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逍遥游庄子【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段。【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庄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你怎么弄得这么狼狈?”庄子说:“我这叫贫穷,这不叫狼狈。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实现,才是潦倒;衣服烂了,鞋子破了,只是贫困而已,怎么能叫作潦倒呢?你没见过那跳跃的猴子吗?猴子在高大的树上翻来跳去,逍遥自在,连神射手都奈何不了它。但是如果在荆棘丛中,就只能小心翼翼,不敢乱跑乱跳了。这并不是它的筋骨变得僵硬、没有以前灵活了,而是生存环境太恶劣,让它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当今这个时代,君主昏庸,大臣残暴,我生不逢时,就是处在荆棘丛中啊J.宁做自由之龟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J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庄子借粮监河侯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庄子以“涸辙之船”的故事来挖苦监河侯的吝啬和龌龊。4.淡泊名利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4、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5、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3)莫之夭阕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6、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7、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与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参透生死,浪漫达观“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庄子妻子死的时候,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庄子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一、作者作品简介L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那么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逍遥游》创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认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二、诵读1、正音正字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课后注解。2、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比照;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解鹏的赞美,读出对斥II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三、读解课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代词,指鱼)名为(是)鳏。鲸之(助词,的)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承接,进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发奋,这里指鼓动翅膀)而飞,其翼假设(像)垂天(即“垂于天”,于天垂,从天上垂落的)之云。是鸟(代词,这)也,海运(海动)那么(就)将(将要)徙于南冥(即“于南冥徙”,向南冥迁徙)。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动词,记录)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作用,不译)徙于南冥也,水击(拍打)三千里,拉(盘旋)扶摇(旋风)而上(名作动,向上飞)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即“以六月息去“,以,介词,用;息,风;用六月的风离开)也」野马(雾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主谓之间,取独,不译)以(介词,用)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助词,的)苍苍(深蓝色),其(是)正色邪?其(还是)远而(因而)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方法)至极(终点)邪?其视下也,亦假设是(代词,这样)那么已(罢)矣。且夫(固定词组,放在句首,可译为再说)水之(取独)积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翻译)不厚(深),那么其负(承载)大舟也无力。覆(倾倒)杯水于坳堂之上(即“于坳堂之上覆杯水”,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芥为(作为)之舟。置(放置)杯焉(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译)那么胶(粘,着地),水浅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舟大也。风之(取独)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就)在下矣,而后乃今(然后才能)培(凭借,乘着)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网(即“莫天阈之”,疑问句中宾语前置,没有能阻挡它)者,而后乃今将(将要)图(想着)南(向南飞)。蜩与学鸠笑(嘲笑)之曰:“我决起(轻快)而飞,抢(触碰到)榆彷,时(有时)那么不至而(就)控于地(即“于地落”,向地面坠落)而已(罢了)矣,奚以之(动词,至(!)九万里而南(名作动,向南飞)为(哪里用得着•••呢)?”适(到,去)莽苍(近郊)者,三餐(名词作状语,用一天)而反(通"返”),腹犹果(很饱)然(••♦样子);适百里者,宿(音xiu,四声,名词作状语,用一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名作状,用三个月)聚粮。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知何”,知道什么)!北冥有鱼,其名曰鳏。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鲸。鲸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鳗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假设【是】那么已矣。《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那么芥为之舟;置杯焉那么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阈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杨,时那么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杨而止”。【小结】本段内容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鳏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假设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比照,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表达,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第二段】小知(通“智”,智慧)不及(比不上)大知,小年(年,寿命;小年,短寿命)不及大年。奚以(用什么)知其然(代词,这样的情况)也?朝菌不知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第一天),蠕蛀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助词,的)南有冥灵者,以(介词,把)五百岁为(作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至今)以(介词,因为)久(活得长)特闻(著名),众人匹(和•••比拟,相比)之,不亦(固定词组,不也是)悲(可悲)乎!汤之间(取独)棘也,是(代词,这样)己(罢了)。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形作名,宽度)数千里,未有知其修(形作名,长度)者(一的人),其名为鳗。有鸟焉,其名为鹏,背假设泰山,翼假设垂天之云,拎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穿越,穿过)云气,负(背负)青天,然后图南,且(将要)适南冥也。斥癌笑之日:“彼(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且(将要)奚适(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适奚",到哪里)也?我腾跃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上(向上飞),不过(不超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即“于蓬蒿之间翱翔”,在蓬蒿之间飞翔),此亦飞之(助词,的)至(最高程度)也,而(可是)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通“辨析”,辨析,区别)也。【译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蝇蛀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日鲍。