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欣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我的情感。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音乐的命脉在节奏,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这种或高低或缓急的节奏,于听者心中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

再比如说书法。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中的文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材料二:

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已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舟还长沙》说:“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这里就是“美”,就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就像物质的内容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捷克诗人里尔克在许许多多的事物里、经验里,去踪迹诗,去发见美,多么艰辛的劳动呀!他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文章《美从何处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种普遍的经验,将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具有了同样的情感。

B.美感经验中常常含有移情作用,不仅由我及物,而且由物及我,二者是联系的,也是矛盾的。

C.“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感情,移动方向,把美的形象如实地反映到心里来,进而能够发现美。

D.“移世界”就是通过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成为美的对象,这是促成美的形象涌现的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陶渊明与林和靖的事例,说明移情能推己及物,使物具有与人同样的情感。

B.移情离不开神秘主义,它让宇宙有了生气与人情,没有移情就没有艺术与宗教。

C.“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是说只要有主观欣赏,就会在心内找到美。

D.诗人艾里略认为,诗歌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美,表明的观点是内容要大于形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意义”的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了移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湖湘印记

刘杏华

(一)橘子洲你见过吹拂千万年的风,也见过流淌千万年的水,更见过漫山的老叶新枝青了又红,红了又青。你清晰地知道,你就是守望湘水的航标,清清浅浅的江水,从古至今,一路流淌着花鼓调的欢歌,也流淌放排汉子粗犷的曲调……而你更看到,有的人举起火炬,在这里独立寒秋,看湘江北去。

(二)岳麓书院你是杏花烟雨,白衣少年风度翩翩,演绎着千年不绝的弦歌,你是金戈快马,新栽杨柳三千,引得春风度过玉门;你是阳春白雪,有着接受朝廷赐书的皇家气派,你是下里巴人,官办民助的模式开启学术会讲先河;你号称千年书院,把湖湘文化归于名山大麓,你把学堂改制大学,将革故鼎新成果奉献国家;你的学子曾执铁肩担道义,在抵御强敌入侵的斗争中演绎着“忠孝廉节”的注脚,也曾妙手著文章,在恰同学少年的风神里开创着“实事求是”的新篇。

(三)韶山你从舜帝南巡“箫韶九成,有凤来仪”的千古传说走来,从“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悠扬旋律走来。舜帝南巡,开拓疆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给湖湘带来文明之光。韶山冲的石三伢子带着子弟乡亲,举起梭镖火把,让汗水血水渗透脚下大地,将红色种子灌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韶山冲升起的红太阳光耀中华大地。于是,很多年以后,走出湖南,有人问我从来哪里来,我自豪地告诉他:我从毛主席的家乡来。

(四)板仓板仓的雨丝朦朦胧胧、点点滴滴,似她娇柔,似她情深;板仓的秀竹挺拔、山花烂漫,似她刚毅,似她绚烂;板仓的溪水清清粼粼、奔流不息,似她秀丽,似地绵长……板仓,屹立湖湘大地,既是爱的小屋,又是革命丰碑,见证她的情缘,彰显她的旷达,述说她的忠诚,托起她的大爱,铸就她的绝唱。我到板仓,正是杨柳依依、柳絮轻扬之时,我想到这位女子生命虽短,却似锦如花。

(五)沙洲村有一种情感无需修饰,那是从心里自然流淌的长歌;有一种大爱没有边界,那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接续;有一种动力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从“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力量持续传承。今日的沙洲村,青山如画,彩霞满天,红军过去给我们送来半条被子,现在党带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

(六)湘江江面上流淌的星光一路斑驳,从蓝山流淌到洞庭湖,从屈原流淌到杜甫、曾国藩、毛润之……湖湘文化的母亲河,在你清澈宁静却又桀骜不顺的港湾里,遗落下湖湘少年多少走出乡关的梦,又疗养了多少落拓士子千疮百孔的伤。我曾在你清幽碧绿的岸滩放牧,我听到有人唱起“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时候,我不禁濽然泪下。

