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材料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迭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D.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双向奔赴’”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迫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并且人人都以好奇的眼光观看这很有特性的城市。他们不但没有抱怨,反倒常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若不是抗战,怎么会看到这里的山水。”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什么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朋友们常常因为对自己的民族期望过殷,转爱为憎,而怨恨这个民族太没有出息。但我每逢听到一个地方沦陷了,而那个地方又曾经和我发生过一些关系,我便对那里的山水人物感到痛切的爱恋。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屋里,只苦苦地思念着漓江上的寂静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选自冯至散文集《山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南京失守,武汉撤退的境况下,人们没有疲倦、抱怨,这表现出人们的乐观,又写出了山水给人的力量。B.从“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带形的湖”,意在表明虽然山水很美,但作者仍不免感到奔波的乏味和单调。C.作者将普通民众的“不变”与衣冠人士的“变”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后者的嘲讽人木三分。D.本文以时间顺序回忆了抗战时期的一段经历,既有描写又有议论,景、事、理有机融合,意蕴隽永。7.对文中裁缝赶制衣服等相关内容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写几家裁缝铺异口同音地拒绝,表现了赶做衣服难度大,也写出了答应做衣服的裁缝的美好品质。B.文中说衣服“在我的手里”“沉重得多”,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受到的感动,照应下文作者六年后深沉的怀念。C.文章通过写“我”的惭愧,递钱时的感激与裁缝说“一件夹袍八角钱”时的平静自然,突出了裁缝的淳朴善良。D.平乐的裁缝是一个平凡的人物,与平乐的山水一样地纯净和朴素,却都在战乱时期给作者带来心灵的慰藉。8.冯至在《山水·后记》里写到:“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请结合文中对漓江山水的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9.文末写到“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请结合全文理解“深思”和“警醒”的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14.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体措施?(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大散关【注】图有感(节选)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注】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宋、金相持之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欲文武报国,至老却只是个瘦弱文人,“犹”字强化了内心的悲慨。B.咸阳城一带虽荒芜衰败,但王气蓬勃,因此作者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C.诗中想象收复失地、擒缚可汗,以乐情强化悲情,又使全诗情感起伏多变。D.本诗由观图联想到地理、历史、现实、胜利等状况,内容丰富,构思巧妙。16.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情的。(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达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的感慨。(3)《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几个月来,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蔓延全国。这场大火到底有多严重,从数据______①_____。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被林火毁掉的面积已超600万公顷,26人遇难,1500多栋房屋被烧毁,约有30%的考拉丧命于大火……灾难面前,考验人的智慧,更需要人的行动。这次澳大利亚火灾中,有数百人因林火相关罪行被处理,还有不少报道提及消防力量的缺乏与民众对政府灭火、救灾不力的指责。然而当务之急是需要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从几个月前亚马孙雨林的火灾,到这次澳大利亚大火,面对重大生态危机,隔岸观火固然容易,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我们要如何行动。天灾的肆虐、自然环境的恶劣,突显了生态建设的艰难。澳大利亚的大火不会永远燃烧下去,但是保护生态的种子必须尽早种下,爱护环境的意识亟待培养,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_______②_____。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出行多用公共交通工具,点外卖时备注不要餐具,超市购物少消耗一个塑料袋……多一些点滴努力,才能汇聚生态改善的更大力量。火舌一闪,几小时就是一片焦土;荒山荒滩荒沙变绿,却需要几代人_______③_______的努力。18.请为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①()②()③()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万物是普遍联系的B.同处一个地球,没有谁是一座孤岛C.古人云:知之易,行之难,知行合一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请为以上文段拟个标题,要求用对偶句,能准确概括文段核心内容,不超过25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材料,完成小题。二道白河是长白山下的一座小域,小得你在地图上很难发现他的存在。但每一个去登长白山的游客,只要在二道白河住过一晚,对这座小城大多难以忘怀,甚至在离开很多年以后,萌生再次去看望他的愿望。小城少有高楼,低矮的砖混结构的房子随意地散落在二道白河的两岸,房前大多有木栅栏。各式各样的盆栽植物点缀其中,很多人家的窗户上爬满青藤,给整个小城平添了绿意。小城一天的生活从清晨开始,即使是八月,二道白河的早晨也没有暑热。当你推开窗,一缕清凉扑面而来。如果是住在河边,你甚至还能望到河面上居然有一丝薄薄的轻寒。整个小城安静而清爽。你可以在一个薄雾缭绕的清晨,捧着一罐蓝莓汁从美人松路散步到植物园,也可以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无所事事地踱进一间属于你的咖啡馆,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直到不经意间抬头,山边的落日羞红了脸,仿佛做了仕么错事,渐渐躲到黑暗里去了,只在天边遗落了一件金丝绒。二道白河最让人流连的是他的晚上。夜幕降临,灯光慵懒,走在滨河路上,几只中华铁沙鸭缓缓游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对情侣手拉手小心地走过晃荡的索桥,把一串银铃似的笑声抛向夜空。河边一间音乐酒吧里传来一位男歌手《三套车》的歌声,忧伤而苍凉……遥远的二道白河,静谧的二道白河,梦中的二道白河,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21.文中对二道白河的称呼,先前一直用的是“他”,结尾处变成了“你”,这样写有何作用?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包的制作有三个很重要的步骤:揉面、发酵、烘烤。揉面是为了让面团变得柔软,有弹性,富于延展性利于成形;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的氧化从而产生麦香味,使面包的口感更佳;烘烤,则是利用时间和温度把生的面筋变成熟的面包,增加色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增加食欲。想一想,“揉”得好才会有形,“发”得好才会有味,但是如果没有时间和温度的烘烤,面团永远变不成好吃的面包。面包的制作过程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材料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迭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D.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迫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D4.①材料一整体上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
