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重点课件_第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课件_第2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课件_第3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课件_第4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17年,中国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性格(谦虚、勤奋、乐群、勇敢等)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领域一、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心理事实(what)。2.揭示心理规律(why)。3.对心理进行预测和控制(how)。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概念: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种类:参与式观察(参与活动),非参与式观察(不参与活动)。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四)调查法 概念:通过书面或口头问题的回答,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应用范围: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 种类:问卷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三种。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动物演化的研究表明,动物心理发展和动物神经系统发展相适应。(二)个体发展史说明,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三)近代医学表明,心理现象与脑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目录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第二节

条件反射和脑功能学说第三节

大脑研究的新进展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二、神经系统 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脑干(延脑、桥脑和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三、大脑 左、右两半球。胼胝体,2200平方厘米。

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第二节条件反射和脑功能学说一、条件反射(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例如:蚊子叮人、梅子与唾液、狗吃食物。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前三个为分析器。第二节条件反射和脑功能学说(二)反射的种类 种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靠先天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反射。食物、强光。 (2)条件反射:靠后天学习得来的反射。第二节条件反射和脑功能学说(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具体刺激和语词。医生、酸梅、谈虎色变。

第二节条件反射和脑功能学说(四)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和规律 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一、大脑结构与机能研究的新进展 (一)情绪与边缘系统、下丘脑 (二)记忆脑机制的研究海马与记忆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二、大脑神经中枢递质研究的新进展(一)胆碱类(二)单胺类(三)氨基酸类(四)肽类

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三、大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计算机轴断层摄像术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核磁共振扫描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第三节大脑研究的新进展第三章意识与注意目录第一节意识第二节

注意的概述第三节注意的规律第四节注意的特征第一节意识一、意识

基本水平中间水平高级水平第一节意识二、无意识(一)无意识行为(二)对刺激的无意识第一节意识三、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1、睡眠及其阶段2、睡眠的功能保存与恢复3、梦(二)催眠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2、意识功能分离第一节意识(三)白日梦和幻想(四)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第二节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地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第二节注意的概述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双目凝视”、“呆视着”

(2)无关动作的停止。一动也不动地看教师;呆若木鸡地注意电视屏幕。

(3)呼吸运动的变化。屏息、心跳加快、牙关紧闭、握紧拳头。 第二节注意的概述三、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第三节注意的种类和规律一、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种类和规律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3)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4)刺激物的新异性二、人本身的状态(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第三节注意的种类和规律二、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第三节注意的种类和规律三、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介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间。 例子:学习外语、钢琴等。第四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与性质;3、个体的知识经验。第四节注意的特征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无关刺激的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的。第四节注意的特征第四节注意的特征三、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几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第四节注意的特征四、注意的转移

是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它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四章感觉目录第一节感觉概述第二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感觉的类别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第一节感觉概述二、感觉的神经过程刺激物必须是某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物。人必须有健全的分析器。(感受器、内导神经和神经中枢)第一节感觉概述三、感觉的意义首先,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最后,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第一节感觉概述第一节感觉概述四、感受性

(一)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感受性:各种感受器官对适宜的刺激都有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阈限: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强度)。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存在着反比关系,E=1/R。第一节感觉概述(二)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也叫感觉的下限。人与人间的绝对感受性是有个别差异的。第一节感觉概述(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刺激量之间的最小判别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差别阈限。

JND(justnoticeablediffrence)K=△I/I第二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觉适应规律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感受性的降低或提高。第二节感觉的基本规律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味觉适应。触压觉适应。温度觉适应。第二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同时、继时)(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联觉。第二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三、感觉能力发展的规律人的各种感受性都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某一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的代偿作用;人的各种感受性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第三节感觉的类别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把感受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第三节感觉的类别一、外部感觉(一)视觉1、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范围380-760毫微米第三节感觉的类别2、视觉的生理机制第三节感觉的类别3、视觉现象(1)视觉感受性(2)视敏度(3)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第三节感觉的类别(二)听觉1、听觉刺激频率:音调振幅:响度波形:音色范围:16-20000Hz(赫兹)1000-4000第三节感觉的类别2、听觉的基本现象(1)音调(2)音响0分贝-130分贝(3)声音的掩蔽频率、强度和时间间隔第三节感觉的类别(三)其他外部感觉1、皮肤感觉(1)触觉

