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1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2教学要求: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难点: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创设情景: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2.教学第二部分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他们的区别。学生读句子试填适当的风。给出恰当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3.教学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诵读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秋天吗?学生回答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2.欣赏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欣赏。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2.学习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三题1.指导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引导学生读帖。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article/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2)教师范写。(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3教学要求: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精品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部分。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2.教学第二部分(1)根据上一部分。(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5)小结。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1)学生自由读散文。(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4)指名读,齐读3.感悟(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4)师生小结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4教学目标:1、语文与生活中区分同音字的含义。2、诵读与积累中赏析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明确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3、写好钢笔字。4、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注意采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语文与生活目的:同音词的辨析1、读题目要求2、回忆“开心辞典”节目,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3、思考为什么选择此答案,同桌交流。4、自己独立完成第二题的内容,将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分析句子的意思。5、同学互相订正答案6、学生朗读完成的题目。7、学生互相出题,在互动中完成思维训练。诵读与感悟1、教师范读。2、学生反复诵读。3、讨论理解。第一节讲“我”给予后不期望回报;第二节讲“我”乐意作装点湖水的堤岸和山岭的青草;第三节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4、教师总结: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5、写好钢笔字。提醒学生:字应写在每行的中间,标点符号占一个字的位置。6、写好毛笔字。学生观察字的共同点7、总结书写要点: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8、教师示范。9、学生模仿书写。第二课时口语交际:1、读题2、播放电视采访录像,学生讨论采访时的注意点3、总结概括采访的注意点:(1)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2)确定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的内容。4、作好采访的准备,在班级开展一次采访活动。5、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互相指出优缺点,评出“最佳采访者”。6、课后可进行拓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7、写出采访记录。总结:布置作业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5练习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练习五。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难点: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练习五。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布置自学1、出示自学题:(1)自由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部分,思考:候机楼前的大树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2)读第二部分的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区别,并试着填入括号中。2、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1、指名回答:候机楼前的大树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2、出示第二部分的题目(1)指名学生读词语。(2)试着说出它们的区别。(3)交流:学生读填适当的风的句子。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一)教学“语文与生活”的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2)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诵读(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秋天吗?学生回答(2)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教案《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练习五》。(3)指名读,教师指导。(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2、欣赏(1)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欣赏(2)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1)搜集写秋的诗或词语。(2)背诵《秋》。2、学生完成。3、当堂反馈。六、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风,而且认识了一首写秋的诗,希望同学们注意观察秋天,观察秋天的风,秋天的美景,并选择一处景物写下来。七、下节课预习作业:口语交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2、有条理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教学重难点: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评说影视栏目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教学准备:观看影视剧,了解剧情。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练习五。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布置自学1、出示自学题:自学“写好钢笔字”(1)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2)读帖观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2、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1.指名说出自学题(1)2.指名回答。3、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2)教师范写。(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A、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B、为什么喜欢?C、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指导(1)学生思考问题,准备说话内容。(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栏目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3)分组练习各自的话题。