②首先指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走红的现状。
③接着论述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④然后论述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5.“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具体表现在:
①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
②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
③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四段“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可知,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特指的那几部作品,即“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五段“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可知,是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而不是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选项说明的是文学与现实的相互影响。B.选项说明的是文学的传承。C.选项说明文学和社会相互影响。D.选项说明文学与时代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支持“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首先指出“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这一现象,并举出几部走红的剧目。接着作者在二至四三段分析了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作者从“最是真实动人心”“人民是文艺之母”“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三方面分析了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逻辑性强。最后,在第五段指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从而得出“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的结论。所以材料一全文整体上是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于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的理解,通过材料二最后一段“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可以总结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从材料二第三段“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可以总结出: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从材料二第一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第五段“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可总结出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从材料二第四段“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可以总结出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并且人人都以好奇的眼光观看这很有特性的城市。他们不但没有抱怨,反倒常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若不是抗战,怎么会看到这里的山水。”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什么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朋友们常常因为对自己的民族期望过殷,转爱为憎,而怨恨这个民族太没有出息。但我每逢听到一个地方沦陷了,而那个地方又曾经和我发生过一些关系,我便对那里的山水人物感到痛切的爱恋。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屋里,只苦苦地思念着漓江上的寂静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选自冯至散文集《山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南京失守,武汉撤退的境况下,人们没有疲倦、抱怨,这表现出人们的乐观,又写出了山水给人的力量。B.从“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带形的湖”,意在表明虽然山水很美,但作者仍不免感到奔波的乏味和单调。C.作者将普通民众的“不变”与衣冠人士的“变”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后者的嘲讽人木三分。D.本文以时间顺序回忆了抗战时期的一段经历,既有描写又有议论,景、事、理有机融合,意蕴隽永。7.对文中裁缝赶制衣服等相关内容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写几家裁缝铺异口同音地拒绝,表现了赶做衣服难度大,也写出了答应做衣服的裁缝的美好品质。B.文中说衣服“在我的手里”“沉重得多”,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受到的感动,照应下文作者六年后深沉的怀念。C.文章通过写“我”的惭愧,递钱时的感激与裁缝说“一件夹袍八角钱”时的平静自然,突出了裁缝的淳朴善良。D.平乐的裁缝是一个平凡的人物,与平乐的山水一样地纯净和朴素,却都在战乱时期给作者带来心灵的慰藉。8.冯至在《山水·后记》里写到:“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请结合文中对漓江山水的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9.文末写到“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请结合全文理解“深思”和“警醒”的内涵。【答案】6.B7.B8.①抓住景色的主要特征,如水的澄清、山的奇兀等,真实再现了漓江风光;②用白描简笔勾勒出了行船中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漓江景色的清新之美;③多用动词、短句等,并没刻意用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去修饰、渲染,所写景色朴素自然。9.①深思:通过对漓江山水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破坏了美好生活进行了深入反思。②警醒:通过赞美裁缝的美好品质,对失去操守的“衣冠人士”进行讽刺批判,警醒我们越是社会动荡越要保持操守和品格。