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自然史-PPT幻灯片_第1页
疾病自然史-PPT幻灯片_第2页
疾病自然史-PPT幻灯片_第3页
疾病自然史-PPT幻灯片_第4页
疾病自然史-PPT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疾病的生态学原理引子:

研究疾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分布,需了解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关系支配了疾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例,气候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宿主和传染性病原体的存活,也影响媒介昆虫的分布。植物的种类影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可利用性,因此与动物中这些化学物质过多,缺乏或不平衡有联系。例如白三叶草吸收的硒很微量,而棕顶草(Agrostistennis)则吸收大量的硒,牧地上前者占优势时动物可能患硒缺乏,后者占优势时动物可能患硒中毒。一、生态学基本概念:1、生态学(ecology):研究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习性和栖居地关系的学科。2、生态系(ecosystem):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体,称为生物群落(biocenosis,bioticcommunity)。生态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病原体及其宿主都是同一生态系的组成部分。

3、群落生境(biotope):为生物群落提供均匀恒定条件的最小空间单元。它描述生物群落的物理位置。4、生态学极期(ecologicalclimax):当一个生态系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达到一种稳定平衡的关系时,就称为生态学极期。如果存在感染,而且感染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则通常为地方流行性。宿主和寄生物之间的平衡通常也导致不明显感染。平衡的破坏即产生流行。二、动物群体的分布及大小调节动物群体的分布决定于植物的分布。在一个生物区内,动物群体处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群体生长增殖到一定大小程度时,繁殖率等于死亡率。群体大小的调节存在不同的机理。动物群体数量增加的内部动力常受到来自环境质量的制约。动物群体的平衡是通过对栖居地资源的竞争达到的。恶劣的气候,存在捕食者和栖居地范围的自然限制也妨碍动物群体数量的增加。动物群体拥挤造成应激,引起疾病迅速传播,也限制数量增加。动物的分布、栖居地限制和宿主的其他行为活动都影响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狂犬病在狐中的流行就是一例。图3说明不同的行为方式是如何影响狂犬病毒在动物间的存活和传播的。在冬天,由于北方狐的食物来源减少,为了找吃的,感染可侵入较南方的区域,从而把狂犬病带到新的栖息地。三、食物链对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在一个生物区内,不同类型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关系,即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联系。在动物群落里,由食物链把动物连结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如:北极狐!食物链对疾病的传播有很大的意义,人和动物的很多疾病是通过食物链传播的:动物的食物链可以决定它是哪些传染性病原体的宿主,对哪些食物中毒毒素有暴露危险。蠕虫病有的有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通过食物链传播。例如细粒棘球绦虫,绵年是中间宿主,狗是终宿主。当狗吃绵羊的内脏时,中间宿主的肝和肺中的囊泡就传递至狗。因此,未煮熟的绵羊内脏不应喂狗。蠕虫新立克氏体(Neorickettsiahelminthoeca)的生活史。此微生物引起狗和狐发热性疾病。该病称为畦鱼中毒病,因为狗发病由吃鱿鱼引起。该病原体的生活史说明了一种寄生性食物链。四、小生境与疾病的关系1、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竞争,竞争双方可以同时存在,也可能一方消灭另一方,占据某确定的小生境。例如虱是宿主种特异的,猪虱不侵袭狗和人,反过来人和狗的虱也不侵袭猪,它们是各有其小生境,这时没有竞争。2、流行病学干预(epidemio-logicalinterference):

在人,一种腺病毒感染可阻止另一种腺病毒感染,尽管第二种腺病毒在周围群落中是常见的。这是因为第一种腺病毒占据了该小生境(下呼吸道),其他的病原体不能再填充进去。这种现象称为流行病学干预。同样,对于实验动物和家畜来说,一个血清群的刚果锥虫感染可以延缓另一血清群在同一动物建立感染。3、流行病学干预意义1)影响疾病的发生:由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流行,可抑制其他相似病原体引起的流行。这一现象可用于疾病控制。

方定一等用不致病的埃希氏大肠菌NY10菌株接种初生仔猪,成功地阻止产肠毒素性埃希氏大肠杆菌随后建立感染和致病。原因是其占据小生境阻断病原菌的生存。2)影响自然免疫产生的时间。如一种病原体持续高水平存在,则感染可产生免疫力,所以在较大年龄组发病率下降。但如果其他病原体在幼龄时干预该病原体,则由该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推迟,在较大年龄时产生持续感染。例如,其他肠道病毒的干预会推迟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力的产生。流行病学干预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疾病的进化中有显著地位,它可防止幼畜发生由多种病原体同时引起的感染。