(学生互相评议)(4)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2、反馈(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2)评议小结。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口语交际2、学生完成3、当堂反馈。六、总结提升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第十八课,读通课文,写下课文的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6教学目标1、描红练习钢笔行楷字,努力写得人体。2、区别比较9组汉字。并组词。3、正确搭配词语,并扩展成句子。4、综合修改句子中的错误。5、熟记12条成语。6、朗读、背诵《毕业歌》。7、口语交际:写毕业赠言,并能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这样写的理由。8、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练习7第一教时总第97教时一、明确课时任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7的第1-3项练习。二、教学第一题1、生齐读后自由书空一遍,要求注意每个字的运笔过程。2、提出一些难写的字,集体讨论其运笔特点。3、动笔描红,提出要求:(1)注意字距与行距的安排。(2)一笔描成,不要重描。4、巡视后,反馈学生作业。三、教学第二题l、生仔细观察每组字,要求注意比较各组字有什么异同。2、试填。3、答案,教师点拨:抓住各组形近字的不同之处,或偏旁,或是某一部件,由此区别出汉字的音、形、义。(鼓励学生一字多组)四、教学第三题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2、出示例子,指名读。抢救病人医生正在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师引导分析:前一个词语"抢救"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后一个词语"病人"则是与"抢救"有关的事物,这两个词搭配起来很恰当,符合语言习惯。然后再据此扩展成句。3、学生仿照例子完成其他四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反馈答案,师生评议。(学生扩展句子,鼓励多种多样)练习7第二教时总第98教时一、明确课时任务这节课我们继续完成练习7的第4-6项练习。二、教学第四题1、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有没有毛病?有哪些方面出现了毛病了2、师生讨论分析得出:(1)有错别字,(2)词语搭配不当,(3)语句不通顺,(4)标点符号不恰当。3、复习修改符号。4、分小组从以上几方面人手,讨论完成这段话的修改。5、指名说说小组讨论结果,其余小组可作适当补充、修正。6、师生评议。7、齐读修改过的正确语段。三、教学第五题l、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歌。(可采用接龙的形式)2、出示12个成语。3、请同学们自学这12个成语,要求:(1)自由练读,可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问题。(2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4、指名读,师生评议字音是否准确,小组读,齐读。5、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四、教学第六题l、激情导人。同学们,明天你们将告别小学6年的学习生活,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是不是――(师引背课文:"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地眷恋之情。")2、是啊!这儿还有一首歌,为同学们抒发了心中的情怀。3、学生自由朗读。4、小组派代表表演朗读,交流评议朗读时的停顿、轻声、重音等技巧的处理。5、反复吟诵,理解大意,感受意境。6、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朗诵表演。练习7第三教时总第99教时一、教学第七题1、课前准备(1)让学生事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2)把课桌排成"u"字形,便于学生互相观察,确定赠言对象。(3)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4)播放歌曲《送别》,营造氛围。2、谈话导人。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小学语文最后一道练习题:临别赠言。3、审题。(1)指名读题。(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①何为"赠言"?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所喜欢的一句名言。②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③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4、教师"下水"示范。5、学生准备。6、练习。(1)自由说。(2)指名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赠言作出适当的评议,及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练习6第四教时总第100教时教学目标:1、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笔画。2、注意写字的章法。3、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一气呵成,不要涂描。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解两个汉字的书写特点司氧本次临写的“司”、“氧”均为右上半包围结构的字。“司”的里面部分要往左放,右上,右中,右下要多留白,以求到时候字的重心平稳。“氧”字着重练好横折斜钩斜这一笔画,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上作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背弯后回锋向上轻快挑出。二、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三、学生自由练习书写四、教师巡回指导五、师生交流、评价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七、作业:学生练习书写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7教学目标: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4、继续写好钢笔字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学生读题,审题。(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4)学生说答案。(5)师生一起小结。2、教学第二部分(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3、教学第三部分(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4)共同评议,小结。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诵读(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第二课时一、教学口语交际(一)审题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二)、指导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三)反馈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2评议小结。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8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熟记成语,读读背背,作为积累。6、说话:即兴演讲。7、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语言故事的成语,熟记成语,读读背背。拟订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完成练习1――5题。教学过程:一、用钢笔描红。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2、生齐读内容,要求读正确、通顺。3、练写描红,师巡视指导。二、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1、自由读内容,观察比较,两行读音有何不同?(小组之间可讨论讨论)2、指名回答。3、师小结:“不”字在前面的所有的词语中,如果后面是第四声的字,那“不”字就读第二声;若后面的字是其他三声,“不”字仍读本调第四声。4、齐读词语,进一步体会。5、交流“不”字声调变化的词语。三、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有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3、竞赛分组讨论。板书成语。4、集体评议。5、自由读成语。6、摘抄成语。四、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2、自由朗读句子,回答两个句子间有什么关系?3、练习用关联词造句。⑴指名口头造句,是评讲。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9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教学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题。