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妇产科学论文十篇_第1页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妇产科学论文十篇_第2页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妇产科学论文十篇_第3页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妇产科学论文十篇_第4页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妇产科学论文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7-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_妇产科学论文十篇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发展_妇产科学论文第一篇

利用对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办法的文献讨论,旨在发觉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平安性更高的中医药防治办法,同时又可以体现出其优势所在。

新生儿黄疸;中医中药;综述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因为胆红素代谢异样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上升而浮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中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显然上升时可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进而直接威逼小儿生命或造成严峻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西医对于生理性黄疸仅仅是观看,对于病理性黄疸治疗计划有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等,均有一定疗效,但是往往有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而中医则对于生理性黄疸举行早期干预以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对于病理性黄疸则按照患儿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防治作一简要述评,以便发觉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平安性更高的防治办法,可以在防治新生儿黄疸方面体现出中医药的优势。

1病因病机

中医很早对新生儿黄疸就有所熟悉。《诸病源候论·胎疸候》云:“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湿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或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感触外邪,外邪内侵,脾为邪困,失健运之功,移湿热于肝胆,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液外溢于肌肤而发黄。WWw.meiword.Com”范淑华等[2]认为新生儿黄疸迁延日久不愈,多因湿热郁积肝胆兼有血瘀所致。王锦华等[3]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由母体湿热,胎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胎毒湿热之邪,湿热胎毒郁结血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输送排泄受阻,浸入于血,外溢肌肤所致。杨勤[4]认为,本病的发生责之于湿邪,或因为孕母感触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于胎儿;或湿从寒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淤阻内积,郁结于里;或胎儿生后外邪内侵,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肝失条达,致胆汁外泄,发于肌肤。张素玲等[5]认为,大多由母体湿热邪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脾不健运,不能输泄胎毒湿热之邪而启发湿热毒郁结血分所致。顾俊贤等[6]则从病机,认为孕母脏气湿热熏黄胞胎的先天因素及产时、产后的湿热外袭是外因,而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器功能低下,不能彻低结合、运转、疏泄胆汁,此为内因,内由于本虚,这就形成了本虚邪实、虚热夹杂之证。

2

中医药治疗

2.1辨证分型及治则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色彩淡或呈白色,浮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治疗时医家按照患儿不同的临床证候举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陶春祥分型辨治如下。(1)湿热黄疸型:症见患儿皮肤黄染,色鲜亮如橘染,拒乳,啼哭,烦躁或皮肤有紫斑,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指纹色红。治宜清热利湿、疏胆退黄。选用自拟方虎茵汤加减。(2)寒湿黄疸型:症见患儿皮肤黄染晦暗,形体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物,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指纹色淡或紫暗。治宜温中健脾、化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合理中汤加减。(3)瘀积黄疸型:患儿皮肤黄染,色泽暗滞,皮下有淤斑或淤点,体瘦腹胀,或肝脾肿大,舌质暗红、苔黄或薄腻,指纹色紫而滞。治宜活血通络、疏散退黄。方选血腑逐瘀汤加减。李建等[8]分型辨治如下。(1)湿热熏蒸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色如鲜橘,不欲吮乳,烦躁担心,呕吐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治宜清热化湿,利胆退黄。常选用茵陈蒿汤加味。(2)感触邪毒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浮现时光较晚,且伴有发热、烦躁,甚则抽搐、昏迷、呕吐拒食、大便溏稀,舌红绛苔黄,指纹紫滞且长,或透关射甲。治宜清热凉血,解毒透黄。常选用犀角散加减。(3)寒湿阻滞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日久不退,色淡而晦,面色无华,神疲惫力,四肢欠温,不思乳食,尿黄便溏,舌淡苔白腻,指纹淡红。治宜健脾温中,化湿退黄。常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4)瘀血内阻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色深而暗,皮肤淤斑,胁下痞块,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尿黄便白。舌见淤点苔黄,纹紫滞。治宜活血化瘀,消积退黄。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顾俊贤等[6]认为应按照临床症状制定不同的治疗办法。例1辨证分型虽为阳黄,但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不宜清热利湿,应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以防变证,采纳姜黄三物汤治疗。例2其病机为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肝热之郁,胆汁黏稠,失于疏泄,不循常道,外溢发黄,此型命名热邪伤阴型之阳黄,不行拘泥于利水渗湿,以免伤阴更重,宜用滋阴利胆法治之。

