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9篇学校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学问,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疼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熟悉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熟悉钟表,能精确 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熟悉钟表,精确 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预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同学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学问?
二、问题探究
1、在同学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同学观看钟面,熟悉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同学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准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同学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同学进行观看,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关心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同学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留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同学观看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伴侣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伴侣嬉戏。
老师讲清嬉戏规章,并指导同学怎样表达,宣布嬉戏开头。
指导同学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老师设疑
有几种状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学校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练一练。
教学要求:使同学进-步把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依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步把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依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复习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3.引入新课。
今日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
l.教学例2。
出示例题,让同学读题。提问:你们认为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这堆沙的重量?让同学说说为什么要先求体积,才能求这堆沙的重量?这里底面直径和高的数据怎样获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争论练习三第6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这道题,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先求出什么?在怎样?理清思路后
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争论练习三第7题。
底面周长相等,底面积就相等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假如没有告知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有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体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三第5题及数训。
2.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方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67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
3.思索练习三第8、9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3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把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加、减法里仍旧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同学,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究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绽开了算法逐步进展、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关心同学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其次,练习数量比较充分,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开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同学可能消失的计算错误,引起同学的留意;鼓舞同学用计算器进行较繁的加、减计算;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育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注意计算学问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还有通过计算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状况、统计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育应用意识和实践力量有乐观的作用。
1.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进展。
同学在三班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冲突,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当把小数点对齐。
这道例题的教学支配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把小数点对齐不是教材和老师告知同学的,而是同学联系已有阅历,经过体会得到的。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是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计算。教材先让同学试着列竖式算,估计可能消失两种列法,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列,另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着列。教材接着让同学讨论“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而是联系已有的阅历,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同学可以结合详细数量,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竖式应当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4.75是4个一、7个0.1和5个0.01,3.4是3个一、4个0.1,依据整数加法的阅历,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量作出推断,4元多加3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09的那个竖式确定是错的。同学通过上面的思索和沟通,形成共识:要把小数点对齐着算。
在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计算中,还有一点也应引起同学留意:非常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个位进1。这一点可以从“10个0.1是1”得到解释。
例1的其次个问题是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个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进展。在同学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2)“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假如有“0”,应当化简。
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竖式计算。“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需遵循的写竖式的规章,让同学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其次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40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10元,和与差的小数末尾都有“0”。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依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教学时要留意两点:第一,计算的结果,假如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其次,要引导同学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3)引导同学反思算法,构建计算法则。
在例1和“试一试”里,同学经受了两次小数加法计算和两次小数减法计算,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当怎样算,还知道计算的结果要依据小数的性质化简。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同学算法。“试一试”下面的两个问题,先引发同学回顾反思,再通过沟通形成法则。这两个问题不是简洁地回忆“是怎样”和“要怎样”,而是查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高度熟悉“小数点对齐”,把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并进一步加强对整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小数计算的结果,要依据小数性质进行化简”是小数计算的共性特点,与整数计算不同。教材再一次引起同学留意,作为小数加、减计算法则的补充内容。尽管教材里没有呈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事实上法则已存在于同学的认知结构里了。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这样的熟悉与方法,就是探究和创新。
(4)在“练一练”里关心同学澄清一些熟悉。
第1题让同学在已经列出的竖式上计算,有两处要引起同学留意,一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当把小数点对齐着算。可以让同学看一看、想一想,竖式是怎样列的?小数点对齐没有?为什么?二是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同学说一说,差应当怎样化简?差是多少。第2题选择了同学初学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发生的错误,通过指出并改正错误,引起同学的重视。随着上面一些熟悉的澄清,同学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集中力气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同学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
