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共42课)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共42课)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共42课)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共42课)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共42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安排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新闻阅读,共选入六篇新闻作品,编为五课。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整体介绍了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的情况;《“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则新闻特写精彩展现了跳水姑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的场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则通讯详细叙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则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并发表评论。“任务二”是新闻采访,包括采访的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其主体内容放在现场访谈的流程与注意事项上。“任务三”是新闻写作,要引导学生学会撰写新闻作品,以及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口语交际讲述”目的是引导学生能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自然得体地把故事或见闻讲给别人听。本单元的学习是逐层递进的,要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引导学生在新闻阅读中,积累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开展新闻采访等新闻实践活动,感知新闻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抓住身边的新闻线索、新闻热点等,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培养重依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意识。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新闻阅读1.消息二则2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2.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1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1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任务二新闻采访1任务三新闻写作2口语交际讲述1任务一新闻阅读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4.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1.讲述故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设计意图】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大气磅礴、鼓舞人心。以此诗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新闻体裁的特点做铺垫。师: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是毛泽东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事件。请大家再次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对比诗歌,看看不同文体的表述,有怎样不同的效果。(板书:消息二则)【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又是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消息二则》打下基础。二、资料助读,走进“新闻”师: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新闻是什么?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预设课件出示: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三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3.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用事实说话;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第三,时效性强;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三、整体感知,剖析课文【活动一:贴标签】师: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和“五部分”。(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裁特点。贴标签、做编辑的活动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预设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开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下午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起因起因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事件南渡长江事件横渡长江结果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结果敌阵业已被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后面的内容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导语后面的内容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师补充: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背景和结语有时会暗含在主体里。【活动二:做编辑】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设问: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预设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的写作艺术。2.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教学过程】一、评析新闻【活动一:学做评论员】师: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选题。(学生分小组讨论)1.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预设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课件出示:(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预设不好。(1)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2)“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3)“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3.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课件出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预设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4.比一比: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第一组: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第二组: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预设“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用“纷纷溃退”“军无斗志”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5.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课件出示:(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5)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6)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7)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8)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预设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补充:课件出示:“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设计意图】评析新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排、删、换、比、找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感情色彩,理解新闻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并有的特点。为下面播报新闻,亲自创作新闻做准备。二、播报新闻【活动二:学做播音员】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师: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任选一则)点拨: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设计意图】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内化学到的知识。三、学写新闻师: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学生自由习作,师评点)结束语:同学们,新闻里不仅有新鲜的时事,还有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是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在专注地倾听的形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大家要学会有选择地接收,专注地倾听,这样你就能通过新闻这种实用性文体了解大千世界,感知社会人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会读新闻,读懂新闻,进而能写出新闻,把校园发生的新鲜事儿告诉给更多的人。