2.2中成药

郑兴惠等[9]将76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388例,对比组372例。预防组在新生儿生后第1天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对比组不用药。结果:预防组72h胆红素增高值为(137.5±6.98)μmol/l,显然低于对比组(170.23±8.86)μmol/l,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说明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朱美香等[10]将111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对比组53例。对比组采纳①蓝光照耀;②酶诱导剂;③白蛋白或血浆;④溶血者赋予静滴;⑤对症处理,包括订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⑥病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服用柴茵合剂。治疗组与对比组经治疗72h后,tcb下降显然,治疗后tcb指数降至20所需的时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临床观看表明,中药柴茵合剂协作西药常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刘凤军[11]挑选30例新生儿口服茵陈三黄口服液,结果30例中显效29例,有效1例,显效率96.7%。茵陈三黄口服液由本来汤剂转变剂型而成,经多年应用退黄效果显著,将此方改为口服液,再次证实其退黄效果显然。刘玲等[12]将40例新生儿停止母乳喂养,改换配方奶喂养,治疗选用茵栀黄注射液加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点滴,同时举行单面冷光源蓝光治疗。结果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14d,最后均痊愈出院。可见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和蓝光光疗,能够提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排泄,使胆红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范围。苗智莹等[13]挑选足月新生儿185例,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对比组91例。治疗组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对比组不予治疗,两组均正常母乳喂养。用药5d后用经皮测黄疸仪复查胆红素值。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显然优于对比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范淑华等[2]将79名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比组39例。治疗组用降黄汤;对比组用茵陈丹参汤。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比组39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廖龙祥等[14]对5例患儿用民间草药蜜桶花合茵陈五苓散加减防治。结果普通服药4d后,黄疸开头消除,随着黄疸的消除,患儿精神及吮乳日渐改善。5例患儿均在服药3~4剂后痊愈。

2.3自拟方

王锦华等[3]挑选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患儿90例,用自拟退黄汤治疗。总胆红素高于320μmol/l者协作蓝光治疗,结果90例所有治愈,无胆红素脑病发生,其中25例协作光疗治疗,黄疸消除时光为5~14d。滕兴安[15]用自拟“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温热内蕴型65例,脾虚湿郁型25例。结果治愈率61%,总有效率94%。郑启仲等[16]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0例,对比组120例。治疗组①应用中药消黄散治疗;②血总胆红素值≥257μmol/l者赋予蓝光照耀12~72h,蓝光灯管使用时光<2000h;③病因及对症治疗:保暖,补充热卡,脱水者补充液体,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有酸中毒者纠酸治疗。对比组①应用西药酶诱导剂、口服治疗;②、③同治疗组治疗办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4%,对比组有效率8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魏述炎[17]对6例患儿施用穴位。选穴:十宣、四缝、内关(双),同时协作单味大黄3~10g,水煎口服。6例患者均经1次治愈,其治愈率为100%。

3中西医结合

张素玲等[5]将住院新生儿,按临近2∶1∶1比例随机分3组,203例完成试验。其中观看组93例,对比组1为59例,对比组2为51例。对比组1常规西医治疗,对比组2常规西医治疗+退黄口服液,观看组常规西医治疗+退黄洗剂。结果3组患儿血胆红素降至85μmol/l以下所需天数为观看组(5.5±3.6)d,对比组1(6.0±4.5)d,对比组2(4.6±2.7)d。观看组与对比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组2与观看组及对比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并且退黄洗剂对母乳性黄疸的作用优于其他病因所致者。杨莲兰[18]对符合病理性黄疸的11例患儿举行中西结合治疗。用药:(1)肝酶诱导剂

