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雁门太守行》《春望》三课时教案_第1页
《饮酒》《雁门太守行》《春望》三课时教案_第2页
《饮酒》《雁门太守行》《春望》三课时教案_第3页
《饮酒》《雁门太守行》《春望》三课时教案_第4页
《饮酒》《雁门太守行》《春望》三课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礼实验中学教师电子教案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序号课题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1、走近作者: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2、作品介绍《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四、诗韵朗读1、听录音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3、学生朗读、背诵。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3、解释加点词语。①结庐在人境盖房子人世间②而无车马喧世俗往来的纷扰.......③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④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⑤山气日夕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⑥飞鸟相与还一起.....⑦欲辨已忘言辨析.4、翻译诗歌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不能。“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6、结合所学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①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②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2、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八、古今合韵——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该得契合(《饮酒》改写)把一座茅屋心居之身倚之那结伴归巢的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菊花处樊篱旁飞鸟啊然而我却悠然抬头恋着旧林丝毫感觉不到满眼庐山色守住信仰俗世的喧嚷锁住我有人问我迷醉的目光真者自然存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存者且会真那是因为因着黄昏生活,我把它放置在追逐阳光本就应该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不思不量九、我的收获用一句话写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十、布置作业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我来到庭院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苍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帘。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这句诗所展现的美景。夕阳西下,山上缥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地结伴飞回窠臼。教学反思雅礼实验中学教师电子教案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序号课题春望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

簪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六、理解诗意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1.

学生小组交流。2.

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

感时

恨别

搔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如:恨感

搔更短

不胜簪

家书3.

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如: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八、赏析诗歌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

颔联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

尾联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九、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十、拓展比较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2.

思考下列问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教学反思雅礼实验中学教师电子教案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序号课题雁门太守行李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理解诗意,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3、理解诗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4、以时间为序。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看到了,感受到: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听到了,感受到:“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