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训练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大学写作训练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大学写作训练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大学写作训练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绪论.说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口语与书面语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口语较书语更为自然、方便和灵活,声调可以变化,用抑扬顿挫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还可以借助手势、体态、表情等辅助手段来加强表达效果。但口语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表达时的随意、重复、零乱现象比拟多。书语没有口语表达灵活,缺乏面对面交流中声情并茂的效果,需要调动大脑第二语言系统,通过符号提示唤起交流目的。但它能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因其经过组织、推敲而成,语法规范,逻辑清晰,精粹简练,条理性强。.信号与符号有什么区别?信号和符号不同。信号只能处理零星的信息,而符号却能处理整体系统的信息、概念和思想;信号只是某种生物性的存在,而符号那么具有文化功能;信号不能跳跃表象和感觉,符号那么能跳跃表象和感觉。正因如此,符号系统才为人类所特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才把人定义为符号活动的动物,即符号化的动物。.有位同学写《谈“开卷有益”》这个文题时,出现这样的表述:“闭卷考试要死记硬背,苦了我们;而开卷考试容易及格,所以对我们有益。”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开放性话题,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这样的表述以偏概全,是不对的。开卷首先是有益的,因为开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让学生有更加多的时间来抓住主科来学习,而且可以化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是提高优秀率的好方法,但事物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但凡有利必有弊,开卷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死记硬背的模式,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产生懒惰的心理,而且开卷考试一般比较灵活,从而可能忽视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投机取巧心理,不利于知识的系统牢固掌握。总之,开卷之利弊,我觉得会因人及因事而异,只要把握其尺寸,合理调配,一定会利大过弊,但我们此前需要全面认识到开卷考试的利弊。.以“德行与道艺兼求”(扬雄《法言•学行》)为话题,谈谈“文”(文章)与“人”(作者)的关系。“文如其人”作为传统文论中一条重要的文论命题,自古至今,颇多争议,争议中形成三种论点:一是赞同“文如其人”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文、人对应论;二是不赞同“文如其人”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文、人相悖论,三是主张将人与文分开来看待、评价,可以称之为文、人别离论。从苏轼“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书》)到冯时可“文如其人哉”(雨航杂录》),从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到郭沫假设“你是什么样的人,便写出什么样的文”(《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都强调了人与文之间的一致性,对应性。而从梁简文帝萧纲“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诫当阳公大心书))到魏禧“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目录论文•杂说》),从真德秀“学者离道而为文(((欧阳四门集》)到周作人“据其文说其人是可能要上当的,那么强调了人与文之间的相悖性,不一性。这两种相对立的论调,在西方也能找到。法国作家布封的“风格即人”,可以归入文、人对应论之列,而古罗马诗人说的“作诗与作人殊辙”,那么可以归入文、人相悖论之列。事实上,讲“文如其人"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而讲“文不如其人”,也可以找到不少反例,于是论者仁、智各有所见。(参阅::〃1002010.html).找同专业的几位高年级同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验(或教训I),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份学习计划。具体学习计划依个人情况而定,计划如下:(1)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要用心去写,建议开个博客之类也可以和大家一起提供,可以增加写作乐趣。(2)学习做读书笔记,在阅读中自己感慨深的句子,美句,有哲理的句子都可以记录在本子上,平时灵感小爆发时创造的句子也可以及时记录,文海拾贝,用处以后自然会发现。(3)尽量多阅读名著和文学作品,有助于积攒自己的词汇量,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作品的思想深度。(4)在读书的同时将作者的美句,写作方法、内在情感、一一分析,对自己的写作很有帮助,真正好的书绝不要走马观花样的去阅读。(5)多涉猎些知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书也可以适当狩猎。有这么句话:好的作者,上到四书五经,下到蜡笔小新,都会有所涉猎。(6)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挖掘我们用眼睛无法领会的事,同时记得,不管写什么都要是真情实感,任何形式的自我欺骗都无法感动读者。要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7)此外,还要勤写勤练笔,笔耕不缀,方能出好作品,如果不勤练,再有才华的刀刃都会因日久不磨而生锈的。.在不少同学的习作中,常出现堆砌概念、空发议论的现象,或咀嚼幽思、抒发哀怨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如果你也认为其原因就是幽闭楼院,脱离社会,缺乏生活材料和真切体验,那么你打算如何走出校门,接近生活,了解社会,收集材料,以超越“自我”,解决“米不够水来凑”的现象?一、学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写作,第一要观察。”因此,要积累材料,首先要学会观察。