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假如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同学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状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支配例2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2才开头,在前面已有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消失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状况。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依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依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状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消失,假如教学时留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气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头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消失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晰了。教材把“0”加红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这个“0”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把“0”套上虚线框的意思是,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同学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力量较弱的同学,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试一试”计算8-2.65,这是整数减两位小数,计算难度比例2大一些。教材让同学独立计算,应用例2中学到的方法。在他们计算时,通过大卡通的提问赐予适当启示。假如有些同学把被减数非常位、百分位上的“0”写出来,要指导他们先在被减数个位的右下方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的末尾添“0”。
教材要求“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扩大“试一试”的容量。要有意识地让同学计算8-3.4、8-4.75、4.75-3.4等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的题,消化学习的新学问。
“练一练”里大多数题的被减数小数位数比减数少,让同学巩固并把握新学问。也有少量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题,有利于同学把新旧学问融合起来,既把新学习的计算纳入已有的法则,又充实了计算的技能。
练习八里的小数加、减法口算,是在初步把握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些口算进一步把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单元支配的小数加、减法口算题,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以后,进行的计算能够和整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或两位数的口算相连接。第5题对小数加、减计算进行验算,要把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迁移过来。加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减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这个关系。
3.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向小数加法和减法扩展。
在四班级(上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同学已经理解了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内容,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加、减法是不是适用?这是本单元例3和练习九第2题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适用”包括两层意思: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例3让同学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同学会按运算挨次依次相加,也会有同学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挨次。各种算法的最终得数相同,说明白两点:一是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不会转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二是各种算法的简便程度不同,依次相加比较麻烦,需要列竖式笔算。应用运算律使算法简便,只要口算。这两点共同表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同时存在”和“同样应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前者是发觉、验证,后者是迁移。教材把这两点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载体里,通过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既验证了存在,又体会到原有的应用阅历可以迁移过来。这些都是“练一练”的基础和学问基础。
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也作了类似的支配。练习九第2题通过两组式子的算一算、比一比,发觉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减法里同样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
4.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体会计算工具便利了计算。
例4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两段:第一段以0.8为例,让同学在操作计算器的活动中,学会往计算器里输入小数的方法,体会到输入小数的方法和输入整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个小数点的键;其次段是计算五种物品的总价和付出100元应找回的钱数。一方面娴熟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觉到用计算器算比笔算便利得多。
“练一练”里都是小数加、减计算和混合运算。像这些比较繁的计算没有笔算要求,都可以用计算器算。练习九第8题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额,计算量很大,而且比较繁。这些练习都能使同学体会使用计算器的好处。
学校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进展数学思索,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加合作沟通的学习活动,培育数学学习的乐观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同学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依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喧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竞赛的状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竞赛项目?每个竞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与?
[评:抓住低班级同学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好玩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学问与生活相联系,为同学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竞赛的项目,我们可以依据竞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依据竞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依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学问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沟通: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当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殊是低班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学问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同学经受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同学经受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育了同学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状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举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争论)
沟通:
生1:我向小猪推举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由于小猪是个厨师,它应当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打算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举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假如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举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由于当裁判员就应当知道有哪些竞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与,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竞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同学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学问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学校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课本第35页的第1--6和练习九的第1--3。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坚固地把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则娴熟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精确 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意义的法则。
1、下面的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指名中差生回答)
0.48×357.8×0.90.43×1.25
0.98÷712.56÷31.415.3÷0.03
2、做课本34页的第3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请2--3人说一说,积中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说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再做课本第34页的第6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请2--3人说一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说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独立作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做课本第35页的第1题。师巡察,留心差生把握学问的状况,准时补缺漏。
二、求近似值。
1、用“四舍五入”法把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0.9470.32.9951.8448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0.28×0.0490o.72÷0.4913÷3
(积保留两位小数)(商精确到百分位和非常位)
引导同学比较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异同点。
相同的:求积与商的近似值都是看要保留的数位的下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不同的:求积的近似值要把积求出后再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只要比要保留数位多除一位,然后再取近似值。
独立完成课本第35页的第2、3题。第3题可启发差生这样想:先求35000个纱锭有几个1000?再求生产棉纱多少千克?最终求可以织布多少米?