腹部中线-胸部中线-胸部侧表-肩部上表面-上眼皮(2)温度觉冷觉和温觉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面积受刺激的面积越大,越灵敏。第三节感觉的类别(3)痛觉

背部和颊部感受性最高,手指尖和手掌皮肤痛觉感受性较低。第三节感觉的类别2、嗅觉和味觉(1)嗅觉(2)味觉20-30度间敏感性最高。酸(舌尖、舌两侧)甜(舌尖)苦(舌尖、舌后)咸(舌中)第三节感觉的类别二、内部感觉(一)动觉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二)平衡觉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和人体的位置、身体的平衡状态相联系的。第三节感觉的类别(三)机体觉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叫内脏感觉或机体觉。饥饿、口渴、饱胀、恶心、喘息、疼痛内脏觉的特点是定位不精确,分辨力差,因此又叫“黑暗”感觉。第五章知觉目录第一节知觉概述第二节

知觉的种类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第四节观察第一节知觉概述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个属性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所谓整体是指该事物所具有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按一定关系构成的复合体。知觉常常是几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包括觉察、分辨和确认三种作用。第一节知觉概述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联系区别:1、反映对象不同。个别属性;整体2、产生过程不同。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觉察-分辨-确认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客观刺激物,分析器;主体的知识经验第一节知觉概述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条件,觉察就是感觉的一种;2、二者同属感性认识;3、二者密不可分,很难将感觉和知觉加以区分。第一节知觉概述三、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刺激物和主体两个因素有关。

自下而上——刺激物-主体

自上而下——主体-刺激物第二节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摸知觉。根据知觉的对象不同,又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反映事物的空间特性,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一)形状知觉形状是事物最显著的属性。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轮廓与图形、图形识别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二)大小知觉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a=A/D2、经验对大小知觉的作用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三)深度知觉1、肌肉线索2、单眼线索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透视3、双眼线索(四)方位知觉视觉:原始参照物;听觉:耳朵所提供的线索。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二、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一)对时间知觉的形式分辨、确认、持续时间的估计、预测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二)时间知觉的依据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月亮、四季2、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生物钟3、计时工具手表、日历

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触、﹥视2、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性质和数量

复杂、数量多,很短;简单、数量少,较长。回忆刚好相反:

经历丰富,时间长;经历单调,时间短。3、兴趣和情绪兴趣高,情绪高,时间低估;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三、运动知觉(一)真动知觉下限0.66毫米/秒上限605.2毫米/秒(二)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四、错觉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错误地知觉。1、大小错觉第二节知觉的种类2、形状和方向错觉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二)研究错觉的意义1、理论意义:揭示正常知觉的机制。2、实践意义:克服消极作用;利用错觉规律。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整体性

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保持完备性,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二)整体性所依赖的条件1、知觉对象的特点

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同时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但我们不可能同时知觉所有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出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选择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二)选择性所依赖的条件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变化、新异性)知觉者的主观状态(需要、愿望、目的任务、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解释,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理解性所依赖的条件主体的知识经验(二)理解性的意义

1、有利于知觉的整体性2、使知觉更清晰更精确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第三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恒常性所依赖的条件1、知觉条件的变化范围要适当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二)恒常性的意义保证知识的确定性。第四节观察一、什么是观察

在感知觉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思维,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基本特点是主动性、理解性和持久性。观察是求知的雷达;观察力是在经常观察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第四节观察二、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目的,端正观察态度;2、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3、制定观察计划;4、准备相关知识;5、观察时还要善辨多思。6、要做好观察的总结。7、掌握观察技能选择适当的观察顺序;多角度观察;多感官观察附录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形式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二、正确进行直观教学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3.多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第六章记忆目录第一节记忆概述第二节记忆过程及规律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看,就是对所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一节记忆概述

