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范本_第1页
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范本_第2页
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范本_第3页
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范本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0篇范本语文作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简称,也是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3、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教学设想: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2.解题及作者简介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3.朗读训练1、看散文《背影》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4.赏析课文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惦记背影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刻画背影,(望父买橘)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惜别背影(父子分手)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教学活动5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1、总结主旨2、布置作业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3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疏通句篇:《咏雪》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四、理解文意,深层探究。1、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2、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3、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五、拓展延伸“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七、布置作业1、背诵《咏雪》2、扩写《咏雪》。板书设计:《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咏雪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第二课时一、复习《咏雪》。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三、理解文意,深层探究。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2、(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四、拓展练习:1、解释加粗词语:(1)与友期行不期而遇(2)太丘舍去去日苦多(3)入门不顾瞻前顾后(4)下车引之引吭高歌(5)太丘舍去舍己为人(6)则是无信信口开河2、翻译句子:(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3、拓展阅读: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板书设计: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二、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背诵《马诗》《石灰吟》。2.学习《竹石》。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1.回顾方法。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2.依法自学《竹石》。(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重点部分指导:(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三)拓展阅读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文章标题代表性的景物表达方法情感《马诗》大漠燕山马托物言志怀才不遇报效祖国《石灰吟》石灰岩烈火托物言志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竹石》竹借物喻人立场坚定决不动摇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三、板书设计竹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5【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教、学具】小黑板。【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教学过程一、解题,介绍作者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⑴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⑵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⑶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⑷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四、布置作业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第8段,论述“要乐业”。第9段,归结全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重点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三、结合本文总结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四、总结归纳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五、布置作业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6【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2、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1、生字、词的读音:怦怦(pēng)树杈(chà)攥(zuàn)逮捕(dài)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三、问题探究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四、教师小结《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五、课堂拓展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六、课后练笔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7【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学情分析】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二、仔细品读,深入理解(一)学习“潮米时”一部分1.(播放录像)老师范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切身体会潮来时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8教学目标: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教时安排:一教时教学流程: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2.(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1)读准下列字音(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3.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1.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2.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2.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四.揣摩广思,自由讨论: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学习目标: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说出加线字的意思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