【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课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开始,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贴标签、做编辑、做评论员、做播音员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新闻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得快。【资料链接】“消息”一词的来源“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太史公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皇侃注云:“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由此可见,消息之义,盖已古矣。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木铎:木铎为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尚书》中有“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的记载。据说早在夏商周时期,曾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了解民情。可以说,这种形式是我国新闻行业的一种原始形态。布告与露布:布告是一种政府文告,以在固定地方悬挂或张贴为主。露布作为传播载体,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邸报:通常指历代朝廷发行的官报。邸报是朝廷传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主要登载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动态等方面的内容。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一种以刊载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小本:流行于元代,在民间雕印发卖,主要刊载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但元代的言禁很严,元太宗时期还曾有过“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的禁令,因而,这种“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范围不会太广泛。旗报、牌报: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方式。京报:主要流行于清代,与朝廷发布的邸报大体相同。主要在北京发行,外地有翻印。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名人,导入新课2012年10月11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10月5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预设莫言和屠呦呦。师: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学生举手发言)预设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系列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其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权威性。课件出示: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66年发明安全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0多项发明专利,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产。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获奖者推荐。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本获奖证书和一笔奖金。师: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什么样的呢?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板书: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简要介绍诺贝尔及诺贝尔奖。二、温故知新,理清结构1.回忆重温消息的相关知识师:前面一课我们了解了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消息的“六要素”“五部分”分别是什么吗?(学生举手回答)预设消息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设计意图】第1课《消息二则》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消息的六要素和五部分,这里再次巩固,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分析本课消息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进而提炼有价值信息的方法。2.结合所学找出本课消息的结构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一则消息,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勾画出本则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学生自主在书上勾画)3.详细分析本则消息的内容师:参考课文旁批,说一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学生分小组讨论)预设第1段(导语):交代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第2段(主体):列举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情况,包括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第3段(主体):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第4段(背景):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旁批和已学新闻知识,快速理清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明确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消息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用事实说话”,但作者在撰写时避免不了隐含一些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读者阅读消息的时候都会受到影响。课件出示:消息的特点:(1)消息要使读者掌握最新的事件动态。(时效性)(2)消息要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真实性)(3)消息要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事件的全部过程。(简明性)(4)消息为实现某种宣传需求,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倾向。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报道,结合消息的特点,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并谈谈自己在阅读本篇报道之后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件出示: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预设本篇报道在结尾时讲述了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样讲述可以让读者知晓诺贝尔奖评选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评奖的公平性。【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细节出发,细致体会文章隐含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5.学习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师:如果让你给上述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预设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师点拨: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课件出示:师补充: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出来,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需要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自己对本则消息进行重要性分析,在实例中理解“倒金字塔结构”这一概念。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回顾消息语言的特点预设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明确消息语言的独特之处。2.品析本则消息语言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语言的特点。师: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既然被称为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课件出示:(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预设“发现”是事物、现象或规律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课件出示:(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预设“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说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课件出示:(3)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预设“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课件出示:(4)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预设“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师点拨:(1)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2)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以及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这些都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简练的特点。