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ok详解_第1页
建筑安全ok详解_第2页
建筑安全ok详解_第3页
建筑安全ok详解_第4页
建筑安全ok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安全一、安全科学技术与建筑安全1.1安全科学技术1.1.1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1)危险

(2)风险: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3)事故

(4)灾害:自然、人为、混合性灾害(5)损失(6)伤害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德国学者A·Kuhlmann在其所著的《安全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toSafetyScience)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安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是科学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的危险所产生的伤害与损失问题。

安全科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落后走向科学。纵观安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人类对安全科学的认识,可以把安全科学的发展划分为表2-1所示的4个阶段。阶段时代技术特征认识论方法论安全科学的特点I工业革命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宿命论无能为力人类对于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与事故只能是被动的承受II17~20世纪初蒸汽机时代局部安全亡羊补牢,事后型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验上的局部安全意识III20世纪初~50年代电气化时代系统安全综合对策及系统工程建立了事故系统的综合认识,认识到人、机、环管综合要素IV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安全系统本质安全化,预防型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建立安全的生产系统安全释义(1)安全的含义

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灾害,不造成损失、伤害。(2)安全的三要素:

安全行为、安全条件、安全状态(3)广义和狭义的安全安全的相对性:(1)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2)安全与危险度1.1.2科学、技术及其关系

(1)科学(2)技术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1.3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及分类

(1)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及体系结构(2)学科分类的体系结构1.1.4安全科学技术

(1)安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安全科学的性质特点(3)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层次1.2建筑科学1.3建筑安全

1)水灾、2)地震、3)风灾、4)火灾、5)地质灾害、6)海啸、7)交通事故、8)工伤事故、9)燃气中毒、10)环境公害、11)食物中毒、12)生物灾害、13)瘟疫1.421世纪中国城市安全战略1)防风减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2)必须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与投入3)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4)城市防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应予

加强、完善二、城市和建筑防洪2.1洪水、洪灾的基本概念2.1.1洪水及特征2.1.2洪水的分类: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溃坝洪水、海啸、风暴潮2.1.3洪灾及其类型

(1)洪水

(2)洪灾类型:暴雨洪灾、冰凌融雪洪灾、风暴潮洪灾、海啸灾害、溃坝洪灾2.2城市水灾的类型和成因2.2.1自然因素引起的城市水灾1)城市受过境洪水的袭击而成灾

(1)受江河洪水袭击

(2)受海潮、风暴潮袭击

(3)受山洪袭击

(4)受海啸袭击2)城市因暴雨或久雨致涝3)洪涝并发的城市水灾2.2.2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水灾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水灾分为水攻引起的和大坝溃决引起的两类。1)水攻引起的城市水灾2)人为因素造成大坝溃决引起的城市水灾

2.2.3自然与人为因素交叉引起的城市水灾1)城市或新城区选址不当2)城市防洪提防标准偏低3)仍然有效的古城防洪设施被毁4)原城址的防洪屏障被毁5)城市防洪堤管理不善6)填占行洪河道,影响行洪7)都市化洪水效应的影响2.2.3自然与人为因素交叉引起的城市水灾