五、景观流行病学

(landscapeepidemiology)1、定义:研究疾病与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关系称为景观流行病学,又称医学生态学(medicalecology)、水平流行病学(horizontalepidemiology)和医学地理学。2、研究内容(定性),是研究影响疾病发生和维持的生态学因素,在传染病的情况下还研究影响疾病传播的生态学因素。如果疾病是媒介传播的,则比其他的传染病有更精确的地理界限。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必须满足脊椎动物宿主和节肢动物媒介两者的要求。第二节:感染的传播与维持掌握传染性病原体存活和传播的生态学条件、感染传播和维持的方式等生活史知识,对选择有效的防制方法是十分必需的。感染的传播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传播是从动物群体的一部分传播到另一部分,例如流感从一匹马传播到同厩的另一匹马。垂直传播是通过在子宫中或卵子阶段感染胚胎或胎儿,将感染传给下一代。一、水平传播(一)水平传播的种类:直接和间接两种。1.直接传播:是易感宿主通过与感染动物的物理接触或与感染宿主的传染性排出物接触而引起的传播。例如,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牛与易感牛发生物理接触可以引起直接传播。

2.间接传播:涉及中介载体(媒介),将感染从感染宿主传播给易感宿主。间接传播涉及到一个不同于原来感染动物的种,因此传染性病原体的生活史可能是复杂的,有几种不同的宿主。传染性病原体的风源传播常越过远距离,也被认为是间接传播。(二)与感染传播有联系的因素

宿主、媒介和病原体的特征以及有效接触是与感染传播有联系的主要因素。1.宿主特征病原体通常能在宿主体内复制、发育和排出。根据宿主在病原体生物史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型。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病原体在其中经历有性繁殖的宿主称为终宿主(definitivehost)。例如狗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蚊是疟原虫的终宿主。病原体在其中经历无性繁殖阶段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例如椎实螺是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宿主和次要宿主

在感染地的流行区域中维持感染的动物称为主要宿主(primaryhost),又称自然宿主(naturalhost)。例如犬是犬瘟热病毒的主要宿主。有时也把它称做维持宿主。在主要宿主以外参与病原体生活史的其他动物称为次要宿主(secondaryhost)。增幅宿主和贮存宿主因群体动力学发生时间联系的变化,突然增加了该群体的大小,使传染性病原体的数量也突然增加的动物,称为增幅宿主(amplifierhost)。这一名称常用于病毒性疾病,如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仔猪是增幅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繁殖,成为感染人和其他动物的传染源。病原体在其中正常生活和增殖的宿主,常是感染其他动物的共同来源,称为贮存宿主(reservoirhost)。如牛是蓝舌病病毒的贮存宿主,是绵羊的感染来源。宿主的易感性和传染性

感染能否在畜群中传播,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宿主的易感性和传染性。对一种病原体的易感宿主可限于一种或有几种。例如,对猪瘟病毒仅猪易感,而对狂犬病病毒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易感。在一种动物内对某一病原体的易感性差异也可能很大。在自然界,长期暴露于某病原体的一种动物内,可选择出有遗传抗病力的群体。传染性指动物具有传染能力所持续的时间和能传播病原体的相对量。动物并不是一经感染就有传染性。在感染和具有传染性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传染前期(prepatentperiod)。潜伏期是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间的时间。不明显感染有传染前期而无潜伏期。感染到具有最大传染性之间的时间称为世代时间(generationtime)。对于一种病原体和一种宿主来说,传染前期、潜伏期和世代时间并不是对所有的个体都一样,而是表现自然变异。图3.4显示牛人工感染牛瘟病毒后排毒和发病及死亡的时间分布。鼻漏排毒是最常见的排毒形式,排毒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最大传染性在发热症状出现后4天。短潜伏期疾病经过一临床病程,终结为康复或死亡。为保证病原体生活史的延续,宿主需要有一定密度。例如犬瘟热的潜伏期为4一5天,因此只有在养狗密度高的地区呈地方流行。相反,潜伏期长的狂犬病可以在各种密度的情况下保持传染循环。从感染到节肢动物媒介体内有传染性病原体之间的时间是病原体的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为了使脊椎动物宿主和节肢动物媒介之间的传播得以发生,脊椎动物血循环中必须有的传染性病原体的最小浓度称为阈水平浓度。如低于此浓度,则感染不能传给节肢动物。2.媒介特征