师小结:我们感谢路透社为我们提供了这么经典的一则消息,让我们了解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消息的基本构成及特点。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或者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准确、朴实、客观等特点,加深对新闻相关知识的认识。【板书设计】【设计亮点】学生在学习第1课《消息二则》时已经初步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的学习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前面所学,另一方面又获得新知。本课在结构上堪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从写作方法来看,选取了最普通的报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是标准的常规写法。在语言方面,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可以说本课是学生学习消息的最佳范例。所以,不妨让学生以此课为模板学习如何写消息。资料链接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2000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疑难突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分离制度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因为消息的篇幅限制,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题,猜猜她是谁?预设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师:吕伟10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板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了解新闻特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设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学生举手回答)预设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设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是怎么做到的?(学生讨论作答)预设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预设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师: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预设(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形象地说明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2)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快又潇洒。【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品味美词佳句的同时,感受动作描写、正侧面描写、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2.品味语言特点之美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预设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准确使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似乎”等词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体现了写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本文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学习。例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又如,以“轻盈的、笔直的箭”比喻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既呼应了前文的“修长美妙”,又表现出她身体打开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对她精彩入水的描写。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体现了新闻“尽量简洁”的语言特点。同时,这些四字短语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谓以美写美,相得益彰。【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其“美”有更深的认识。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以下是1982年吕伟亚运会夺冠的一则消息:课件出示: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师: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与本篇新闻特写的异同。(学生讨论作答)预设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异:这则消息侧重写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师补充: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师:与这篇消息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学生交流讨论,师小结)预设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师小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里,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并认识到新闻特写独特的传播价值。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领悟本文所表现的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现“具体情况如何”为主,重点而具体地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呈现出真切、细致的事实,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从而打动读者。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学生自由完成习作(略)]【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模拟写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板书设计】【设计亮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特写的体裁,因此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有关新闻特写的知识。教学中,通过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写法并进行美点寻踪、拓展延伸和比较消息与新闻特写的异同等环节让学生真正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背景链接《“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作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经典新闻范文。几十年过去,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感十足,是那样地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资料链接中国女子跳水五位著名运动员“跳水女皇”高敏是我国首位奥运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自1986年夺得第一个国际比赛的冠军以来,一直到1992年退役,她包揽了其间包括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在内的所有国际比赛的70多个世界冠军。跳水界的传奇人物伏明霞年仅14岁就成了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这位板台双冠王还是我国奥运史上首位三连冠运动员。“跳水皇后”郭晶晶于1993年进入国家跳水队,2011年正式退役。她共收获了包括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和亚运会等在内的31个世界冠军,是世锦赛史上唯一的五连冠得主。吴敏霞在1998年入选国家跳水队,一直被认为是郭晶晶之后的我国跳水队的又一位领军人物。2016年,她收获了个人的第五枚奥运金牌,与邹凯并列我国奥运史上夺金最多的运动员。陈若琳于2004年12岁时就入选“梦之队”,后因颈椎受伤而宣布退役。她是我国第一位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10米跳台单人和双人全部夺冠,并实现大满贯的跳水运动员。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功赢得10米跳台单人和双人冠军,她以四枚金牌与伏明霞、郭晶晶及吴敏霞并列中国国家跳水队金牌榜榜首。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2.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3.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介绍,引起学生对我国首架航空母舰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1.积累字词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文体知识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教材注释,并适当补充。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了解通讯的定义、特点。二、整体感知,概括文本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设问1.速读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预设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设问2: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预设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准备;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设问3:文中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什么内容?预设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战斗机的着舰动作。