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史料解读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史料解读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史料解读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史料解读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史料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相关史料解读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可能达到的。当每个人可以假借法律去拼命捞钱,那就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财富,所有的财富总是落在少数人手里,被他们分掉,其余的人就变成穷困不堪。……因此,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末,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的悲惨重负下。──[英]托马斯·莫尔①《乌托邦》②【解读】这段材料选自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其要点是:①人若拥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②少数人假借法律的名义捞取钱财的结果,除了他们占有了国家的财富之外,还造成了绝大多数人的贫困。③只有废除私有制,社会财富才能得到公平的分配。资料显示:①莫尔认为: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度是社会的万恶之源,也是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②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宁。③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莫尔并没有明确指出他所谓的财产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也没有明确指出依靠谁和通过什么方式消灭私有制。【注释】①托马斯·莫尔(1478—1535),16世纪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除了用“羊吃人”来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和设计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没有贫穷的理想社会之外,莫尔还深刻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罪恶的产生根源。其主要思想多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传承。②《乌托邦》全称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是莫尔采取游记的体裁,通过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谈海外奇遇的方式讲述了“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乌托邦”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思是“子虚乌有的地方”。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就得名于莫尔的这本书。2.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颠倒世界”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要求发生大火使城市的1/4化为灰烬;安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只用容易褪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的皮子做鞋子,以便多穿破两套衣服和多穿坏两双鞋子……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傅立叶①选集》第三卷【解读】19世纪上半叶,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德等国也先后开始。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和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批小生产者的破产,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工人斗争频仍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初西欧出现了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主张建立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傅立叶讲的这段话要点是:①劳动者因个人的利益而对公众不怀好意,如医生盼望自己的同胞害病等。②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处于尖锐对立之中。透过傅立叶这段生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①在当时资本主义这个“文明制度”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②由于一己的私利,每一个人的发财与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③在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眼中,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经济活动表明,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注释】①傅立叶(1772—1837)是19世纪初著名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和《新的工业世界和社会世界》。3.英国1825年的工业危机材料一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材料二工业方面的棉花消费量,在1825年平均每周为12,000包,而1826年头三个月内平均每周仅为8,000包。在约克郡和兰开郡的所有工业中心,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加深了工人的苦难。各工厂缩短了开工时间,曼彻斯特的工业家们已决定把工资再消减10%。──《泰晤士报》1826年4月8日材料三在希罗普郡和斯塔福德郡约有17座炼铁炉停了火。……煤价的跌落同过去上涨时一样迅速,──已经跌落了三分之一以上。许多矿井每周只开工三天,其它矿井则完全停办。──《泰晤士报》1826年4月25日【解读】产业革命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于1825年发生在英国。上述三则消息选自1826年4月的《泰晤士报》,主要讲的是:①布拉克本工厂停产、工人失业和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②约克郡和兰开郡两个工业重镇生产凋零,物价上涨和工人群众的苦难加深的情况。③希罗普郡和斯塔福德郡工业因生产过剩而出现的大萧条现象。通过英国的实例说明:①当时的资本主义危机是由于它固有的基本矛盾而导致生产过剩,大批工厂倒闭,经济生活一派凋零。②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工人失业,物价上涨,工人群众遭受着贫穷和灾难。③当时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障碍。④资产阶级用大量消灭生产力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做法,只能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4.英国工人最初的反抗斗争工业空前萧条,兰开郡和约克郡的工业区有许多人无工可做,使一个时候灾难极为深重。……忍饥挨饿的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致爆发了公开的暴动(在布拉克本、阿克林顿)。……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又冲进使用自动织机的勃雷工厂,把织机全部捣毁,瓦尔姆斯莱工厂也遭到了同样命运。……人群接着向布拉克本前进,来到市内一家有自动织机的主要工厂──埃克尔斯公司的一家工厂……毁坏了全部织机。……在普雷斯顿、克利瑟罗、罗奇德耳,也发生了这种破坏自动织机的骚动。曼彻斯特也露出了暴动的苗头,多亏军警迅速干预,防止了严重后果。──[英]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解读】这篇资料刊登在英国《绅士杂志》1826年5月号上,详细再现了兰开郡、约克郡、曼彻斯特等工业重镇的产业工人在1825年经济危机中的斗争情况。资料显示:①在经济危机期间,产品过剩导致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并且生活在深重的灾难之中。②走投无路的工人奋起反抗,但这时期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最原始阶段,即自发地破坏机器,捣毁工厂,而不是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③资产阶级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镇压。