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
《教育心理学》强化培训本书框架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七章
学习技能第八章
学习策略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科性质: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存在两种差异: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个体差异: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学习方式、需要、兴趣爱好等●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物质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教室的自然条件等心理环境;集体气氛、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变量●评价/反思过程:指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进一步改进的过程。三、心理学之父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后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什么是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二、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四、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五、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三、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同化:是主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是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婴儿经由感觉与动作认识到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6个月前的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两岁左右的孩子有了物体的恒常性。②前运算期(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可逆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转。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果汁问题”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个阶段儿童的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性,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性;不在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实施的不符而违反规则。三、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①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的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心理的成熟,就是一个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表现:A、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②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③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④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教育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如何建构青少年健康的人格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分类:①从形式上看: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②从内容上看:三种成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③从自我观念上看: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教师、家长应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2、帮助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念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五、中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①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Herman.A.Witkin)。所谓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所谓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为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②冲动型与沉思型:卡根(Kagan)。冲动型个体表现出很快的检验假设,他们完成认知任务时所用时间较少但出错率高。沉思型个体倾向于深思熟虑,做出认知决定的时间长,错误较少。③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个体提出的假设是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呈直线的方式展开的被称为“序列型”;个体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的被称为“整体型”。●认知能力的差异①智力及其测量: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常常被视为智力,智力高低通常用智商(IQ)来表示。智商的计算: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②智力的差异:存在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以及质和量的差异,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二、联结学习理论三、认知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什么是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习的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的分类。“五类”A、言语信息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形式传递的内容,或学习结果是以语言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B、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C、认知策略的学习:运用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D、运动技能的学习:即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E、态度学习: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的反应倾向。☆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最简单的学习,指学会对某种信号做出特定反映。②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条件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问题解决学习二、关于联结学习的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A、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B、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C、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桑代克的试误说A、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B、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2.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3.准备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负强化指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逃避条件作用:即当厌恶刺激出现时,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即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回避了厌恶刺激,则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消退:消退即一种无强化的过程。惩罚:惩罚不是负强化。惩罚则是抑制行为,惩罚只是暂时停止行为,不可能根除行为。●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塑造和促进良好行为运用强化来促进学习和行为,其操作方式有:A、普雷马克原理B、行为塑造,行为塑造的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C、及时表扬2、消除不良行为A、餍足B、代价C、结合消退和强化:3、程序教学三、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格式塔”是“完形”的译音,其理论也称“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整体之和,主张对心理进行整体研究。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学习的实质: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并且这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不是靠渐进的尝试与错误,而是由突然的顿悟实现的。●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A、新知识的获得:即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同化”,“顺应”B、知识的转化:指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更抽象的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C、评价:指对新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评价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它是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奥苏伯尔主张接受学习,他认为接受学习必须按“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进行,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③机械学习★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A、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B、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C、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观念。、★学习的过程,他认为同化一般有三种方式:A、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联系的过程。“电脑”----“笔记本电脑”B、总括学习:又称上位学习。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笔、练习本、尺、圆规”----“学习用品”C、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质量与能量的关系”,“热和体积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需求和价格的关系”●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背景知识与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advanceorganize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第四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二、学习动机的理论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二、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斯金纳,在学习活动中,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倾向(力求成功动机),另一类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动机)。●动机的归因理论。维纳,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3、还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的任务来实现。★设置合理目标自主确定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提供有效反馈,注重自我纵向比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进行归因训练1、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2、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地学习方法,并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在学习中使用策略的努力程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使用表扬★合适的反馈一、学习迁移的概述●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中。●迁移的种类☆正、负迁移:依据产生的效果分。☆顺向、逆向迁移:依据发生的方向分。☆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依据发生的水平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依据迁移的内容分☆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依据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早期理论●形式训练说:德国的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是最早的一种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只有当两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共同的要素。●经验类化说:贾德。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关系转化说:苛勒。学到的前一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经验的学习中,关键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共同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二、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伯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在先前学习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与当前学习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为迁移而教