通过描写着舰过程中舰、机、人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无论是字词积累,还是文章内容梳理,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找答案,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何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预设(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2)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2.语言赏析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课件出示: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点拨:此类题目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要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找出描写细节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二要分析表达效果。预设(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师: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课件出示:(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互评,教师做归纳总结)预设(1)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飞行员眼中的大小。航母本身是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位置和跑道的长度、宽度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起伏的海浪对航母位置的影响,对需要从高空降落的舰载战斗机而言,“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描述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航母的相对体积,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2)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3.分析写作意图“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预设(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4.解读文题师: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生交流讨论,师小结)预设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5.分析文章写法师: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生交流讨论)资料助读:课件出示: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与起飞训练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在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场景。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得以从这个最佳视角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全过程,掌握了舰、机两方面的大量新闻事实。具体而言,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之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师小结:在将自己掌握的各种事实组织成文章的过程中,作者肯定做了大量的选择工作,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文章使用的材料来看,紧扣中心,不蔓不枝,足见作者选材之严。全文以观察所得的事实(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构成主干框架,以记录所得的事实(主要是文中人物说的话)作为精彩的细节,以搜集来的材料作为现场采访所得内容的拓展延伸,突出报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设置以上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写法,赏析优美语句,了解作者获取和组织事实的方法,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板书设计】【设计亮点】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多“交流”与“互惠”,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与点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进行整体阅读或个性解读,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学生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探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资料链接从“瓦良格”到辽宁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2012年9月25日被称作辽宁舰的中国航母,是在苏联时期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建造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的基础上续建的。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该航母已完工约70%,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海军取消了订单,这艘即将完工的航母被迫停产,随之报废。1998年4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几乎拆成空壳子的“瓦良格”号航母。2005年4月“瓦良格”进入大连造船厂,由政府接管。此时的“瓦良格”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所有武器、电子系统均已被拆除或者破坏。中国海军准备在“瓦良格”的原型上进行续建,俄罗斯却不肯出让阻拦索技术,中国只能自行研制。所以,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遇到的重重障碍就可想而知了。疑难突破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营造训练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这可以说是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被人蔑视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理解文章观点,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3.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答导入,预习热身1.了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预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师:没错,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现在已连续六年举行了隆重肃穆的国家公祭活动。那么,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预设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师:没错,历史应该被永远铭记,和平值得所有人去守护和珍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板书: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设计意图】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期问答引入话题,为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做好准备。介绍新闻评论的体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评论,为评析课文、抓住重点提供一定的抓手,同时激起学生阅读新闻评论的兴趣。设计字词积累,是为夯实双基服务的。整体感知课文,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2.介绍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师:本文是一篇在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呢?课件出示:预设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事,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3.字词识记与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4.整体阅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二、新闻播报,体会情感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让学生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学生轮流试读,教师指导或纠正)提示: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第3段应充满愤慨。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可适当在多媒体上插播新闻播音)【设计意图】模仿播音员播报,更能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意愿和挖掘其朗读潜力,以多媒体范读,教师点拨的形式,进行综合引导,为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挖掘文章内涵打下基础。三、课文研讨,重点研读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展示。1.读课文第1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预设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2.阅读课文第2段,说说文中列举许多国际范围内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坚守和平立场的新闻事件有什么作用。预设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使得文章对人类良知的阐说与对世界和平的呼吁更加水到渠成。3.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预设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挑战人类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4.