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6篇_第1页
《声声慢》教案6篇_第2页
《声声慢》教案6篇_第3页
《声声慢》教案6篇_第4页
《声声慢》教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声声慢》教案6篇

《声声慢》教案篇1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际遇和创作的亲密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靠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

二、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丢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爽自然,流转如珠,音调精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爽明丽,意境精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斥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当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日,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沉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详细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争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际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同学品读,老师引导。〕

首句“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径直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覆盖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涌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美的悲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到处表达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老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运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怪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成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找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假设有所失,于是盼望找点什么来寄予自己的空虚默寞。“寻寻找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覆盖。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很多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源源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辨别这点点滴滴的冷雨究竟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裂的心上。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课件显示。数字表示涌现顺次〕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默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爽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

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际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那么是在经受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沉重的愁”。

五、延伸拓展

1、依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哀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际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宛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声声慢》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阅历;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尝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尝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育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阅历,掌控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当并不生疏,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日,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凄惨命运;

2.同学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径直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同学感悟“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找觅————→动作——→假设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默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加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同学争论回答,老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查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伴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同学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看到过雁会“正难过”?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照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难过。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声声慢》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详细分析

〔一〕导入思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沉重,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尴尬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观赏“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在蒙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如同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那么显示了超群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找觅”,是的动作行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找。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晰,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安慰自己,但茫然的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哀伤凄凉人的眼中,全部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找的结果给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覆盖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动,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哽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惊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调。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尝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精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径直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同学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精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精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满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假如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预备采纳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省许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援助,我采纳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同学思索。

学法上,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通过思索、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按以下环节开展。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同学在美好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同学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同学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径直说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同学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同学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同学们通过沟通很简单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同学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涌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同学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同学很自然的就能从“非常”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同学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全部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同学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同学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涌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具体的说明诗句内涵,否那么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全部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同学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到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肯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受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受一一列举,同学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假设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课后,同学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许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涌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同学引导同学思索,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

《声声慢》教案篇5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沟通、老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闻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末在杭州凄然死去,准确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宛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楚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许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伤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际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索】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声声慢》教案篇6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尝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化到今日,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同学言说〕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休戚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同学言说〕〔老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查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同学活动,沟通

4、老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满地黄花堆集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寻寻找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难过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受?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尝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难过”。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受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说明是指人。“黄花堆集”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悲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找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言外之意好象老天有意不愿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受。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黄昏风急细雨

国家自己寻寻找觅亡国之恨

声声慢李清照淡酒怎敌丧夫之哀

过去现在守着独自孀居之苦

地:家窗儿黄花梧桐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闻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