有鸟焉,其名为鹏,背假设太山,翼假设垂天之云;拎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猫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鳗,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婷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1、第二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内容:朝菌、蠕蛀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比拟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作用:归纳上文,补充印证。2、“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因此,作者引“汤子之间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假设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局部呼应和印证。【第三段】故夫(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译)知(通“智”)效(胜任)一官,行(行为)比(联合,团结)一乡,德(美德)合(使••礴意)一君,而(通”能“,能力)征(使•••信任)一国者,其自视(自己看待自己)也,亦假设此矣。而宋荣子犹(沉着不迫)然笑之。且(况且)举(形容词,全)世誉(夸奖)之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加(更加)劝(努力),举世而非(责备)之而不加沮(沮丧),定(分清,认清)乎(句中语气词,不译)内外之分,辩(通“辨乙分辨)乎荣辱之境,斯(这样)己(罢了)矣。彼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于(在)世(世间),未数数(拼命追求)然也。虽(虽然)然(这样),犹有未树(树立)也。夫列子御(驾驭)风而行,泠(轻快)然善也,旬有(通“又”)五日而后反(通"返”)。彼于(对于)致(招致,祈求)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相当于“于”,免于行,即免于行走)行,犹(仍然)有所待(凭借,依靠)者也。假设(像)夫(代词,那些)乘(顺着)天地之正(正气),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以(连词,表承接,进而)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乎,停顿,不译;恶待,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待恶,依靠什么)哉!故曰:至人无己(无我),神人无功(不要功利),圣人无名(不要名声)。【译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假设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顺应天地万物的法那么,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需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冷淡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二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到达“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2、作者在本段中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本段中说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认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四、探究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那么上否认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拟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认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表达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2,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1)“逍遥”的含义。“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J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2)“逍遥”的层次。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癌、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斥需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北“有待”: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达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无穷,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二.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启示: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做法: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如何?(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J《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鲸、鹏、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鳗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技”,“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五、拓展延伸.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脏箧》,以诋t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那么将徒于南冥,一一南冥者,天池也」文章开头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鳏大鹏开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在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鳏,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当它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假设天边弥漫之云。这只鸟并不甘心在荒凉的北冥蛰居,它向往“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奋飞,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这那么寓言,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比照的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没有追求的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枪榆杨而止,时那么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的嘲讽,庄子斥责日:“之二虫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论述日:“朝菌不知晦朔,蟾蛀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由此可见庄子对鳗鹏生活态度的肯定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的否认,可见庄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那么寓言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愿为理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司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一一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的跨越打下基础。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那么芥为之舟;置杯焉那么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阕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孝心献老人听评课记录表
-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中东》听课评课记录1
- 听评课记录树叶的秘密
- 应届生三方协议解约告知函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听评课记录
- 2025年度脚手架工程设计、制造与租赁一体化合同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1《二次根式的性质》(第2课时)听评课记录
- 2025年度庆典活动宣传推广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城市道路照明工程合同书
- GB/T 16475-1996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
- 无纸化会议系统解决方案
- 上海铁路局劳动安全“八防”考试题库(含答案)
- 《愿望的实现》教学设计
- 效率提升和品质改善方案
- 义务教育学科作业设计与管理指南
- 物业客服培训PPT幻灯片课件(PPT 61页)
- 《汽车发展史》PPT课件(PPT 75页)
- 工地试验室仪器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 反诈骗防诈骗主题教育宣传图文PPT教学课件
- 浅谈化工生产装置大修安全环保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