一、影响迁移的因素<一>相似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1、相应的背景水平2、原经验的组织性3、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三>学习定势二、为迁移而教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概述●知识的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复杂性分。符号学习:主要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二、知识的获得●知识直观☆知识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的概括☆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1、用好正、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3、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自觉进行概括。●错误观念什么是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和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学生的错误观念主要有以下性质:1、广泛性:领域广和年龄段宽2、自发性:建构错误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3、顽固性:很难改变4、隐蔽性:不易表现出来错误观念改变的条件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新观念三、知识的保持●记忆系统及其关系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知识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遗忘的解释理论①痕迹衰退说:桑代克,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②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出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③同化说: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存在积极遗忘和消极遗忘。④动机说: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也叫压抑理论。●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所谓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主动参与,即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当中。2、运用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只是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化编码: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段式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5、进行合理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学习;尝试背诵第七章学习技能一、技能的一般概述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三、心智技能的形成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技能。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与能力的关系。区别:①从性质上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②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联系:①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②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1、分类;①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②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③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④从是否需要凭借一定的工具: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2、动作技能的特点①客观性②外显性③展开性☆心智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1、分类①根据心智技能适用范围: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②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结果: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2、心智技能的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二、动作技能的形成●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动作技能的培训: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方式,练习的量,练习曲线高原现象。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方式,内容,频率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三、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来的,需要经历五个阶段。1、活动定向阶段:领会活动任务的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明确活动方向,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2、原型操作:把学生头脑中应该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3、原型内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进程压缩,3、应用的高效率●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机会。第八章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二、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三、学习策略的训练●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有效性,主动性,过程性和程序性。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画线等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等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力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合作学习●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稳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5、合作学习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几点:1、必须能激发学习策略2、能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3、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4、使学习者明确策略使用的条件,能根据具体任务与情境,选用恰当的策略5、要求学习者评价策略的有效性,以激发学习者自觉使用策略的积极性。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问题解决概述二、创造性及其培养●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1、问题: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①给定的条件,②要达到的目标,③存在的限制或障碍。2、问题的种类:①结构良好的问题。②结构不良的问题。3、问题解决的种类。①常规性问题解决②创造性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和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法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特征,2、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动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创造性及其特征:1、创造的类别:真创造和类创造,2、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3、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①创造性想象②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等组成的复合思维。发散思维及其转换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环境的影响;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气氛,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学校教育环境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联的非线性关系,即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3、个性:在创造活动中,个性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创造性的培养:1、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提供榜样。4、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计划;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二、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四、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五、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②态度的情感成分,③态度的行为成分。●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念。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称为自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的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成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1、亲历学习2、观察学习●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情绪稳定、乐观②人际关系和谐③人格完整④正确的自我观⑤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⑥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心理评估:1、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已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2、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ABC理论第十二章教学设计一、设置教学目标二、组织教学三、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及其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说: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陈述教学目标1、行为目标的陈述:马杰提出,也称作业目标。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分析教学任务1、确定学生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性条件●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选择教学方法:1、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启发式谈话法、问答式谈话法、指导性谈话法)2、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3、实践方法:练习法(口头、书面、操作)、实验法(准备性、验证性、巩固性)、实习作业法●选择教学媒介:1、教学媒介三类:视觉媒介,听觉媒介,视听媒介2、教师在选用教学媒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使用的必要性,使用的针对性,教学媒体要具有启发性,演示与讲解相结合。●设置课堂教学环境: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分两大类: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从课堂座次排列角度看,课堂设计有三种主要形式:基本的课堂设计,特殊的课堂设计,暂时性的课堂设计。●选择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事例归纳出隐含其中的原理和规则,或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布鲁姆提出。一般来说,发现学习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创设教学情境阶段,形成假设阶段,检验假设阶段,得出结论阶段。2、情景学习: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3、合作学习:指学生以主动合作的方式取代教师主导教学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实施要注意五个方面: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小组历程。★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助学习3、掌握学习第十三章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型医院建设施工合同范本包工不包料
- 2024年度婚姻财产鉴定合同
- 2024工程项目借款合同
- 2024工地防水材料买卖合同书
- 2024年度基于BIM的建筑物流管理服务合同
- 合同履约的会计分录-记账实操
- 2024年商标许可使用权合同
- 全民节约用水倡议书范文(6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合同
- 2024年城市轨道建设特许经营协议
- 2024年消防设施操作员之消防设备高级技能每日一练试卷B卷含答案
- 气液两相流-第2章-两相流的基本理论课件
- 学会宽容善待他人
- 算法及其描述-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必修1
- RITTAL威图空调中文说明书
-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幼儿园绘本故事:《老虎拔牙》 课件
- 2021年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真题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