口服,可拉明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50ml静滴;(2)人血白蛋白静滴;(3)静推;(4)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方剂茵陈茅根汤、三黄汤。结果治疗3d后,7例足月儿皮肤黄染均显然消除,4例早产儿中,3例皮肤黄染消除较显然,1例有所消除。治疗5d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7例足月儿均为134~157μmol/l,早产儿4例中3例均小于171μmol/l,1例为205.2μmol/l,延续服用中药至10d,血清总胆红素即降到136μmol/l。显效为10例,有效为1例,有效率达100%。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显著。金玉华[19]将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看组50例,对比组50例,两组均采纳综合治疗,观看组加用妈咪爱、茵栀黄及间歇性光疗,对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举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所有治愈,未浮现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观看组在减轻血清胆红素方面优于对比组,黄疸治疗时光显然缩短,而且胆红素水平下降显然。周高良等[20]将11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1例,以鲁米那针、茵栀黄针联合干预退黄;观看组52例则仅采纳鲁米那针口服。结果:两组疗效及治疗6d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可见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效果显然。

赵菁,霍薏钦.新生儿黄疸治疗新发展[j].九江医学,20xx,22(1):61-64.

[2]范淑华,高爱芝.降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看[j].济宁医学院学报,20xx,24(2):54.

[3]王锦华,杨凤涛,蒋波.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j].陕西中医,20xx,28(7):781.

[4]杨勤.独味茵陈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xx,3(15):1407-1408.

[5]张素玲,顾卫,贺慧蕾,等.退黄洗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讨论[j].有用医学杂志,20xx,21(9):983-985.

[6]顾俊贤,牟青慧,王葵光,等.治疗新生儿黄疸之补漏与拾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15(20):2817.

[7]陶春祥.如何辨治新生儿黄疸[j].江苏中医药杂志,20xx,44(10):794.

[8]李建,齐汝敏,张运英.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xx,30(12):16-17.

[9]郑兴惠,汤正珍.茵栀黄口服液预防388例新生儿黄疸效果观看[j].中国妇幼保健,20xx,22(32):4617.

[10]朱美香,邱根祥,陈卫红.柴茵合剂治疗新生儿黄疸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xx,42(3):156-157.

[11]刘凤军.茵陈三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j].中华临床医学讨论杂志,20xx,11(9):1258.

[12]刘玲,贾曦.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j].中国保健(医学讨论版),20xx,15(4):124.

[13]苗智莹,张云慧,李蕴.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国妇幼保健,20xx,20:1332.

[14]廖龙祥,李晓玲,了见.草药蜜桶花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xx,(65):342.

[15]滕兴安.自拟“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临床[j].中国试验方剂学杂志,20xx,12(8):43.

[16]郑启仲,林秀珍,刘志慧,等.消黄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40例[j].河南中医,20xx,22(1):15.

[17]魏述炎.协作大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医外治杂志,20xx,14(4):47.

[18]杨莲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1例临床观看[j].中国医药导报,20xx,5(1):168

[19]金玉华.新生儿黄疸的间歇光疗、微生态活菌制剂及茵栀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xx,5(1):70-71.

[20]周高良,吕军.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观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xx,19(1):35-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6例体味_妇产科学论文其次篇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势缠绵,病情顽固。自20xx年以来,本院采纳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6例,取得惬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普通资料

依据《中华妇产科学》(下册)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随机挑选治疗组106例,其中附件炎58例,盆腔积液24例,附件炎性包块13例,炎性包块伴盆腔积液9例,宫内膜炎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6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对比a组35例,其中附件炎16例,盆腔积液11例,附件炎性包块5例,炎性包块伴盆腔积液2例,宫内膜炎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9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5年。对比b组38例,其中附件炎17例,盆腔积液12例,附件炎性包块4例,炎性包块伴盆腔积液3例,宫内膜炎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

