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 九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 九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 九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 九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 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九年级下册初三一轮复习——重点古文问题(七上——八下)

七年级上册:

(一)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

2.分析郑人与楚人的行为。

答:郑人:固执、迂腐。

楚人:糊涂、不能够随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

3.读了这两篇寓言,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郑人买履:人做事不能迷信教条,墨守成规,不顾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不懂得随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幼时记趣

1.《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

2.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哪三件趣事?

答: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答: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4.作者为什么能写得真实生动富有情趣呢?

答: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5.“群鹤舞空”这一短语的“舞”含有飞的意思而未出现飞字。请你再举出4个类似的短语。

①鹰击长空②燕剪春风③凤舞九天④雁横碧空

(三)三峡

1.《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是地理学家、散文家。

2.《三峡》中与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将近的句子是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的水:水势盛大,水流湍急。

4.本文选自《水经注》,按理来说应该以写水为主,可是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强调山的雄奇险拔?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接写水?

答:写山,是为写水设置条件。山高,落差大,水势必然湍急。山连绵起伏,水不得外泄,而山谷又狭,水势必然就盛,流量就大。为写水势而先写山势,这既能解释水流湍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与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丽的图画。

5.本文的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答: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6.为什么文章最后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侧面反映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7.你能为《三峡》写一篇对联吗?

答:山险水急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七年级下册

(一)赵普

1.《赵普》选自《宋史》。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宋史》是纪传体宋代史。

2.本文主要写了赵普哪两件事?表现了赵普什么样的精神?

答:本文写了赵普的刻苦读书、奏荐人才两件事;

表现了赵普的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3.赵普奏荐其人,太祖不用;再奏,太祖怒;而赵普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太祖悟到了什么?

答:赵普为奏荐人才不畏生死的决心和耐心。

第1页

4.你能从课内外文章中再找出一句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名句吗?

答:孟子的“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

5.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写出姓名即可)

答:此官与公不相当,秉公行事,不徇私情;魏征。

(二)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

1.《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唐朝(填一朝代)的阎伯理,《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痷,明末清初文学家。

2.小常识: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3.《黄鹤楼》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好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4.通读《黄鹤楼》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黄鹤楼的特点:高大雄伟(或“雄伟壮观”)

5.《黄鹤楼》一文运用了多处对偶,请你举一例分析运用这中修辞的表达效果。

示例:“耸构巍峨,高标巃嵸”是一组对偶句,极力铺设黄鹤楼的高大雄伟。运用对偶,全文语言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于园的?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本文是按空间顺序来描写于园的。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游于园后的所见所感。

7.文中最能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奇。

8.试品析“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这一通俗的比喻句,很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三)黔之驴

1.本文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填一朝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2.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变出来的成语有哪些?你能否再把这些成语练成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答: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示例:帝国主义看似庞然大物,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敢于去议论、斗争,便会发现他们的本领只不过是黔驴之计,等我们真正展开攻击时,他们也就是黔驴技穷了。

3.用几个词概括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状态?

答:惧驴、识驴、吃驴。

4.文中描述了什么样的两个形象?请你谈一谈从本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小心谨慎、勇敢机智的老虎和外强中干的驴。

启示: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获得胜利。

5.这篇文章中驴和虎给人以什么启示?

答:驴:徒有外表,没有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虎:不能被对方的势力所吓倒。(或“只有仔细观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6.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略)

【解析】可根据驴的启示来说。示例:可以。因为它需要有真才实学,真本领才能与老虎抗衡。

练习(1):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给【乙】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页

2.【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驴和虎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分别说一说。

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篇文章都是寓言故事,你还能再举出几篇寓言故事吗?(至少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

(一)人琴俱亡

1.《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王子猷得知子敬先亡后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

答:因为子猷自知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到那时就会与弟弟再九泉下相见。

3.王子猷死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自身病得很重;②对弟弟先死的痛苦。

4.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答:“不调”说明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你能举出几个古诗中表达兄弟之情的句子吗?

答: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诗》。作者柳宗元。

2.概括五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描绘潭的外貌;

第二段:写了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写了潭水的来源;

第四段:写了潭上四周的景物;

第五段: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了小石潭什么样的特点?

答:本文是按浏览顺序来写的。突出了小石潭“潭水清澈”、“全石为底”、“竹树环合”的特点。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小石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5.作者描绘小石潭的游鱼,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答:鱼儿的自由自在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心理既羡慕,又充满酸楚。

6.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第三节。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8.怎样理解作者的“一乐一忧”?

答:“心乐之”是因为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因美景而乐。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解析】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回答。)

9.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简介一下小石潭。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面竹树环合,环境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胜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颂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0.请你为小石潭写一副对联。

示例:(1)游永州石潭,登黄冈竹楼;(2)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小石潭上柳宗元寄文抒情;(3)桃花源

第3页

和平安静,小石潭凄寒幽静。

(三)记承天寺夜游

1.“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①包含苏轼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也一定不会睡,他也可能在赏月。但不知在何处,需要寻一寻;

②“寻”有急于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朋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不合实际,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月光并非夜夜明,竹柏并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处处能觅,时时能见。只有心胸开阔,淡泊名利的

人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3.如何理解“闲”字?

答: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作者岸线姿势的心境;

③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④对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自我排遣的豁达。

4.怎样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乐”?

答:①排遣郁闷心情之乐;②百无聊赖而求之乐;③也是超尘脱俗之乐。

5.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6.文章美句多多,请你举出一例并作简要欣赏。

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明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练习(2):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乙】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旷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

(一)马说

1.本文是议论文,那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也作文章的中心句)

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描写千里马悲惨的语句是什么?

答: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4页

3.请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答: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答: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5.文章的哪句话讽刺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和“执策者”分别比喻什么样的人?

答:千里马:人才;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和执策者:浅薄无知、平庸无能的统治者。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千里马受屈辱,比喻人才被埋没,对不能知人善用的统治者进行了讽刺;对封建社会、人才选用和任用制度的抨击。同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

8.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了,人的观念也要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错失良机,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抓住机遇,增大成功希望。

9.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主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什么?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做好充分准备,因为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的伯乐。

10.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做概括论述,然后进一步从反面进行论证,后来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对食马者进行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论点相照应。

练习(3):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论马岳飞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提示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下面两个句子,比较【甲】、【乙】文所写人物对马的不同态度。

①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②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两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页

5.根据文章内容和已给上联,动动脑筋写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

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的画“——”句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应,说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4):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什么?(限15字以内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概括上面两则文章的思想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写出几匹名马和关于马的成语吗?(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陋室铭

1.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2.文中的主旨句是什么?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答:作者身居陋室,但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简陋了。并且用自然环境的优美,交往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像“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4.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答:追求一种保持高尚节操、不慕荣利、安平乐道的生活情趣。

5.文章结构:不高、不深(衬托)陋

第一层(1—3句):以山水作类比仙、龙(衬托)德暗示陋室不陋,因主人的德馨而馨。

名、灵(衬托)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优美

第二层(4—7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高雅

第6页

用“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作者以古代贤者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第三层(8—9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