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二、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题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交流)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分享曾经煮熟的收获)三、学习第三部分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3、齐读四由名言。4、抄写四则名言。四、补充一些名言分组进行研读,并交流收获。(教师巡视,指导点拨)五、作业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着读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2、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一、诵读与积累1、审题。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5、配乐表演。6、背诵形式:小组比赛背诵;集体背诵;接力背诵二、写好钢笔字。1、审题。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3、指导书写。(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讲求提、按、顿、挫。(3)反馈。(4)面批,并进行指导4、小结。三、作业。1、读背诵读部分内容。2、写一段话,用上《古今贤文》中的句子。3、练习写好钢笔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2、学写毛笔字。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2.通过比较,感受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3.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教学难点: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三要素1.认真阅读课文,圈划批注小说三要素2.故事发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3.故事有哪些人物?4.概括故事情节二、听读课文,圈划批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主旨1.请学生朗读课文2.圈划批注: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3.由此,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三、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1.将原小说与改后的内容进行比较,体会小说层层设疑、设置悬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2.品析题目,知道“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四、回顾课堂,布置作业(一)、基础题1.比较文中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①当我告诉你们她就是我的妻子时……②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③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二)、提高题:1.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外阅读《丰碑》,在有疑惑处设疑并解疑,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说一说以“丰碑”为题的好处。我们都爱读小说,通常读小说你会关注什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柏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小说了,我们知道,读这一类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可以从人物入手。请同学打开书本71页,认真阅读课文,落实小说三要素,在文本中进行圈划批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初读情况。故事发生在哪(如回答柏林,进一步追问,能在具体点吗: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内)这是故事发生的小环境,能够从文本中推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吗(战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小说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老头)主要人物是前三者。故事情节概括上课一开始老师说了,读小说,我们要思考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接下来,我请两位同学来的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人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边听朗读,边拿笔在文本中圈划。我再给大家2分钟的思考时间。我们先来看老兵,这是怎样的老兵,你关注到他的哪些表现?老兵:“头发灰白”,这一处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如果联系前面这列车厢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这些男子都去哪里,再结合老兵的那番话,这些年轻人都上前线了,而且很多不幸阵亡,战争还在进行,人手不够了,因此即使年迈也不得不上前线。“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总得”这个词语意思是一定要、必须要,表明无可奈何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有时候,分别即是永别,生命在战火中不堪一击、如此脆弱,无数生命在战争中消亡。老妇人老妇人的表现或者说举动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于反复数着“一、二、三”,而且身体虚弱且多病的她声音却盖过了车轮声。从老兵的话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数一、二、三,除了进一步表明老妇人的神志不清,老妇人的疯,除此之外,我们来还原一下老妇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陆续接到噩耗时的心理变化:悲痛——悲痛欲绝——精神崩溃。发现了吗,一、二、三,老妇人的悲痛、恐惧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断减少,最后悲痛恐惧彻底击垮了老妇人,她疯了,在她奔溃之前,在她的头脑里存留的记忆是一、二、三三个儿子的到来,一、二、三,三个儿子的死去。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给活着的人带来精神的苦难与摧残。这种精神的创伤所带来的无穷尽的痛苦甚至超过肉体的消亡。小姑娘“指手画脚”意思是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让人感觉这两个小姑娘非常没礼貌,没教养“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时间思索、考虑,可见他们是无知、不谙世事的嗤笑,态度轻蔑,不尊重人她们没有同情心、她们无知无礼、她们的笑无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从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于这两个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态度。小结:作者并非要批判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因为她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战争,她们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她们的内心自然不健康。车厢其他乘客听了老兵的一番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话不仅激起大家对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个车厢每个人过去、正在、将要遭遇的。小结: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就像这列不知去向的列车,不知出路。他们悲痛、他们迷惘。他们无奈,因此整节车厢里笼罩着如此压抑的可怕的寂静。把这些人的表现,表现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预设:战争是残酷的,带给人无尽的伤害,战争给人肉体带来伤害,给人们的心灵也带来了伤害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不仅毁灭了死去的人,更毁灭了还活着的人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课文,走进文本。老师换一种方式讲这个故事,大家比较一下,和原文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哪一种更吸引你?