1.2治疗办法

1.2.1治疗组

自拟复方红藤败酱煎,组方为: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黄柏20g,益母草20g,丹参20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5g,桃仁15g,五灵脂15g,元胡15g。加减:盆腔积液加车前子15g,泽兰15g,赤小豆20g;有包块者加浙贝15g,山甲10g,牡蛎30g;小腹冷痛,腰腿酸冷,苔白腻加制附子6g,桂枝10g,艾叶10g。.meiword.coM浓煎2遍,合120ml。嘱患者灌肠前30min解净大便,取左侧卧位,裸露,臀下垫塑料布及治疗巾,将盛有中药的灌肠器挂在输液架上,中药温度在40℃左右,液面距30cm以内,润滑肛管前端,排出管内空气,轻轻插入20cm,使液体缓慢流入肠腔。灌完后,嘱患者垫高臀部平卧,1h内尽量不解大便。天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

1.2.2对比a组

以治疗组中药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1.2.3对比b组

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曲松钠3g,ivdrip,qd,替硝唑0.2g,ivdrip,bid,7天为1个疗程。

1.3疗效标准

以上各组均用药2~3个疗程,依据《有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慢性盆腔炎疗效标准[2]。治愈:自觉症状消逝,月经基本恢复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无压痛,盆腔积液或炎性包块消逝,仅有轻度组织增厚,b超检查正常;好转:自觉症状显然好转,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轻度压痛,盆腔包块显然缩小,b超检查阳性征象改善;未愈:自觉症状无改善,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

1.4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82例,好转1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3.4%;对比a组:治愈18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5.7%。对比b组:治愈16例,好转14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78.9%。

2研究

慢性盆腔炎以小腹或两侧痛苦、坠胀,痛引腰骶,白带增多,或黄或白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证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等范畴,病理复杂,虚实兼夹,有时寒热错杂,病理特征是:“瘀、滞、湿、热、虚”,总以血瘀湿热为主要,以实证为主要,其中又以瘀滞为主,湿热为次[3]。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理气通络。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利湿,现代药理讨论认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益母草、丹参、五灵脂、赤芍、桃仁活血化瘀,元胡、三棱、莪术理气止痛。

慢性盆腔炎是因为长久炎症,盆腔病变部位常浮现器官周围粘连,组织增厚,药力难以到达。口服给药,药物经胃肠汲取,再经肝脏首过效应,再到盆腔器官,药量已大大削减。中药灌肠则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且肠壁与盆腔子宫附件部位邻近,能使药物直达病灶,并能利用温热作用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药物汲取,使局部血药浓度提升,从而加速炎症汲取,提升了治愈率。本办法平安价廉,疗效惬意,值得推广。

1曹泽毅.中华妇科学.:卫生出版社,1999,1212-1213.

2杨恩彭,陈贵廷,胡国臣.有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学苑出版社,1989,869.

3夏桂成.妇科方药临证收获十五讲.:卫生出版社,20xx,241-243.

小儿遗尿中医药治疗_妇产科学论文第三篇

中医药;小儿遗尿;综述

小儿遗尿病(nocturnalenuresis,ne)临床上多指5岁或5岁以上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即俗称“尿床”。据国外统计,5岁儿童ne占15%,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下降10%~15%,到15岁时,ne占2%~5%,成人以后仍有2%~4%的患者遗尿。小儿遗尿可影响患者自尊心与自信念,引起注重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幻觉等心理异样,进而使体质下降、易罹患心脏、内分泌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如经久不愈,可迁延至成年,严峻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终于导致人格障碍[2]。是目前严峻威逼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遗尿症常用盐酸丙米嗪、山莨菪碱、遗尿丁、盐酸阿替丁等,但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中药治疗小儿遗尿有独特优势,利用中药口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捏脊、铺灸疗法及理疗等多种办法从整体上对小儿举行调节。以下从内服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3方面举行综述。

1

内服法

钟朋光[3]认为遗尿是因肾气虚惫、膀胱约束无权所致,故欲纳其肾,先温其阳。WWw.meiword.COM采纳自拟补骨脂金樱子汤(补骨脂6~10g、金樱子6~10g、鹿角霜10~20g、防风6~10g、藁本6~10g、石菖蒲6~10g、甘草3~5g)为基础方,按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遗尿36例,观看其疗效。结果治愈2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徐正莉等[4]认为湿热所致小儿遗尿并不少见,并多见于继发性遗尿。临床上常选用黄芩滑石汤(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加减治疗小儿遗尿湿热证,收效显然。