(七)浏阳河浏阳河,你是一条九曲回肠的河,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一杯千回百转的酒,一场缱绻流光的梦,一首兴致盎然的诗。浏阳河,你是一条少女的河,那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一纹纤细绵长的柔波,让我在每一个天晴的日子,溪中赤脚,涧边放歌,带着孩子们在你的河湾漂流、嬉戏、追逐,让飘扬的领巾映红我故乡的山坡。

(八)十八洞湘西的烟云,蕴含在你清丽的山窝,化作一道溪流,环绕着高高矮矮、错错落落的小木屋,叮叮咚咚的泉水,终日流淌在阿哥阿妹心头,留下的有温馨也有感伤,有厚重也有贫瘠,有欢喜有无尽的轮回、更有遗忘的停泊……后来,他来了,你来了,我也来了,我们开山劈路,遇水搭桥,把属于过去的,属于现在的,更是属于未来的一切希望,托举起来,在新的时代唱响出新的苗歌。

(九)洞庭湖那一轮圆月,从远浦归帆照到无尽星河,从滴滴斑竹照到碧玉白螺,从春江潮水照到先忧后乐……洞庭湖,古往今来,用她的包容睿智,照见太多。而今,你让渔船靠岸,潮平雁落,而我,却看到万里长江水云阔,八百里洞庭泛清波,为子孙后代,守护祖国的大江大河。

(选自《湖南日报》,2021年8月6日)

文本二:

新世纪散文诗写作,呈现的是立体、多元、复调和内省式探索。从根部归属、深度在场、思想性自觉、状描式抒情,让位于对目标事物本质的诗意发现与叙述,从而使散文诗写作,进一步地得到自觉和从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其实早已从“小感慨”走出,上升到了一种大的精神维度的创作。散文诗语言是经过意象化的“营造”而来,是充分诗化了的,不仅反映客观形象,而且表现主体情思;不是如实交代和客观描述。其它常用的艺术技巧,如变形、通感、象征等等,也都是“以意营象”的结果。

(摘编自黄恩鹏《散文诗文本写作:多元立体与意义化审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恰同学少年”均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了毛泽东雄姿英发的精神风貌。

B.“忠孝廉节”与“实事求是”的含义都表现在“演绎着千年不绝的弦歌”的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蕴里。

C.板仓是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乡。作者饱含深情地写到了板仓的雨丝、秀竹、山花、溪水,表达出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

D.“在新的时代唱响出新的苗歌”,一方面表现了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湘西山村的巨大变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蓝山流淌到洞庭湖,从屈原流淌到杜甫、曾国藩、毛润之……”,两个“流淌”意蕴丰富,前者指星光的流淌,后者指精神的流淌。

B.“你是一条九曲回肠的河……一首兴致盎然的诗”,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既突出了浏阳河的多元性,也抒发了对浏阳河的颂扬之情。

C.“从远浦归帆照到无尽星河,从滴滴斑竹照到碧玉白螺,从春江潮水照到先忧后乐”,由实到虚,由远及近,由感性到理性,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D.材料二“以意营象”是指散文诗的语言是经过意象化的营造而来的,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变形、通感、象征等。

8.文本一中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9.文本二写到,当代散文诗创作早已从“小感慨”上升到了一种大的精神维度,请分析文体一表现了哪些“精神维度”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武灵王,赵肃侯之子,名雍。赵武灵王元年,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十九年春正月,王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肥义曰:“臣闲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遵胡服矣。王乃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公子成曰:“臣闻中国者,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故臣愿王图之也。”使者以报。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臣之罪也。”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赵文、赵造、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选自《史记.赵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B.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C.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D.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后泛指国家。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华夏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B.胡服,是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的匈奴等少数民族所穿的短衣窄袖、长裤革靴等服装的总称。

C.中国,古时指华夏族、汉族地区,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

D.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可用于君臣之间、臣子之间的拜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灵王听政时不搞专权,而是谦逊恭谨地向重臣请教,礼遇德高老人,在五国都称王的情况下,他却认为自己无称王的实力而让人称其为君。