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人的记忆容量十分巨大,人脑可储存1015比特(bit)信息。记忆内容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社会历史文化经验)。(二)记忆的作用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

感知——记忆——思维第一节记忆概述二、记忆的种类(一)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或触觉的。2.语词-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内容的记忆。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发展的。第一节记忆概述3.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唤起自己某种强烈情感的事物,以及对这种情感体验本身常常能够终身不忘。4.运动记忆它对活动的动作及动作顺序的记忆。记住技能操作的各个动作及顺序,是运动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二)记忆的时间分类1.瞬时记忆 也叫感觉记忆。必须经过感觉器官的登记。

保持时间:2秒种。 信息保存具有鲜明形象性,保持量大,容易消失。 例子:视觉后像。通过选择性注意进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1分钟以内的记忆。记忆容量:7±2个项目。组块:chunk。通过复述可以进行长时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1分种以上,有的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保持容量:很大,有人认为无限。表征方式:语义表征和表象表征。概念的层次化模型;语义网络模型

第一节记忆概述(三)记忆的意识性分类1.外显记忆

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2.内隐记忆

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例如对运动和感知技能的习得,它具有自动的和反射的性质,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个体经验在记忆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第一节记忆概述(四)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1.情境记忆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物的记忆。往往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不够稳定和确定。2.语义记忆它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意义,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无关。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律、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3个环节组成。一、识记

人们识别并记住该事物的过程。(编码)

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一)识记的种类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称为不随意识记。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段性。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称为随意识记。主动性。

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2)意义识记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二)影响识记的条件1.识记的目的2、识记的态度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4.对材料的理解程度5、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识记;综合识记好于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二、保持与遗忘(一)保持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保持就是对信息编码、储存的过程。两种保持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保持中信息变化的现象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二)遗忘1、遗忘的概念对于识记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再认或重现,叫做遗忘。部分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1885年,对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采用节省法,结果发现,不平衡,先快后慢。

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3、影响遗忘的因素(1)材料的意义;(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

学习一种材料,达到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150%效果最好。(4)识记后的休息(超额抑制)(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4、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日渐淡忘(2)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3)提取失败说失去提取线索或线索错误(4)动机说弗洛依德压抑说(5)同化说奥苏伯尔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5、加强保持的方法(1)有效地组织复习复习要及时;复习要适量;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适当的超额学习。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三、再认和回忆(一)再认1、什么是再认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就是再认。有时需要线索。考试中的是非题、选择题是什么?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2、影响再认的因素(1)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事物与识记过事物相差程度;(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4)学习与再认的时间间隔;(5)思维活动的积极性;(6)期待和情绪状态;(7)人格特征。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二)回忆1、什么是回忆经验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而能够把它回想出来,叫做回忆。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2、回忆的种类有意回忆、无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追忆)需要较大的努力,经过一番思索才能回忆起来,叫追忆。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3、回忆的策略(1)联想策略: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第二节记忆过程及其规律(2)情境策略(3)双重提取(4)再认策略(5)延缓策略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一、记忆的品质(一)识记的敏捷性(二)记忆的精确性(三)保持的持久性(四)记忆的准备性

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二、记忆规律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1)合理安排课程;(2)保证课间休息;(3)适当调节教学进度。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2、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1)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2)让学生有明确的识记目的(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1)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内容问题组织引导识记;归类组块促进识记(2)结合学科内容教学传授记忆策略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二)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1、记忆个体的心身调节策略要增加信心;要调动积极性;要调动情绪状态;要集中精力;要保证充分睡眠。第三节提高记忆力的有效策略2、记忆材料的优化处理策略(1)记忆材料的性质转化操作化、形象化、诗歌化和意义化(2)记忆材料的数量简化概括化、规律化、特征化(3)记忆内容的系统化归类化、网络化第七章表象与想象目录第一节表象第二节想象概述第三节想象种类第一节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想象则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一、什么是表象