冯天明[5]认为,小儿遗尿其病虽在下焦肾,然其源在上焦肺,邪热遏肺,肺气无权,脑窍失灵,肾水不摄,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缘由之一。治疗上,认为治病必求于本,取下病上治之意,运用麻杏石甘汤化裁清宣肺热,交通心肾,制约膀胱,每获良效。

原晓风[6]认为小儿肾常虚,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且小儿体属纯阳,心火易炽。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偏亢,心火炽盛,又下汲肾水,耗伤肾阴,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采纳宁心醒神、补肾止遗法。基本方:黄连、熟地黄、桑螵蛸、益智仁、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山药、麻黄、莲子等。10d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小儿遗尿(心肾不交型)30例,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吴芳等[7]认为因脾胃积热所致实热型遗尿并不罕见,约占遗尿病人数的40%左右,采纳自拟热遗停方剂治疗中医证属脾胃积热所致的实热型小儿遗尿。治疗组采纳中药制剂“热遗停”汤剂和“遗尿汀”胶囊口服,对比组采纳“遗尿汀”胶囊口服治疗。方药组成:知母10g、黄柏5g、栀子5g、牡丹皮6g、石菖蒲10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山药10g、枳壳10g、陈皮5g,每剂浓煎至250ml。用法:3~6岁,每次45ml,每日2次;6~9岁,每次90ml,每日2次;9岁以上每次125ml,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比组33.33%。

2

外治法

2.1针灸法

李杰认为遗尿多由禀赋不足、病后体虚,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运河制约无权。病变部位主要在肾,病变性质以虚证为主。基本治则为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小儿遗尿30例。主穴:百会、中极、三阴交。按照临床证型的不同,选取相应的配穴。肺、脾气虚者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肾阳不足者取太溪、命门、气海、肾俞。局部的腧穴后加灸;兼有睡眠肤浅,不易唤醒者取人中、神门。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2.2电针加穴位注射法

张爱贤[9]以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32例。取穴:关元、中极、夜尿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加减:下元亏损加太溪、百会;脾胃虚弱加脾俞、中脘、足三里。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对患者做半年的远期随访。结果近期总有效率100%,显然高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3.4%)。

2.3外敷法

董廷瑶[10]认为下元本虚偏于阳弱是本病的根本,治疗以助阳固元为。治疗组用董氏止遗散(肉桂、覆盆子、益智仁、芡实、五味子等深圳三九中药单味配方颗粒)15g加少许醋调匀后外敷于患儿神阙穴和命门穴,每晚1次,夜敷昼去。对比组服用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浓缩缩泉丸。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5%,远期总有效率为80%;对比组近期总有效率为40%,远期总有效率为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5)。.meiword.COm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中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肺炎喘嗽[2]诊断标准。发病急,咳嗽,喘憋,喉中痰鸣或哮鸣,发热或不发热,舌苔薄、质淡或红,指纹红而浮。冬春多发。

1.3治疗办法

对比组采纳综合性治疗,包括抗生素[头孢三嗪50~80mg/(kg·d)静滴]、止咳平喘(氨茶碱片2~4mg/kg,3次/d,口服)、冷静[安定注射液0.1~0.3mg/(kg·次),肌注]、吸氧、雾化吸入(糜蛋白酶1支、病毒唑50mg、2mg/次)、有心衰时强心[西地兰0.01~0.015mg/(kg·次)静注]、利尿[1mg/(kg·次)静注]及血管活性药物[东莨菪碱0.02~0.04mg/(kg·次)静注]。治疗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自拟)宣肺健中止喘汤加减治疗。组方:麻黄1~3g、杏仁3~9g、紫苏子3~6g、白芥子3~6g、莱菔子3~6g、细辛1~3g、半夏3~6g、干姜3~6g、大枣3~6g枚、五味子3~6g、砂仁2~3g、甘草1~3g,此方适用于2月至2岁婴幼儿,依年龄、体质及寒热侧重不同加减药物剂量。夹惊加僵蚕、蝉蜕清热解惊;夹食滞加焦神曲、陈皮消食化滞;风寒夹热加生石膏、黄芩;兼喉中痰鸣加射干、款冬花化痰降气平喘;咳嗽重加百部、枇杷叶宣肺止咳。每日1剂,水煎服,少量频服。治疗10d后统计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统计资料采纳spss10.0统计软件举行处理,分离采纳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显效:治疗3d内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削减或消逝。有效:治疗4~7d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削减或消逝。无效:治疗7d后咳嗽、气喘、肺部体征无变化。疗程7d,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超过7d为无效。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比组,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比组比较p<0.05

