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1.gif)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2.gif)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3.gif)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4.gif)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2551fac4c211e77e1023ce761c1395d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学习目标】1、了解汉初政治特点和“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2、掌握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3、了解王莽政权被推翻的原因4、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5、了解西汉文化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学法指导】1、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史料探究的方式认识王国问题对西汉中央集权的危害。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推恩令”“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3、掌握两汉的文化成就,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重点难点】1、重点: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2、重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知识梳理】一、汉初的统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指导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历史概念】黄老之学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黄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①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②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脆弱性3、政治制度:汉承秦制,略有损益(1)地方:郡国并行制A.内容:汉高祖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建立诸侯国,地方上郡县和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的力量,在实行初期有助于西汉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后期由于王国拥兵自重,出现“七国之乱”。B.原因:①吸取秦亡教训②发展经济需要③东方六国受分封影响深④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治影响:①引发七国之乱和王国问题②王国控制经济命脉◆“七国之乱”: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二、西汉的强盛1、中央集权的强化(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历史概念】推恩令汉代法令。推恩,帝王对臣属推广封赠以示恩典,称推恩。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此令。规定诸侯王得推恩将其封地分封给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以外的子弟,并上报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号,诸侯王无权废除或更改。列侯归郡统辖,不得过问政事,仅收纳封地内租税。此后诸侯王权势、封地愈益缩减,名存实亡。“推恩令”并不是废除分封制。“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知识拓展】“推恩令”和削藩的异同点(1)相同:“推恩令”是削藩的一种演化措施,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减弱藩王实力,消除对中央的威胁。(2)不同①内容: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行的政策。“推恩令”名义上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势力②结果: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推恩令迎合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又可以尽量避免激起诸侯王的武装反抗,加强中央集权。②中央官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尚书令作用提升【历史概念】中朝与外朝汉武帝为加强皇权,任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的“外朝”相制衡。中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而外朝退居到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利用中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是汉代中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③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A.内容:各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考核任用B.标准:德(科目:孝廉)、才(科目:秀才)C.方式:举荐D.性质:自下而上的官吏选拔制度E.影响:(积极)a有利于选拔人才;b打击贵族政治;c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d促进儒学发展,形成重学风气。(消极)a.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垄断;b.自下而上,不利中央集权。④监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知识拓展】刺史刺史本身级别不高,但是外出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地方高官,体现了“以卑驭尊”的特点。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⑤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概念阐释]均输法与平准法(1)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2)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④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目的:统一思想,实现政治统一①措施选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为标准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设五经博士表彰五经成为国家教科书,儒学独尊地位确立。②影响:a.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知识拓展】董仲舒新儒学1、产生和独尊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相权影响皇权、地方势力膨账,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思想来源(1)儒家思想:主张德治。(2)道家思想:探求万物本源,认为“道”是万物的缔造者、母体、主宰。(3)法家思想:加强君主专治、中央集权、文化专制。(4)阴阳五行家思想:认为德,天之阳:刑,天之阴。阳德居主,阴刑居次、把五行与五常对应认为物有五行,人有五常,木火士金水对应“仁、智、信、义、礼”。3、主要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思想统一有利于政治统一。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由碍于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4)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天谴论,限田、薄效、省役等主张有利于约束君主,实行仁政。)(5)天谴论:人君无道,天象示警。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4、特点:(1)从形成看: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于一体。(2)从内容看: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从特色看: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4)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5)从实质看: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5、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牵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巩固边疆,开疆拓土(1)北击匈奴①过程: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管理: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西北:①丝绸之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②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其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知识拓展】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目的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时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条件1、张骞通西城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2、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安定的沿途环境。3、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或,经济发展。4、秦汉文化的魅力以及以丝和丝制品为主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1、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3、对当今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有重大的作用。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葬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改革: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特点:托古改制)(4)政权覆灭:①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②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东汉初年“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治国思想:“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3)统治措施政治上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一批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提倡节俭。④地方政府设州郡县三级,刺史改称州牧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①轻徭薄赋,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③释放奴婢。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东汉衰落(1)统治危机: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根本原因:君主专制本身的弊端)【图解历史】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②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③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历史概念】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1)豪强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28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2)庄园经济: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2)黄巾起义①过程: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②结果:起义军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四课公民义务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听课评课记录(新人教版)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听课评课记录
- 天天练习-四年级上册口算练习
-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口算试题全套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口算练习题三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听评课记录《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数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3课时)》
- LED屏幕安装协议书范本
- 合伙经营客车股份协议书范本
- 华为携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创建世界一流展馆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讲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方案
- 小报:人工智能科技科学小报手抄报电子小报word小报
- GB/T 41509-2022绿色制造干式切削工艺性能评价规范
- 企业生产现场6S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第10课时 练习课 苏教版(共11张PPT)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是独特的
-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五层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
- 青年卒中 幻灯
- 典型倒闸操作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