在流行病学中所谓媒介是指传染性病原体的活携带者。习惯上,媒介被定义为将病原体传播给脊椎动物的无脊椎动物,通常为节肢动物。病原体的非生命携带者(如污染沙门氏菌的饲料)常称为污染物(fomite)。几个名词:机械性媒介(mechanicalvector):传染性病原体在其中不发育、不增殖,仅把它们机械性地运载给主要宿主或次要宿主的媒介。例如在兔之间传播粘液瘤病病毒的蚊子和跳蚤。生物学媒介:在传播给自然宿主或次要宿主之前,传染性病原体在其中经历生活史的一个必需阶段或进行增殖的媒介,称为生物学媒介。它们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

发育性传播(developmentaltransmission):是病原体在媒介中经历发育的必需阶段而引起的传播。例如犬恶丝虫在蚊子体内发育引起的传播。

增殖性传播(propagative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媒介中增殖而引起的传播。如绵羊跳跃病病毒经蟀引起的传播。

循环增殖性传播(cyclopropagativetransmission):又称发育增殖性传播,是上述两种传播方式的结合。如巴贝西梨形虫由蟀引起的传播。3.病原体特征:传染力、毒力和稳定性。传染力(infectivity)与引起感染所需要的病原体量有关。不同的病原体传染力差异很大。例如噬菌体引起感染的病毒子与传染力之比为1:1,传染力很高;而动物病毒引起感染的病毒子与传染力之比为10/1至100/1,比前者低。一种病原体能感染一种以上动物,则对不同种的动物传染力不同。毒力(virulence):指在特定宿主引起疾病的能力,即频率和严重程度。毒力影响传播,而其本身亦可发生变化。反复通过同一种易感动物倾向于增强毒力。稳定性(stability):病原体在宿主体外保持有传染性的时间长短称为该病原体的稳定性。有些病原体在离开宿主后仅能存活很短时间,它们很不稳定。4.有效接触(effectivecontact):

是指可能发生感染的条件。对于一种具体感染来说,这依赖于病原体的稳定性和病原体离开感染宿主而进入易感宿主的途径。在感染期间动物行为发生变化,也可影响有效接触的可能性。野生动物本来见人就躲避,但患了狂犬病就会进入住家,因此增加了人类感染的危险性。疾病的特殊发病机理也可增加传播的可能。如引起咳嗽和打喷嚏的上呼吸道病易于将呼吸道病原体散布到近邻。(三)传播途径不同的传染性病原体进入或离开一个宿主都有一定的部位,这就决定了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图3.5显示哺乳动物宿主感染和排出病原体的主要部位。1.经口途径常见,尤其是由粪中排出的肠道病原体。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胃肠道寄生虫等病原体可以污染水和食物,使其成为污染物。食入的病原体大多可以从粪中排出,形成粪便一经口的传播循环。2.呼吸道途径常见,除呼吸道病原体外还包括一些非呼吸道病原体。传染性病原体通常与其他有机物质结合,以小滴或灰尘的形式存在。这种复合微粒的性质和大小影响其分散和稳定。在感染动物附近才能直接感染。注意群体密度大和通风条件差时更容易发生呼吸道途径的传播,例如集约化养猪场的地方流行性肺炎,肉业工人患布鲁氏菌病。

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本来很少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也能通过该途径传播,如在蝙蝠洞穴内发生从虫食蝙蝠到动物的狂犬病病毒气源传播。

在拥挤而恶劣的居住条件下,肺型鼠疫是人之间的直接传播而非感染跳蚤叮咬引起的传播。3.通过皮肤、角膜和黏膜钱癣等外寄生物侵袭仅感染皮肤,大多通过与感染动物或污染物的直接接触引起传播。如皮肤有伤口或擦伤,可发生各种病原体的感染,造成局部皮肤病变,如葡萄球菌脓肿和皮肤型炭疽。钩端螺旋体一类病原体可穿过皮肤进入宿主,并引起全身感染。狂犬病是通过咬伤经皮肤感染的。