2.3

两组症状、体征消逝时光比较

治疗组在喘憋、咳嗽及喘鸣音消逝时光方面均短于对比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症状消逝时光比较(略)

注:与对比组比较p<0.05

3

研究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约占50%以上,其他为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支原体等。该病仅见于2岁以内小儿,尤其以2~6个月的婴幼儿多见,80%以上病例在1岁以内。目前西医治疗多常规予吸氧、冷静、抗病毒、激素、解痉平喘等,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本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严寒时节,中医认为多是感触风寒邪气急性发病,邪壅肺络,肺失宣降,上逆则为咳喘,病位在肺,病理产物是痰,类似祖国医学肺炎喘嗽范畴之风寒闭肺证。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一旦感触外邪,肺失宣降,则浮现咳喘;加之小儿脏腑未全,气血未实,易感触外邪,易于传变,小儿脾常不足,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常会导致饮食停滞,积湿成痰,痰壅气阻则气滞不可,气滞则肺气不得宣发肃降,浮现咳嗽、喘憋、痰鸣等症。张秉成《成便利读》:“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散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出。”故治宜宣肺利气,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麻黄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温肺化痰,降气消痰;五味子与细辛辛散之品相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以增加敛肺止咳平喘之功;干姜、大枣、甘草健脾和中,砂仁醒脾,使风寒与水饮皆除,而不伤脾肺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药理学讨论证实,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还能阻挡过敏介质的释放,缓解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白芥子能显著提升小鼠血浆环腺苷酸/环鸟苷酸(camp/cgmp)比值,由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组成的三子养亲汤有显然解痉止咳平喘作用[5];细辛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血管、松弛平滑肌等作用;五味子挥发油对呼吸中枢有镇咳和祛痰作用,能增加机体对非特异性的防备本事。本临床观看结果表明,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合用中药宣肺健中止喘汤,其临床症状、体征消逝时光及疗效均显然优于单用西医治疗的对比组。

目前,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比较高,特殊冬春季天气严寒,儿科临床多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病程,削减反复,增加疗效,特殊是在快速缓解喘憋、止咳祛痰方面尤为突出。可以缩短患儿病程,削减住院天数,且平安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观看应用。

1]薛辛东.儿科学[m].:卫生出版社,20xx:281.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xx:6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高校出版社,1994:78.

[4]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华夏出版社,1999:516.

[5]郑作文.三子养亲汤的药理讨论[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3):15.

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讨论_妇产科学论文第八篇

目的讨论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过敏性)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相关逻辑。办法根据小儿临床体质的分类标准对纳入临床观看的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共354例样本举行临床体质分类讨论。结果患湿疹和荨麻疹的小儿分离有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5类临床体质,丘疹性荨麻疹有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4种临床体质类型。3种疾病小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均以肺热阳盛质、湿热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所占讨论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3种疾病小儿临床体质类型的排序均有相同逻辑。结论该项讨论结果将有助于掌控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的临床逻辑,对讨论制定异病同质同治、辨质论食调养的综合计划、以达“已病防变”有重要价值。