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预设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是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5.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预设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设计意图】抓住课文解读的关键点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这些问题或体现段落的内涵,或揣摩文章的选材意图,或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或剖析文章的中心意旨。题目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驾驭文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四、文章点评,有话要说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尘封的往事,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从先烈血洒的泥土上站起来,从前辈的胼手胝足中富强起来,今天我们一定要学成技艺、练好本领,让祖国在我们手中强起来、飞起来!结合文章的内容,你想对昔日的入侵者日本或对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说点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记下令你心潮澎湃的这一刻吧!学生自由作答。(该题不设具体答案,意在用习作的形式让学生抒发心中的爱国情感)【设计意图】立足文章,引领学生适度拓展,并融入自己个性化的体会,写出感受心得。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学习活动形式,又加强了读写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及思维水平,可以产生较为实际的训练效果。【板书设计】【设计亮点】对于这一课的设计,导入上,力求做到情景创设契合文本的意旨,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预习不脱离双基,尽量为学生走进文本构建桥梁。结合文体特点,来一场新闻播报会,令学生在尝试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语意、揣测情感、把握导向。问题设计不太深,但是包含了信息择选、归纳概括、比较赏析、思维迁移等方面,它们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具体抓手和阶梯。最后的读写结合环节,从课文出发,鼓励学生写忧患,写热爱,写激愤,写情怀,不一而足,把习作演练变成学生调理思绪、组织语言、调动积累、抒发情感的操练,也给课堂画上一个具有拓展意义的句号。素养提升从六个维度阅读新闻评论一般来说,新闻评论具有六个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所以阅读新闻评论,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就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新闻评论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代表媒体的态度,同时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新闻评论可以表达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当然,优秀的新闻评论往往能做到立场鲜明而论述客观,达到情感、理性、意义的和谐统一。新闻评论的就事论理侧重于“以事实为本,用事实说话”,事实是基础,是阐发观点的依托。道理或类比,或演绎,或归纳,但是都应符合基本的规律,不能突破认知常理,不能牵强或让人费解。阅读新闻评论,首先理清评论的事实,然后弄清作者对事实的推演思路,最后再弄清楚产生的结论,这样就可以较为完整地把握新闻评论的轮廓了。新闻性强,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新闻评论要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述事理,一旦错过时机,即使写得很好,也会丧失意义。鉴于新闻评论的这个特点,我们读新闻评论,也应有一定的敏锐性,解读它的现实意义,让新闻评论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或思想观念服务。有的放矢,是说新闻评论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一方面是指评论要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排疑解难,明辨是非,特别是对于错误的做法、观点给予明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指评论要切中读者的内心,及时引导舆论。读新闻评论,要看清文章针对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现象,评论基于什么而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解读新闻评论的又一侧面。新闻评论讲究科学合理,主要是指评论要有充分的事实、理论依据,观点要经得住考验,论述过程要合乎逻辑与常识,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科学合理还表现在新闻评论要采用理性的表述方式,不能过度放任感情的宣泄,即使是抨击、批判,也要讲道理,避免情绪化。阅读新闻评论,要鉴赏它的合理性,好的评论,应是有温度的,但不是感情泛滥的。新闻评论还有便于传播的特点。具体而言,它一要精辟简短,二要通俗生动。篇幅短是为了避免读者产生阅读厌烦或疲劳;语言通俗生动则是为了照顾新闻受众的接受程度,只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才能方便理解,使人读之有味。所以,阅读新闻评论,也有必要揣摩它的语言,把握其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等特点,进而咀嚼品味评论的深层内涵。资料链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①,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②。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③,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注释】①洎(jì)及近代:到了近代。洎,到。②金戈鼍(tuó)鼓:金属的戈,鼍皮的鼓。鼍,扬子鳄。③永矢弗谖(xuān):语出《诗经·卫风·考槃》,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解疑“钟声”“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的署名。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专栏。这一署名的评论文章,以阐论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口语交际讲述【教学目标】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讲述的特点与基本原则。2.通过口语交际实践,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讲述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概念导入,明确讲述意义师:什么是讲述?这个问题很通俗,但怎么准确表达却值得商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经历、给朋友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见闻等,甚至向老师解释事情的原委、向医生解说自己的病因、向警察或记者说明事实等,都是讲述。我们每天都在讲述,哪位同学能为“讲述”下一个定义?预设讲述就是叙述和讲解,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感受、道理等讲给别人听。师:讲述很重要,大家早已熟知。其实我们已经学过或读过历史上很多关于讲述的故事,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预设穿井得一人、晏子使楚、舌战群儒……师总结:所以说,善于讲述,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绘声绘色、恰如其分地讲述。【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和历史中讲述的场景,引发学生探讨讲述的定义,明确讲述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以便更投入地学习。二、情景模拟,探究讲述原则师:明确了讲述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以下故事,探究一下讲述的原则。故事一:课件出示:许攸居功取祸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宴席,言行很不得体,甚至不分场合,直呼曹操乳名,说:“阿瞒,你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笑笑说:“你说得对。”但内心厌恨他。后来他随曹操巡行出邺县东门时,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人(指曹操)如得不到我的帮助,是没办法自由出入这个门的。”随从当中便有人去将这话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逮捕扣押,最终被杀。(学生自由交流)师小结:许攸虽然有才能,但他居功自傲,说话不注意场合和对象,最终落得个被捕被杀的下场。这就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要说适当的话,说的话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这是讲述的第一个原则。故事二:课件出示:一家上市公司招聘总裁秘书,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三个应届大学生来应聘。大学生A说:“我性格开朗活泼,爱好文艺,专长是播音主持,我们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都由我主持。”大学生B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小到大特别仔细认真,从来没有马虎过。”大学生C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在上大学时,一直订阅《英语世界》杂志。在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看到《英语世界》里的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用错了。它用的不是英文标点符号,而是中文的。我就把错误在第几页、第几行写下来,给杂志社写信反馈了。杂志社的总编辑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赠我一年的杂志。他还说,像我这样细心的人已经很少见了。”如果你是人事经理的话,你会聘用哪一位?(学生自由交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学生A的讲述没有抓住重点——招聘的是细心的人,并不需要他有文艺方面的专长。大学生B没有说细节事实,光说自己是一个细心的人,只有观点。大学生C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讲述自己的细心,阅读课外读物就连标点符号都会注意到,足以让人了解他的细心程度。