8)城市水系的破坏和水体的消失9)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10)缺少万一洪水灌城的减灾对策11)生命线基础设施的防洪保障能力偏低12)未规划建设安全避水的桥路系统13)建筑未采用适洪工程技术措施2.3人类防洪史2.3.1史前人类的防洪避水措施1)居高避水2)山栖巢居和居于墩台之上3)居干阑以避水4)聚落壕沟有防御和排水功用5)中国事前的城池有防洪排涝功能2.3.2筑江河堤防2.3.3兴修水库2.3.4河道整治2.3.5防洪法规2.3.6防洪非工程措施2.4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和反思2.4.1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2.4.2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反思1)人口的增加,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2)理智上的失误3)决策上的失误4)管理上的失误2.4.2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反思5)规划上的失误6)现代化使城市在水患面前变得更脆弱7)城市内水体面积的锐减,使城市内涝频繁8)都市化改变了城市环境,使暴雨洪灾严重化9)房屋建筑不能适应洪水冲击2.5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2.5.1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特点2.5.2防御洪涝灾害综合体系的组成1)实行统一领导规划和成果推广系统2)植树护林、水土保持系统3)防洪排涝工程系统4)城市村镇建筑避水灾的适洪系统5)洪水预测预报系统6)抗洪抢险和救援系统7)防洪立法与保险系统2.5.3我国防御洪灾的减灾对策2.6.1城市防洪综合体系的组成1)城市防洪指挥系统2)防洪排涝工程系统3)避水适洪系统4)洪水预测预报系统5)抗洪抢险和救灾系统5)防洪立法和保险系统2.6.2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减灾对策(科学、因地制宜、综合运用)2.6城市防洪综合体系2.7流域防洪规划2.7.1防洪规划2.7.2流域防洪规划的原则1)需要与可能的关系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近期与远景的关系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5)其他关系2.7.3流域防洪规划的内容1)调查研究并编制洪水风险图2)拟订方洪标准3)选择防洪系统4)防洪效益计算5)编制规划报告2.7.4防洪标准:一般标准、防洪运用标准2.7.5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1)规划沿革2)规划标准与防针3)规划方案4)规划的实施

2.8城市防洪规划2.8.1城市防洪特点2.8.2城市防洪的任务与原则

2.8.3城市防洪规划的内容与程序1)调查研究2)城市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3)城市防洪规划4)城市治涝规划5)技术经济分析6)规划报告编制2.8.4城市防洪规划的成果及编制、审批与实施

1)城市防洪规划成果2)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2.8.5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资料

1)气象水文资料2)地形资料3)地质资料4)社会经济资料5)洪水灾害资料6)城市防洪治涝历史资料2.9城市防涝新设施2.9.1城市如何减少内涝2.9.2日美等国的城市蓄水设施2.9.3各户蓄水的设想2.9.4国外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新设施的类型

2.10中外城市防洪典型实例武汉上海广州哈尔滨伦敦2.11分洪工程2.11.1分洪工程(发展史、工程组成)2.11.2分洪道(类型、减河)2.11.3行洪区2.11.4洪泛区(划分、建设、管理)2.12.1蓄滞洪区2.12.2蓄滞洪区管理(内容、机构、规划)2.12.3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2.12蓄滞洪区的管理与建设

三、建筑防风3.1灾害性风的基本知识3.1.1风、风向与风速3.1.2大气环流与季风3.1.3温带气旋与热带气旋3.1.4寒潮、雷暴、颮和龙卷3.1.5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和静风3.2.1风与城市和建筑的关系1)风与城市和建筑的相互影响2)风灾对建筑发展演变的影响3.2.2建筑风灾的基本特征1)我国大风地域分布特征2)建筑风灾的基本规律3.2.3建筑上的风压与风荷载1)风压的形成及其特征2)建筑上的风荷载标准值3.2.4防风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3.2防风规划设计的原理3.3城镇防风规划要点3.3.1城镇防风的宏观对策1)“藏风聚气

”2)城市化与底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可减轻风灾3)城镇道路走向和建筑的主要朝向应避开强风方向4)植树造林、保存城墙作为防风屏障3.3.2风与空气污染的防御1)风向频率的影响2)复杂地形的影响3.3.3龙卷风的危害及防御3.3.4沿海城市风暴潮的防御3.4建筑防风设计要点3.4.1建筑形式和组合方式3.4.2建筑材料和技术措施1)就灾取材,物尽其用2)屋顶材料与构造3)以变应变的技术措施4)“保本弃末”的防风灾措施5)临时性防火措施3.4.3高层建筑的防风体型1)建筑体型沿高度的变化2)建筑平面形状的选择3.4.4建筑的风环境问题1)不利因素2)特点3)改善风环境的措施四、建筑防水4.1屋面防水设计

4.1.1屋面构造分类及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1)屋面构造分类2)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4.1.2防水设计的一般原则

1)“十六字方针”

