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年10月高三历史月考试卷教案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年10月高三历史月考试卷教案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年10月高三历史月考试卷教案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年10月高三历史月考试卷教案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年10月高三历史月考试卷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三年级十月月考历史试卷讲评教案(第1课时)苍溪县城郊中学廖兴才试卷分析1、考试范围:中国史部分2、试题来源:2023年全国1、2、3卷,2023年海南卷3、整体难度:一般(较易2个选择题8分,1个材料题15分,共23分;一般9个选择题36分,1个材料题25分,共61分;较难1个选择题4分,1个材料题12分,共16分)题号难度系数详细知识点一、单选题(12个,每个4分,共48分)10.65(一般)(19年海南卷)孔子思想;20.85(较易)(18年3卷)科举制;30.65(一般)(18年3卷)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影响和兴衰原因;40.65(一般)(19年海南卷)小农经济;50.65(一般)(18年2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60.65(一般)(18年1卷)五四运动的意义;70.65(一般)(19年海南卷)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80.65(一般)(18年2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90.4(较难)(18年1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100.65(一般)(18年3卷)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国民经济的调整;110.85(较易)(18年3卷)中共八大;120.65(一般)(19年海南卷)经济特区;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130.65(一般)(18年1卷)宋朝乡约制度;清末新政,地方自治;改革开放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140.4(较难)(18年2卷)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探索与失误;经济体制改革;150.85(较易)(19年海南卷)其他改革;4、考试成绩分析(选择题部分)人数(

41

)题号错误数4811044321140631536540328516288618247742018101619512110118011234012242023年下期高三年级十月月考历史试题第1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B)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未涉及)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未涉及)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误解材料)(2023年海南卷)考点:孔子思想;难度:一般。【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君子懂得并能做到坚持道义,而小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将其作为从道德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同时孔子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这表明孔子重视社会道德重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孔子对社会等级的观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态度;D选项错误,孔子只是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并不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B)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下降)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未涉及)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影响大)(2023年3卷)考点:科举制;难度:较易。【答案】B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点睛:A、D错误是因为没能正确解读材料。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D)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误解材料)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未涉及)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未涉及)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8年3卷)考点: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影响和兴衰原因;难度:一般。【答案】D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B)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材料理解错误)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史实错误)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无关)(19年海南卷)考点:小农经济;难度:一般。【答案】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D)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未体现)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材料理解错误)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材料理解错误)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18年2卷)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难度:一般。【答案】D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C)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知识记忆错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未体现)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方法、理解错误)(18年1卷)考点:五四运动的意义;难度:一般。【答案】C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7.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B)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表述绝对)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理解错误)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表述绝对)(19年海南卷)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答案】B依据材料可知,近代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对部分沿海地区的影响,并非是遍及中国乡村;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非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冲击;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漳州等地区不是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时间排除)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未涉及)(18年2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答案】A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9.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时间排除)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时间排除)(18年1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答案】A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10.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D)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一五计划”的结果)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5年)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18年3卷)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国民经济的调整;【答案】D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11.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C)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未体现)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时间排除)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18年3卷)中共八大;【答案】C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2.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2023年)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