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体系的瓦解》 完整版课件_第1页
《殖民体系的瓦解》 完整版课件_第2页
《殖民体系的瓦解》 完整版课件_第3页
《殖民体系的瓦解》 完整版课件_第4页
《殖民体系的瓦解》 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殖民体系的瓦解复习:民族独立运动1.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2.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五四运动,英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英帝国改为英联邦3.二战期间的民族解放运动:抗日战争4.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复习二:20世纪的世界:1.前40年的主题:战争、危机与革命(两次大战、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危机等)2.40年代中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1)美苏冷战、争霸引起的国际政治危机和局部战争: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民族解放运动(3)地区冲突4.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局势稳定,东西缓和5.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引发民族冲突、地区冲突一、战后民族独立浪潮1.时间:二战后的30年,1945——19752.结果:近百个新兴国家独立,摆脱了殖民统治到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97个是二战后宣布独立的。3.影响:推动殖民体系解体和第三世界的形成,改变世界政治版图,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过程:形成两个高峰第一个:1945——50年代末,中心区域在亚洲,并延伸到北非第二个:1960——70年代中期,中心区域在非洲,扩及拉美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5.非洲年: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读图学史第40页非洲各国国境线特征:几何图形,许多非依自然地势走向,而系人为分割而成。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历史上,非洲大多数地区被欧美列强作为殖民地瓜分,形成人为划分的殖民地界线;从民族独立运动上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进程受到宗主国的阻挠与影响,加之非洲内部复杂的矛盾,使得国境线的划分人为分割痕迹重。对比地图描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情况:1、从地图上标注的独立时间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二战后独立的;2、从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注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3、从地图上60、70年代独立国家颜色所占比例看,60—70年代是非洲各国独立的最高峰,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4、从两张地图的疆界划分来看,大致独立的国家是以殖民地疆界为国界的,西非的情况更为复杂些,从法属西非洲中独立出许多国家。6.战后民族独立浪潮高涨的原因(了解)(1)宗主国方面: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下降。二战中英法等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经济实力看小字),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不得不对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做出让步。

“日不落帝国”衰落:战后承认亚洲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约旦;欧洲——爱尔兰的独立;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联系战后中东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2)殖民地方面:亚非拉国家人民在二战中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意识,形成了展开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力量(政党)。二战期间,非洲成立了139个政党,提出了自治乃至独立的要求。这些政党的活动为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3)国际环境方面: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有利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4.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及民族独立后面临的问题1)这些国家取得独立后,能够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标志着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3)为第三世界的形成创造条件,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4)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南南问题)5.第三世界兴起的影响(1)第三世界的兴起冲破了旧的殖民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初期美苏两国构建的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向多极格局转化。6.第三世界面临的主要任务非殖民化之后,如何找到一条更快发展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道路,是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重大使命。二不结盟运动

(一)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复习有关国际会议: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1)背景:战后亚非国家民族独立浪潮高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获得独立的国家已达30多个,使亚非联合反帝、反殖的新局面逐渐形成。(2)目的: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3)举行:1955年于印尼万隆,召开,29个亚非国家出席。(第一次无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4)意义:1)会议提出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等)

2)产生了万隆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亚非会议所反映的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推动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团结(二)不结盟运动1.背景:1)50年代末60年代初,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诞生,他们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2)团结起来,反殖、反霸的共同要求与斗争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3)殖民主义国家衰弱,以及美苏的相互对立则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2)目的:为贯彻万隆会议精神,摆脱美苏两大集团的控制。贫穷落后状态2.发起: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发起不结盟运动时间、地点:1961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25个发展中国家3.宗旨、目标:

1)以不与大国结盟为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

2)要求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大力提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政治、经济)不结盟运动的特点有:其队伍和影响扩大十分迅速;斗争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