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头脑中所产生的各种事物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第一节表象二、表象的特征(一)直观性表象不如知觉完整、稳定、鲜明。(二)概括性(三)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表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如视、听、触。第一节表象三、表象的作用(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2、表象与词是思维成果的两种存在形式3、表象是语言的思维操作的支柱第二节想象概述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指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借助于形象或头脑中的表象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第二节想象概述二、想象的功能(一)预见功能(二)补充功能(三)替代功能第二节想象概述三、想象的过程(一)粘合(二)夸张(三)典型化(四)联想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善于归纳总结;将清单印入大脑。第三节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典型形式;意识的病理紊乱引起的幻觉;药物也可以引起无意想象。第三节想象的种类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一)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第三节想象的种类2、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3、再造想象在教育中的作用品德与学习第三节想象的种类(二)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第三节想象的种类(三)幻想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1)与当前的行动无直接联系,指向未来的活动;(2)体现个人的愿望,表达个人的向往。包括理想和空想两种。第八章思维与创造目录第一节思维概述第二节问题解决第三节创造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二)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认识阶段:低级与高级;特性:直接具体与间接概括反映内容:个别和整体属性;本质属性内在联系

反映方式:直接作用于感官;媒介物第一节思维概述二、思维和语言(一)思维和语言的区别本质特征不同(物质-心理);基本单位不同(词-概念)第一节思维概述(二)思维与语言的联系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2、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赋予语言以内容和意义第一节思维概述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它是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作为媒介的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与年龄有关,3岁前的儿童主要具有这种思维类型。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第一节思维概述(2)形象思维:它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常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成年人解决复杂问题也需要这种思维;作家画家等的文艺创作则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3)抽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它是借助语言作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中介物间接性和概括性最高,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迟发生,是个体思维发展成熟时达到的顶点。第一节思维概述(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品质。第一节思维概述(三)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常规性思维。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其中发散思维是其重要的品质。

第一节思维概述二、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也可以通过头脑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要求、线索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节思维概述(2)比较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可以直观的进行,也可以在观念中进行。(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第二节问题解决一、问题与问题类型(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目标指引;操作序列;认知操作;子目标分解(二)问题的类型1、界定清晰和界定含糊2、对抗性和非对抗性3、语义丰富和语义贫乏第二节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发现和提出问题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遇到了某种不清楚,不了解,使人担心的事情。第二节问题解决(二)分析问题

圆桌:A是中国人,会英语;B是法国人,会日语;C是英国人,会法语;D是日本人,会汉语;E是美国人,会法语。第二节问题解决(三)提出假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们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四)检验假设一种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的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二种在头脑中通过逻辑思维去检验。第二节问题解决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一)刺激模式(知觉情境)往往受到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觉情境的影响。RR第二节问题解决(二)认知因素1、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确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定势有的表现为受经验习惯的影响,有的表现为受事物固有功能的影响。第二节问题解决练习ABCD

21127310014163259918431052059421

2349320153931828763251848422143686第二节问题解决2、功能固着3、认知图式(三)情绪与动机因素1、情绪2、动机第三节创造思维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一)创造思维的含义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第三节创造思维(二)创造思维的特征1、新颖性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的产物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第三节创造思维(三)创造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1.变通性(灵活性)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功能固着、定势作用的影响。2.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的能力。3.流畅性也称为思维的丰富性。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第三节创造思维二、创造思维的过程1.准备期

创作活动前,创造能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索有关资料,以及前人对同类问题的研究成果。2.酝酿期

在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题和资料开始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3.豁朗期