B.武灵王审时度势,欲推行胡服,可是担心世人议论他,嘲笑他,贵臣肥义为他打消了疑虑,使他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率先穿上胡服。

C.在群臣都不愿意推行胡服时,武灵王没有一意孤行,而是摆事实,讲道理,使公子成、赵文等人都心悦诚服地接受后才正式颁布施行胡服令。

D.武灵王先派王緤转告公子成,希望他改穿胡服,在公子成以这样做会改变古人教化、违背众人心意等理由拒绝后,又亲自到他家中劝说他。

13.“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这句谚语说的是什么道理?赵武灵王引用这句谚语的目的是什么?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章十侍御①

杜甫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②。

朝觐从容问幽仄③,勿云江汉有垂纶④。

【注】①杜甫时年53岁。章十侍御即章彝,维扬人,时卸任梓州刺史将赴朝廷。②寇恂:《后汉书》载“光武收河内,拜寇恂为太守。后移颍川、汝南。盗贼群起,颍川百姓请复借寇君一年”。③幽仄:幽居之人。④垂纶:指垂钓,暗指退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先指出章十侍御来自维扬,然后以一“俊”字领起下文,表明了诗人对章十侍御的高度评价。

B.“金章紫绶”是指金印和紫色绶带,代指章十侍御的官职,章十侍御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着实令人羡慕。

C.颔联和颈联用词凝练,对偶工整,如“动”“归”二字生动传神,“湘西”“河内”对应严谨。

D.最后一句中“垂纶”之人是指章十侍御,诗人嘱咐他朝觐皇帝时不要流露出自己打算退隐江汉的念头。

16.第六句中使用寇恂的典故,对表现章十侍御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把陈涉与仲尼、陶朱比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写灾难常因于小事与无节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与《将进酒》中分别带有“愁”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摇篮。________,她用乳汁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水,到壶口的一泻千里,黄河一路咆哮、一路奔腾。

黄河是勇敢的,她像一把利剑,在崇山峻岭中劈开一条通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她以________之势,浊浪排空之力,劈开大山和深峡,经壶口,出龙门,汇入大海。黄河是勤劳的,她像一个倔强的母亲,率领着众多的儿女,日夜不息地辛勤地劳动着。她为我们创造了富裕的“河套”地区,创造了黄淮平原,创造了华北平原。黄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又是一条受难的河流。她给人类带来了________的文化,也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咆哮的洪水冲毁村庄,淹没农田,满目疮痍,________。

岁月流逝,我一直梦想着能看到母亲河的浩瀚和伟大,感悟黄河的壮美雄姿,感受壶口雄风,领略黄河文化。岁月不居,黄河终于跨入了新世纪,她歌颂着自己的儿女和新的时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光阴荏苒雷霆万钧灿烂辉煌哀鸿遍野

B.岁月蹉跎雷霆万钩浩如烟海流离失所

C.光阴荏苒移山倒海浩如烟海流离失所

D.岁月蹉跎移山倒海灿烂辉煌哀鸿遍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一直梦想着能看到母亲河的浩瀚和伟大,看到壶口雄风,感悟黄河的壮美雄姿,感受黄河文化。

B.我一直梦想着能看到黄河的壮美雄姿与黄河文化,领略壶口雄风,感悟母亲河的浩瀚和伟大。

C.我一直梦想着能目睹黄河文化,领略母亲河的浩瀚和伟大,感悟壶口雄风,感受黄河壮美雄姿。

D.我一直梦想着能目睹黄河的壮美雄姿,领略壶口雄风,感悟黄河文化,感受母亲河的浩瀚和伟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①,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②。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③。“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修辞立其诚》)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也明确地显示了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

B.但事物现象的本质也能够在文学中显示,使文学能感动人心

C.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缺失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要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习近平)

这段文字给我们当代青年什么启示?以“有钙、缺钙与补钙”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