【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不免感到奔波的乏味和单调”错,从“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可见,尽管都是“带形的湖”,但山变化无穷,水四通八达,让作者有惊喜之感,意在表明桂林山水之美,表现人们的积极心态。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受到的感动”错,通过“我”感到夹衣的“沉重”来反映“我”内心受到感动,不是“直接”,应该是“含蓄蕴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景技巧的能力。“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抓住景色的主要特征,如水的澄清、山的奇兀等,真实再现了漓江风光。“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用白描简笔勾勒出了行船中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漓江景色的清新之美;“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多用动词、短句等,并没刻意用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去修饰、渲染,所写景色朴素自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由原文“我坐在屋里,只苦苦地思念着漓江上的寂静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前者使人深思,后者使人警醒”可知使人深思的是漓江上的寂静,使人警醒的是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的裁缝。“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什么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通过对漓江山水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破坏了美好生活进行了深入反思。“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通过赞美裁缝的美好品质,“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对失去操守的“衣冠人士”进行讽刺批判,“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警醒我们越是社会动荡越要保持操守和品格。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杂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一项是()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14.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体措施?【答案】10.C11.A12.C13.(1)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2)导致孩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14.看法: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措施: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诏命”是一个名词,作动词“出”的宾语,所以应在“诏命”后停顿。据此排除BD。“谋”是名词,作动词“有”的宾语,且“蕃”指陈蕃,是后面“因与窦武谋之”的主语,所以应在“有谋”后停顿。据此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说法有误。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故选A。【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C.“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是“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所以,当陈蕃与窦武谋划的事情泄露,先是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而陈蕃是在被王甫下令逮捕,之后杀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使者”,泛指奉命办事的人,送信的人;“诈”,欺骗、说假话;“笞杀”,指拷打致死;“坐”,由……而获罪;“左转”,降官、贬职。(2)“致令”,导致;“赤子”,意思是刚生的婴儿,这里指纯洁善良的百姓;“岂非”,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难道不是”;“所在”,名词性结构,指居其位者;“然”,代词,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原文可知,题目答案涉及的内容为“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蕃上疏曰:‘……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结合语句“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分析陈蕃对零陵、桂阳山贼为害的看法。句子主要是写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结合语句“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分析陈蕃提出的具体措施。句子是写应该责成三府,考核地方官吏,揭发为政残害百姓之人,另选清正贤明,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被朝廷授予议郎,两次升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后来被任命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永康元年,桓帝去世,窦太后执掌朝政,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大散关【注】图有感(节选)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注】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宋、金相持之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欲文武报国,至老却只是个瘦弱文人,“犹”字强化了内心的悲慨。B.咸阳城一带虽荒芜衰败,但王气蓬勃,因此作者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C.诗中想象收复失地、擒缚可汗,以乐情强化悲情,又使全诗情感起伏多变。D.本诗由观图联想到地理、历史、现实、胜利等状况,内容丰富,构思巧妙。16.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情的。【答案】15.B16.(1)将崇高的爱国激情、强烈的报国宏愿与诗人穷愁潦倒的“癯儒”形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原诗“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可知诗人年青时就有雄心大志收复中原,但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
