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1页
2018春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理解本文论证方法。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教师活动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格物致知:源于《礼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1975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理解本文论证方法。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教师活动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格物致知:源于《礼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1975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教案单元学生活动”进入情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了解作者四设计意图进入情境了解题目含义了解作者学科了解题目含义语文年级八下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

课题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3.了解本文议论的思路。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可见对梨的认识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时人们

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

圆的,可见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是通过麦哲伦的

这次实践之旅。我国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

刷,后经毕升一次次实验才发明了活字印刷,可见

是不断的实践提升了认识。确实,要真正了解一个

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试验、去探究。“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题目解读

概念,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记?大学》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现

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

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作者名片

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实验物理学家。

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1/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994一、读一读,写一写埋没(mò)缅怀(miǎn)不知所措(cuò)阅读课文,思考:题”和“论点”和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一、精读课文,小组研讨:交流。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教案学生阅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994一、读一读,写一写埋没(mò)缅怀(miǎn)不知所措(cuò)阅读课文,思考:题”和“论点”和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一、精读课文,小组研讨:交流。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教案学生阅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语。了解本文“话点——中心论点思考,讨论,的含义、意义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语,形成初步感悟。了解本文作者观了解“格物致知”

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预习检测

肇(zhào)

瞭望(liào)

肇(zhào)

彷徨(pánghuáng)

二、读一读,记一记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

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整体把握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我们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三要

素之一——中心论点))

精读揣摩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

物致知有什么意义?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

“格”?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

2/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实意义?

二、成果展示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有什么意义?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

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

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是因

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

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什么?)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

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一样?)

不,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

实意义?

第一,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

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

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列提纲了解议论文基本2):提出问题。我们应该要有格物5):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13):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意了解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思考本文使用的论据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列提纲了解议论文基本2):提出问题。我们应该要有格物5):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13):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意了解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思考本文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了解本文思路,结构方式。学习议论文要素之二和之三,并

“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

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

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你能根据刚才对问题的分析,为全文列

出结构提纲吗?

(一)(l~

致知精神。

(二)(3~12):分析问题。

(3~

(6~10):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举例分析中国学生的现状。

(三)(

义,提出希望。

议论文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

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道理论据: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

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八条目。(道理论证)

(2)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传

统教育事实上是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自己的亲身

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

4/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生补充事例解举例论证。在自己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致用。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阐明了“格物致知”其“要实,并且永远对自己充(一)(l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生补充事例解举例论证。在自己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致用。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阐明了“格物致知”其“要实,并且永远对自己充(一)(l~5):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教案让学生进一步了思考,表达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全文2):提出问题。我们应该要有格物联系生活,学以巩固提升

无帮助。(举例论证)

四、你能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提供几个正

面事例吗?

富兰克林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

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爱迪生的电灯实验

……

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

巩固提升

神”?

要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就要对事物进

行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

探索,也就是要培养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课堂小结

的重要性。学习它,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学

习生活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

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

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满信心,大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