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名师教案_第1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名师教案_第2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名师教案_第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名师教案_第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名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用法。2、方法与过程: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2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2、学生已经学过《江雪》和《捕蛇者说》,所以对柳宗元并不陌生,但对文言散文却接触不多,因此有较强的好奇心理。3、学生已经学过《赤壁赋》,较易体会作者贬谪之后的苦闷心理,以及在此特殊人生境遇中对自然的感悟。3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2、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和人格特色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中提到了一个概念——中国的“贬官文化”:“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贬官文化”的典型性代表人物就是柳宗元。他被贬永州,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明人茅坤曾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古之善记山川者多矣,缘何柳子厚能独树一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去寻幽探情。

二、预习展示:1、字词2、解题:“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断句:始得/西山/宴游/记

对于这篇文章,古人曾有过如此点评:前后将“始得”二字,极力翻剔。——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全在“始得”二字着笔。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何谓“全在‘始得’二字着笔”指的是全文是围绕“始得”二字做文章的。“始”在文中出现3次,构成了清晰的行文线索,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思考“始”字含义的异同。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同一“始”字,不同意义:①曾经②才③开始师:关注这里最后一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于是乎始”。如何理解“是”——这,指游西山。作者从前游玩了吗游众山。那何以作者认为那不是真的游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探寻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

三、合作探究一西山与众山1、筛选课文,比较游西山与游众山的不同之处,完成下表。

游众山游西山游览情状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过、缘、斫、焚、攀援、箕距而遨所见风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两醉两归之变化倾壶而醉;觉而起,起而归。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游览心境恒惴栗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入思考:1同样是游山,作者的游览情状有何本质不同①游众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无目的,纵情山水只为排遣忧愁。②游西山:“过、缘、斫、焚”,一系列动词写出作者为攀登西山一路披荆斩棘,不辞劳苦,西山之游是主动、积极的,也体现了西山巨大的吸引力。

2所见风景分别有何特点①游众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②游西山:“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翻译——境界开阔、荡涤心胸。“山水并非布匹,可以一段一段割开来裁衣,心境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投在山水上,返变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舒婷所以,心境的不同,决定了眼中景观的不同;反之,不同的景观,也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3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变化①游众山:“恒惴栗”: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永州司马——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满怀忧惧从共学单作者介绍找依据资料链接:背景介绍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遭到政敌的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当时柳宗元三十三岁。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害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当时柳宗元名义上还是政府官员,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权力,与罪人无异。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bì大腿痹”的程度。

②游西山:“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翻译——西山所见之景境界开阔、荡涤心胸,让作者忘却了忧愁、达到物我相融的超脱境界。

4从游众山到游西山,文中两次提到“醉”与“归”,两“醉”、两“归”的原因有何不同①游众山:1“醉”:“倾壶而醉;一个“倾”字,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希望一醉解千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酒醒之后,一切如故。2“归”:“觉而起,起而归”,所谓游览是睡一觉就起来,起来就回去,这种游览是来去随意,漫无目的的,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在作者眼中,游览的过程浓缩为了“到—坐—醉—卧—梦—起—归”一系列动作,更显出这种游览的单调乏味,及作者的心不在焉。

②游西山:1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西山之游让作者找到了知音,在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这种醉更多的是一种陶醉。2“归”:“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作者在山水中获得了精神的契合与心灵的愉悦,因而物我两忘,沉醉其中。如同李白所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以游众山为铺垫,衬托西山之游不同以往。用游众山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因此作者认为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开始。

二西山与作者“西山一记,抒写胸襟之文也。”——清·徐善同究竟西山之景中蕴藏了作者怎样的胸襟抱负呢合作探讨共学单第3-5题。

3、西山有何特点作者如何突显西山之高大结合语句分析1偏远、险峻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蛮荒之地,人迹罕至2高大▲“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极目远眺之景,都在坐席之下,站得高方能望得远▲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偌大的高山低谷在西山的衬托下就像蚂蚁洞旁的土堆、洞穴,西山之高不言而喻。▲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却有千里之遥,更显西山之高。▲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就是用夸张的手法说滕王阁高耸如云,此处说西山与天相连,可谓是异曲同工。3特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特立:独特卓立

4、那么,西山和作者在哪些方面达到了精神的契合1际遇处境:西山: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座被人忽视的山作者:沦落天涯,一个政治上被忽视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品性气度:西山:高峻特立作者:卓尔不群不愿与世混杂,同流合污,耻与小人为伍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处境孤独,但凛然无畏、孤高自得的渔翁形象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现实生活中的柳宗元,尽管受尽迫害,但绝不向恶势力屈服,耻与小人为伍,正如同高大的西山永不与培塿为类。总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西山与群山之间是有疏离感的,而作者与世俗群体也是有着疏离感的,这种疏离让他既寂寞又自得。所以他见西山则惺惺相惜如遇知音,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

5、如何理解游众山与游西山时自然与作者的关系在游众山时,自然只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故而人们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时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精神的契合,使得作者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此时的作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仿佛成了自己的写照。——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余秋雨《柳侯祠》回到明人茅坤的那句话:“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也许,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读《永州八记》之三《钴鉧潭西小丘记》,找出作者和小丘的契合点。

际遇处境:小丘:①有美景但为秽草恶木所掩盖;②地处偏僻,无人赏识作者:①卓越不凡但才能无法展现;②远离京师,怀才不遇品性气度:小丘:①石头:高然耸立;②不甘被埋没、顽强抗争破土而出③竹子:秀美作者:①孤傲不凡;②不甘被埋没,不屈抗争③美好的气节“竹”典型意象

金圣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怜石——怜己: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怀1、遭受贬谪的愤懑与抑郁2、对自我的肯定与砥砺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合作探究——我自信,我倾听,我踊跃!一、比较西山与众山1、比较游西山与游众山的不同之处。可从游览情状、所见风景、两次“醉”“归”之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