的领导(个人特质论/情境特质论)《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社会影响1)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干扰:行为效率下降3)社会惰化:当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4)去个体化:P2395)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6)从众与服从《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复习题: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群体极化、去个体化、社会惰化2、简答:1)简述人际沟通的基本功能。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3)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4)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5)简要分析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及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6)简述从众与服从的区别。《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什么是心理健康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1)三条基本原则:同一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相对稳定性2、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的智力水平、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标准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P253二、心理健康与压力1、压力及其来源1)压力:也叫应激,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汉斯)2)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作压力源。(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与压力2、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1)主要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知、性格、环境2)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类:改变压力来源和改变自己。前者表现为攻击、逃避、寻找其他途径和预防未来压力。3)正确对待压力的方法P263三、心理健康与挫折1、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三、心理健康与挫折2、挫折后的反应: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预防机制3、挫折的应对策略: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四、心理健康与焦虑1、焦虑障碍: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四、心理健康与焦虑2、焦虑的主要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症3、焦虑的应对策略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思考《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复习题:1、名词解释:心理健康、压力、压力源、挫折、心理防御机制、焦虑障碍、广场恐惧症、强迫症2、简答:1)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2)个人应该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3)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怎样正确有效地应对压力?5)应怎样正确地应对挫折?6)简述焦虑的5种类型。7)简述克服焦虑应遵循的三个原则。3、论述题挫折后反应有哪些表现?阐述心理防御机制的十种具体表现行为。《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一、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1、心理发展的实质P2792、关键年龄3、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4、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法二、儿童期的身心健康1、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1)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触觉发展得最早。2)儿童在18—24个月时出现双词话语P294《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二、儿童期的身心健康1、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P2954)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①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②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③性别社会化:性别模式(家庭、学校)④道德判断标准(皮亚杰的四个阶段)公正感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的过程中获得的。科尔伯格决定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的发展水平,他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三、青少年心理的发展1、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为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在这一层次中,个体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的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最突出《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复习题:1、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法、社会性发展2、简答:1)简述毕生发展的主要观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4)儿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社会性别角色标准?《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复习题:案例分析精讲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分析精讲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案例分析精讲2、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分析精讲2、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案例分析精讲3、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分析精讲3、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案例分析精讲4、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分析: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虽然该女孩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案例分析精讲4、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案例分析精讲5、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而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案例分析精讲5、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案例分析精讲6、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分析: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案例分析精讲6、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案例分析精讲7、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的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分析:这则轶事说明在人际关系中,说话声调本身的沟通作用。一个人的态度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是冷静还是激动,是诚恳还是虚假……都可以从他的声调节奏、停顿等表现出来。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意图时,固然要听他"说什么",但更应该注意他"怎样说",即从他的声调高低、音量大小、抑扬顿挫及转折、停顿中领会其"言外之意",而这些就叫辅助语言。案例分析精讲7、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案例分析精讲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长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还产生幻想。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而他们要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分析: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案例分析精讲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一、心理学的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实验室。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铁钦纳。3)主要观点:内省方法,研究意识的结构《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2、机能主义心理学1)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2)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3、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诞生标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2)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3)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4、格式塔心理学1)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德文gestalt的译音,含义是整体或“完形”3)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5、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于19世界后期的欧洲,创始人弗洛伊德2)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6、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7、认知心理学1)标志:1967年,奈瑟——《认知心理学》2)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3)主要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忽略对动机和情感的研究《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三、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客观真实;缺点:观察者被动《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注意: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要有统一标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的不同在于实验情境不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复习题:1、简答题: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简答题: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简答题: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的区别4、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实验法;谈话法5、论述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部分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意识的性质1、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楚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二、注意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4)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二、注意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联系: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四种意识状态下与注意分配的关系)《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1)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①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分为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其中日周期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大②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③飞行时时差造成的身心困扰绝非产生于旅途疲劳,而是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2)睡眠与失眠①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冥想状态为α波,轻度睡眠为θ波,深度睡眠为δ波。②睡眠的5个阶段:过渡期;轻睡期;沉睡期;快速眼动睡眠③失眠的表现④失眠的类型: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失律性失眠。《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3)梦①梦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②意识——无意识——前意识③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④梦的特征:自我中心;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梦的内容受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四、意识的特殊现象1、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1)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催眠”一词2)催眠原理:受暗示性;催眠诱导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4)角色扮演理论;意识分离理论2、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复习题: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无意识、催眠2、简答;1)注意有哪些主要功能?2)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3)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4)简述失眠的表现及其类型。5)梦有哪些基本特征?6)简述催眠的基本原理。7)催眠状态下有哪些心理特征?《心理学》重点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一般概念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远距离、近距离、内部感觉)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概述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4)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5)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二、视觉1、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2)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二、视觉2、视觉的机制1)明适应:又称光适应,P522)暗适应:P52。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3)电影的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正后像,使快速呈现的一组断续的图像被看成了连续的动景。4)拮抗原理又称四色说,既能解释颜色对比现象,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三、听觉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1、基本的听觉现象1)声音的三个属性:音强、音高、音色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音强的单位是分贝。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指组成形成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2)声音的掩蔽:P57《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三、听觉2、听觉的机制听觉理论——位置学说;频率匹配学说P58-59四、知觉——感觉的整合1、知觉的一般概念P60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3、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1)深度知觉:距离知觉2)时间知觉:影响因素P71《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五、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P722、社会认知的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整合信息2)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复习题: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阈限(绝对/差别)、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知觉、社会知觉2、简答:1)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哪些?P622)利用深度知觉的知识说明立体电影的成像原理。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社会知觉的独特性。3、论述题:1)说明听觉理论2)说明社会认知的过程《心理学》重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记忆概述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P803、记忆的类型: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二、记忆系统1、感觉记忆、视象和声象2、短时记忆(20-30秒):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复述3、长时记忆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三、遗忘1、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1)根据再学习方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2)遗忘的过程是先信息迅速减少,后遗忘速度逐渐变慢2、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1)消退理论和干扰理论(前摄与倒摄)2)情景依存性记忆;状态依存性记忆3、有意遗忘的作用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四、学习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2、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P993、学习的分类: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四、学习4、学习的策略与方法1)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复习时间:及时和系统复习复习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方法:选择有效的2)组织策略P103: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复习题:1、名词解释:记忆、图示、学习2、简答:1)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2)为什么说长时记忆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P903)简要说明遗忘产生的原因。4)怎样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5)简述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6)复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P1023、论述题:试述学习的两种有效策略与方法?《心理学》重点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复习题:《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1、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3、思维的过程和种类1)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2)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二、概念的形成过程1、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2、内涵;外延;日常概念;科学概念3、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1)从个人角度来看,概念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2)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创始人赫尔3)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三、推理和问题解决1、推理1)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2)三段论推理3)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4)条件推理:假言推理2、问题解决的定义1)问题是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2)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3)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致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三、推理和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1)算法式: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1、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1)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2)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心理学》重点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复习题:1、名词解释: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概念、推理、心向、想像、创造性思维2、简答:1)思维有哪些基本特征。2)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问题一般可分为哪三个部分?3)简要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6)影响创造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