合理设防、防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防治2)多道设防3)保温隔热4)附加防水层5)防水层选用原则4.1.3屋面的排水设计1)屋面排水系统的设计2)结构找坡3)找坡坡度4.1.4提高屋面板刚度,减少板缝开裂1)提高刚度2)减少板缝开裂4.1.5一般平屋面构造1)构造层类(找平层、找坡层、保温隔热层、隔汽层、隔离层、防水层、保护层)2)构造节点(天沟、檐沟、挑檐、压顶、泛水、变形缝、水落口、出屋面管道、屋面出入口、反梁过水孔)4.1.6倒置式屋面1)概述2)设计4.1.7种植屋面1)概念设计2)构造设计3)构造系统4.1.8坡瓦屋面1)一般规定2)细部构造

4.2外墙防水设计4.2.1基本原则1)主体变形2)综合性能3)砌筑质量4)温变裂缝5)内装修的影响4.2.2墙体构造措施1)混凝土墙体2)关于挂金属网3)混凝土空心砌块4)加气混凝土5)条板4.2.3节点构造措施1)干挂石材2)外墙窗的安装3)空调机座4)外墙孔洞5)防盗网6)变形缝7)幕墙

4.3地下防水

4.3.1地下工程防水设计1)防水设计原则2)设计依据3)设计内容4)防水等级5)防水设防要求

4.3.2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1)防水混凝土2)水泥砂浆防水层3)卷材防水层4)涂料防水层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6)金属防水层4.3.3细部防水构造设计1)施工缝、2)后浇带、3)变形缝、4)穿墙螺栓、5)穿墙管(盒)、6)埋设件、7)预留通道接头、8)桩顶、9)孔口窗井、10)坑、池4.4室内工程防水设计4.4.1厨房、卫生间、浴室1)防水概念设计2)防水构造设计4.4.2半室外楼梯4.4.3阳台、平台1)阳台防排水2)平台4.4.4水池1)防水概念设计2)构造设计4.4.5游泳池1)大型公共游泳池2)小型泳池五、建筑防火5.1建筑防火概论

5.1.1火灾事故1)旅馆火灾2)办公楼火灾3)商场火灾4)工业建筑火灾5)超高层建筑火灾五、建筑防火5.1.2综合防火设计1)防火规范2)综合防火设计3)关于性能化防火设计五、建筑防火5.2建筑防火概念设计5.2.1设计目的5.2.2综合防火设计的思路1)火灾发展阶段2)各阶段特点、策略、措施五、建筑防火5.3防火设计基本知识

5.3.1建筑分类1)高层民用建筑分类2)火灾危险性分类3)确定火灾危险性类别的方法5.3.2建筑耐火等级1)构建的燃烧性2)构件的耐火极限3)耐火等级4)耐火等级的选定五、建筑防火5.3.3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1)火焰延烧2)热传导3)热对流4)热辐射5.4初期灭火5.4.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5.4.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特点、应用范围)5.4.3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

5.4.4其他灭火系统5.4.5灭火器五、建筑防火5.5防火分隔5.5.1建筑平面防火设计1)水平防火分区2)建筑平面布置3)防火分隔措施

五、建筑防火5.5.2建筑剖面防火设计1)竖向防火分区2)防止火灾从外窗蔓延3)竖井防火分隔措施4)自动扶梯防火设计5)中庭防火设计6)穿楼板管线五、建筑防火5.5.3建筑防火间距1)防火间距2)消防车道5.5.4城市消防安全1)消防规划2)城市消防站五、建筑防火5.6安全疏散5.6.1安全分区与疏散路线1)疏散安全分区2)疏散路线5.6.2房内人员的疏散5.6.3走道疏散(双向、疏散距离疏散走道宽度、走道防排烟)五、建筑防火5.6.4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1)一般原则2)楼梯间5.5.5消防救助(避难层、屋面层、大平台、消防电梯)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五、建筑防火5.7建筑耐火设计5.7.1混凝土构件耐火性能

1)抗压强度2)抗拉强度3)弹性模量4)高温时钢筋混凝土的破坏5)钢筋混凝土在火灾下的爆裂6)保护层厚度的影响7)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耐火构造五、建筑防火5.7.2钢结构耐火设计1)钢材在高温下的物理