列式:7.2×[26.5×(3500÷1000)
学校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学校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熟悉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依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洁的分析,推断和猜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预备】
蓝球
【学具预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学问?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状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同学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同学分组争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现共性
1、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学问,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把握其的有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争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索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综合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同学参加统计活动的爱好。经受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沟通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同学从统计图中发觉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学校数学教案篇7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同学初步熟悉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其次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留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同学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同学,也不是向同学展现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同学参与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同学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同学仿照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同学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同学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同学能学到一些探究学问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力量和乐观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同学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开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同学布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把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使同学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同学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熟悉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关心记忆乘法口诀。
4、使同学经受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力量,积累学习情感,享受胜利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育同学发觉简洁规律的力量。
教学理念:
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仆人;以同学为中心,让同学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把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同学主动参加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支配: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欢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老师:董洪发使用老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关心下,经受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把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育抽象概括的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力量。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伴侣去公园,她带4组小伴侣(每组4人),问小伴侣一共去了多少人?沟通: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伴侣,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争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同学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同学依据2×2=4编一句口诀呢?沟通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同学争论沟通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伴侣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争论沟通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伴侣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同学争论沟通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沟通探究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争论沟通后连线,相互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学问,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老师:董洪发使用老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同学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让同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使同学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同学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具预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伴侣,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学问?今日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精彩,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实行嬉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沟通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同学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舞同学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伴侣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沟通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同学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伴侣?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依据所提问题,同学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足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学校数学教案篇8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学校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详细的要求,经受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把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洁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熟悉,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熟悉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班级的小伴侣来说,对角的学问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阅历。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熟悉。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经受活动增加同学对角的感性熟悉,创设熟悉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同学对角的熟悉由生活中的详细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进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力量)
同学在认知上已经熟悉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当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同学分析:本班同学基础性学问把握较好,学习力量较强,在撑握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觉,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1、学问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熟悉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同学经受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同学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进展数学思索。
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经受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受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突破方法:设法为同学创设情境,唤起同学的探究欲望,让同学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详细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不同的进展。
教与学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班级同学的认知规律,采纳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沟通法,引导同学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学问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同学学习的乐观性、主动性、参加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预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熟悉几何图形的角,对二班级同学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关心同学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熟悉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到处可见,而今日我们要讨论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熟悉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爱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同学学习数学角创设详细情境打开思路,使同学对角的熟悉由生活中的详细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依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1、演示观看,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觉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动身,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情愿告知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推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熟悉。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观看沟通、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同学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同学练习、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同学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同学的爱好,启发同学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察
3、师:通过展现你们发觉了什么?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沟通做法
3、展现、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熟悉,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1、引导观看,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知老师,你发觉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辩。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现,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依据观看和活动,上面的角究竟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观看、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同学画角,小组争论。
3、同学认真观看,感知它的变化
4、同学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受实践活动沟通了同学阅历与学问的联系,获得感性学问并把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观赏延
伸1、师:这节课,每位小伴侣都开动脑筋,经受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很多新学问,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熟悉角。
3、观赏发觉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很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异和漂亮。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观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爱的图案。
5、生谈收获
6、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育同学对数学的情感,使同学喜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同学自主探究,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化浅出的化简单为简洁,化抽象为详细,降低同学学习的难度,缩短同学的认知过程。使同学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胜利的欢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学问阅历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同学已有的阅历,让同学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学问与生活的联系时,发觉数学学问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悦耳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同学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学校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五班级下册《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觉数学美,提高学习的爱好。
2、把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熟悉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圆的基本特征,感受圆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育大家科学的探究态度,进展大家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学具预备:直尺圆规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观赏图片《漂亮的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
一、直观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圆
1、谈话:今日这节课丁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圆的熟悉》。
2、课前同学们观赏了一组图片《奇妙的圆》,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全班沟通。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片,球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圆形。
3、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圆是由曲线组成的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还有吗?
二、动手操作画圆中感受圆
1、想方法画一个圆,在小组里沟通。说说是怎样画的。归两类:一类借用物体的圆面描画,一类用圆规来画,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2、介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3、用钉绳画圆。师生竞赛,同学用的绳是有弹力的。思索:要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强调:绳的长度不能转变。那用圆规画圆呢?关键是什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4、思索:我们用圆规画圆,用钉绳画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画圆时要定点、定长。
介绍圆心(o)、半径(r)、直径(d)。
指出: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特地的名称呢。
揭示: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问: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就是什么?出示定义:圆心: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这条绳子的长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它画下来。用圆规画圆时半径在哪里?出示定义: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你还能找一条半径吗?对吗?你是怎么推断他对不对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直径。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出示定义: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思索: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d=2rr=d/2
那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5、女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男生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指名介绍怎样画的,使同学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比一比男女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半径打算圆的大小。
三、探究发觉进一步探究圆的特性。
1、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还有什么发觉?提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公共服务设施施工合同交底与无障碍设计标准2篇
- 2024年度新型建筑材料采购代理合同文档全文预览3篇
- 2025年度景区智慧旅游项目承包实施合同3篇
- 2025年度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环保设施租赁协议范本3篇
- 万兆工厂试点建设的整体方案与执行路径
- 痔疮术后引流护理常规
- 《过秦论》教案设计要点2025版
- 2024年绿化养护劳务分包合同二零二四年度版3篇
- 2025版钢琴租赁经营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定制销售合同范本3篇
- 交换机安装调试记录表实用文档
- 理性思维作文素材800字(通用范文5篇)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应急物资清单明细表
- 房地产估计第八章成本法练习题参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课件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个案护理体会(论文)3500字》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管理制度
- 酒店安全的管理制度
- (大洁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