小儿变态反应皮肤疾病;中医;体质类型

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知识题和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发病率高达40%,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常见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强。过敏体质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得到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些、相对稳定的、可变的个体特点,导致体质可变性的缘由与饮食、起居、疾病、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meiword.coM《诸病源候论》中阐明白导致小儿诸病之因与小儿本身“血气未定”“脾胃嫩弱”“真气不定”及北宋钱乙提出的“小儿纯阳,无须益火”之说相关。中医文献中描述的与荨麻疹的临床特征相像的“风疹块”“隐疹”发生的缘由系“禀赋不耐”,说明“禀赋不耐”的体质因素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易感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体质对发病、传变与转归起着打算性的作用。笔者于近6年间将纳入临床观看的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354例患儿,根据小儿中医临床体质分类标准首次举行了体质类型讨论,并对临床体质类型的分布趋势和3种疾病临床体质类型的排序逻辑举行了讨论,为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及相关逻辑,拟定异病同质同治、辨质论食调养的因质制宜的综合调治计划提供了临床依据。

1资料与办法

1.1临床讨论办法

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高校老专家门诊部、成都市中医名医馆治疗的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疾病的354例(湿疹124例、荨麻疹78例、丘疹性荨麻疹152例)患儿,参照小儿临床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标准(六分法)[2],将3种疾病各自的临床症状与6种体质类型相关的特点举行逐一对应记下,并对临床症状与体质特点相对应浮现的次数和例数罗列挨次举行临床体质类型及相关逻辑的。

1.2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疾病临床诊断的参照标准[3]

1.2.1湿疹

起病大多在1~3月,部分病程可延至幼儿和儿童期,多数存在家族性过敏体质倾向。皮疹多见于头面部,而后逐步扩散至颈、肩、背、臀部及四肢甚至全身,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步增多,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等,伴烦躁、哭闹、瘙痒而影响睡眠。

1.2.2

荨麻疹

多因人体对某些内外的感触性增高所致,因素常见接触易发生过敏的饮食、药物、花粉、皮毛、微生物、温度、日光、精神紧急等。典型的病例是先浮现红斑,后形成水肿,婴幼儿的荨麻疹有时仅有红斑而水肿不显然;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瘙痒强烈,皮疹数量较多,急性者多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自然消逝,但慢性者病程可达数月。

1.2.3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有过敏性体质倾向的小儿。被蚊虫叮咬致病,部分病儿亦有由于食物所致过敏,婴幼儿常见,夏秋季常见,全年均可发生。初起时为微红丘疹,长大后顶部似疱疹,较硬,厚而易破,数日后干而结痂;丘疹常见于四肢伸面,尤以下肢为多,痒感严峻,哭闹担心,抓破后易感染。

1.3小儿中医临床体质分类标准[2]

笔者按照小儿生理和体质特征,以四诊合参为体质分类原则,将小儿体质分为平和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虚倦怠质、肺热阳盛质6种临床体质类型。

1.4临床病例资料

1.4.1

病例来源

本组病儿大都来自成都市区和市郊,还有少数来自省内地震灾区。124例湿疹患儿中男72例,女52例;78例荨麻疹患儿中男42例,女36例;152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中男81例,女71例。

1.4.2年龄

湿疹中新生儿18例,1~6月65例,7~12月36例,13~18月5例;荨麻疹中1~3岁56例,4~7岁22例;丘疹性荨麻疹中3岁以内86例,3~7岁54例,7岁以上12例。

2讨论结果

2.1湿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例数和各型百分比的分布状况

对124例湿疹患儿28项临床症状与各型体质相关的特征举行了对应。结果显示:肺热阳盛质48例,占38.7%;痰湿腻滞质46例,占37.1%;阴虚燥红质22例,占17.8%;气虚倦怠质6例,占4.8%;阳虚迟冷质2例,占1.6%;无平和正常质。见表1。

2.2荨麻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例数和各型百分比的分布状况

对78例荨麻疹患儿45项临床症状与体质类型相关的特征举行对应记下。结果为:肺热阳盛质38例,占48.7%;痰湿腻滞质21例,占26.9%;阴虚燥红质16例,占20.5%;气虚倦怠质2例,占2.6%;阳虚迟冷质1例,占1.3%;无平和正常质。见表2。

表1124例湿疹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中医体质相关的临床特征浮现的次数、例数及各型百分比的分布状况(略)

表278例荨麻疹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中医体质相关的临床特征浮现的次数、例数及各型百分比的分布状况(略)

2.3丘疹性荨麻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例数和各型百分比的分布状况

对1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