是新思维、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也称为灵感期。4.验证期

对新时期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第三节创造思维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一)酝酿与创造性(二)社会因素与创造性第三节创造思维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培养好奇心(二)丰富想象力(三)训练发散思维(四)鼓励直觉思维(五)培养创造性的个性附录:问题解决测验练习一:分成四等份附录:问题解决测验练习二:5+5+5=550练习三:DONALD+GERALDROBERT已知D=5,求其它的字母的答案.附录:问题解决测验G=1,O=0,B=3,A=4,D=5;N=6,R=7,L=8,E=9,T=0.第九章情感与意志目录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类别第三节情绪情感对学习的调节作用第四节意志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由客观事物引起;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情绪情感是主观体验;人的情绪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是复杂的。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1、情绪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3、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二)联系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2、情绪表现依赖于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三、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与情绪、情感相关联的外部行为特征称作表情。1、面部表情(眼部肌肉、口部肌肉、颜面肌肉)2、姿态表情(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3、言语表情(语音语调)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四、情绪具有两极性情绪的性质: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强度:强烈和微弱情绪的动力性:增力和减力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五、情绪情感的基本功能(一)动机功能(二)信号功能(三)调节功能(四)感染功能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一、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快乐快乐快乐愤怒愤怒悲哀恐惧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二、基本的情绪状态1、心境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弥散性、对象不明确。2、激情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具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3、应激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类别三、高级的社会情感1.道德感:是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指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相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第三节情绪情感对学习的调节作用一、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两面性。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效果;如高兴、快乐、喜悦、热情等。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如焦虑、痛苦、忧伤、愤怒、冷漠等。

第三节情绪情感对学习的调节作用二、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正常焦虑、过敏性焦虑。焦虑与学习效率间呈马鞍型(或倒U型)。同时与学习难度、学习者能力有关。第三节情绪情感对学习的调节作用三、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一)教师要保持高涨的情绪(二)教师要热爱学生(三)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肯定、及时表扬)(四)教师要注意控制学生的课堂情绪(五)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第四节意志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1、有行动目的;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第四节意志二、意志行动过程的阶段(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与目的的确立(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第四节意志2.行动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二)执行决定阶段第四节意志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一)意志品质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第一节意志概述(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2、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3、克服困难;4、了解意志品质的差异,扬长避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5、在正确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十章需要与动机目录第一节需要第二节

动机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念与特征(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1、源于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2、是个体对某种客观需求的反映;3、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4、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区别第一节需要(二)需要的特点对象性与依赖性;紧张性与驱动性;起伏性与渐进性;社会性与历史性。