力学性能2)钢结构的防火保护5.7.3建筑防、耐火构造1)玻璃幕墙的防火设计2)隔墙的耐火构造3)顶棚的耐火构造五、建筑防火5.7.4建筑装饰与防火1)装修与火灾2)内装修防火设计3)阻燃材料4)建筑防火涂料六、建筑抗震设计6.1.2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1)建筑物的动力特征:

周期和刚度、振型、地震时建筑物的震动、阻尼

2)地震作用下导致建筑物破坏的因素:

(1)振动破坏

(2)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3)次生效应引起的破坏六、建筑抗震设计6.2建筑抗震基本原则

6.2.1抗震设防的目标(1)第一目标——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

(2)第二目标——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第三目标——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6.2.2建筑设防的分类标准

1)建筑抗震设防级别的划分因素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2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2)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抗震设防标准具体要求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六、建筑抗震设计6.2.3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合理选择场地和确定地基基础2)全面规划避免发生次生灾害(火灾、爆炸)3)合理选择结构体系4)建筑体型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和均匀分布,避免立面、平面上突然变化和不规则形状5)保证结构整体性,使结构和连接部分具有较好的延性六、建筑抗震设计6.2.3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6)处理好非结构中的连接问题7)必要时采用的隔震和消能减

震设计8)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正确确

定施工方法9)建立建筑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六、建筑抗震设计6.3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6.3.1概述1)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2)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震害

六、建筑抗震设计6.3.2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

1)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2)抗震等级3)关于防震缝的有关规定4)关于抗震墙的设置5)关于砖盖、屋盖6)关于基础和地下室7)关于填充墙的要求六、建筑抗震设计6.3.3抗震构造措施1)框架结构2)抗震墙结构3)框架—抗震墙结构4)筒体结构六、建筑抗震设计6.4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

内框架房屋的抗震设计

6.4.1概述6.4.2多层砖房的主要震害特征:

(1)墙体的破坏

(2)窗间墙和墙垛的破坏

(3)纵横墙的连接破坏

(4)墙体刚度变化和应力集中的部位(楼梯间、墙角)

(5)少量房屋产生整体弯曲破坏

(6)整体稳定性不好的附属物(女儿墙、屋顶烟囱)

六、建筑抗震设计6.4.3多层砌体房屋的一般抗震设计1)建筑平、立面布置2)房屋适用高度和最大高宽比3)房屋结构体系要合理:

(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

(2)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

(3)防震缝的设置

(4)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

(5)烟道、风道、垃圾道不应削弱墙体

(6)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应加强锚固六、建筑抗震设计6.4.3多层砌体房屋的一般抗震设计

4)抗震横墙间距要限制5)局部尺寸要控制

(1)承重窗间墙的最小宽度

(2)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3)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4)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5)其他局部尺寸限制6.4.4抗震构造措施六、建筑抗震设计6.5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抗震设计

6.5.1概述6.5.2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震害1)多层钢结构底层或中间某层的坍塌2)梁、柱支撑等构件的破坏3)节点域的破坏形式4)节点的破坏形式5)震害原因的探讨六、建筑抗震设计6.5.3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1)结构平、立面不知以及防震缝的设置2)各种不同结构体系适用的高度和最大高宽比3)框架—支撑结构的支撑布置原则4)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中楼盖形式5)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地下室六、建筑抗震设计6.6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6.6.1隔震与消能减震概念及其适用性1)隔震设计概念2)消能减震概念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六、建筑抗震设计6.6.2隔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1)隔震结构方案的选择2)隔震层的设置3)隔震层的设置要求六、建筑抗震设计6.6.3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消能减震部件及其布置2)消能减震设计要点3)消能器部件

的链接六、建筑抗震设计6.7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6.7.1概述6.7.2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6.7.3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结构体系相关部位的要求

(2)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的布置要求

(3)墙体与结构体系的拉结要求

(4)砌体墙的构造措施

(5)顶棚和雨篷的构造措施

(6)幕墙的构造措施

六、建筑抗震设计6.8建筑抗震实例和未来发展趋势例6-1箭头区域地方医疗中心例6-2CEC大厦例6-3亚皮克瑞银行业务中心6.9结语七、建筑防危7.1防盗

1)概述2)机械安全措施(防盗门、锁、防护窗、建筑外墙防攀爬、露天场地的防护)3)电子安全措施(防护报警系统、电施监控系统)七、建筑防危7.2室内环境及装修的防灾减灾1)装修材料污染的控制