(1)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风雨雷电、江河湖海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珍贵资源,用心感受,就会有所发现。如:面对很不起眼的白蝴蝶,作家刘白羽写得多么精彩:“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的细脚。可是这种细小的小生灵,它飞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着何等非凡的勇气。”(2)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喜怒哀乐,留心身边事物的起因开展,同学们一定会获得第一手写作材料。生活就是作文,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撷取生活的浪花,皆成文章。以“我”的眼睛和心灵来触摸升华中的人、事、物、景,“我”是目睹者、感知者,必然会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和感知,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少一些虚情假意,多一丝真诚,多一份感情。二、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材料的渠道很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文名著等等。可的内容也很多:名言警句、优美诗文、精彩语段、诗词歌赋等等。只要善于,便能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库。三、注重积累。写作中,一定要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下来,同时加以分类整理,就能为己所用。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又可以引发我们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写出科学、有分量的文章。在对材料的归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事件和人情物理中的美点、亮点,为我们写作提供用之不竭的源泉。(参考::///question/198939180.html).根据以下提示,考虑自己今后从事写作训练的方式。(1)阅读与写作课程相关的资料(如教材、教参等),做好课堂笔记;(2)课外阅读其他书籍(自选),做阅读笔记;(3)坚持写见闻笔录或随感录;(4)从事社会调查、采访,收集写作素材;(5)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6)向有关刊物投稿,或在网上发表作品。.在以下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1)当我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2)路,在脚下(3)昨天•今天・明天(4)童年趣事漫忆xxx(地名)观感以《昨天•今天•明天》为例,指导:人寓身于世一辈子,实那么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今天悄无声息地步入昨天的行列,明天又将瞬息间转化为今天。昨天、今天、明天就是这样永不息止的交迭着,它们是永恒的,而我们只拥有不再重来的一生。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有限的日子仿似针尖上的一滴滴水,从不延缓地滴在时间的流里。正如夫子所云:“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我们可以回首永逝不返的昨天,可以展望写满了未知的明天,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好好把握今天,活在当下,过好每一个新鲜的日子。.阅读下面材料,谈谈受体的能动效应。《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任何受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思维,有意识,其阅读都是能动的接收,而不是机械的信息转存。清代诗人赵翼在《书怀》一诗中这样写道:“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就是说,对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会领悟不同的奥秘。现代接收美学的研究证明,作品的效应并不决定于文本,而往往取决于受体。读者总是以一种游动的视点在文本内阅读,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参与了作品的创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意识、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程度、思想倾向、审美趣味等,或多或少地对阅读效果产生不同影响。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读者参与内容的能动创造,主要是以审美为对象的文学类作品而言,不是对应用文章而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境等,留有广阔的再创造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去丰富,可以渗入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愿望。而应用文书的内容具体实在,材料真实可靠,语言具有内在规定性,一般不存在读者依靠想象来补充的问题。.写作能力的提高为什么必须经过实践环节?写作最根本的一条途径,就是亲身实践,自我操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口头语言常把“写”文章称为“做”文章。“做”意味着操作,践行。要能“做”出文章,固然需要一些理论知识作指导,但关键的因素还在自己练,在于主体发挥自己的才智。阅读对于写作是重要的,它能起到积累、启示、借鉴等作用,但它不能代替自己的“做”和“练”O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批评过只“读”不“做”的人,认为多做多练,时间一长自然见效。他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假设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写作之所以必须要经过实践、操练这一环节不可,是因为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一种技巧、能力。练习,虽然不是“用”,却是“用”的基础。练功夫,就像演员为了正式演出而进行辛勤的排练一样。这就决定了练习是一项辛苦而长期的活动,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鹫远。朱光潜先生在《写作练习》一文中指出,许多学子对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这里,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