原文作者在一开头为我们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读者读了开头还想继续往下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设置悬念,作者有意隐藏这些信息就好像有意蒙住读者的眼睛,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最后,我们试着再将思维往更深处推,故事发生在一节车厢里,一节驶出柏林的车厢,为什么小说的题目却是在柏林?车厢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遭受残酷战争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个柏林,整个德国,乃至整个被卷入一战的所有国家,千万个家庭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通过一节小小的车厢来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本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回顾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1.分组讨论:【出示课件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教师指导:【出示课件4】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2.提问,评点。3.指导: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板书设计在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文本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A.反常的情境。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B.反常的人物。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一、激情导入1、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了解了甲骨文,知道了钟鼎文,也领略过篆书、隶书。但你能把最原始的甲骨文与现代的简化字相联系吗?2、猜字游戏(12生肖)。3、谈感想:当这两种文字同时出现在你眼前时,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自由谈)二、学习课文1、导入揭题:是呀,汉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它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动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由诗人刘湛秋写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2、自读课文:3、思考:把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第一段:“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体会两个比喻句。把汉字比作孩子和鲜花。你觉得汉字还像什么?)第二段:风韵和变化:⑴(生找到“太阳”、“月亮”这类词)师:在作者的眼里每个字有着不同的风韵。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对汉字的感触吗?(学生用“看到……感触到……”展开联想来说话。)⑵小结:是呀,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呵!⑶体会书法中汉字的变化。①师:是呀,书法是汉字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书法让汉字更充满了生机,更具有了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欣赏书法作品体会括号中的四个词。)②你还能用其他的词来形容这些书法吗?(浩如烟海、挥洒自如、热情奔放、豪迈恣肆、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飘逸通达、行云流水。)③走近沙孟海:师:在我们宁波有一位世界的书法家。(简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给我们带来的作品。(请生给每幅作品写一个词。)师:谁能连起来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沙老的书法作品。第三段:音律美:师:我们读过《诗经》、《楚辞》,也背过唐诗宋词,更诵过优美的近代诗。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汉字中那跳动的音符,那迷人的色彩。第四段:总结:师: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怪不得作者会对汉字如此钟情,迷恋。正如最后一段中所说;“像……”(生齐读)(男女生诵读。)三、导学1、师:在这一主题单元中还为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信息,也提出了很多要求。2、生快速浏览“我爱你,汉字”版块。3、说说你下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想从那里着手呢?四、总结每一种文字都是民族的记忆与自豪,方块文字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历史和民族的土壤里。让我们继续遨游汉字王国,去感受那祖国文字的神奇。《夏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9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想像作者在夏日中午逃避午睡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世界的热爱。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夏日的午后你们曾经到大自然中去吗?去观察过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全班交流)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全文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3.同学们,当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你眼前出现。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在作者描写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4.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把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三、理清文章条理1.同学们,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生动、可爱,让我们印象深刻。同学们,夏日的午后,人们往往容易困倦,可是作者呢?他对于午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请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2.生反馈:“从小,我就逃避午睡。”3.作者逃避午睡,相关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想一想,这种感受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所产生的?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14)“我”逃避午睡,享受那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的精彩。第二部分(15-17)成年后,“我”仍逃避午睡,牵挂窗外的自然。第三部分(18)逃避午睡,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过渡:罗兰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房产买卖绿色环保装修合同3篇
- 远足活动课程设计
- 安全用电运行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5年影剧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2篇)
- 2024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5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承包土地种植与农业电商平台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投资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合同2篇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九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贸易财务担保合同示范(国际贸易保障)
- 石化行业八大高风险作业安全规范培训课件
- 村老支书追悼词
- DB3302T 1131-2022企业法律顾问服务基本规范
- 2022年自愿性认证活动获证组织现场监督检查表、确认书
- 中南大学年《高等数学上》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付款通知确认单
- 2022年中国城市英文名称
- 小龙虾高密度养殖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桥梁工程计算书》word版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