(2)把关中地区历史的辉煌和现在朝廷的不作为做了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诗中“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两句,可知诗人认为关中地区对于建立帝王之业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秦、汉两朝开国皇帝的气魄。他们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完全无意于恢复中原,所以诗人不得不沉痛地发出了悲凉的哀吟:“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3)将战略意图实现后的胜利景象与当前处境的冷清失意做了对比,突出了当前的失意潦倒。诗中“安得从王师,泛扫迎皇舆”这两句是说,诗人十分希望随从王师攻入关中,进而收复中原,迎接銮舆回到汴京。“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是说被击败的金朝军队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师便可把金朝最高统治者俘虏过来,于是一切都恢复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目前“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的冷清,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咸阳城一带虽荒芜衰败,但王气蓬勃,因此作者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理解错误。“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句意是咸阳古城周围的地势高低起伏,这一带曾经是秦汉两汉的故都,并非“荒芜衰败”。“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是说如今帝王气象混杂在雾霭之中,从前的宫室满是一片春草荒芜。所以并非“王气蓬勃”,而且“因此作者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与前句并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由“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可知诗人年青时就有雄心大志收复中原,但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诗中崇高的爱国激情、强烈的报国宏愿与诗人穷愁潦倒的“癯儒”形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油然而生对软弱无能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由“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两句,可知诗人认为关中地区对于建立帝王之业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秦、汉两朝开国皇帝的气魄。他们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完全无意于恢复中原,所以诗人不得不沉痛地发出了悲凉的哀吟:“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这里诗人把关中地区历史的辉煌和现在朝廷的不作为做了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由“安得从王师,泛扫迎皇舆”这两句是说,诗人十分希望随从王师攻入关中,进而收复中原,迎接銮舆回到汴京。“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是说被击败的金朝军队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师便可把金朝最高统治者俘虏过来,于是一切都恢复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诗人用此战略意图实现后的胜利景象与当前“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的冷清悲伤做了对比,突出了当前的失意潦倒。(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达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的感慨。(3)《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世间行乐亦如此④.古来万事东流水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舫、唯、衿、悠。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几个月来,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蔓延全国。这场大火到底有多严重,从数据______①_____。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被林火毁掉的面积已超600万公顷,26人遇难,1500多栋房屋被烧毁,约有30%的考拉丧命于大火……灾难面前,考验人的智慧,更需要人的行动。这次澳大利亚火灾中,有数百人因林火相关罪行被处理,还有不少报道提及消防力量的缺乏与民众对政府灭火、救灾不力的指责。然而当务之急是需要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从几个月前亚马孙雨林的火灾,到这次澳大利亚大火,面对重大生态危机,隔岸观火固然容易,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我们要如何行动。天灾的肆虐、自然环境的恶劣,突显了生态建设的艰难。澳大利亚的大火不会永远燃烧下去,但是保护生态的种子必须尽早种下,爱护环境的意识亟待培养,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_______②_____。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出行多用公共交通工具,点外卖时备注不要餐具,超市购物少消耗一个塑料袋……多一些点滴努力,才能汇聚生态改善的更大力量。火舌一闪,几小时就是一片焦土;荒山荒滩荒沙变绿,却需要几代人_______③_______的努力。18.请为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①()②()③()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万物是普遍联系的B.同处一个地球,没有谁是一座孤岛C.古人云:知之易,行之难,知行合一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请为以上文段拟个标题,要求用对偶句,能准确概括文段核心内容,不超过25字。【答案】18.①.可见一斑②.持之以恒③.孜孜不倦19.B20.涓涓细流成大海,同心行动护家园【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的严重程度从数据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出来,可填“可见一斑”。可见一斑:由事情的某一点可推论其全貌。第二空,此处强调生态建设艰难,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要持续不断,可填“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第三空,修饰几代人不知疲倦的努力,可用“孜孜不倦”。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从几个月前亚马孙雨林的火灾,到这次澳大利亚大火”可知,整个地球都在面对重大的生态危机;而结合“隔岸观火固然容易,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我们要如何行动”可知,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能隔岸观火,应为地球是一个整体,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A.强调“万物”的联系,没有体现“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服务单项合同范本
- 专业定制代理记账服务合同
- 银行贷款续借合同范例分析
- 幼儿园转让合同协议范本
- 五金配件供应商购销合同
- 个人借款合同的还款指南
- 珠宝首饰经销商合同
- 标准砂石材料购销合同
- 股权转让持股协议样本
- 大额借款合同范本
- 2024版年度树立正确就业观课件
- 202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满分必刷)
- GB/T 44111-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
- 买车挂别人名下协议书范本
- 初中历史七上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 01467-土木工程力学(本)-国开机考参考资料
- 2024年沧州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
- 泌尿科一科一品汇报课件
- 西湖生死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传媒学院
-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第1课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