角膜感染可以是局部的,如由牛摩拉氏菌引起的角膜结膜炎;也可以是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的,如新城疫病毒角膜感染。有些病原体可以穿过未损伤的黏膜,例如马媾疫锥虫在交媾期间的密切性接触中通过生殖道黏膜侵入母马体内。4.媒介昆虫传播节肢动物媒介在很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叮咬感染动物,媒介昆虫可以携带或感染传染性病原体,然后再通过叮咬易感宿主,将传染性病原体接种到血流中引起传播。5.感染的长距离传播,通过感染动物、媒介和污染物的迁移,感染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如1967-1968年英国的口蹄疫。在原发点暴发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续发点暴发(图3.6)。续发点的暴发是由于原发点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空气中形成了带有口蹄疫病毒的小滴核,通过气流的力作用,使其越过小山,到达续发点引起暴发(图3.6a,b)。6.其他传播途径动物疾病还有医源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和交配传播等途径。兽医通过不洁的器械和污染的体表将病原体带进动物体内,另外使用污染病原体的预防和治疗制剂也可把病原体带进体内。有些疾病仅通过性交传播,在兽医上称为交配传播疾病,在医学上称为性传播疾病。二、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一)垂直传播的类型和方法分为遗传性和先天性传播两种类型。1.遗传性传播(hereditarytransmission)遗传性传播的疾病是由双亲的基因组携带的,反转录病毒在宿主基因组有已整合的病毒DNA拷贝,是遗传传递的一个例子。2.先天性传播(congenitaltransmission)先天性传播的疾病,从字面上讲是生来就有的,严格说起来遗传传播的疾病应是属于其中一部分。但这一名称通常是指子宫中或卵子中获得的疾病,而不包括遗传传播的疾病。传播可以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发生,产生流产、怪胎.或为不明显感染,持续到出生后。先天传播有下列4种情况。生殖传播(germinativetransmission)涉及卵巢表层或卵子本身的感染,例如禽白血病、小鼠自发性白血病和禽沙门氏菌病。胚胎传播(transmissiontotheembryo)通过胎盘和胎儿循环将病原体传播给胎儿。例如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但有例外如牛胎盘有大量Q热病原体,而不感染发育中的胎牛。上行感染(ascendinginfection)是从下生殖道向羊膜和胎盘传播。例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分娩感染(infectionatparturition)是出生过程中在下生殖道胎儿被感染,也属于垂直传播的范畴,如人胎儿经过产道时获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二)免疫学状态和垂直传播胎儿的免疫学状态对病原体垂直传播的后果很重要。胎儿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耐受对出生后的生命是有害的,因为使非自身抗原被识别为自身抗原,结果是缺乏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时呈携带者状态,随后对易感动物构成巨大威胁。猪瘟、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都有这种现象。

胎儿免疫耐受偶而也有好处,因为当感染产生免疫应答介导的临床和病理学作用时,免疫耐受动物不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三)节肢动物的经卵传播和发育阶段传播蟀和瞒等节肢动物通过卵将细菌、病毒和原虫从一代传到下一代,这就是经卵传播(transovarialtransmission)。牛的边虫病、犬的巴贝西梨形虫病都存在媒介蟀将病原体经卵传给下一代的现象。另一类节肢动物则相反,它们仅将病原体从一个发育阶段传到下一个发育阶段,例如从幼虫到蛹,再到成虫。这就是发育阶段传播(transstadialtransrrussion)。如泰勒氏原虫在扇头蟀媒介中是发育阶段传播的。有些感染在媒介昆虫中的传播既是经卵传播,又是发育阶段传播,例如内罗毕绵羊病。三、感染的维持(一)传染性病原体对不利因素的抵抗1.对宿主内环境不利因素的抵抗宿主有其防卫机理,如免疫和皮肤等。成功的寄生物必须能部分避开这些机理,并且还必须避开可能同时感染宿主相似小生境的其他病原体的竞争。

寄生物在进化中已获得抵抗宿主防卫机理的方法。例如,有些蠕虫具有抗酸外皮(抵抗胃酸);有些细菌具有能抵抗吞噬细胞作用的荚膜,如肺炎球菌等。很多寄生性线虫比相似的腐生性线虫有更强的生殖力,以保证有些后代能经受住宿主免疫和外环境中可能致死的条件而存活下来。

2.对外环境不利因素的抵抗如干燥和紫外线。干燥常抑制病原体繁殖。例如钩端螺旋体在水田中可存活很长时间。

有些病原体(如痘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痴皮中可存活很长时间。有些病原体还可以在环境中的非生命物质里存活,例如污染沙门氏菌的饲料。(二)感染维持的方法传染性病原体在内外环境中能够持续存在下去的方法就是感染维持的方法。