另外,他还用他人的评价来进一步说明,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大学生C的讲述有观点,有证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的选拔要求。这也是讲述的第二个原则——重点突出。(板书:重点突出)师:怎样才能突出重点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分享你的看法。预设1.重点部分重点讲。故事中的高潮部分是讲述的重点,可以讲得饱满一些,生动一些;而为高潮蓄势的铺垫部分,则可以讲得简洁一点,平实一点。2.注意语气、语调。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处理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使自己的语言同故事内容相协调。讲到重点部分时,声音可适当提高些,以引起听众的注意,或做适当的重复,加深印象。3.学会调整讲述的顺序。有时候讲述为了增强效果,特意不用顺叙,而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方法。4.要把控好时间。控制时间往往也能“逼”着讲述者突出重点,让自己的讲述更集中,更精彩。师:讲述的第三个原则是注意口语表达。那么在口语表达时,要注意什么呢?(板书:表达得体)课件出示:讲述规则简要说明多用口语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尽量不用生僻词语和专门术语。也可穿插“你猜怎么着”“这有意思吧”等句子,引发听者的兴趣多用短句讲述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注意语气和重复利用停顿、重复、加重语气语调等方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内容,提醒听者注意语气语调要自然大方避免给人装腔拿调的感觉附以必要的体态语言与讲话内容配合,更能自然得体…………【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明确讲述的基本原则。老师提出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做由学生自由讨论,集思广益完成,师生共同探究。这两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三、实践检验,形成能力1.当堂训练,检验能力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讲述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讲述能力。课件出示:在社团活动中,坤霖借了依依的羽毛球拍去打球。但在坤霖和李郧打球的过程中,李郧因用力过猛不慎将球拍打坏了。坤霖知道这副球拍是依依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非常有意义并且价格不菲。坤霖觉得非常尴尬。(1)依依知道这件事,伤心地哭了。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向依依讲述这件事情?(2)李郧把球拍打坏了,但是他并没有提及要赔偿的意思。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同他讲?(3)这件事在班上闹得人尽皆知,沸沸扬扬。如果你是班长并将就此事开一次班会,你会怎么说?(学生自由发挥)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遵循了讲述的原则,注意了语气和得体表达,其中第一题先安抚情绪,再讲述事情,最后说明解决方案,结构合理;第二题同学们都注意了委婉的说话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自然得体;第三题本着引导舆论,获得启迪的原则来讲述,也是非常得体的。2.多读多说,提升能力师:讲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要想尽快提升,同学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3.课后作业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实战演练,检验所学原则,以便查漏补缺。提供一些快速提升讲述能力的办法,指导学生课外多读多说,提升能力。【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节教学设计立足教材,结合经典故事、案例分析,把讲述的原则讲明、讲细,然后让学生依据讲述的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把讲述规则用实、用活。整个课堂,教与学始终高度一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施教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得愉快,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讲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任务二新闻采访【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3.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闻播报,导入新课(播放《新闻联播》片段)师:“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大千世界,每天上演着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一般人眼里,那是聊天的话题,那是故事;而在新闻工作者的眼中,那却是实实在在的新闻,是有价值、有内涵的写作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闻采访,看看那些“无冕之王”是如何展开采访,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新闻联播》片段,让学生粗略了解日常发生的事与新闻的关系,由此引入话题,说明新闻采访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二、访前解惑,明确采访概念师:我们天天听新闻,看新闻,那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生交流讨论)预设课件出示: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适于传播的新闻事实而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查阅、记录等工作,它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师补充:“新闻采访”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包括采访这一项。换句话说,只要是围绕传播的新闻事实展开的一切工作,都属于新闻采访。明确了这个概念,我们在开展新闻采访时,同学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三、探究技法,明确怎样采访采访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的基本功。现在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如何展开采访。师:同学们知道采访提问有哪些技巧吗?预设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境,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和句式,可旁(委婉)问、推问、追问、趣问、反问(激将法),也可直问。师:要使访谈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预设课件出示:采访注意事项:1.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采访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客观,不加入自己对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2.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不要强求对方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3.采访要有针对性,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采访前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4.采访时要当场做笔记。记要点;记疑问点;记录下采访对象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等。注意记录应迅速准确,条理清晰。【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提问的技能,为下面的采访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四、访前准备,做好采访规划师: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那么,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1.确定采访方案师:要做新闻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方案。课件出示:前期准备:(1)确定采访选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例如:报道校园文化艺术节。(2)确定采访范围。例如:该艺术节组委会、校领导、校园老师或学生等。(3)确定采访问题。例如:艺术节的举办原因、举办形式、组织准备、感人事迹等。(4)确定采访时间。例如:先打电话或发邮件,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对象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5)最后的准备工作。例如:学生证、小记者证、介绍信等。如多人采访,还要确定分工:某某提问,某某记录,某某摄影等。2.草拟新闻采访提纲师:确定了采访方案,还要拟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可以让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对自己的采访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从而思路中断,难以有效进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页第2项内容,思考采访提纲应该包括哪些条目?如何设计采访问题?预设一般包括采访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师:请同学联系最近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分小组研讨确定本次的采访提纲。(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提纲,师指导)采访提纲示例:时间、地点9月14日下午放学后,本校田径队休息室采访对象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组男子100米冠军、本校初三(5)班学生刘文采访目的通过采访,了解刘文的成长经历、夺冠历程,以及他对自己的田径专项、训练与学业关系等的看法采访方式深度访谈,照片拍摄采访器材纸、笔、照相机采访问题1.首先恭喜你夺冠,为我校争得荣誉。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的历程和夺冠后的心情。2.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短跑的?平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