5.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的状况材料一一看到不幸的丝织业工人,我心里就觉得难过。他们结婚成家靠的是工资,意料不到每5~6年就失业一次,于是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用这种体面的方法行乞……这些里昂工人生产以色泽鲜艳著称的丝织品,工作地点就是其悲苦的全家住所。每个里昂丝织厂的小伙计整天从一个工人住所(这样的作坊共有一万五千个),按工人的产量付给他们的工资。履行这种职责,伙计每年得六千法郎报酬。他和妻子儿女一起用掉五千法郎,下余一千法郎则储存起来。工作了四十年之后,这笔储蓄逐渐增长变成十万法郎。这时家长迁到离故里四五里的乡间小屋去住。但是一旦在如此宁静的生活当中开始发生动乱,里昂人就会象雄狮一样搏斗起来……──司汤达①《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材料二一到里昂就陷入一种骇人听闻的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使我非常激动,深感世道不公,心里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悲痛。站在全体居民面前袖手旁观,看他们徒劳地与贫困搏斗,心灵与肉体都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这该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试看老年人不得安宁、青年人毫无希望、儿童也没有一点欢乐!大家一同都挤在臭气薰天的贫民窟内,而有些人则嫉妒另一些人,原因是后者为满足有闲者的奢侈和享乐效劳得到一点报酬,比自己略微幸运一些!命运捉弄人是多么残酷,多么凶狠啊!身为一个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却织造金色的锦缎使王后穿着漂亮。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浑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李斯特②1837年访问里昂时写的一封信【解读】19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正在法国展开。然而,产业革命的社会后果却是资本家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工人阶级却陷入贫困、饥饿、疾病和灾难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带给工人的不是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是受到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榨。所有这些在里昂表现得特别突出。里昂是法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尤其是以纺织工业最为发达,聚居着大批纺织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为了反抗剥削和压迫,里昂工人曾于1831年和1834年举行过两次武装起义,但都被镇压下去。司汤达和李斯特当时的所见所闻就是19世纪30年代后期里昂工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由司汤达和李斯特的所见所闻可知:①里昂当时是法国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集聚的工人最多。②法国里昂工人工作繁重、收入低下、生活艰辛。剥削阶级却依靠对工人阶级的压榨而过着奢侈骄横的生活。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是,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将会以更大的规模表现出来。【注释】①司汤达(1783—1842):法国著名作家,在任法国驻教皇国奇维塔韦基亚港领事期间曾于1837—1838年回国旅行,并将亲眼所见写成《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②弗兰茨·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的钢琴演奏大师和作曲家,19世纪30年代时常访问法国。《共产党宣言》的问世6.《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材料一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材料二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列宁《卡尔·马克思》【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于1817年12月至1848年1月间合作而成、1848年2月在伦敦首次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文献,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恩格斯在1883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和列宁1914年写的纪念马克思的文章中明确说明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两段话从世界观角度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其内涵包括: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③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无产阶级来消灭阶级,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程度。7.《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传播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结果就产生了这个《宣言》,《宣言》原稿在二月革命前几星期送到伦敦付印。《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十二种不同的版本。第一次英译本是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报》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有法译本在纽约的《社会主义者报》上发表;现在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文初版问世后不久在伦敦出现。俄译本是60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解读】19世纪7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一起或恩格斯单独为《共产党宣言》写过7篇序言。在这些序言中,他们在重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时,也更正了某些过时的地方,提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是7篇序言中的第一篇,由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上面摘录这一段的要点是: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当时是一个处于秘密状态的国际工人组织。②《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他们起草的一个公开的党纲。③《共产党宣言》最早在1848年2月伦敦印行德文版,以后又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多次出版。资料表明:①《共产党宣言》是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问世的,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②《共产党宣言》产生和传播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19世纪中后期的蓬勃发展。正如恩格斯1890年所说的那样:“《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是从西伯利亚到加里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8.《共产党宣言》问世时为什么不叫社会主义宣言可是,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之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至于当时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要求根本改造社会的那一部分工人,则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的、只是出于本能的、往往有些粗糙的共产主义;但它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两种空想的共产主义体系:在法国有卡贝的“伊加利亚”共产主义①,在德国有魏特林②的共产主义。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定哪一个名称,而且后来我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解读】1890年《共产党宣言》第4个德文版在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