第一节需要二、需要的种类(一)以需要的起源为标准1、生理性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人生而有之的。2、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需要。它们是后天获得的。第一节需要(二)以需要的指向对象为标准1、物质需要:是指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物质需要和高级的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第一节需要(三)以需要的目的和满足后所带来的结果为标准1、正当需要:目的或结果有利于社会或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2、畸形需要:目的或结果有害于社会或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第一节需要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一节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1)作为一种基本动力,需要推动着人在获得低一级层次的满足之后继续寻求高一级层次的满足,即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2)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共有,并且这类需要也较易获满足。如“饥不择食”。(3)对于高层次的需要来说,还但真正能产生这种需要的人很少,而且其满足的百分比也较小(指满足的相对性程度)。如“学无止境”。第一节需要第一节需要(三)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2.必须不断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第二节动机一、动机概述(一)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有目标和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两个条件:(1)内部条件: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2)外部条件:客观上也存在着满足某种需要的具体对象,使之有满足的可能性。第二节动机(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第二节动机二、动机的种类(一)按照动机的起源来分类生理性动机:是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的动机、喝的动机、性的动机、休息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人的社会需要,如交往动机、劳动动机和学习动机等。第二节动机(二)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来分类长远的动机持续作用时间长,具有稳定性,不受偶然情绪变化的影响。短暂动机则相反。(三)根据动机所起作用的主次、大小来分类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就叫主导动机;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地位的动机就是辅助动机。第二节动机(四)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类1、内部动机2、外部动机第二节动机三、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学习动机培养(一)学习动机类型1.求得赞许的动机(附属内驱力),源于外部原因的内部推动力量。2.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了维护个人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源于外部原因的内部推动力量。3.求知欲(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以获得知识作为最大的满足,因而是一种内部动机。第二节动机(二)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1.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3.利用反馈(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4.竞赛第十一章能力目录第一节能力的概述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第三节能力的测量第四节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第一节能力的概念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一节能力的概念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区别:知识来自于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以概念和思想的形式为人们所掌握;技能是指在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以行动方式为人们所掌握;能力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概括。第一节能力的概念联系:能力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掌握知识、技能又要以能力发展为前提。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一、能力的种类(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为大多数活动所必需并对活动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也称智力。包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是指为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并对该活动的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运动能力和表演能力等。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二)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再造能力是指能顺利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并按提供的式样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的、独特的东西的能力。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人们完成活动必需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体育运动、生产劳动社会交往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言语感染能力、调节纠纷能力等。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二、能力的结构(一)单因素说(桑代克)(二)二因素说(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三)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理论内容-操作-产物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一、一般能力测量法国的比奈,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量表。“比奈—西蒙”量表。1916修改为“斯坦福-比奈量表”1930年韦克斯勒量表。(一)斯坦福—比奈量表(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商)=MA(智龄)/CA(实龄)×100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三)韦克斯勒量表(也称离差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商)=100+15×(X-X)/SD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第三节能力的测量第三节能力的测量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二、特殊能力测量(一)音乐能力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西肖尔:音高、响度、节拍、音色、节奏和音调记忆。(二)数学能力测验(三)文书能力测验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三、创造力测量托兰斯创造力测验TST。能力测量的意义:诊断大脑机能障碍和精神疾病;选拔人才,择业;辨别学生的能力特点,正确组织好教育过程。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一)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低下的儿童、智力超常的儿童。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注意集中,观察力敏锐;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刻苦学习;记忆力强,记忆的广度和速度都在同年龄常态儿童的平均值以上;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分析、概括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智力低常儿童的特点:知觉敏锐程度差;对词和直观材料的认识都较差,回忆时缺乏逻辑的意义和联系;思维概括能力极差;言语出现迟缓,发展慢,词汇贫乏,有些出现言语障碍。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二)智力类型的差异表现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同样是观察力,有的人在观察中有较强的分析,对细节感知清晰;有的人则侧重于综合的感知,获得事物的整体印象,而忽略细节。在记忆能力上,有人擅长记忆形象,有人善于记忆概念。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熟、中年成才、大器晚成(四)能力的性别差异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空间差别能力

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一)遗传的作用(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前环境和早期营养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四、青少年能力的培养(一)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三)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四)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第十二章人格目录第一节人格概述第二节

人格理论第三节人格差异第四节人格差异第五节人格测评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彭聃龄)。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李传银)。第一节人格概述二、人格的基本特点(一)人格的稳定性(二)人格的独特性(三)人格的整体性(四)人格的社会制约性(五)人格的功能性第二节人格理论一、人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937年首次提出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共有的共同特质。

第二节人格理论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有的特质。首要特质:个人最典型的、最为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5-10个)次要特质:第二节人格理论(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因素分析法。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看上去是关联的特征或行为,可以直接从外部行为中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行为特征间相互关联的内在倾向性,它隐藏在表面特质的背后并制约表面特质的特征,是人格的内在因素,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第二节人格理论二、人格类型理论(一)荣格的向性类型学说(里比多的分布)内顷:沉静、反应慢、适应困难,较孤僻;小心谨慎,反复思考,缺乏决断力。外顷: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开朗活泼,独立性强,善于交际,比较轻率,缺乏自我批评。第二节人格理论(二)威特金的人格类型论(依据认知来进行分类)

场独立性: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自尊心强,不太注意他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善社交,喜独处。场依存性:以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强,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注意他人提供的线索,爱好社交活动,对他人有兴趣。第二节人格理论(三)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来划分人格类型。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传统型:第二节人格理论(四)斯普兰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6种形态来进行划分。经济型:如实业家理论型:如思想家、科学家审美型:艺术家权力型:政治家社会型:社会活动家宗教型:宗教徒第三节人格差异一、气质(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生来就有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通俗所称之为“脾气”、“性情”、“禀性”。第三节人格差异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特点等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