(1)室内装修业产生的环境问题

(2)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4)减轻室内环境污染的建议七、建筑防危2)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

(1)建筑物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

(2)建筑物室内污染的控制3)防噪声

(1)噪声的概念和分类

(2)噪声污染的危害

(3)噪声的控制七、建筑防危4)防潮防水

(1)建筑设计中的水蒸气问题

(2)地下室的防水防潮

(3)墙身防潮、防水

(4)楼地面的防水、防潮

(5)屋面的防水防潮七、建筑防危5)隔热保温

(1)建筑保温的途径

(2)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3)建筑防热的途径

(4)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七、建筑防危7.3行为及交通安全1)楼梯(尺度、级数、梯段的净高与净空、栏杆扶手、梯井、踏步的尺寸及防滑、结构安全)2)屋顶:坡屋顶、平屋顶3)阳台4)窗5)入口通道及门6)楼地面7)外墙饰面、构架及广告牌坊坠落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1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内容

8.1.1地质环境8.1.2地质灾害8.2地面沉降与灾害

8.2.1地面沉降8.2.2地面沉降灾害的分布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1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内容

8.1.1地质环境8.1.2地质灾害8.2地面沉降与灾害

8.2.1地面沉降8.2.2地面沉降灾害的分布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2.3地面沉降灾害1)滨海城市受到海水侵袭和海潮的威胁2)工程设施和建筑均受到破坏3)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重8.2.4减少地面沉降灾害的对策

1)加强对地面沉降系统的监测,建立监测网络2)采取措施减少地面沉降3)高大建筑物建址选择在沉降相对稳定的地区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3塌陷灾害

8.3.1什么是塌陷灾害8.3.2塌陷灾害分类(按形式分、按原因分)8.3.3我国主要塌陷灾害分布情况1)东南区2)西北区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3.4岩溶塌陷及其危害

1)岩溶塌陷2)岩溶塌陷分布3)岩溶塌陷危害4)岩溶发育区的建筑规划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3.5黄土塌陷与湿陷灾害1)黄土的湿陷灾害2)黄土的塌陷灾害3)黄土塌陷与湿陷的防治和工程建筑规划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3.6矿山塌陷与灾害

1)矿山塌陷2)矿山塌陷灾害3)矿山塌陷灾害的防治8.3.7地裂缝塌陷与灾害

1)地裂缝塌陷2)地裂缝塌陷灾害的主要特征3)地裂缝塌陷的分类及特点4)地裂缝塌陷灾害的防治5)地裂缝塌陷灾害区的建筑布局八、建筑防地质灾害8.4泥石流与灾害8.4.1泥石流8.4.2泥石流的基本成因(地质、地貌、水文、植被)8.4.3泥石流的分类8.4.4泥石流的分布8.4.5泥石流的成灾特点8.4.6泥石流预报及警报8.4.7泥石流的防治(加强宣传、建立健全体系)九、海洋灾害及预防对策9.1风暴潮及防御对策9.1.2风暴潮灾害9.1.3我国历史上的风暴潮灾害9.1.4风暴潮灾害的特点(出现频繁、损失巨大、形成原因是综合性的)9.1.5我国风暴潮监测预报现状(监测、预报)九、海洋灾害及预防对策9.1.6风暴潮灾害的防御对策1)加强成因和规律的科学研究,编制国土防灾科学规划2)建立全国观测、预报、警报系统

九、海洋灾害及预防对策9.2海啸及其预防

9.2.1海啸9.2.2海啸灾害(世界各地、中国)9.2.3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报警全过程)9.2.4海啸灾害的预防对策1)建立中国国家海啸警报系统2)加强海啸灾害的理论研究

九、海洋灾害及预防对策9.3海平面上升及其灾害9.3.1海平面上升9.3.2海平面上升对人的影响9.3.3对沿海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影响

1)沿海各地区高程及其可能受灾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