传播过程中病原体不在外环境中停留,有些病原体从感染宿主到易感宿主不经环境传递。通过垂直传播、性行为传播、媒介传播和食肉传播(例如猪肉中的旋毛虫包囊经食肉传播)可做到这一点。病原体产生抵抗型,外环境中的恶劣条件可以通过在传染性病原体周围包以抗热和抗干燥的外壳而得到缓和。例如破伤风梭菌和炭疽杆菌的芽胞,可以耐过煮沸甚至短暂的火焰。传播过程的“快进快出”(rapidly-inrapidly-out)。有些病原体进入宿主、增殖和离开宿主都很快,宿主来不及产生免疫应答或死亡。这种方法需要不断提供易感宿主。原始部落没有普通感冒一类的呼吸道感染,是因为人口密度很低,不能为这种“快进快出”病原体提供易感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持续存在。得益于宿主排斥应答无力。例如副结核分枝杆菌和绦虫在肠道中持续,弓形虫和旋毛虫在组织中持续。持续也可能与长的潜伏期有关。例如绵羊痒病一类的慢病毒感染,产生神经症状需1-5年的潜伏期。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有利于群内的垂直和水平传播。另一种情况是,病原体的传染前期短,但排出病原体可继续较长时间。排出可以是间歇性的,例如沙门氏菌感染伴有间歇性的临床疾病或亚临床疾病,两种情况都间或有排菌。感染也可导致持续排出病原体。例如感染hardjo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牛,可持续排菌12-24个月。病原体除在脊椎动物宿主体内持续,还可以在节肢动物媒介体内持续。鼠伤寒病原体在一种跳蚤体内可持续终生。此外,病原体可以在蚤的排泄物中持续长时间,例如鼠伤寒病原体在跳蚤排泄物中可持续9年。病原体的宿主范围广。例如80%以上感染人的病原体,都有其他易感动物宿主。控制这些人畜共患病是兽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宿主范围广是感染维持的一种有利条件,但必须在同一区域内有各种宿主。另一方面,如果一种病原体在同一地区不同种动物身上存在,不应认为两种动物之间的传递一定存在。例如在非洲,口啼疫在牛和野水牛中都有发生,但病毒很少从一种动物传播到另一种动物。第三节:病因因素病因因素(causalfactorsofdisease)又称疾病的决定因素(deternzinantsofdisease),是指影响动物群体健康的任何因素,它与某具体疾病有因果联系。一、病因因素的分类病因因素可以按三种不同的方法分类:按在致病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按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按因素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的联系分为宿主因素、致病因子因素和环境因素。(一)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primaryandsecondarydeterminants)主要因素是指其变异在致病方面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例如暴露于犬瘟热病毒是犬瘟热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往往是必要原因。

次要因素在致病中起辅助和加强作用,可分为致易感因素(predisposingfactors)、助发病因素(enablingfactors)和增强发病因素(reinforcingfactors)等。(二)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intrinsicandextrinsicdeterminants)内在因素是指由宿主本身内部决定的因素,又称内源因素(endogenousfactors),如遗传结构(包括异常基因)、种、品种和性别。外在因素则是来自宿主以外的因素,又称外源因素(exogenousfactors),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环境因素。例如运输是外在因素,可造成畜禽创伤,引起宰后胭体出现皮下出血。(三)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联系的因素(deterniinantsassociatedwithhost,agentandenvironment)病因因素常被分为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联系的因素,又称三联因素(triad)(图3.7)。病因因素的三种分类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不过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疾病的多因素性质。下面将按被普遍接受的第三种分类方法,分别介绍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决定因素。二、宿主决定因素与疾病有联系的主要宿主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结构、种和品种及体型和毛色等。这些因素对疾病在畜群中分布的影响,在前面已经作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两个因素。根据宿主在传染过程三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传染性宿主、易感宿主和免疫宿主。传染性宿主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宿主,也就是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的病畜、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其他种类动物。——典型病例;病原携带者,可以分为潜伏期携带者、康复携带者和隐性感染携带者——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受感染的其他种类动物有时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例如感染结核的獾是牛群结核的重要传染源。——有些传染病宿主范围广,可感染多动物,但其中有些动物感染后本身并不表现严重症状,却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如感染伪狂犬病毒的猪是牛伪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易感宿主即缺乏免疫力的宿主。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畜群称为易感畜群。畜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叫畜群易感性。——畜群易感性的高低,可直接影响流行过程的性质及强度。——影响畜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母源抗体的消失,易感动物的引入,免疫动物的免疫力自然消退,病原体发生变异或出现新的血清型。——畜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计划地对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畜群传染病流行后或隐性感染后免疫动物增加;幼畜来自高免种畜群,从母体获得较高的被动免疫。免疫宿主:即具有特异免疫力和非特异性抵抗力的宿主。——特异性免疫由宿主接受抗原刺激引起的应答反应产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非特异性抵抗力为宿主对病原体的一般抵抗力,它主要来自生物种系进化过程中与病原体作斗争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能,能遗传给后代,包括皮肤、黏膜、吞噬细胞、淋巴组织、正常体液因素和血脑屏障的防御作用等。三、致病因子决定因素致病因子(agent)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前者如各种内寄生物和外寄生物,后者又分为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等。重点介绍传染性致病因子。(一)毒力和致病性(virulenceandpathogenicity)毒力是指传染性病原体在特定宿主引起疾病的能力,毒力的强弱影响疾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毒力通常用于同一种病原体的不同毒株致病能力的描述。致病性有时作为毒力的同义词使用,但它更强调致病的质量。毒力和致病性都是病原体的内在属性,受基因型和表现型制约。如新城疫病毒在鸡胚绒尿膜上繁殖比在犊肾细胞上生长对鸡的毒力强。基因型的变化往往引起毒力和致病性的改变。传染性病原体的基因型变化有突变、重组、转导、接合和转化等不同类型。(二)感染的梯度(gradientofinfection)是指动物受到传染性病原体攻击后所产生的各种应答,它是病原体的毒力和致病性与宿主的易感性、病理学和临床反应等特征联合作用的结果。感染的梯度可以用图3.8表示。感染可分为不明显感染和明显感染。不明显感染不产生临床症状,但通常象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一样有病原体复制和排出的过程,因此给疾病防制带来严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亚临床感染是不明显感染的同义词,但它还有生产性能下降的含义。亚临床疾病也可用于非传染病。明显感染引起从轻度到严重的临床疾病,甚至死亡。(三)宿主的微生物定居(microbialcolonizationofhost)1.外源性和内源性病原体外源性病原体(exogenouspathogens)通常在宿主身上不存在,在外环境中(土壤、水等)也不能长期存活。它们通常不与宿主形成持续关系,感染动物一般产生明显临床疾病。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外源性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endogenouspathogens)常见于健康动物的胃肠道和呼吸道,一般不致病,除非宿主受到应激。犊牛肠道通常存在的大肠杆菌就是一例。有些病原体兼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特性,如沙门氏菌。2.机会性病原体(opportunisticpathogens)又称条件性病原体,是指仅在宿主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疾病的病原体。如引起母猪死胎和流产的葡萄球菌和李斯特氏菌。四、环境决定因素

(environmentdeterminants)(一)地理位置局部地理形成、植被和气候影响动物和疾病两者的空间分布。例如绵羊的下颌肿瘤与蕨类的分布有关。在美国中老年狗的非特异慢性肺部疾病与居住在城市有关,在分布上呈明显的城市一农村梯度。猪的酒糟中毒大多数在酒厂附近。又如丛林黄热病,仅见于非洲和中南美洲,分布在南北纬巧。之间,在森林中呈地方流行,传播于人猴之间,埃及伊蚊是其传播媒介。(二)气候因素包括大气候和小气候。大气候(macroclima,te)是指动物所暴露的正常天气组份:降雨量、温度、太阳辐射、湿度和风速。大气候影响媒介昆虫的活动周期,也影响到病原体的增殖水平和宿主的暴露程度。大气候对植被、水文等的影响也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冷应激使动物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加,例如通过降低消化效力使动物对传染性肠炎的敏感性增高。大气候也可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存活,例如牛鼻气管炎病毒在湿度低时存活好,而鼻病毒在湿度高时存活好。小气候(microclimate)或称微气候,是指在确定的小空间中的气候,如畜禽舍的小气候或动物体表几毫米处的小气候。小气候对畜禽疾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在不同温度下,鸡的换气量是不同的(表3.1),随着温度升高,鸡舍的换气量应加大,这时如通风换气不足,最易发生慢性呼吸道病,并使肉鸡生一长缓慢,母鸡产蛋下降。(三)植被植被(vegetation)受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和气候的影响,而植被本身又影响动物和疾病的分布。如某省沿海地区生长一种含盐成分很高的盐篙,猪吃了以后,常发生食盐中毒。(四)地质水文不仅影响植被,进而影响动物和疾病的分布,如钩虫幼虫在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